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重构过程与重构性能评价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
通过对⽣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质量、⾼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个控制回路(作业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第⼆个回路(策略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回路(性能评价回路)。
供应链管理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个整体。
根据集成化思想,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图2 - 6所⽰。
调整适应性—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
⾯向对象的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回路中主要涉及⾯向对象的集成化⽣产计划与控制策略、基于价值增值的多级库存控制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质量保证体系、群体决策理论等。
顾客化需求—顾客化策略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满意策略与⽤户满意评价理论、⾯向顾客化的产品决策理论研究、供应链的柔性敏捷化策略等。
信息共享—同步化计划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J I T供销⼀体化策略、供应链的信息组织与集成、并⾏化经营策略。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实施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若⼲问题⽬前企业要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对和解决许多有关供应链的问题,主要包括:供应链的⾼成本(⼤约占净销售值的5%~2 0%)库存⽔平过⾼(库存⽔平经常保持在3~5个⽉)部门之间的冲突⽬标重构产品寿命周期变短外部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价格和汇率的影响⽤户多样化需求,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企业要进⾏以下⼏个⽅⾯的转变:(1)企业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考虑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2)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纵向⼀维空间思维向纵-横⼀体的多维空间思维⽅式转变;(3)企业要放弃“⼩⽽全,⼤⽽全”的封闭的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4)企业要建⽴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5)所有的⼈和部门都应对共同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去除部门障碍,实⾏协调⼯作和并⾏化经营;(6)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基于COBOL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升级与性能优化
基于COBOL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升级与性能优化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是一种面向企业应用开发的编程语言,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金融、保险、政府等领域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企业仍在使用基于COBOL 开发的传统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可能已经运行多年甚至几十年之久。
然而,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这些老旧的COBOL 系统也面临着升级和性能优化的挑战。
为什么需要升级与性能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度的增加,传统COBOL系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性能瓶颈: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用户并发访问量的提升,原有系统可能无法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功能落后:传统COBOL系统可能缺乏现代化功能,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用户需求。
维护困难:由于系统架构复杂、代码混乱等原因,传统COBOL系统的维护成本较高,开发人员难以快速响应业务变化。
安全风险:老旧的COBOL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等威胁。
因此,对基于COBOL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进行升级与性能优化势在必行,以提升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持续发展。
升级与优化策略1. 系统重构通过对现有COBOL系统进行重构,优化代码结构、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代码质量,从而提升系统性能和可维护性。
重构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的功能模块拆分为独立的子模块,降低耦合度,提高代码复用性。
优化算法:对关键算法进行优化,减少系统运行时间和资源消耗。
规范命名:统一命名规范,提高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技术更新引入新技术和工具,使COBOL系统与现代化技术平台无缝集成,提升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
技术更新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引入云计算:将COBOL系统迁移至云端,实现弹性扩展和灵活部署。
采用微服务架构:将传统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微服务,实现组件化开发和快速部署。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与效果描述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也日益受到关注。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本文旨在探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效果描述。
二、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1.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片面,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内容的设置往往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单一,缺乏灵活性。
2.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传统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通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方法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需要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评价方式应从传统的笔试测验转变为综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带来的效果描述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通过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3. 就业竞争力增强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可以更好地贴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IDP流程管理介绍
支持企业战略落地
IPD流程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 的重要支撑,可以帮助企业将 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研发任 务和计划,从而实现战略落地 。
”
促进组织变革
IPD流程管理的实施需要相应 的组织架构和团队文化的支 持,因此可以促进企业的组 织变革,建立更加适应市场 变化的组织体系。
提升员工技能和素质
IPD流程管理强调跨部门、跨角 色的合作,需要员工具备更加 全面的技能和素质,因此可以 促进员工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企业战略规划对IPD流程管理的要求包括 :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加强跨 部门协作等。
IPD流程管理需要分析现有流程,找出瓶 颈和问题,与企业战略规划相匹配。
企业战略规划明确了IPD流程管理的方向 和目标,为IPD流程管理提供了战略框架 。
IPD流程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对接
IPD流程管理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部 门之间的顺畅沟通。
机会研究与产品规划
产品愿景和目标
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制定产 品愿景和目标,明确产品的定 位和核心价值。
产品路线图
制定产品的发展计划,包括产 品版本、功能、发布时间等。
确定市场和用户需求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和竞 争对手情况,分析产品机会。
产品概念与工程设计
产品概念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愿景,提出产品概念,包括功能、性能、 外观等方面的设想。 需求分析和定义 对产品概念进行细化,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架构设计和评估 进行产品架构设计,包括硬件、软件、系统等方面,评估架构 的合理性和可扩展性。
流程监控与评审
评审流程 制定定期评审流程,包括团队内部评审、跨部门评审和第三方 评审等,以确保流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监控机制 建立流程监控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报告来跟踪流程实施的状 态和效果。 改进措施 根据监控和评审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流程实施方案,以提高 流程的效率和效果。
先进制造技术02章节
2. 光栅扫描法
对于任一层片,先沿Y方向扫描固化,再沿X方向扫描固化。 研究表明,固化期间扭曲变形的程度与零件内部未固化树脂所占体积有关。 光栅扫描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地减少零件内部的未固化树脂。
第二章 加工域活动中的先进工艺
3. STAR-WEAVE扫描法
这种扫描法的扫描路线为分形曲线,故又称为分形扫描路径。 当分形曲线的维数为2时,曲线可充满平面,生成非自交、简单且自相似的 结构,具有递归性,易于计算机处理。 分形扫描路径都是小折线,扫描方向在不断改变,使得刚刚烧过的部分沿扫 描方向能够自由收缩。所以零件内部应力较小,变形也小。
优点:
SLA工艺 的特点
由于紫外激光波长短,可以得到很小的 聚焦光斑,从而得到较高的尺寸精度。 缺点: 有时需要辅助支撑结构;翘曲变形大; 成本较高;材料有污染。
第二章 加工域活动中的先进工艺
第二章 加工域活动中的先进工艺
第二章 加工域活动中的先进工艺
2. 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
第二章 加工域活动中的先进工艺
③LEAF格式 LEAF(layer exchange ASCII format)格式采用二叉树形式表示整个实体模 型的分层 。基于CSG(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模型的切片几乎都能直接 在LEAF中表达,但该数据格式十分复杂。
④SLC格式 SLC(stereo lithography contour)是一个二维半的实体轮廓模型,由Z方向 上一系列逐步上升的横截面组成。SLC算法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
SLS技术是C.R.Deckard于1989年研制成功,1992年由DTM公司推出商品化 产品。SLS原理与SLA十分相似,其主要区别是SLS使用的是粉末状的材料。 目前,可用于SLS技术的材料有四类:金属类、陶瓷类、塑料类和复合材料 类。 SLS采用二氧化碳类红外激光对已预热(或未预热)的粉末一层层地扫描加 热,使其达到烧结温度,最后烧结出由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立体结构。
产教融合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重构
产教融合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重构1. 产教融合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产教融合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
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还可以通过企业评价、行业认证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的重构,可以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的教育质量。
1.1 产教融合理念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践教学体系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1.2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构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
erp系统重构思路-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erp系统重构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随着企业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ERP系统可能无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存在维护成本高、功能不完善、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和升级。
本文将就ERP系统的重构思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重构的必要性、挑战和关键步骤,为未来ERP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以便读者在阅读全文时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安排。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会概述本文的主题,介绍ERP系统重构的背景和意义,阐明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会对现状进行分析,探讨ERP系统重构的必要性,并讨论重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ERP系统重构的关键步骤,提出在重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展望未来ERP系统发展的趋势,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结论和展望。
通过以上组织结构,本文将系统地介绍ERP系统重构的思路和方法,为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3 目的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系统,承担着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功能。
然而,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有的ERP系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系统性能不足、功能不够强大、业务流程不够灵活等。
因此,对ERP系统进行重构是必要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ERP系统重构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ERP系统重构的必要性和挑战,提出ERP系统重构的关键步骤,指出在重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探讨未来ERP系统发展的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企业在进行ERP系统重构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ERP系统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正文2.1 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信息化模块改造工程方案
信息化模块改造工程方案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改造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针对某公司现有信息化模块进行改造,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二、信息化模块改造目标1. 提升系统性能:通过改造原有信息化模块,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缩短系统响应时间,以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2. 强化数据安全性: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和安全控制,完善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数据丢失的问题。
3.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通过改造信息化模块,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和风险。
4. 改善用户体验:改善用户界面和交互流程,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直观性,提升用户满意度并增加用户粘性。
5. 实现信息化模块的功能拓展:在满足原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信息化模块的功能进行拓展,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6. 保持现有系统的可用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减少对现有业务的干扰,以确保改造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信息化模块改造方案1. 系统性能优化: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1)对系统架构进行梳理和重构,优化系统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2)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
(3)引入缓存技术,缓解系统的压力,提高系统的性能。
2. 数据安全加固:加强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控制,保护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各种安全风险。
具体包括:(1)对系统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设置合理的数据访问权限,保护重要数据不被未授权人员访问和篡改。
(2)完善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进行数据恢复测试,以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3)加强对系统的安全监控,建立系统安全日志记录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数据安全的异常事件。
三级信息管理技术笔试-234
三级信息管理技术笔试-234(总分:9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60,分数:60.00)1.把问题求解过程最优化,以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任务作为系统目标的是 ( )。
A.EDPS B.TPS C.MIS D.DSS(分数:1.00)A.B.C. √D.解析:2.原型提供有效集成化字典是一项关键的软件需求,它在下列原型生命周期的( )中提供。
A.识别基本需求 B.模型检验C.原型修正和改进 D.开发工作模型(分数:1.00)A.B.C. √D.解析:3.中央处理器,即CPU是由以下( )计算机部件组成。
Ⅰ.存储器Ⅱ.控制器Ⅲ.运算器A.Ⅱ B.Ⅲ C.Ⅰ和Ⅱ D.Ⅱ和Ⅲ(分数:1.00)A.B.C.D. √解析:4.James Martin方法重视系统开发策略的指定,强调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应______。
A) 加大系统开发投资 B) 采用先进技术C) 应用灵活的开发方法 D) 建立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James Martin方法重视系统开发策略的制定,强调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应简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应该由许多分离的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应该简单到足以被有效地设计出来,使设计者能够完全理解,具有较低的维护费用以及高效的开发方法。
如果没有来自最高层和一个总体规划作指导,要把这些分散的模块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是不可能的。
因此,设计一个大系统必须要有最高层的规划作为指导,以避免各子系统间的矛盾和冲突。
5.在原型法归纳的基本模型结构中,下列哪个结构是完成定期修改数据库的?A) 生成报表 B) 批量转换 C) 成批对接 D) 联机查询(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生成报表,定期以成批方式从数据库中产生标准的和(或)非标准的报表;批量转换,一批程序定期应用多种转换逻辑去修改制定的数据库;成批对接,定期产生于系统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的成批对接;联机查询,定期产生于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事务。
供应链管理题库
供应链管理题库一、名词解释1.供应链管理战略供应链管理战略是指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管理的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从而决定如何构建供应链,为供应链的发展选择方向,为供应链的结构和每一环节必经的流程设计总体方向。
只有制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才能够实施供应链的管理,因此它在企业的运营成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BPR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对企业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的性能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能够获得巨大的提高。
BPR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力,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
3.ECRECR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
通过ECR,如计算机辅助订货技术,零售商无须签发订购单,即可实现订货;供应商则可利用ECR的连续补充技术,随时满足客户的补货需求,使零售商的存货保持在最优水平,从而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并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关系。
ECR的主要策略有:计算机辅助订货、连续补货程序、交接运输及产品、价格和促销数据库。
4.RFID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可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 技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传统条码技术的继承者,又称为“电子标签”。
5.EDI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被确认为公司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换商业文件的标准形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EDI定义为“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
2020年上半年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真题试卷
2020年上半年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上午(综合知识)真题试卷中文选择题1.系统结构化分析模型包括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这些模型的核心是________。
(A)实体联系图(B)状态转换图(C)数据字典(D)流程图2.数据流图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数据流图中包含的元素有________。
(A)外部实体、加工、数据流、数据存储(B)参与者、用例、加工、数据流(C)实体、关系、基数、属性(D)模块、活动、数据流、控制流3.以下关于防火墙技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防火墙不能支持网络地址转换(B)防火墙通常部署在企业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C)防火墙可以查、杀各种病毒(D)防火墙可以过滤垃圾邮件4.SHA一256是________算法。
(A)加密(B)数字签名(C)认证(D)报文摘要5.某电子商务网站为实现用户安全访问,应使用的协议是________。
(A)HTTP(B)WAP(C)HTTPS(D)IMAP6.根据国际标准ITUT X.509规定,数字证书的一般格式中会包含认证机构的签名,该数据域的作用是________。
(A)用于标识颁发证书的权威机构CA(B)用于指示建立和签署证书的CA的X.509名字(C)用于防止证书伪造(D)用于传递CA的公钥7.李某是某软件公司的软件设计师,其作为主要人员完成某软件项目开发后,按公司规定进行归档。
以下有关该软件的著作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软件著作权应由公司享有(B)该软件著作权应由公司和李某共同享有(C)该软件著作权应由李某享有(D)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其他权利由李某享有8.我国由国家版权局主管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工作,指定________为软件著作权登记机构。
(A)著作权登记中心(B)国家知识产权局(C)中国版权保护中心(D)国家专利局9.在软件使用许可中,按照被许可使用权排他性强弱的不同,可分为独占使用许可、________。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在当今社会,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指的是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需要不断进行重构和优化。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的能力。
它强调的是通过创新、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二、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机械设备,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质量难以保证。
而新质生产力则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三、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科技、高效率的生产需求,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重构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形式。
四、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据此进行重构。
只有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保持竞争优势。
五、优化管理流程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来重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规范操作步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六、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的重要方向。
引入ERP、CRM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够提高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控制和反馈能力。
七、强化人才培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重构还需要强化人才培训。
员工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全面参与和支持质量管理工作。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背景 (2)三、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目标与原则 (4)四、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内容 (4)4.1 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5)4.2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与思路 (6)4.3 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实施策略 (7)五、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实施与保障措施 (9)5.1 评价体系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10)5.2 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机制建设 (11)5.3 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与制度支持 (12)六、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探索 (13)6.1 先进企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案例解析 (14)6.2 评价结果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与应用实例展示 (16)七、评价体系重构的效果预测与挑战分析 (18)一、内容综述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传统生产力评价体系已难以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新的生产力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阐述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的背景、意义、目标和主要内容,为后续详细论述提供基础。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传统生产力评价体系主要关注物质生产领域,难以适应新经济形态下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需求。
重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系统、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以反映新时代下生产力的全面进步。
该体系将综合考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成果,以及物质生产领域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趋势。
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区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的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探讨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框架、关键要素及评价方法。
AI助力软件开发企业的代码重构与优化
AI助力软件开发企业的代码重构与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开发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然而,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代码的重构与优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为软件开发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AI助力软件开发企业的代码重构与优化的应用情况和影响。
一、AI在代码重构中的应用代码重构是指对已有代码进行一系列改变以改进其结构、性能和可理解性的过程。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代码重构通常需要开发人员手动进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然而,借助AI技术,代码重构可以更加高效和智能。
1. 代码规范优化AI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开源代码库,自动生成符合最佳实践和标准规范的代码。
例如,AI可以在不改变功能的前提下,对变量和函数的命名进行优化,使代码更易读、易理解。
2. 代码结构重组AI可以根据代码语义和上下文对代码进行自动重组,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和模块化。
通过AI算法的应用,可以识别出代码中的重复或不必要的模式,并自动进行代码合并和抽象,减少重复工作量。
3. 性能优化AI可以通过对代码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识别出潜在的性能问题,并提供相应的优化建议。
例如,AI可以根据代码的运行特征和调用情况,推断出最佳的并行化方案,提高代码的运行效率。
二、AI在代码优化中的应用代码优化是指针对已有代码的性能、效率和可维护性问题进行改进的过程。
AI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企业在代码优化方面取得更好的结果。
1. 自动化调优AI可以利用强化学习和优化算法,在软件运行时动态地调整代码,以适应不同的工作负载和硬件环境。
通过AI的自动化调优,软件运行效率和性能可以得以最大化。
2. 自动并行化AI可以在代码中自动识别出可以并行执行的部分,并生成适当的并行化代码。
通过AI的自动并行化技术,软件的运行时间可以大大减少,提高整体性能。
3. 资源优化AI可以根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数据和需求,自动进行资源分配和管理,以优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2023年软考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上半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软考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上六个月试题及答案解析-- 搜集整顿于高章舜博客●如下对信息系统集成旳描述对旳旳是(1)。
(1)A. 信息系统集成旳主线出发点是实现各个分立子系统旳整合B. 信息系统集成旳最终交付物是若干分立旳产品C. 信息系统集成旳关键是软件D. 先进技术是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行旳保障解析信息系统集成不只是设备选择和供应,更重要旳是它具有高技术含量旳工程过程,要面向顾客需求提供全面处理方案,其关键是软件。
答案是:C. 信息系统集成旳关键是软件●有四家系统集成企业计划于2023 年5 月申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其中:甲企业计划申请一级资质,注册资本3000 万元,具有项目经理20 名,高级项目经理8 名,2023 年 1 月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乙企业计划申请一级资质,注册资本2023 万元,具有项目经理20 名,高级项目经理8 名,2023 年 4 月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丙企业计划申请四级资质,注册资本500 万元,具有项目经理5 名,高级项目经理1 名,2023 年2 月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丁企业计划申请四级资质,注册资本500 万元,具有项目经理5 名,高级项目经理1 名,没有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根据上述状况,企业(2)不符合基本旳申报条件。
(2)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2023年10月当时旳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有关公布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估条件(修订版)旳告知》(信部规[2023]440号文),该440号文规定了对企业旳系统集成资质进行认证旳措施。
企业旳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估重要从综合条件、业绩、管理能力、技术实力、人才实力五个方面来考核。
假如要申报一级资质旳话,对其“管理能力”旳规定中有一条是: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并运行一年以上,详情请参阅《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备考指南与习题详解》P20。
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系统建设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管理已经变得愈发复杂和庞大。
为了提高效率和提升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业务流程,并建设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来支持这些流程。
本文将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分享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二、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1. 提高效率与减少成本:优化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
通过精简流程、消除复杂的环节和减少重复的操作,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提升质量与满足客户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可以减少错误和失误,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
通过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设计相应的流程,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期望。
3.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优化业务流程可以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
通过清晰的流程定义和规范,不同部门可以更好地协同工作,减少信息流失和冲突,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效益。
三、业务流程优化的策略和方法1. 流程分析与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设计,企业可以识别并消除无效环节和冗余操作。
流程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理解整个流程的细节和关键步骤,从而找到改进的空间。
2. 技术应用与自动化:借助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工具,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执行和自动化。
通过引入ERP或CRM系统等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了解业务运行的状况和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问题和机会,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四、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流程优化的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支撑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数据化管理。
以下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流程优化之间的关系:1. 系统集成与数据共享: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传递。
《2024年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范文
《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首先介绍软件体系结构重构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微服务的概念及其在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来展示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的过程和效果。
二、软件体系结构重构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系统性能下降、扩展性差、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软件体系结构重构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软件体系结构重构是指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设计,以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并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三、微服务的概念及其在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微服务是一种新型的软件架构风格,它将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的、独立的服务。
每个服务都运行在轻量级的容器中,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这种架构风格具有以下优点:1. 灵活性: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升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2. 易于维护:每个微服务功能单一,代码量少,使得维护更加容易。
3. 扩展性强:微服务架构可以轻松地实现水平扩展,以满足系统的性能需求。
在软件体系结构中应用微服务,可以实现系统的解耦、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用性。
同时,微服务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提高开发效率。
四、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的过程1. 系统需求分析: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2. 系统拆分:根据业务功能和系统需求,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微服务。
3. 设计微服务接口:设计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接口,确保各微服务之间的松耦合和可扩展性。
4. 实现微服务:根据设计文档,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实现各微服务。
5. 测试与部署:对各微服务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4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Vol.11No.42005年4月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Apr .2005文章编号:1006-5911(2005)04-0555-06企业信息系统重构过程与重构性能评价王忠杰,徐晓飞,战德臣(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摘 要:为适应业务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信息系统需要频繁地重构。
面对一个重构需求,有多种不同的重构方案可供选择。
目前缺乏对重构方案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的手段以协助系统维护人员选择性能最优的重构方案。
在对重构的性质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形式化地描述了信息系统实施重构的过程,将重构过程抽象为重构需求在业务模型、软件模型、运行模型之间的映射。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复杂性、敏捷性和风险性3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刻画系统重构方案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过程。
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该研究结果可为企业信息系统重构过程的标准化和重构性能的改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息系统;重构需求;重构方案;性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R econf iguration process and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W A N G Zhong -j ie ,X U X iao -f ei ,Z HA N De -chen(Sch.of Computer S &T ,Harbin Inst.of Tech.,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Frequent reconfiguration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EIS )are necessary to keep pace with rapid changes in business environment.There might exist several reconfiguration blueprints catering to specific reconfigu 2ration requirements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such a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configuration blue 2prints contrastively and completely.Meanwhilethe system designers/mangers need such a technique to select one blueprint with best performance to be executed in practice.Based on the summerization of reconfiguration proper 2ties ,the reconfiguration process on EIS was described in form and was f urther abstracted as the mapping between business models ,software models and system execution models.A set of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indicators used to evaluate reconfiguration performance were then presented in detail in three aspects :complexity ,agility and risk.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process using these indicators was also briefly introduced.At last ,the methodology was validated by a practical case.The research resul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configuration process and improvements on reconfiguration performance.K ey w 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reconfiguration requirement ;reconfiguration blueprint ;performance e 2valuation收稿日期:2004-04-20;修订日期:2004-08-16。
Received 20Apr.2004;accepted 16Aug.2004.基金项目:国家863/CIMS 主题资助项目(2003AA4Z321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30213027)。
Found ation item :Projectsupported by t he National High -Tech.R &D Program for CIMS ,China (No.2003AA4Z3210)and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 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No.20030213027).作者简介:王忠杰(1978-),男,山东龙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企业智能计算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可重构信息系统、重用技术、软构件技术等研究。
E -mail :rainy @ 。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所处的动态变化环境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以快速重构并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信息系统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是提供给企业生成、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1]。
重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重构[2]是指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第11卷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构造系统结构及重新组合系统功能,以满足需求变化或新需求的能力。
狭义的重构一般不对系统添加新的功能,主要以静态方式进行。
而广义的重构[3]则包括信息系统整个维护阶段的任务,除了狭义重构的范围之外,还包括:①功能扩展,即静态或动态地添加或修改现有功能;②重新配置,即动态重新配置系统的各种运行参数或替换一些功能。
本文中的“重构”泛指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设计、构造和运行)对系统的任何调整,包括结构的变化、功能的增加/删除/修改、系统参数的调整等。
针对一项重构需求,一般存在多种重构方案。
重构方案的性能评价是指信息系统的维护者在设计重构方案的开始,就考虑到与重构过程相关的行为化重构单元,使重构方案既能满足重构需求,又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敏捷性进行。
重构方案性能评价在信息系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施系统重构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笔者在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 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也发现,系统维护人员在选择重构方案的过程中,难以对多种重构方案的重构性能做出准确的评估,无法预知重构过程的风险性和可能付出的代价,也就无法得知最终的设计或重构方案是否具有较优化的重构性能。
因此,有必要研究相应的评价方法,为系统维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重构方案评价手段,尽可能避免重构方案中的不合理性,保证重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低风险性和经济性。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信息系统重构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优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建模方法,以改善目标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②采用先进的系统运行阶段基础设施,以降低系统重构过程的成本。
对重构性能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如敏捷性综合度量指标(Cost2Time2Robustness2Scope of change,CTRS)、信息系统敏捷性综合度量指标(Co st2Time2Robust2 ness2Degree of adaptable,C TRD)、信息系统敏捷性度量变量(Employee2Rule2Database2Hardware2 Software,ERD HS)、面向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敏捷性度量模型(Software Develop ment Life Cycle,SDL C)[1]等,也大都着重于信息系统本身的敏捷性性能的度量,缺乏对重构过程的动态度量。
本文在对重构的性质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信息系统重构性能评价指标,为企业信息系统重构过程的标准化和重构性能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2 信息系统的重构过程 重构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可触发性,即为满足一个重构需求,需要首先满足若干相关的重构需求(直接触发),这些重构需求会继续触发新的需求(间接触发),直到不再产生新的重构需求为止[4,5]。
从触发性角度归纳,一个重构需求应具备以下性质,这些性质是对重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 (1)可分解性[6] 一个大粒度的重构需求可以分解为多个小的重构需求,即整体的变化要能够以个体变化的组合形式完成。
(2)可映射性[6] 上层领域的重构需求能够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映射到下层领域中,并保持重构信息的无损失和无增加,反之亦然。
(3)收敛性 重构需求直接触发和间接触发的变化范围是收敛的,并且触发的步骤是可数的,即不能无限制扩展下去。
(4)正确性 重构不应改变信息系统原有的、不包含在重构需求范围之内的结构或行为特征,并满足重构的约束条件。
基于上述性质,完整的重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1)提出重构需求 重构需求r一般以文档形式体现,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以转化为可实施的需求。
(2)确定重构方案 根据可分解性,将r分解为一组子需求的集合R={r1,r2,…,r n}。
对每一个r i,确定其相关的重构方案s(r i)。
这样,r的完整重构方案可表示为s(r i)的集合,即s(r)={s(r i)|r i ∈R}。
然后利用重构的触发性和映射性,对每一个s(r i)进行重构影响分析,确定该重构方案通过直接触发、间接触发或映射关系影响的所有基本重构单元的集合R E i={re i1,re i2,…,re im}。
一个re ij可表示为一个五元组:re ij=(e ij,f,is,gs,impl)。
其中, e ij表示发生重构的元素(如业务活动、业务对象等), f表示e ij发生变化的具体因素(如对象的属性、对象包含的方法等),is表示f的初始形态,gs表示f的目标形态,impl表示f的具体重构实现过程的说明(如新增、修改、删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