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即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个学科进行整合的产物。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国内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三种观点: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1.事实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
2.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
3.技术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1.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2.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教师每天都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2.对小学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基本的专业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1.不能简单的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划等号。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大教学论》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总结夸美纽斯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的论述了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5、《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科目。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_3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围
( 一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 一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多年来 ,人们都在讨论教育、课程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什么 。针对该问题,形成了 “形式教育 ”和 “实质教育 ”两派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 。其中 ,形式教育 认 为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官能或能力 。形式教育以官能 心理学为基础 ,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 心智实体由注意、 意志和记忆等官能构成 ,人们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发展这 些官能 。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形式教育已很 难满足社会对人的需求 。形式教育受到来自理论 界的质 疑 ,斯宾塞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应有利于学生的完满生活 , 帮助他们为未来的生活 做充分准备 。学校逐渐开始关 注实用知识的培养 ,倡导实质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 活的必备技能。
课程内容选择 , 既具有理论性 , 又具有政治性 , 还具有个人性 。 所 以 ,课程内容选择 是一个需要审慎进行的过程 , 人们一直在实践和理 论方面对其目的和方法进行探索与发 展 。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 , 选择者可以说明带有个人 、政治和理论意图的各种理由。
课程内容组织 , 就是对选定的课程内容 , 按照课程的目的进行横向和 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 , 意在使整个课程中的内容具有连贯性 ,使具体 课程中的概念等逐步深入 。一 门课程 的具体纵向组织 , 需要依据学生 的学习心理等来建立连贯性的学习结构 。横向组织 , 旨在 使课程内容 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结合并达至平衡 ,包括不同学习课目之间 、不 同内容系 列之间 、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结合与平衡。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包括:
1. 帮助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学生能够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教学法和理论,包括小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好准备。
2.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可以让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思想境界:通过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学生可以学习到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思想境界,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师教育的一门教育教学必选理论课,也是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通识课程。
本课程立足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前沿植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鲜活实践,构建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新体系,具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针对性及整体性等基本特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结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明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适应“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标准体系、内容体系以及实施与评价体系等,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该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当前着力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体系和主要内容;懂得作为新世纪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课程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支持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外课程改革的进程,增强本课程学习所需的知识基础;其次,要了解我国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明确改革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再次,立足实践,领悟实施新课程改革所应该树立的崭新的课程与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他们热爱小学教师职业,对小学教育事业产生深厚的情感,并愿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05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章
◆ 理解:课程结构的原理、课程研制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 应用:能应用本章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小学中的课程研制问题 并尝试参与 课程研制的实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研制的概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二)地方课程研制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地方课程研制是指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课程研制 活动,即省、市、县等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专家 和学科专家等研制适用于本地区学校的课程。
地方课程研制的范围主要包括制定适用于当地的课程标 准、课程方案,编写地方教材等。地方课程研制是为 了 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学校的实际需要,反映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 (evalution),是对课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 预期课程目标是否实 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广义的课程评价 包括了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 就评价和课程产品评价,狭 义的课程评价仅仅指对课程产品的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阶段,更是渗透于开发全过程的一个 要素,其目的是为 新一轮的课程开发提供修正和完善的依据。所以, 课程规划和实施也包含着评价。课程规 划阶段的评价,就是对课程原 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决策,对所 涉及的有 关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应用,进行合理性评估,并提供即时的反馈 调节,以尽 可能地完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阶段的评价, 侧重于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 教师的教学组织表现、学生的学习活 动过程及其结果、课程资源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即 时评估和反馈调 节,以尽可能地完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阶段还包含着对自身的 评 估,包括对评价技术和方法选择、评价实施各个细节,以及评价结 果展开即时评估和反馈 调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一、课程的含义词源分析:二、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治。
”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
宋朝时朱熹提到的课程已经与现在的意义相近了, 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三、在西方, curriculum(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跑马道的意思。
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
四、几种典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如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 但只关注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 容易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 情感陶冶, 创造力表现, 个性培养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 甚至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即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 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 但把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 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 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心里体验上。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些学者认为, 课程不应该是活动, 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这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但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在客观上是分离的, 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4.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提出,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主张从儿童出发来设置课程, 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时课程的出发点, 课程必须由经验才能构成, 即以经验为本质, 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从知识本位走向经验本位。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 而且不容易实施。
5.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持这观点者认为,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 实际上都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但社会中存在大的偏见, 不公平的现象, 倘若教育者以为教育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 那就会使现存的偏见和不公正永久化。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阶段,教育课程和教学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道路中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指导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至关重要。
小学教育课程的设计小学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科发展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在设计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此外,教育课程的设计还应该考虑社会发展需求,使小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小学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教育教学法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循证指导、全面发展等。
在设计教育课程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
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学理论对于教育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理论的指导,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理论的指导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结在小学阶段,教育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根据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指导,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
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1、课程论研究对象:课程问题,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问题来源:课程实践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在不同观念、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等。
问题类型:事实、价值、技术问题2、课程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概括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综上所述: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3、教学论研究对象:学校教学:过于笼统、简单,不利于教学论发展;教学论研究客观规律;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最优化教学法的科学;教与学的关系4、教学论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学论对教学问题选择的宗旨:教学实践中旨在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性: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有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义。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5、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识教学现象:教学现象,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环境的,活动性的,关系性2、揭示教学规律3、指导教学实践6、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萌芽阶段)1、只是对课程问题的一些规定或描述,无理论说明2、人们已懂得要把学生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例:西周六艺、西方七艺)3、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学生4、不同学校设不同课程5、几乎没有关于课程的专门著作和论述7、古代主要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教学思想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道轻艺,重视文化历史与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忽视产生劳动与科技实践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人文、人伦。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本善:教学的价值在于复性;荀子性本恶:教育要对人性陶冶和改造;王夫之:教学是“继善成性”的过程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西方教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师,教师即产婆)8、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8世纪)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夸美纽斯,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提问、讲解、练习)、系统直观、循序渐进…原则、创分科教学法、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卢梭:《爱弥尔》(个人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自然禀性)发现教学思想(研究儿童本生特点,让自己去发现)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法》,“四段教学法”。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下面是本文对这门课程的概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一、课程概述《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旨在使学生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小学教学实践。
本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程;3.掌握小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能够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5.掌握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课程基本理论: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小学综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小学教学方法与策略:介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讲授、演示、探究、合作学习等,并探讨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小学生学习过程与认知特点:介绍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包括小学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如何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小学教学评价:介绍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55_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955] 考试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内容及要点第一部分:小学课程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部分】一、绪论(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课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教学的含义及基本要素;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西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三)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二、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小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小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二)小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内涵;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三、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一)小学课程类型课程的分类;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二)小学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内涵及层次;小学课程结构的影响因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四、小学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小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的取向;小学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小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二)小学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内涵和功能;小学课程评价的类型;小学课程评价的对象;小学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五、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校本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的关系;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实施策略六、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部分】一、小学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概述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分类(二)小学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小学教学目标的表述二、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一)小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点;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二)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教学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常用小学教学模式简介三、小学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小学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内涵;小学教学原则的制定依据;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二)小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分类;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发展趋势四、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一)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发展演变;小学常见教学组织形式;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二)小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核与评定五、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一)小学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内涵及意义;教学管理的内容;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二)小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第三部分: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部分】一、“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研究总论(一)改革的背景(二)研究历程和基本任务二、“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理念结构(一)教学共通价值观(二)语文学科教学价值观(三)语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三、“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过程机制(一)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机制(二)语文教学的过程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四、“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教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构成(二)“新基础教教育”语文教学方法论转换五、“新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教学整体结构(一年级——五年级)(一)学生基本状态分析(二)教学核心任务(三)学科活动(四)考核内容【《“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部分】一、数学教学改革的简要回顾(一)从移植搬用到尝试本土研究(二)从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到实施素质教育(三)关于改革的初步总结与反思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现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1999—)(二)数学教学价值认识的偏差(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三、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一)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二)学校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三)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和具体价值四、数学教学的策略选择(一)数学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二)数学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三)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五)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五、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教学(一)小学数概念的教学(二)数运算的教学(三)数量关系算术运用的教学(四)规律探索的教学六、“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小学图形认识的教学(二)小学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教学七、“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一二年级简单统计的教学(二)三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三)四年级简单平均数的教学(四)五年级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小学数学的复习整理第四部分: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部分】一、课堂教学改革与改革主体的发展研究(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1.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反思2.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重建(二)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及任务1.“捉虫”和“喔”,诊断问题,做好“还”2.开放一生成:提升资源意识进行重组3.“课堂生活”日常化研究性变革实践(三)教学设计、过程与反思重建1.教学设计:基于“两个解读”开发“有人价值”2.实施过程:基于“有向开放”的预设与生成3.反思一重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四)课型研究与教师发展1.课型研究的内涵:类结构2.课型研究的开展:专题系列3.课型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价值二、学生工作改革研究(一)学生工作改革目标1.学生工作常见问题的反思2.学生工作改革目标的确立(二)学生工作改革阶段及任务1.加强学习,落实班级建设的独特价值2.研究成长需要,形成具体的主题活动系列3.多元融通,实现学生工作的常态化综合育人(三)班级建设实践1.增设班级岗位2.培养班级委员3.建设班级文化4.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四)学校整体性学生工作实践1.学生仪式活动2.学校活动系列3.跨班级、年级活动4.校内外多元融合。
小学教学与课程论
第一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一)课程的内涵:1、国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2、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6 种典型的课程定义:①课程是教学科目。
②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③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④课程是学习经验。
⑤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⑥课程是社会改造。
3、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①理想课程:课程专家认为应该做的课程,如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应该设计什么课程,②正式课程:相关理论用文件表述,文件表述应有可行性,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文件。
③感知课程: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文件的理解。
④运作课程:又叫做操作课程,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科运行和学生活动⑤体验课程:学生得到了什么。
4、课程至少应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单是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品德的发展过程;二是课程必须是教育的总体计划,既包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教育;三是学习不是使儿童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而是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教学的内涵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根本属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这种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是统一于一个过程;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
第二节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活动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属于事实问题。
如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等客观属性“为什么”,属于价值问题。
如课程与教学目的的设定、价值取向和方法与途径的选择等“如何做”,属于技术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不仅要研究事实与价值,也要研究其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等。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
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五种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标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势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01112B中文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of Grade School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专业基础及核心主干课程。
强调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能系统地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并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三大模块,分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五大领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练。
第一模块主要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教材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部分主要是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讲授为主,要求学生理解、领会;第二模块主要是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各领域教学的任务、策略、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认识、理解并领会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技能,进而运用所学教学策略和方法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并注意领会并使用相关教学技能;第三模块实践操练环节,是在完成三至六七教学设计作业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试讲,最后在班级里试讲,通过试讲巩固并落实相关的教学原理,提升教学实践技能。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理解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学习目标第二节了解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学士学位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第五章教学内容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第八章教学模式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笔试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福建师范大学 年 月成人学位考试试卷( 卷) 生 信 息栏______ 专业姓名______学号_____装订线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 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 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 、 三个维度。
3、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领域、 、 三个层次构成。
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 、 三个环节。
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 、 、 、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1、课程资源2、综合课程3、教学模式4、校本课程三、简答(每题6分,共5题,计30分)1、简述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
2、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
3、简述当代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
4、简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5、简述当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四、论述(每题12分,共2题,计24分)1、试论新课程的教学观。
2、试论“课程是经验”。
五、材料分析(本大题共16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结合教学现实,阐述你对小学教学目的的看法。
第十名现象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参加了该校七二届一班的小学同学聚会,他曾经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在聚会中,周老师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他决定揭开这个谜。
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对天长小学700多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些小学时期的尖子生比较稳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尖子生在进入中学后没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优秀之列,有的甚至还一滑再滑。
相反,一些在小学时期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很多都在中学后开始进入上等生或尖子生的行列。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 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 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而且由于不大被老师注意,因此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