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尔第歌剧第二实践创作思想与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之对比

合集下载

“第二实践”在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中的运用

“第二实践”在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中的运用

“第二实践”在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中的运用陈思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过渡时期,中世纪宗教音乐提倡的节制、和谐、不掺杂世俗情感的特征显得不合时宜。

音乐家们探索更加大胆、新颖、激动的音乐形式,影响深远的“第二实践”(seconda pratica,或译第二常规)创作观念就此诞生。

不同于“第一实践”(prima pratica)的传统作曲法,“第二实践”以“音乐服从歌词”为基本准则表达作品的情感,涌现了维护新旧作曲法的两派音乐家,著名的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便源于此。

具有革新意义的“第二实践”并不符合当时的“作曲范本”[1],虽然首次在《阿图西,或现代音乐的不完美》之二[2]中被提及,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作曲家,如罗勒、杰苏阿尔多等为代表的作曲家频繁使用该作曲法则。

作为“第二实践”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广泛运用该作曲法创作了大量牧歌、宗教音乐,歌剧《奥菲欧》(L'Orfeo)便是根据此作曲法孕育而成。

一、对戏剧性的强调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受曼图亚公爵文森佐·贡扎加(Vincenzo Gonzaga)长子的委托所作,于1607年2月24日首演。

剧本取材于亚历山大·斯特里桥(Alessandro Striggio)创作的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之子奥菲欧(Orfeo)的故事。

奥菲欧的新婚妻子尤迪丽茜(Eurydice)不慎被毒蛇咬伤致死,为了拯救妻子,奥菲欧通往冥府,被奥菲欧音乐感动的冥王冥后决定给奥菲欧一次机会,前提是带走妻子的路上奥菲欧不允许回头,但是,在离开冥府之际,奥菲欧没有抵挡住内心的诱惑,转身看了妻子一眼,尤迪丽茜随即消失。

在故事的结局,奥菲欧跟随父亲阿波罗回到天堂,化身星象,在星辰中永远凝望着尤迪丽茜。

这是一部叙述情感战胜理智的音乐神话,富有戏剧性,剧本强调情绪的凸显,承载了文艺复兴人们追求真实感情表达的理想,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 ————————————————————————————————日期:ﻩ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试论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

试论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

试论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蒙特威尔第是欧洲重要的音乐家,也是欧洲音乐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桥梁。

他的创作涉及声乐、歌剧、器乐、牧歌等领域。

牧歌是贯穿他一生的音乐体裁,他的不少作品都遗失了,现存的还有十二卷牧歌,约250首,他的牧歌风格广泛,全面的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并且这种多样性风格对后世的歌剧、声乐、器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蒙特威尔第具有代表性的牧歌作品片段为切入点,对其牧歌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并从外在条件—巴洛克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乐器制造业的进步、音乐印刷业的兴起,以及内在动力—蒙特威尔第的内在音乐美学价值观、开明的思想、他所受的双重文化的影响、结合他坎坷的人生遭遇,对这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对其牧歌创作多样性的后续影响作了力所能及的分析。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在意大利经过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克雷莫纳时期、曼图亚时期和威尼斯时期。

从克雷莫纳到威尼斯,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在技法上越来越成熟,风格上突破传统,他后期的牧歌被人称作“现代牧歌”。

他的牧歌全面的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主题思想的多样性,16世纪意大利传统牧歌音乐的主题比较单纯,多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题的,蒙特威尔第牧歌有爱情、平静和战争三个主题,并且折射出人文主义与宗教思想的交织;二是牧歌风格具有多样性,他的牧歌音乐既表现出清晰、典雅,轻松、愉快,严肃、悲情的格调,又兼有合唱、协奏、戏剧冲突等多样的体裁风格;三是他的牧歌也体现出多样的社会功能。

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16世纪意大利社会音乐美学理论、器乐与音乐印刷术的发展为牧歌多样性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 - 姓名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蒙特威尔第 - 简介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当属蒙特威尔第。

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包括《奥菲欧》(Orpheus)、《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朴比的加冕》。

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经遗失。

除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超过250首牧歌、2套尊主颂以及其他很多声乐作品,但是他从未写过纯乐器作品。

虽然在今天基于实际需要,他的音乐风味听起来与三百年前曼多瓦或威尼斯爱乐者耳中所听到的实况,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却又仿佛能永远契合于现代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非但音调已经改观了,甚至蒙泰韦尔迪在世时所惯用的乐器到今日亦不见其原始风貌。

虽然如此,他的音乐听来仍然激越、聪灵,富含人性。

这是一种大胆的音乐,背后更有蒙泰韦尔迪卓尔不凡的创作技巧烘托着。

从许多方面来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甚至比瓦格纳或普契尼的作品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自小蒙特威尔第只要心所向往,必定能将之谱成乐曲,而且成绩不恶。

不过世俗音乐却较之宗教音乐更能撩起他的兴趣,此一倾向终其一生未尝稍改。

早在1584年,他就以短歌小调打破了旧传统的藩篱。

当时意大利许多流行形式——诸如假面舞乐、芭蕾舞曲、田园牧歌、佛罗托拉歌曲,以及其他歌曲与舞曲形式——都能深深吸引着蒙泰韦尔迪。

牧歌尤其叫他废寝忘食。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

他眼界开阔、历练丰富以后,开始改造作曲规则,以求适才适性,悠游于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

其音乐中某些效果突出的和声,足以令任何时代的爱乐者惊讶不已,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从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看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

从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看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

从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看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作者:陈湘辉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6期摘要:蒙特威尔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创作风格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艺术桥梁。

蒙特威尔第提出并采用的新创作风格“第二常规”在其作品中有最充分的体现。

其对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作曲家以及各乐派歌剧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在世界音乐文化历史中,不同国度和种族、不同地域和语言所产生的音乐形式也有所差异。

从古希腊、古罗马起源的西方音乐,至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和18世纪巴洛克初期,逐渐进入了另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家当属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的音乐创作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艺术桥梁;他独具鲜明个性的创作手法“第二常规”,为早期西方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西方歌剧的发展与革新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蒙特威尔第生平简介及歌剧创作概况(一)蒙特威尔第生平简介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年)是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被音乐史称为“确立了近代音乐方向的划时代的伟大音乐家”[1]。

蒙特威尔第出生于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克雷蒙纳的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父亲从小就将他送到当地的大教堂接受音乐的训练,16岁时就已出版了自己创作的三卷音乐作品,随后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作品大多是世俗音乐体裁——牧歌,其也因此成名。

16世纪欧洲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影响着欧洲音乐及宗教音乐的发展,强大的宗教势力束缚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发展,也束缚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蒙特威尔第因从小就耳濡目染,一生受其神圣而又严肃的宗教音乐的影响,这也是创作形成隆重而严肃音乐风格的原因。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综述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综述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综述摘要: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是“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音乐流行时期之间一位重要的过渡性人物”,这位承前启后的音乐大师,被视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对歌剧、和声学和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被称为“近代歌剧之父”。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历程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他的创作架起了一座跨越两个时代沟通的音乐桥梁,被誉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之一,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同时代文学史中莎士比亚不相上下。

他不仅构建了音乐戏剧的基础,而且最早显示弦乐颤音及拨弦弹奏的音色效果,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567年5月15日,克劳迪奥·朱安·安托尼奥·蒙特威尔第在克莱蒙纳的圣·拿撒勒与切尔索教堂洗礼。

至此,蒙特威尔第这个名字载入史册。

他的父亲巴尔达萨尔·蒙特威尔第是一名外科医生,克莱蒙纳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巴尔达萨尔的婚姻之路很不平坦,从东方的玄学角度而言,貌似克妻之命,接二连三地失去爱妻。

1565年娶第一位妻子玛达雷纳·茨格南尼,继生下蒙特威尔第后,1571年又生下女儿玛利亚多米提拉,1573年生下了日后成为加尔达湖畔的萨里的乐长——次子朱里奥·塞瑟尔,她于1576年因病去世。

1576年娶了第二位妻子乔万娜·伽第欧,但是七年后为他生下三个孩子的这位妻子也去世了。

1584年娶了第三位妻子弗朗切斯科·科摩,未为他生儿育女。

蒙特威尔第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喜爱阅读古典书籍,聪慧好学,早在担任克莱蒙纳大教堂唱诗班男童时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虽家庭经济不富绰,但望子成龙的巴尔达萨尔为了使儿子接受良好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将两个儿子拜师于克莱蒙纳大教堂乐正马可·安东尼奥·因杰涅里。

这位与浮夸虚饰的音乐相对抗的、功力深厚的保守派音乐家,他的风格趋向于尼德兰乐派的复调,以宏伟的乐章和细腻的歌词著称。

浅析威尔第歌剧音乐风格.doc

浅析威尔第歌剧音乐风格.doc

浅析威尔第歌剧音乐风格1引言威尔第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 26 部歌剧,他的艺术主张为意大利乃至世界歌剧的发展续写了辉煌的篇章。

他的音乐集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充分实现了“歌剧是用音乐发展的戏剧”这一美学理想。

他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对歌剧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以自身演唱威尔第歌剧女高音唱段的体会出发,结合世界歌剧舞台上艺术家们对威尔第歌剧作品的演绎与诊释,探究威尔第歌剧的音乐风格,并从理论上阐述如何在演唱中体现威尔第歌剧作品的声音特色。

2威尔第歌剧音乐及其歌唱声音特色的形成第一节威尔第歌剧创作的三个时期威尔第歌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创作早期,多为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歌剧。

其中,《麦克白》和《埃尔纳尼》的上演,引起了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游行示威。

威尔第的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歌剧,如果延用早先表现爱情的演唱风格,用柔和、轻巧的风格来演唱,则很难满足要求。

表现这样的剧情,要求更为铿锵有力、慷慨激昂。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创作成熟期,转向表现人性冲突的题材。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弄臣》 (1851) , 游吟诗人 (1853) , 《茶花女》 (1853) . 《西西里的晚祷》 (1855) . 《假面舞会》 (1859) , 《命运之力》 (1862) . 《唐 . 卡洛》(1867) 等。

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戏剧冲突,将人物的激情与绝望用对比色调刻画达到戏剧高潮 ; 然而抒情部分又极为婉转、感人 : 所以在演唱中要做到刚柔相济,用强大的气息张力使声音在平稳深沉中表现戏剧变化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创作晚期,这一时期音乐造诣不断深化,创作了不朽之作《阿依达》 (1871) 、伟大的抒情悲剧《奥赛罗》 (1887) , 喜歌剧《法尔斯塔夫》 (1893) ,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作品致力与表现剧情内容,歌剧风格也从早期的追求政治效果,成熟期的追求浪漫主义情节和感人的人性冲突,到晚期的追求自然的现实主义。

从题材选择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观念

从题材选择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观念

从题材选择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观念作者:郝娅楠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5期【摘要】集综合艺术于一体的歌剧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体裁,作曲家在创作歌剧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为脚本,之后才进行音乐的创作,因此题材的选择颇为重要。

本文试图分析威尔第对歌剧题材的选择,以及题材对歌剧的重要性,从而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观念。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题材;莎士比亚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66-01威尔第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一生共创作26部歌剧。

其中前人对威尔第歌剧的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对其中咏叹调、配器、人物塑造等的分析颇多著述,而本文试从歌剧题材内容方面着手,笔者认为题材也关乎着一部歌剧的成败,并担当着歌剧的戏剧性角色,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写作什么样的歌剧,这也揭示了作曲家的音乐观念和人生追求。

一、歌剧题材的分类(一)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一方面受外国侵略者的长期压迫;另一方面国内封建贵族又占据着统治地位,故意大利人民迫切渴望摆脱外国统治和取得民族独立。

威尔第早期的歌剧题材大多以反压迫、反奴役为主,他和脚本作者协力在歌剧中引入政治和爱国的主题,甚至在《麦克白》这部不怎么可能融入爱国因素的作品中亦是如此,剧中苏格兰流放者的合唱热情歌颂着他们的故乡。

再如《纳布科》的成功,也显然要归功于内容涉及到了政治色彩。

(二)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威尔第中期的作品内容上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时对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和阴谋家丑陋面目的揭露更加真实,同时也表现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国王寻乐》这个题材之所以吸引威尔第,在于它那“永恒人性”的主题,其中把一个驼背者的形象搬上舞台,但人人却大为称赞,其中的寓意不必多言。

(三)对文学经典的钟爱。

威尔第致他的好友、剧本作家索玛的信中写到:“纵然塔索(意大利诗人)的诗歌写得再好,我喜爱善用对比的阿里奥斯特(意大利诗人)要超过他一千倍。

大师的差异、共性和启示 ——从威尔第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思想谈起

大师的差异、共性和启示 ——从威尔第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思想谈起

道 ,这 韵脚从来不会提高相反会减弱舞 台演 出的效果 ) ,那 么歌剧 一定会成 功。 1 ”【对这个 问题的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 ]
两 位 伟 大 的 歌 剧 大 师 的看 法 正好 相 反 。 瓦格纳在《 歌剧 与戏 剧 》 书 中这 样 陈 述 了 自 己的 主 张 : 一
在西方音乐中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传统 : 人声与器乐。前
“ 存在于歌剧这个艺术 品种 中的错误就 是,表现 的手段( 音 乐) 被当成了 目的,而表 现的 目的( 剧) 戏 却被 当成 了手段 ” 。
[由此可 见 ,瓦格 纳 显 然 反 对 长 期 以来 的 歌 剧 传 统 :将 音 乐 2 1
凌 驾于戏剧 内容之上 , 并成为戏剧表达的最终 目的的传统观 点。在他看来 , 乐的 目的仅仅是 出于表达剧情之需要 ,它 音 不过是作为戏剧表现手段之 一而已, 非戏剧表现 的惟一主 远
者更 古老 一些 ,在 早 先 也 更 受 尊 重 ;后 者相 对 晚 出 ,因 为器
乐演奏对乐器 的制作技术有相 当大的依赖 , 但在古典音乐 当 中达到顶峰 。 人声 的吟 唱更古老也更朴素 , 充满 了宗教情怀 和难 以名状的神圣感 。 但是人声的重要地位随着 世俗 生活 的 扩大而动摇 , 文艺复兴之前的流行歌 曲和这期间迅速发展 的 意大利歌剧影响了人声演唱的神圣性, 这时 已经 有两种相互 较量的声音:唱诗班的和歌剧院的,神圣的人声在世俗 的舞 台上发生了逆 转,歌手而非唱诗班扮演 更重要的角色 。 器乐 演奏 开始 仅处 于为人 声伴奏 的附属地位 , 伴随乐器制作 的 但
大的差异甚至对立 ,但是他们 又都有一 个共 同的特点:以不同的形式,从 不同的角度基 于传统进行创新。反思 中国歌剧 的发 展 ,也不 能脱 离 自身传 统进行创新 ,这是 中国歌剧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 关键 词 歌 剧 ; 差 异 ;传 统 ;创 新 有人 曾这样假 设: 假若把音 乐史上最伟大 的歌剧作 曲家 削减到只剩下两位 , 那将是威尔第与瓦格纳 , 人们通常把威 尔第看作是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属于保守派,而 瓦格纳则代表 了新 的发展方 向,是歌剧 改革者 。事实上 , 他 们关于歌剧 的基本思想方面也确实存在着完全不 同的看法 。 尽管如此 ,他们作为同一个时代甚 至是 同年 出生 的音乐家 , 在歌剧领域 中都获得了同样伟大成 就, 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 思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 从这一现象 中探索他们获得成功的

22911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资料

22911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资料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在‘牧歌及其有关形式’的这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和他的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在‘早期歌剧’这一部分中,简单提到了他的两部歌剧《奥菲欧》与《阿里安娜》。

威尔第的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在歌剧_茶花女_中的体现

威尔第的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在歌剧_茶花女_中的体现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威尔第;茶花女;创作理念
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但真正称得 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是在十六世纪末、十七 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产生于意大利 的佛罗伦萨。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世界 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 歌剧作品。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 有重大影响,此后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迅速在欧洲各国普及 并发展兴盛,并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数百年 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影响与激发下,许多音乐家和剧作 家以他们奇妙的创作灵感和精湛的创作技巧,创作出大量优 秀的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剧情动人、诗句美妙、曲调丰富, 演员的歌声迷人、表演精湛、场面布景宏大。因此,意大利 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长盛不衰,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 趋丰富。但是意大利歌剧缺乏音乐性内容,只是利用声音提 高戏剧效果,只有罗西尼创作的歌剧作品《塞尔维亚的理 发师》及《威廉•退尔》称得上意大利歌剧的精品。在他之 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大师威尔第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又推 到另一高度,才使意大利歌剧取得与法国歌剧同等的地位。 威尔第以作品反映时代,他的戏剧是大众化的,与大众密切 相关。威尔第把他的时代融入一种特殊的情境之中,充分运 用声乐技巧,写出优异、富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作品,使原有 的意大利式歌剧,成为更高层次的音乐,为此后的意大利歌 剧树立了楷模。
参考文献: [1]刘诗嵘.《歌剧大师威尔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6. [2]朱塞佩•塔罗齐(意),贾明译.《命运的力量--威尔第 传》[M]. 三联书店,1990,2. [3]高巧燕,布日古德.《威尔第对歌剧重唱的继承、发展与 创新》[J].文教资料(月刊).2010,4. [4]陈石萍.《名著、歌剧与音乐——威尔第和他的歌剧茶花 女》[J].厦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季刊),2009,12. [5]鞠荣丽.《浅谈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J].郑州.郑 州铁路技术职业学院学报(季刊),2006,9. [6]苏毅苗.《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J].齐 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季刊),2010 年第1期. [7]邹建军.《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美学分析》[J]. 音乐探索(季刊),2010,2. [8]苏毅苗.《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主题旋律设计探讨》 [J].四川.四川戏剧(季刊),2009,5.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作者:白永欣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白永欣[1]白宁歌剧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中悄然诞生,并经过无数音乐家的养育、历代人们的爱戴与关注茁壮成长至今日,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经过岁月的淘洗,以不同的姿态现世,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以绝对成熟的姿态在世界音乐之林屹立至今。

一、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孕育环境文艺复兴之前最常出现的音乐剧目有牧歌剧、田园剧、幕间剧以及假面剧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秉承着努力为音乐发展探索新道路的信念,冲破复调音乐的束缚,开创“单声歌曲”,意大利新音乐风格取代了以复调经文歌为代表的尼德兰音乐风格。

虽然宗教音乐仍然占统治地位,但世俗音乐的发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音乐基础。

歌唱、演奏、舞台表演、布景、服装等诸多因素的结合使得这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艺术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在“卡梅拉塔”社团推动下,艺术家们秉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结合对古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和学术进行的研究,高举推崇古学的旗帜,实践着自己的文艺创作,歌剧的概念被逐步确立,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艺术家们理想中诞生了。

歌剧的诞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人们也以极大的热忱接纳这一新兴音乐形式。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廷中盛行的娱乐传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歌剧属于人文主义者的宫廷歌剧,绝大多数的演出隶属于宫廷中待客的豪华娱乐,其题材没有摆脱田园剧、宗教剧的束缚,这也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题材没有离开当时戏剧题材,所以人们是在一个相熟的戏剧背景下,以不同的视角接受、审视一种新型的音乐戏剧形式,既陶醉于相熟戏剧的新的音乐生命,又沉迷于戏剧文化的坚实根基。

尽管“卡梅拉塔”成员们新的音乐思想、手段很早就付诸实践了,14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这种新风格的试验作品,但所有的工作进展是相当缓慢的。

浅析歌剧的三次论争

浅析歌剧的三次论争

2 8 00 台北
要 把 握 其 内 在 的 联 系 和 共 ’ 另 一 方 面 又 要 注 意 区 分 开 性
《 拉姆 斯艺 术歌 曲研 究》 布
他们 之 间的 差异
只 有通 过深 刻 地分 析
理解 和体 会

中华 民国 7 2年
能从 根 本 上演 绎 出 他们 各 自独 特 的风 格 。 参考文献; [ ] 沈旋 1 谷文 娴 陶辛 《 方音 乐 史简 编 》 上 西
并且 由 于 作曲 家追 求音 乐和 歌词 的严 密 统一
格调 上讲
形 同诗 歌 的
更使 得 这时 的歌 剧更 像音 乐化 的 诗歌 从 严格 意义 这 并 不 是 完 全 意 义 上 的 歌 剧 直 至 蒙 特 威 尔 第 的 歌 方 使 旋律 更 为优美 另
剧 《奥 菲 欧 》的 诞 生 才 有 了 第 一 部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歌 剧 面 蒙 特威 尔 第重 视运 用感 情 因素
卡 契 尼 作 曲 的 《 丽 狄 茜 》( di 作 为 最 早 的 一 部 歌 优 Eu r- e) c 剧 。 但 《 丽 狄 茜 》 以 诗 歌 为 主 音 乐 只 起 辅 助 的 作 用 优 是
情 上 灵机 生动 结 构 紧凑 富 有浓 郁 的生 活气 息 佳人 桔

在 诸 多弊 端不 能适 应发 展形 势 的歌 剧加 以 改良 使 z柏 召
时 代 的 发 展 格 鲁 克 歌 剧 改 革 和 瓦 格 纳 乐剧 改 革都 此
方面
蒙 特威 尔 第擅 长运 用和 声技 巧
这 使得 音 乐的成

分增 加 从 而确 立歌 剧 的真 正形 式 然 而从 此时 开始 剧 却 开 始 偏 离 轨 道 普 遍 显 得 戏 剧 性 不 足

谈威尔第与瓦格纳歌剧在创作思想上的差异

谈威尔第与瓦格纳歌剧在创作思想上的差异

谈威尔第与瓦格纳歌剧在创作思想上的差异摘要:威尔第和瓦格纳是西方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者,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使得意大利歌剧更加完美和精致;而瓦格纳则是歌剧的改革者,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两位歌剧大师的创作思想为探讨文本,通他们在题材、音乐与戏剧、声乐与器乐以及歌剧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观察,试图为演绎作曲家的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威尔第瓦格纳创作思想歌剧差异“当贝里尼壮年逝世,罗西尼在三十七岁写完歌剧《威廉退尔》之后就此搁笔,多尼采蒂也已进入创作暮年的时候,威尔第像一颗灿烂的巨星出现在地平线上,继承并发扬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创作传统。

”①威尔第在贝里尼、多尼采蒂、罗西尼等作曲家的创作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意大利歌剧更加完美,更加精致,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可以这样说:“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歌剧史”。

②如果说瓦格纳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就是一个在全方位取得杰出成就、一个集大成者的作曲家,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浪漫主义和真实主义的分水岭。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剧改革家和音乐家,而且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思想家。

“他在政治思想、音乐戏剧美学上的著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起过重要的影响,是任何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无法比拟的。

”③可以这样说,威尔第和瓦格纳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而瓦格纳则代表了歌剧新的发展方向,是歌剧改革者。

但两位作曲家在有关歌剧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威尔第和瓦格纳两位歌剧大师的创作风格,为演唱者演绎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提供帮助,有必要把两位歌剧大师在歌剧创作思想方面的差异简单地梳理一下。

一、威尔第和瓦格纳的歌剧在创作题材上的差异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是他的第一创作时期。

从歌剧《奥菲欧》赏析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

从歌剧《奥菲欧》赏析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

从歌剧《奥菲欧》赏析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作者:郭倩君来源:《艺术时尚》2014年第02期摘要:意大利人蒙特威尔第作为歌剧历史的开创性人物,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奥菲欧》作为第一部歌剧促进了歌剧艺术的发展,他的歌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十七世纪的艺术。

本文从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创作情况入手,展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音乐史的贡献,而在详细分析歌剧《奥菲欧》的基础上,将蒙特威尔第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加以介绍,用事实说明了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价值地位。

关键词:奥菲欧;蒙特威尔第;艺术风格;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56-1歌剧《奥菲欧》故事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曾被改变为交响诗、歌剧、舞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仅仅被改编为歌剧就有20多次,在歌剧史上的《奥菲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佩里和里努契尼的《尤丽迪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奧菲欧》。

1600年雅科波·佩里《尤丽迪茜》但现在已经失传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奥菲欧》的出现确立了歌剧的结构模式,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剧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伴奏作用,使用了包括长笛、小号、管风琴和各种弦乐器在内的几十种管弦乐器,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一、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城克雷莫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

克雷莫纳拥有良好的音乐传统,蒙特威尔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并大约于1576年加入克雷莫纳大教堂的唱诗班和乐队。

1582年,年仅15岁的蒙特威尔第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神圣小曲集》。

1589年,蒙特威尔第前往米兰,次年他来到曼图亚,担任公爵温琴佐贡扎加的宫廷乐队的中提琴手。

1595年,蒙特威尔第随公爵出征匈牙利,回到曼图亚后不久,宫廷乐队指挥去世,蒙特威尔第原希望可以因此当上乐长,然而他又一次获得了失望的结果。

vitas歌剧二解释

vitas歌剧二解释

vitas歌剧二解释Vitas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俄罗斯歌手和演员,以其高亢激烈的唱法和独特的音域而广受赞誉。

在他的音乐生涯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创作和演唱努力,其中包括他的歌剧二,该作品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与推崇。

歌剧二是Vitas在2004年发行的专辑,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歌曲,展现了他惊人的唱功和超凡的音乐才华。

这张专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容吸引了众多听众。

下面我将对该专辑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Vitas在歌剧二中以其高亢激烈的特色声线展现了他的音域之大。

他以极高的音调演唱,与传统唱法有着明显的不同,达到了声音的极限。

这一独特的表演方式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能够跨越五个八度音阶的歌手之一。

在歌剧二中,他的声音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温柔悦耳,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情感的音乐世界。

其次,歌剧二的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专辑中的每首歌曲都展现了Vitas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音乐实力。

例如,专辑中的《白百何》描述了一段深情而痛苦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戏剧化情感。

而《奇迹的存在》则传递了对生命的珍惜和乐观的态度,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这些歌曲通过音乐的方式,深入人心,让人们对生活产生了共鸣。

再次,歌剧二的歌曲旋律优美动人,令人难以忘怀。

每首歌曲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忧伤悲凉的旋律还是欢快活泼的曲调,都展现了Vitas对音乐的极致追求和敏锐的情感表达能力。

专辑中的歌曲如《天空之城》、《朋友别哭》等都成为了他的经典代表作,引发了一波波的听众狂潮。

最后,歌剧二作为Vitas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音乐才华的独特之处,也展示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专注精神。

通过这张专辑,Vitas向世人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歌手和演员的多重天赋,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的勇气。

这些都使得歌剧二成为了他音乐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崇拜。

总结起来,Vitas的歌剧二以其高亢激烈的唱法和独特的音域,丰富多样的音乐内容,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对音乐的专注和热爱而备受赞誉。

“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

“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

作者: 曹耿献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86-8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 西方音乐;实践;十六世纪;歌词;蒙特威尔第;文艺复兴;历史价值;音乐史
摘要:据部分西方音乐史著记载,“primapraIica”和“secondaprati—ca”(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简称“两种实践”)是蒙特威尔第(Claudi0Monteverdi,1567—1642)在他1605年出版的第五本牧歌集的前言中提出的一对概念吒“两种实践”的划分也被很多音乐史学家作为文艺复兴时的复调对位音乐向综合性的体裁——歌剧过渡的标志之一。

这种“概念可以被视作一个音乐史时期结束,而另一个音乐史的新时期到来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②,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也不言而喻。

论威尔第歌剧及其创作理念

论威尔第歌剧及其创作理念

On Verdi’s Opera and its Composing Ideas
ZHU Yan (Arts and Media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Giuseppe Verdi, Italian playwright and operatic composer, was the leading figure of Italian mus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In his lifetime, he created large amounts of works,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s largely owed to his lifelong diligent creative work. Verdi not only kept opera tradition of previous composers but also infused his own style with nation, trying any possible material to create dramatic effectiveness. Verdi’s opera made Italy significant impacts on music history of Europe and many of his masterpieces are still a mainstay of the operatic repertoire throughout the world. Key words: Verdi; opera composing; composing idea

04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 汪岳

04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    汪岳

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

从1600年最早的歌剧创立者佩里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19世纪奥芬巴赫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大约有20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可见这个故事在音乐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价值了。

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也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它们都是音乐史上的杰作。

蒙特威尔第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歌剧的结构,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格鲁克则在正歌剧衰落的时候,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歌剧艺术引向了新的历史进程,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去除以炫技为目的的咏叹调中的华彩段落,精炼戏剧结构,采用有伴奏的宣叙调,把序曲作为歌剧的有机部分,使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等等,他的改革使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

两位大师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歌剧,不仅是两位作曲家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象征。

将两部杰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歌剧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且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巴罗克时期贵族文化和古典时期启蒙运动不同的文化精神对这两个时期音乐形态、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歌剧改革、时代精神、巴罗克、启蒙运动目录摘要 (i)一.两位大师的历史贡献 (2)二.两部《奥尔菲斯》(Orfeo)比较研究 (4)三.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9)引言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蒙特威尔第歌剧“第二实践”创作思想与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之对比白皓中国音乐学院摘要: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这个新旧历史的交替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家当属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他在1605年出版的第五本牧歌集的前言中提出了“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的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第二实践”创作思想和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有相似之处。

本文通过对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和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进行比较,试图为今后的音乐史学研究和我国的音乐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西方音乐史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01-03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中,西方音乐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在古希腊、古罗马发源开端后,经历了中世纪的漫长酝酿,在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后,西方音乐文化迈入了巴洛克时期的大门。

歌剧的诞生、器乐的发展等不断为西方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歌剧这一发源于意大利的古老音乐艺术,经过无数音乐家的创作、改革、发展至今,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以多样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熟的姿态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

歌剧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这个新旧历史的交替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家当属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他的音乐创作被看作是一架通往巴洛克时期的重要桥梁,他独具鲜明个性的创作手法和思想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1605年蒙特威尔第在他第五本牧歌集的前言中提出了“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的概念,其中“第二实践”的思想和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有相似之处。

本文通过对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和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进行比较,试图为今后的音乐史学研究和我国的音乐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一、蒙特威尔第概述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一位跨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对巴洛克早期的意大利歌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注重情感诠释的鲜明特点,也有巴洛克时期严谨宏大、充满理性的哲学思辨,两种音乐文化在其作品的碰撞中相互交融。

纵观蒙特威尔第的创作历程,不论是早期的牧歌,还是最后的一部歌剧《波佩亚封后记》,他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日臻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音乐思想在其大量的作品中逐渐显露出来。

他一生共创作了250余首牧歌、10首二声部谐谑曲、21首宗教牧歌、21首三重唱、近百首宗教作品、2套尊王颂以及其它声乐作品等。

主要的歌剧作品有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1608年创作的《阿丽安娜》、1641年创作的《于里斯还乡记》和1642年创作的《波培亚封后记》等。

20世纪著名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这样评价蒙特威尔第:“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不仅是杰出的音乐家,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追求理想时能冥思苦想、有诗意的凝聚、严肃认真、百折不挠。

他是音乐的埃斯库罗斯,这位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天才的目的不是实现遥远的过去的理想,而是表达自己身上的生命和热情”①。

二、“两种实践”的提出1598年意大利贵族作曲家在家中举办了一场牧歌新作音乐会,表演了蒙特威尔第新创作的牧歌,从而1Yi Shu Ping JianYi Shu Ping Jian引发了持续10年之久的“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

阿图西主要反对蒙特威尔第自由使用不协和音及临时变化音,导致了原有的对位法遭到破坏,影响了听众感官上的对和谐美好声音的追寻。

1605年,蒙特威尔第在第五卷《牧歌集》中提出了“两种实践”的创作思想,他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实践”,他从古希腊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第二实践”和“激情风格”等概念。

“第一实践”是指佛兰德乐派和帕莱斯特里那的风格,他们按照以往的、严格的对位创作手法,十分强调音乐的和谐、悦耳,把歌词内容放在第二位,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

“第二实践”是指蒙特威尔第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认为歌词应成为音乐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追溯这一思想的历史可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著作中找到,柏拉图强调,音乐要激起听众的情感,强调音乐服务于歌词、表达情感的理念。

②对音乐和歌词的探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被人们重新提及,“第二实践”的创作理念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成熟运用,在巴洛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在《21世纪以来国内有关“两种常规”音乐观的研究综述》一文中阐述了两种实践间的区别:“音乐风格第一实践:以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风格为代表的16世纪的作曲原则,被称为‘严谨风格或‘古老风格’。

第二实践:作曲家们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内容,对这些旧的规则和限制进行大胆地突破。

这样的做法被称为‘现代风格’或‘装饰风格’。

词曲关系第一实践中音乐支配歌词。

第二实践中歌词支配音乐。

第一实践源于佛兰德乐派的声乐复调风格,音乐占支配地位。

第二实践是当时新的意大利风格,歌词占主导地位。

音乐美学第一实践强调的是声音的悦耳,追求的是对不协和音的控制,渴望的是满足耳朵审美的需求。

简之追求声音的美。

第二实践,不局限于耳朵审美,更要求的是人的情感表达的要求。

简之,要有情感”③。

一个是追求美,而另一个则是在美的基础上追求真。

这些创作革新和崭新的创作思想,蒙特威尔第敢于大胆革新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并付诸于切实的实践中,让作品不论是从形式、任务、手法、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为歌剧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与中国近代部分音乐思潮对比在世界音乐文化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虽然其风貌、特征、状态、发展等不尽相同,但轻轻拂开历史长河中的尘埃,细细品读其中的思想关联和人性光辉,不难发现,虽跨越中西的文明、穿越历史的时空,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实践”创作思想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熠熠光辉,这与中国近代音乐的部分思潮有着些许相同之处。

什么是音乐思潮?冯长春在其《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一书中说到:“音乐思潮有着多样化的存在方式。

音乐思潮生长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中,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反映出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④因此按照以上概念,中国近代主要音乐思潮有:学习西乐、吸纳外来音乐文化的思潮,音乐美育思潮,国粹主义思潮,国乐改进思潮,救亡音乐思潮等。

其中与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其内涵有共同之处的是学习西乐思潮和救亡音乐思潮。

(一)第二实践与学习西乐思潮之启蒙人文的音乐内容观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同样延续了其核心精神,这一核心精神就是启蒙和救亡这两个时代的重要主题。

启蒙,就是指它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不仅是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的启蒙,更是五四以来的新音乐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人性、平等、博爱、美育、民主等新思想的渴望追求,也是音乐表达人的主观情感的一种肯定。

⑤赵元任先生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冲破“克己复礼”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束缚,一些微云、淡淡微风唤起了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人性光辉和人文诉求。

黄自先生把玫瑰花拟人化,委婉悠扬的旋唱出“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的由衷感叹,近代许多艺术歌曲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样的情感的真挚表达和真挚的人性诉说,与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实践”的创作理念多么相似。

30年代初青主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由灵魂说向灵魂的一种语言”的美学观点。

他说:“音乐是由灵魂说向灵魂的一种语言,用来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并非是只用来刺激我们的耳朵”。

其核心思想是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是音乐应该表达的对象。

⑥其中的话语与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的美学特征又是如此接近。

(二)第二实践与救亡音乐思潮之思想第一的音乐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除启蒙的主题外,救亡成为了时代的另一主题,音乐家们创作的一首首歌曲如斗争的号角,激励着四万万中华儿女的奋勇抗战。

这些音乐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救亡图存的时代环境中,内心深处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文化自觉的强烈呐喊,愿为时代而战斗,为人民而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工农革命运动中出现了2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工农歌咏运动”,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的群众歌曲和革命歌曲。

革命文艺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继续热烈开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成立,随后“左翼戏剧家联盟”等八个左翼文化组织相继;“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后成立“业余合唱团”;“左联”等八个左翼文化组织宣告在1936年自动解散后,提出了“国防文学”和“新音乐运动”口号。

吕骥在《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一文中说到:“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音乐工作者应“走进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去,要从广大的群众生活中获得无限广阔的创作源泉”⑦。

与上述启蒙人文的音乐内容观相比,救亡音乐思潮里音乐中的歌词和思想内容成为了引领人民、激励人民、鼓舞人民的武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思想第一”的音乐价值观。

这与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创作手法中词与曲关系有共同之处。

无论是西方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创作思想,还是中国近代学习西乐思潮或是救亡音乐思潮,其中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三种不同的音乐思想都强调音乐的功能性。

蒙特威尔第强调音乐要为歌词服务,而音乐的功能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被强调重视。

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礼”让人有秩序,“乐”能感化人心,“礼乐”可以使人心态平和,“礼”和“乐”相结合更有利于君主的统治。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倡导的“学习西乐”和吕骥等人提出的“救亡音乐”都是将“启蒙与救亡”这一当时国家社会的目标作为其音乐创作的指导。

四、对今后的启示意义在浩瀚的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中,虽有着众多不同之处,但人类音乐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实人性的表达与诠释,对音乐促进人类更好的进步有着共同不懈的追求和目标。

作为音乐史学的研究,要明确历史学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

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和历史认识者构成了各自独立又彼此相连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

历史认识本质是由历史认识的主体———人、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实际,经由中介———历史资料这三极在社会实践及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能动的统一。

作为音乐史学的分支学科,音乐史研究的认识本质也离不开这三极的思维活动。

今后要进一步进行跨学科、跨地域研究,从各学科的学术成果中获取材料与观点,理论与方法的启迪支持,同时加强对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论的学习,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