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第17课《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复习题-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复习题-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24年七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题一.陋室铭第一组【甲】陋室铭(原文略)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B.谈笑有鸿.儒 ( )C.可以调素.琴 ( )D.无案牍之劳.形 ( )A.出名;B.大;C.没有装饰的;D.使……劳累。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刘禹锡的《砥石赋》节选南方气泄而雨淫,地慝①而伤物。

媪②神噫湿渝色坏味虽金之坚亦失恒性。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剖其室乃出。

溯阳眇视,傅刃蒙脊,鳞然如痏痂③,如黑子,如青蝇之恶。

锐气中锢,犹人被病然。

客有闻焉,裒密石④以遗予。

沃之草腴,杂以鸟膏,切劘⑤下上,真质焯见。

踌躇四顾,逌尔⑥谢客:“微子之贻,几丧吾宝。

”客曰:“吾闻诸梅福曰:‘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也。

高皇帝所以砺世磨钝。

’有是邪!”余退感其言,作《砥石赋》。

【注释】①慝(tè):阴气,指潮湿。

②媪(ǎo)神:地神,指土地。

③痏(wěi)痂:疮疤。

④密石:光滑细密的磨刀石。

⑤切劘(mó):磨砺。

⑥逌(yōu)尔:微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金之坚/虽.有千里之能B.裒密石以遗.予/父母岁有裘葛之遗.C.杂以.鸟膏/可以.调素琴D.微子之.贻/无丝竹之.乱耳B。

点拨:A.即使/虽然;B.给予、赠送;C.把/用来;D.的/取消独立性。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媪神噫湿渝色坏味虽金之坚亦失恒性媪神噫湿/渝色坏味/虽金之坚/亦失恒性5.刘禹锡一生坎坷,曾被贬朗州,最后调回洛阳。

他在漫长的贬谪岁月里创作了大量诗文。

请结合【甲】【乙】两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刘禹锡的理解与认识。

【链接材料】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三峡》《短文两篇》练习题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3分)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答:①绝:_______ ②发:________ ③而:__________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B.云归而岩穴暝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C.良多趣味实在有很多趣味D.飞漱其间在那里飞流冲荡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答:[甲][乙] 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1(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谈笑有鸿儒鸿儒②人不堪其忧不堪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分)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17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

(2)体:体悟。

(3)虚受:虚心接受。

(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短文两篇《第一次真好》《行道树》

短文两篇《第一次真好》《行道树》

短文两篇《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汇报人:日期:•《第一次真好》•《行道树》•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目•两篇文章的启示与思考录01《第一次真好》0102文章背景本文选自《无言歌》,是作者在1978年11月6日为新加坡教育部编写的一篇课文,当时是中学高级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

作者周素珊,笔名孙月娟,台湾著名女作家。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和第一次吃柚子的经历,表达了对第一次的新奇、欣喜、惊奇和美好感受。

文章还通过描述其他第一次的经历,如第一次看到刚孵出的小鸟、第一次看到满天星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发表等,来表达对第一次的美好感受和深刻印象。

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文章主题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因为每一个第一次都充满了新奇、美好和意义。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第一次,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行道树》张晓风,中国台湾女作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出版了多部散文集。

作者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年代作者观察到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文章背景主要内容描述行道树的形象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行道树的命运和价值,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主题思想赞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和历史。

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以及关注城市中的绿色空间。

03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这篇文章采用了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作者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和第一次吃柚子的经历,表达了对第一次的珍视和怀念。

文章语言平实,以个人经历为主线,叙述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

《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则是采用了散文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行道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城市污染的忧虑和对自然的向往。

文章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行道树人格化,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行道树》写作手法对比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第一次的体验和感受,强调了第一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经历第一次来积累人生经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附答案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5.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7.回答问题。

(6分)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6.(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诗夜游对比阅读初中常用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8,10题。

岳阳纪行袁宏道从石首至岳阳(1),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

最奇者墨山(2)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

盖江水萦回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3),虽行甚驶(4),只觉濡迟耳(5)。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6)。

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7),多谑语(8)。

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雪,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

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余笑曰:“同袍相调(9),常事耳。

”因大笑。

明日,风始定。

【注】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县,滨长江。

(2)墨山:在湖北省石首县及湖南省交界处。

(3)腹背:指山的凸出处与凹曲处。

(4)甚驶:意为船行驶甚速。

(5)濡迟:迟缓。

(6)尼:阻。

(7)季弟:小弟。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

诅:咒骂。

柳秀才:指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传奇中他为受夫家虐待的龙女传书到洞庭龙宫,龙君招他为婿。

(8)谑语:玩笑话。

(9)同袍:穿同样衣服的人,意指季弟与柳毅同为秀才。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故帆樯绕其腹背(指船只。

)B、同袍相调(调笑)C、月色入户 ( 门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但是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者: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念无与为乐者B、于:日朝出于斯相与步于中庭C、耳:同袍相调,常事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D、为:为大风所尼念无与为乐者1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大全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大全
1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四)【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斯是陋室
②谈笑有鸿儒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 ,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 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六)(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 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20. 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 ()④未尝不与书俱()
21.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何陋之有B渔人甚异之C 能以径寸之木D乃引客就观之
22.[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默而好深沉之思。

清静亡(同“无”,没有)为(作为),少耆(同“嗜”,嗜好)欲,家产不过十金,乏(贫困)无儋石之储,晏如(安然)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爱好,喜欢)也;非其意,虽(即使)富贵不事(从事)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③清静亡为_______________ ④虽富贵不事也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昔孔子欲(想要)居九夷,人以为(认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因为)罪谪(被贬,贬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之外。

人皆以(认为)予自(从)上国(国都)往,将陋(认为……简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景,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阻滞)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曾经)圃(开园种菜)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搭建,建造)轩以居(让……居住)予。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带答案)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陶后鲜.有闻()2.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3.【乙】文中作者爱莲,仅仅写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3分)4.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答案】1.(1)大(2)使……劳累(3)多(4)少(每空1分)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分。

关键词:上)(2)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它。

(2分,关键词:益、植、亵)3. 以菊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1分)突出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1分)表现出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分)4. 【甲】文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分)【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写法:托物言志。

(2分)(二)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庭竹刘禹锡露涤铅粉①节,风摇青玉枝。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1、《行道树》的第一个对比:我们“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与“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他们“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对比之下,使大伙儿认识到“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

第二个对比:“我们在安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与都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对比。

那个对比使大伙儿认识到“行道树”孤寂、孤独、苦熬,为了“把光明迎来”,“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并“制造不被珍爱的清新”。

2、《第一次真好》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生命就多姿多彩。

有的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心头充满了欢乐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但“第一次的体会不一定都愉快”,如第一次看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模样专门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第一次“露营”,有时还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服;第一次动手做饭,或是烧糊了,或是烧成夹生饭,这些差不多上不愉快的。

要随时留心,查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因此,作者说的第一次,差不多上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关于违犯党纪国法的第一次,不属于文中所叙述的范畴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07《短文两篇》(学生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07《短文两篇》(学生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课内文言巩固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著名思想家。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意梳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

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

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

实是欲界之仙都11。

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短文两篇》课内外对比阅读讲义03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短文两篇》课内外对比阅读讲义03

第 1 页 XX 教育语文专属辅导讲义学员姓名教师姓名 班主任 上课日期上课时间 年级 课时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自.康乐以来(从)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9课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字词。

(1)晓雾将歇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3)怀民亦未寝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2)怀民亦未寝.(_______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③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②仄径:狭窄的小路。

③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4)良朋辄.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2)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3.“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上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答案】1.(1)大(2)使……扰乱(3)空闲,闲暇(4)就2.(1)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

(2)内心也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安贫乐道。

刘禹锡面对陋室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郑板桥面对三间茅屋表现出“适适然”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安于清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俗客不来,良朋辄至”则表现出他们高洁的志趣。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
(1)读书有哪些好处?
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预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预设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4.【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3—16题。

(11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②逸致:情趣。

③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濯清涟而不妖()(2)日上日妍()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

(3分)句子:启迪:1.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洗,洗涤。

(2)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2.本题2分。

(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

(“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3.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本题3分。

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迪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

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启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三文言文阅读(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2分)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答案:1.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

每格l分) 2.B(2分) 20.A(2分) 3.(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分。

“染”、“濯”、“妖”各0.5分) 4.B(2分) 5.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

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6.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四.古诗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共8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1.(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4.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2分)(共3分)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融和。

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只需填序号)(2分)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简答题:(5分)(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3分)1.(3分)每个解释1分。

酌情给分。

①博学的人②使身体劳累③所以,因此2.(2分) D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2分)各1分。

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内容2分,语言1分。

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原市2007【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