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影响因素,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3.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了解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形成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5. 培养科学的国际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主要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解释;- 因素禀赋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
3.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汇率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 资本流动与跨国投资。
4. 国际收支和汇率- 国际收支的计算与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
5.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 金融政策与汇率管理;-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通过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他们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文献阅读:推荐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小测验等;2. 作业(20%):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论文(2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第二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 特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商品的相对价格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而基本上不涉及商品的名义价格与货币 因素变化的影响。 “货币幻觉” 2、往往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两个部门)、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简单模型开始分析,然后推广 到较为复杂的模型。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二)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拥有 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缺乏任何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生产部门,只要各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各国按照生产成本的比较优 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就能给各国带来 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与政府的层次 企业层次 学生个人这个层次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四、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数学分析基础或数理经济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好本课程的参考方法
要训练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辨能力。 平时应该多做习题。 在课外阅读有关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特别是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概念
(一)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差额与对 外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1.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些国家在其中一领域中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高效率。
根据绝对优势原则,国家间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贸易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价值差为零。
如果贸易出口多于进口,就会出现顺差;如果贸易进口多于出口,就会出现逆差。
4.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受到供求关系、利率水平、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
5.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自由贸易则是指国家直接或间接消除贸易壁垒,促使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大型企业。
它们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
7.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一套规则和约定,用于处理不同国家之间货币交换的方式。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但也存在其他国际货币如欧元、日元等。
8.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和金融工具的自由流动。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投资、公司融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
9.全球经济不平衡:全球经济不平衡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差额、外债等方面的差异。
全球经济不平衡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等问题。
10.国际发展援助:国际发展援助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它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关系,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利益分配。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起源:贸易差额理论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受外国非金银货币。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包含的意思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所拥有的重金属上。
世界资源的静态观——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三、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一)早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直接控制金银货币流动的行政手段,突出表现为禁止本国货币流出,鼓励国外金银货币流入,使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二)晚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通过商品贸易进而控制货币流动的间接经济手段争取对外贸易顺差1.货币政策2.奖出限入政策3.保护关税政策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5.对外贸易垄断政策6.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三、基本评价•⑴积极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发展。
•⑵主要缺陷:• 1.认为财富就是金银;• 2.“奖出限入”是财富增值的源泉;•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展开。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即2×2模型;2)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3)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变,生产是在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机会成本不变;4)运输费用和其它交易费用为零;5)劳动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进出口贸易总值相等,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10)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2.1752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 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 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 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 外部的人为干预。
• 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 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 (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 (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 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国际贸理论的发展(2)
•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
向贸易(Two-way Trade),已成为主流。格鲁珀(H.G.Grubel)和 劳埃德(P.J.Lloyd)在1975年还构造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 指数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G—L产业内贸 易指数,与B.Balassa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不同。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 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之后,对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 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首次将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 茨(J.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 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 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 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 新贸易理论除了都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一共同点外,并未形成统一的 分析框架。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两个国家也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计算题: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双方愿意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解:(1)外国在生产食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本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生产食品的成本为本国的1/3倍,服装的成本为本国的1/2倍,相比较,生产食品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而本国生产服装的成本为外国的2倍,生产食品的成本为外国的3倍,相比较,服装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2)外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12f≤6c本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4f≤3c即6c≤12f≤9c,若交换比例为12f:8c,则外国获利2单位服装,本国获利1单位服装。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绪论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的分支科学。
它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即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国际经济学定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现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生产要素的流向和直接影响这个流向的国内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某个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被分别称之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它主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
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如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在各国国民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即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国际经济学的范围1、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现代国际经济理论;2、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内外平衡政策3、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和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4、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金融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本次课程的内容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流动和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国际格局下的的资源配置问题。
它分为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X ) R A( M )
A( X ) B( X ) R A( M ) B( M )
A B
0 0
B( X ) R B( M )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England and USA
wheat
cloth
Labor hours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1.1.2 Main Content
Countries should specialize in and export those
commodities in which they had an absolute advantage and should import those commodities in which the trading partner had an absolute advantage.
9. Payments Accounts
10. Foreign Exchange & Foreign Exchange Rate 11.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12. Payments Accounts Adjustments
13. Macro Policy in the Open Economy 14.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world average
high— income Country
middle— income Country 61 England
low— income Country 44 Australia
Singapore
Hong Kong
Korea
Germany
FTD Country (region)
48 Russia
The increas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 life
1
Rapid world trade growth
2
Financial Instability Absence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1978-2005 GDP,EX & IM,CPI of China( 100 millions of RMB)
Country A&B,commodity X&M A(X) A(M) B(X) B(M) A(X)﹤B(X) B(M)﹤A(M)
specialization
△X △M
A( X ) A( M )
B( X ) B( M )
A
+1
B -1
0
B( X ) A( X ) B( M ) A( M )
1. Classical Trade Theory
1.1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1.2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1.3 1.4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2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TD(%)
Country /region
GDP
197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3624.1 95933.3 102398.0 116694.0 136515.0 182321.0
EX & IM 355 42255.3 51383.6 70454.7 95581.9 116494.2
CPI 1.000 3.341 3.302 3.449 3.685 4.054
quantity
Labor hours
100hrs.
quantity
100hrs.
120bu
100yd.
150hrs.
120bu
50hrs.
100yd.
specialization
wheat
cloth
Labor hours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quantity
Labor hours
contents
1. Classical Trade Theory 2. Modern Trade Theory
8.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s &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3. International Trade & Benefits
PI (Consumer Price Index)
1978-2004 FTD (foreign-trade dependence) of China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import dependence, ID export dependence, ED 外贸依存度 FTD
1.1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1.1.1
Assumptions
1.1.2
Main Content
1.1.3 1.1.4
Figure Specifications Appraise
Adam Smith(1723-1790)
Paradox of diamond and water
cloth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An Example 10000 8000
Distribution 4.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Growth 5.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6. Instru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7. Theory & Practic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45 China
325 India
293 Brazil
69 United States
68 Japan
FTD
59
54
54
44
31
28
24
21
2002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TD (Eliminat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Exchange
1 for
△X
B( X ) B( M )
△M
B( X ) A( X ) B( M ) A( M )
A B
0 0
0
Exchange
1 for
△X △M
A( X ) A( M )
A B
0 0
0
B( X ) A( X ) B( M ) A( M )
Exchange
△X
1 for R
quantity
200hrs. 0
240bu 0
0 200hrs.
0 400yd.
1.1.3 Figure Specifications
cloth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An Example 9000
6000
3500 3000
1000
2000
3000
3600
wine
1.1.3 Figure Specifications
1.2.2 What is unique abou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xchange rates Commercial policies Different domestic policies Relative immobility of productive factors
Egotism & Altruism
P
S
D Q
1.1.1 Assumptions
two-country, two-commodity, only labor factor . Each country has a fixed endowment of resources. Factors are perfectly mobile within each country and not
15.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gains from trade pattern of trade (who sells what to whom) Protectionism balance of payments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mobile between countries differ level of technology. full employment. free trade.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s.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There are no transportation c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