古诗文试讲——《登高》

合集下载

语文:2.6《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2)

语文:2.6《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2)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二. 学习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 知识归纳总结:1、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2、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古典诗词欣赏《登高》

古典诗词欣赏《登高》

【古典诗词欣赏】杜甫《登高》赏析【原作】登高——[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洒杯。

【注释】猿啸哀:猿猴的啸鸣声非常哀伤。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鸟飞回(huái):鸟因“风疾” 而打旋。

落木:落叶。

萧萧: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状态。

万里:指四川和家乡有遥远的距离。

百年:犹言一生,形容年老。

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繁霜鬓:如繁霜染过的白发,指白发。

潦倒新停浊酒杯:因肺病刚刚戒酒,故曰“新亭”。

【古诗今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

无边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

每到悲秋时节,总免不了为自己长期在万里之外的客居飘零身世而慨叹,如今拖着年老多病的孱弱身体,独自登上高台。

纷繁复杂的烦心恨事已使两鬓霜染,在这穷困潦倒之时,却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 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

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

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登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唐·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2.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登高》这首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2. 呈现(10分钟)请学生认真听《登高》这首古诗词,了解其背景和内容,初步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分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古诗词,帮助他们提高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并引导他们学习诗歌中的词汇、文句和意象等。

4. 总结(5分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帮助他们加深对《登高》这首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过程清晰,导入有特色,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但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水平没有提前了解,有些学生还存在理解不深、缺乏兴趣和语感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练习、多讲解和多演示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

【知识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登高》这首古诗词是唐代杜甫所作,描述了登高远望所感悟到的大自然的美好和历史的荣辱。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2. 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也是学生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鉴赏技巧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思维内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登高古诗词

登高古诗词

登高古诗词以下是五首登高古诗词及其意思、出处和赏析:1.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思: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暮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在战场旁开放了。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登高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4.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

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

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篇一: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四、、教学方法1、吟诵法。

(语文需要激情,语文应该培养激情荡漾的学生,用激情阅读大师,感染学生,感染课堂。

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诗人的感情,通过教师、多媒体音像资料的范读牵引,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并培养其语感,引发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点拨法。

(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支架,创设情境,设计好问题,适时进行精要的引导和点拨)3、讨论法。

4.合作探究式学习。

(务实的整合是多元智能的融会,阅读的过程是和谐愉悦并且满足各自所需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明确导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分析,探讨,在群体的合力场中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习得鉴赏经验,进而收获阅读领悟与思维表达的快乐。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仔细揣摩、深入探究,精读中填补空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可不预设的唯一结论强加学生接受,在越俎代庖中“请君入瓮”。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

(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实用性和广泛性入手,同时注意无论感知文本还是带着问题探究文本,都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倾听文本,不吃精神盛宴的快餐,不做网络世界的看客,避免思考流于肤浅,而是让思绪舒展开来,提高个人阅读质量,让网络资源、集体讨论和合作学习精彩纷呈。

所以,课前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不同阶段个案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篇二: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教案——《登高》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教案——《登高》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教案——《登高》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背景和内容,感知其中的美好情感。

2.识记并表达朗诵《登高》的基本语音、声调及语音节奏。

3.通过听、模仿、朗读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1.帮助幼儿深刻理解《登高》中的意境和词句意义。

2.有意识地发掘和引导幼儿朗读时的情感、语音感知等。

三、教学准备:1.《登高》诗歌原文。

2.制作PPT幻灯片,渲染出讲解所需的画面。

3.班级音响设备。

四、教学节奏:1.导入:让孩子们分享她们最近听或读过的诗歌或故事。

2.介绍《登高》:引领幼儿深入了解古诗词《登高》的文本背景,分析歌词,从字面上了解歌词的含义。

3.朗读学习:指导幼儿在语音和声调上准确地朗读《登高》,并鼓励她们在情感上对此进行表达。

4.练习和表演:进行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激发幼儿的创造活动。

5.总结:对朗读效果进行总结,进一步总结教学目标并展示成果。

五、教学方法:1.问题诱导法:通过巧妙的导言,引领幼儿思考和猜想,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2.模仿教学法:将语音和声音模仿嵌入到《登高》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幼儿将学习如何准确地发声,流利地说话,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角色扮演法: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行为,提高幼儿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具体内容:(一)导入环节1.师生互动:教师和幼儿进行愉快的问答,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诗歌。

2.分享感受:教师要求幼儿分享她们最近听的歌曲或读的故事,并让幼儿分享这些歌曲或故事所传达的感情。

(二)介绍《登高》1.回归文本:请幼儿观看幻灯片,了解《登高》的背景和内容,并讲解歌词的意义。

2.分析歌词:通过分析歌词,探索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引导幼儿了解歌词中的个别语言习惯,并解释相关语言现象的含义和用法。

(三)朗读学习1.语音节奏:教师采用模拟和展示两种方法,展示《登高》的节奏路径,帮助幼儿理解语音节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2.情感表达: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幼儿在朗读时展现出自身的情感色彩,使每句话更为真实且有感染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登高》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登高》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登高》《登高》赏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古诗文《登高》赏析

古诗文《登高》赏析

古诗文《登高》赏析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古人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其中一首优秀的杜甫诗作进行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是《登高》。

2. 作品概述《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景色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登高所感,并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其思想情感。

3. 诗歌分析3.1 内容梗概第一节描述了作者沿着山脚攀登到山巅,并欣赏自然风景;第二节描述了作者遥望远方,感慨人事如梦幻;第三节则以个人身世与国家兴衰相对照。

3.2 表达手法与主题•自然描写: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壮丽的景色与四季变化,增强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直观感受。

•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登高时的喜悦与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联想和比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作比照,以表现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和期望。

4. 文化背景4.1 唐代社会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那个兵戎世界、频繁交替王朝的时代。

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痛。

4.2 关于"登高"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登高一词具有象征性意义。

登山顶而俯视四野,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超越尘世纷扰。

因此,“登高”也成为诗人抒发心情、追求自由与理想的载体。

5. 阐释与评析5.1 复杂情感交织通过描述美景并表达内心情感,杜甫既抒发了个人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又体现了对时世的忧虑与无奈。

5.2 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思诗中表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政情社会变革的期待。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与个人思想的交相辉映,突出了诗人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地位。

6. 总结《登高》是杜甫一首优秀的叙事长诗,通过景色描写与抒发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时世动荡和国家前途的探讨与关切。

杜甫作为唐代文坛上备受尊崇的文学巨匠,他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登高》从诗词到写作(解析版)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登高》从诗词到写作(解析版)

德用去材运用一、名句运用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角度1】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宇宙永恒【运用示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似乎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一刻起,时间之轮开始转动。

自此,永不停歇。

无论英雄还是凡人,皆不可逆转时空,唯叹水长东。

杜甫《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长江奔流不息,鲜明的对比,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时光飞逝,功业难成。

时间在流逝,冲走童年,冲走无忧无虑,冲走许多许多……时间不断流逝,担心“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奈何“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痛心“物是人非事事休”。

可无论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坚定自己的信念,守护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付出,方是对时间流逝最美好的纪念。

运用角度2】漂泊、壮志未酬【运用示例】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

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

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

江风掠过你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

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荡。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泊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

你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

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起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

漂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萧萧落木叶。

【运用角度3】游子的人生漂泊之感【运用示例】漂泊是杜甫流落天涯的人生状态的写照,也是天下游子人生状态的缩影。

游子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游走,或为生计而奔忙,或为国事而忧心。

人游离在熟悉的环境之外,顿生孤独、悲愁、漂泊之感。

漂泊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命常态,也是一种深深的孤愁。

然而,人不能永远滞留于熟悉的家乡,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登高》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逐字稿

《登高》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逐字稿

《登高》试讲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

2、感悟诗中描绘的长江秋景图和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重点、难点)3、体会诗人常年漂泊、孤独愁苦、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4、背诵诗歌。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登高》,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诗歌,谁能来说说,你所知道哪些描写我们传统节日的诗歌呢?师:左边第三排的男生,请你说一说。

师:嗯,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是大文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弟弟苏澈的思念、怀念。

师:还有其他回答吗?好,同桌也来说说吧!师:你回答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

师:这是王维独自漂泊在长安之时所作的,这说出了多少“北漂”的心声。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跟重阳节有关的诗歌,让我们走进杜甫,走进《登高》这首诗,看看这里又传达了什么。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说起诗人杜甫,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他呢?师:最后一排的同学,看你有话想说,就请你吧!师: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师:人物生平介绍的很详细,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很是到位啊,老师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好,请坐。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名家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注意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同时,思考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师:好,范读结束了。

谁能根据课前预习来为大家介绍下背景啊?师:靠窗的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师:同学们觉得她回答的怎么样啊?师:是的,回答的很正确,不仅讲得细致到位,而且还生动形象,请坐!师:没错,诗人当时都已经五十多岁了,诗人穷困潦倒,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诗人情不能自已,便写下了这首忧时伤国的名作。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高》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高》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首超然脱俗,富有哲理的诗篇。

该诗启示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下面将对该诗进行具体解析,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一、诗歌赏析1. 诗歌结构《登高》为五言绝句,共四句,结构简洁,韵律流畅,语言朴素。

2. 内涵解析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强烈的风势将猿的啸声带到了远方,渚清沙白,鸟儿在飞翔。

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落叶飘散和江水奔腾,表现了自然的无穷无尽和永恒不变。

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描绘了一个身处在自然环境中的旅人,他在登高远望的时候,能够强烈感悟到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

同时,他身体的不适,也表明了他在旅途中所受的磨难和折磨。

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反映了这个旅人的内心世界,他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坎坷,自然的壮丽景象并没有让他忘记人生的苦难,依然有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二、练习题1. 王之涣的《登高》是用什么诗歌体裁写成的?A. 七绝B. 四言律诗C. 五言绝句D. 七言绝句参考答案:C2. 《登高》这首古诗文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白参考答案:C3. 《登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A. 风声,鸟儿,江水B. 飞鸟,清波,蓝天C. 雨声,白云,小草D. 落叶,江水,长空参考答案:A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猿猴在天空中啸叫B. 飞鸟在江边飞翔C. 大风吹过天空,传来猿的啸声D. 清澈的水面上有白鸟在飞参考答案:C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A. 树叶落下,江水奔腾B. 周围都是落叶,长江不断流淌C. 大自然有无尽的景象D. 落叶和江水都没有完结的时间参考答案:D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A. 悲伤的秋天经常到来,人们需要在这个季节进行旅行B. 一个长期作客的人,此时在登高远望C. 百年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只有一个人独自站在高台上D. 一个年迈的人独自登高,远望人生参考答案:C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4. 通过欣赏诗歌加深对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

2. 课堂PPT。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先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对杜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欣赏诗歌(10分钟)1. 教师将《登高》诗歌分段展示在PPT上,并朗读出来。

2. 对学生进行第一次朗读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教师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剖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并将关键点写在板书上。

1. 诗歌结构:通过解读诗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层次和韵律。

2. 诗歌表达手法:通过解读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第四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20分钟)1. 通过诗歌中的细节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

2. 学生小组研读《登高》诗歌,分析诗中的细节和意象,并就杜甫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进行讨论和梳理。

第五步:课外拓展(15分钟)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风格。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杜甫的作品,并写读后感。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比较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开拓他们的文学眼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预设答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登高》新思路教案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登高》新思路教案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登高》新思路教案在幼儿园的古诗词课堂上,能够通过朗诵古诗词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情感的发展。

而《登高》这首古诗词,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适合幼儿的理解和朗诵。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新思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朗诵《登高》中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选择《登高》的原因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选择《登高》这首古诗词。

《登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深刻的体验,其含义简单、朗朗上口,适合幼儿的理解和朗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朗诵《登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朗诵《登高》的新思路教学方法针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境,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新思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朗诵《登高》中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2.1 以图画为媒介,呈现《登高》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画展示山川河流、高山峻岭的景色,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画来感受诗人登高的情景。

老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朗诵的方式来描述图画中的景色,让他们通过语言表达来加深对《登高》中意境的理解。

2.2 创设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山水环境,让幼儿在朗诵时站在高处,感受万里无云、天高云淡的景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理解诗人的感受。

这样的情境体验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体会到《登高》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3 创设朗诵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可以让幼儿分组扮演诗人、山川、云彩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朗诵《登高》。

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

3.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登高》的新思路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古诗词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以图画为媒介等新思路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加深对《登高》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

登高诗(教师稿)

登高诗(教师稿)

登高临远,遥有所寄——唐诗·登高诗学习目标:1、了解登高诗的基本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2、通过本专题诗歌的学习,基本掌握解答登高诗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过程:1、专题涵盖的诗篇:王勃《滕王阁》、孟浩然《与诸子等岘山》、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和李商隐《安定城楼》2、学习,总结登高诗的特点:定义: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有以下几种形式:1、登山2、登楼3、登台4、登塔登高诗内容:1、写景2、叙事3、言志登高诗中出现的景观特点:【景——高、远】【景——“悲”的气韵(季节——多“秋”)】古人借“登高”意象抒发几重情怀?: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2、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怀古伤今、贬谪之伤)3、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4、即景阔谈生活哲理(积极进取)5、归隐山林【一首诗可能不只有一重情怀】总结情感:1、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

2、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

“悲”成了唐代登高诗主旋律的主要美感特征。

课堂巩固:1、王勃的《滕王阁》中,首联一个“罢”字,点出本诗表现盛衰无常的主题,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孟浩然的《与诸子等岘山》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本诗是怎样表现这一哲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句中“涵”字用得妙,请问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诗句中以庄子的寓意故事结尾,寓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课外提升: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登高》试讲

《登高》试讲

登高杜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古人每每登临高处,皆有所感。

曹操登临碣石山,眺望远方,诗兴大发,作了《观沧海》。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写下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杜甫登上高处,他又将发表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名家的朗诵,同学们聆听时注意正字音,画节奏,好的,开始。

同学们听得很陶醉,通过音频你们能感受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吗?请你来说。

有点悲伤,如果我们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感情基调应该是哪一个字?很好,是悲。

同学们找的很快很准确,可以说整首诗歌是围绕着一个悲字铺展开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

登高唐,杜甫,开始。

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我们知道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其中的意象,重点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

首联一连出现六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的特点。

风是急的,迅急的秋风带着秋的凉意,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冷。

这种冷不仅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哪里?更体现在作者的心灵上。

天高是指什么?高远的天空,广袤无垠。

诗人独自站在高台之上,他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渺小,孤单。

猿啸哀,登高里的猿啸是怎样的?使人听了感到非常之悲凉。

渚清沙白。

渚是指什么(水中的小洲)渚清沙白,也让我们感觉到环境的清冷。

鸟飞回。

我们特别注意这里的回字,课文注解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鸟儿在疾风中盘旋,这里的鸟不是一群,而是一只。

就像谁?就像极了诗人自己孤独寂寞,无家可归。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写到了哪几个意象?落木,长江。

长江我们很熟悉了,那落木是什么?注释说到是落叶。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古诗歌试讲
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各位考生需要对诗歌这种体裁重视和关注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学语文常考的课型——诗歌。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般情况,诗歌的学习可以分为五步走:
一、解诗题;二、知诗人;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五、熟读诗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尝试先走这样的教学模式,待到熟练之后,就可以脱离框架,自由操作了。

下面就以《登高》为例,来看看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

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五、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

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