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莫夫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每一块个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地球其他大陆也 都发现恐龙化石
由此推断“泛大陆” 分裂成四部分。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 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 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 进而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 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 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 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 块下面俯冲。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 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 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 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4.我们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 (用文中原话回答)
写作特色
1.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尤其是举例子使用得 十分恰当。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地球的其他 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来说明“恐龙确实遍 布于世界各地”。
《被压扁的沙子》中则列举“斯石英”“金刚石” “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 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 的。作者注意了行文材料的选择,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 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生于俄罗斯,后移民美国。

他是美国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普作家之一。

阿西莫夫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历史著作等。

他的作品以严谨的逻辑、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概述本课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课,包含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作品:《是谁谋杀了温柔?》和《超越地狱》。

这两篇短文都是科幻题材,充满了阿西莫夫独特的思辨和推理。

三、《是谁谋杀了温柔?》1. 主要内容该短文讲述了一个在未来世界中,跌跌撞撞地前往一个时光机器展览的男子发现,所有人都异常暴躁和敌意满满。

最终,他发现这个世界里的人都拥有一种叫做“权利”的毒品,而这种毒品的副作用是使人丧失善良和温柔。

2. 知识点•反思现实社会中的毒品问题,探讨其对人性的影响。

•了解科幻作品中人性的探索和思辨。

•理解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性可塑性的思考。

3. 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思考毒品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四、《超越地狱》1. 主要内容该短文描述了一个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复活的故事。

主人公亚历克斯在一场事故中丧生,但他的脑袋被保存下来,成功地复活了。

然而,亚历克斯发现自己复活后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美好,他面临着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 知识点•探讨复活技术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分析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思考。

3. 阅读策略•理解故事情节中的科技元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现实中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可能的伦理问题。

五、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将能够:•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恐龙
板块理论 地质学
生物学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分
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说)
揣摩语言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 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 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 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 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 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1)语言准确严谨简练。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 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 “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 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 密和准确。 2)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平实的说明形式。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证明“恐 龙的灭绝是由大陆漂移”和“恐龙的灭绝是由撞 击造成”这两种观点。例证是科学的求证方法, 也是平实说明的一种形式。
说明顺序:逻辑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总 分 总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结束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 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 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 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 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 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
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
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
论。
比较阅读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 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 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3、请按说明顺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 提出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5—17)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 的分析,证明是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深入探究
1、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 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 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 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 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 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 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所有”表范围,包括全部。这里 指还有一部分科学家不是这样认为的,删去后不 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与事实不 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已知:南极附近发现恐 龙化石。
地壳在进行缓慢 求证: 而不可抗拒的运 动。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恐龙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南极的气候。 ∴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大陆在漂移。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所以:地壳的确在缓慢又不可抗拒地运动。
3、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 “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 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 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 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 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
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是成立的?
1、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 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 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 态,)——10 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 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 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 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 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12 3、推理: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 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当时 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 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 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 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 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 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 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
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说”
“火山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 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 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 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 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 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 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 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被 龙压 无扁 处的 不沙 有子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 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 “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 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 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4.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 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 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 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列数字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 年前形成的。”通过列数字,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 力强。“多次”“大约”等词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通过打比 方突出南极的气候特点——寒冷、冰天雪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速读课文
比较阅读
本文与第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 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上比较) 相同点: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逻辑顺序,重
在说明事理,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易通俗。
不同点: 说明的角度: 《恐》是从恐龙化石无处不在的角度来证明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 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 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 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 这样结束了。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意大利)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英国)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德国)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Fra bibliotek



(二)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 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 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 全分开。
恐龙灭亡之迷

1、文章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定义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 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 表达效果好。 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板块上有许多大陆,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句: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 恐龙并不适 恐龙化石 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 提出大陆板 是恐龙在迁移 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 泛大陆”形成时,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 由此推断“泛大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由此推断“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陆”又分裂成四 部分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质疑、讨论: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 明了么问题? 明了么问题?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 什么是“板块构造” 论?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全文感知: 全文感知: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 本文依据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的事实,证明 的事实 大陆漂移 假说 假说。 了_________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 响。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第一篇:
《贫穷的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是一个贫穷的人,他住在一个又小又旧的小屋里,他每天要做很多的工作,以维持生计。

他有一只老马,叫做米西,他经常把老马驮着一车木头去卖,但是由于他的贫穷,他得把木头拆开来卖,以便赚取更多的钱。

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很友好,他们乐于帮助阿西莫夫。

当他们知道他的贫穷之后,他们给了他一些粮食和钱,还帮他把木头拆开,以便他可以赚取更多的钱。

阿西莫夫很感激他们的帮助,他答应他们一定会把钱还给他们。

第二篇:
《阿西莫夫的恩典》
阿西莫夫回到了他的小屋,他感到很欣慰,因为他拥有了足够的钱来维持他的生活。

他想起了那些友好的村民,他们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他决定要回去感谢他们。

当他回到那个小村庄时,村民们都很惊讶,因为他不但把钱还给了他们,而且还给了他们一大笔钱,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他们都很感动,因为他们知道他自己也很贫穷,但他仍然那么慷慨地回报了他们的好意。

从此以后,阿西莫夫在那个小村庄里很受欢迎,他的慷慨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村民们的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主题概述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文章结构恐龙无处不有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字音词义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

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理解词义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scc(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scc(1)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 如话,如《恐龙无处不在》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揣摩语言
(1)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 这仅比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最著名的三大小说系列:机器人系列、 帝国系列、基地系列。
• 这两篇文章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 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原因是撞 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恐龙
板块理论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生物学 不同科学领域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 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 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 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 一方面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 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沙子都含 有杂质。
(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 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 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 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 作者思维的活跃。
本文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 的沙子”则成了论据。
对比研读
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重要的说明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 《恐龙无处不在》中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 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 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 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具体详细地说明南极不止只 有恐龙化石,还有其他生物的化石。 有恐龙化石,还有其他生物的化石。
作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突出说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明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比 明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 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较 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打 把南极洲比喻成全球的大冰箱, 把南极洲比喻成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 比 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方
文章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文章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 如果看一张地图, 如果看一张地图 拼合在一起, 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 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 •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 显而易见的证据, 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 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 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 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恐龙无处不在
•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什么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了“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的例子, 举了“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的例子, 举 具体详细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从而证明不仅 具体详细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例 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赏析1.阿西莫夫《新疆域》把思维推到边缘以外给你出一道题:怎样才能压扁一粒沙子?这可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儿,而是实实在在地“把一粒沙子压扁”。

想想你能使用的各种物理方法吧。

用大锤砸,你不觉得滑稽吗?用大锤去砸一粒沙子,杀鸡用牛刀。

沙子可能会丝毫未损,而不是被砸扁!现在,一个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美国人会慢慢告诉你,你只要把非常干净的沙子放置于超高压的环境中,那么沙子会变扁的。

这其中的奥妙来自于:在超高压的条件下,沙子的构成分子二氧化硅其间的原子距离缩小了。

原子的排列变得非常致密而有规则,这样,沙子就变扁了。

这种变扁的沙子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斯石英”,是在1961年由一名苏联科学家发现的。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会变扁的。

比如常温下的碳元素,在超高压、超高温的状态下会变成金刚石。

沙子也是一样的,变扁的沙子会更加好看。

那么,变扁的沙子有什么用吗?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说,我们由此能发现什么?艾萨克·阿西莫夫会接着告诉你,在我们地球上,有些地方发现了这种变扁的沙子——斯石英,这暗示了什么呢?既然斯石英只能在超高压的条件下才会出现,那就是说,这些地方曾发生过猛烈的撞击。

是什么会撞击到这些地方并产生超高压呢?小行星、陨石都有可能。

于是,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分析,可以较为肯定地回答你:在6500万年前,地球的确受到了小行星的猛烈冲击,而那个时代正是恐龙突然灭绝的时代。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其一,斯石英的出现成为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的新证据;其二,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所以,可不要小看这一粒粒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告诉你:那里面蕴含了地球曾经经历的一场可怕的劫难、一个时代悲剧。

但阿西莫夫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一粒沙子。

他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提示我们,对这一切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这粒沙子教师提问,不断地超越这粒沙子。

每一次提问,都同时是我们对自己的提问,都暗含着我们对自己的超越;每一次提问,都意味着我们正在触摸人类思维的边缘,拓展人类认知的领域;每一次提问,都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更新的未知领域、更加严峻的挑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 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 自己在迁移。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总 出说明内容。
分 总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结束全文。
2.揣摩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 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
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 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 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 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 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角度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 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 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 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 的科学思维方法。
1950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 《我,机器人》
1985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与帝国》
• 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袖 手旁观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立 移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
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在靠近南极 的詹姆斯罗斯岛 也发现了恐龙化 .石。
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
.
.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 造理论。包容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碰撞等学说。
4、复述“泛大陆”如何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
小结: 恐龙无处不有: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无法迁 移,大陆在漂移。
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 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 量灭绝的灾难。
.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证据。
撞击说更有道理。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会反弹,但很缓慢, 能保持几百万年。
2.在高温下会变成
板块构造理论被证实。——简介“泛大陆”理论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 打比方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 等等.( 举例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3.什么是“板块构造整理课”件 理论?
18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整理课件
19
2、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
整理课件
30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整理课件
31
恐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整理课件
地质学
32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整理课件
20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 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
自己在迁移。 整理课件
21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2.25亿年前 大陆是......
整理课件
24
那时的恐龙......
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
在。
整理课件
48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 “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
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 出“火山说” 。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 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 话,例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 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
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火山、地震、 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的例子,说明“板块构造” 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解开了许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 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 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 神。(重点)
作者名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 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 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 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 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 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 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 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第6段: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 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 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 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
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第7段: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 “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追溯( sù ) 骨骼( )
硅 (ɡé )
两栖( qī )
衍射( ) 状元成才路 yǎn
携带(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ɡuī
xié
鸟臀目( tún ) 潮汐( )
铱 (xī )

词语解释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 构造形式。
窟》系列等。
背景链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 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 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 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 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
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字词学习
遗骸(hái ) 褶皱(zhě ) 劫难(jié )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 或体积增长。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
的由来。
恐龙无处不在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总 起)
南极发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 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 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第5节是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 作用:过渡作用。前一部分承 接上文,指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这一事件,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 陆漂移学说。
第4、5段”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 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 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 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 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
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多地质之谜。
列数字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 年前形成的。”通过列数字,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 力强。“多次”“大约”等词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状元成南才路 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通过打比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 2、大约打在比2亿方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
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 列数字)
举例子
四、精读课文,理解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打比方
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顺序:逻辑
的新的有力证据。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恐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 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