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大城市病”》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广州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广州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广州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说明:满分54分。

训练用时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材料一:慢直播,顾名思义,是对事件及其场景全程不间断的直播,无剪辑、无脚本、无旁白解说、无背景音乐,重在原生态记录。

不同于电影、纪录片等由创作者讲故事,在慢直播中,观看者自行发现亮点、诠释内容。

慢直播贵在凝神聚气,展现巨大的共情力量。

相较于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慢直播在呈现新闻事件的同时更容易凝聚情感。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媒体连续多日24小时不间断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展示“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

亿万观众在线“云监工”,使用“软萌”的流行话语赋予叉车、铲车、压路机、混凝土搅拌车人格特征。

乍看单调的生产建造过程,被网友点染出温度,寄托了希望。

前一段时间,河北推出“守望石家庄,静待重启日”的24小时慢直播,全国各地的人们守在屏幕前,为石家庄默默加油鼓劲。

在这种共情和“云陪伴”中,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温情。

慢直播贵在参与。

慢直播具有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为广大观众提供交流场域,人们在观看慢直播和在线互动中,强化了共同记忆。

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慢直播,能够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对重大事件形成难忘的民族记忆。

即便在单向传播过程中,受众也强烈渴望共同的情感参与。

以阅读小说为例,不少读者会把能够有效激发自己情感的段落和章节反复阅读。

慢直播作为公共领域的新媒介形态,也体现了受众的情感主体性和参与感,是当代人新的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

随着5G、4K、AI、VR等技术的发展,慢直播的技术支持无疑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更多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将通过“云端”慢直播,走向五湖四海。

善用科技、善用慢直播,大河奔涌的时代叙事、鲜活生动的百味人生,将一次次唤起共情、凝聚人心,助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零一八年语文高考试卷

二零一八年语文高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城市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

②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资源紧张。

其次,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交通拥堵。

再次,驾驶者交通意识不强,随意变道、闯红灯等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公共交通发展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③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其次,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再次,加强交通管理,规范驾驶行为。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④然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需要广大驾驶者和市民提高交通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道路资源紧张、城市规划不合理、驾驶者交通意识不强等。

B.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等。

C.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及广大驾驶者和市民提高交通意识。

D. 文中提到推广新能源汽车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说明新能源汽车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唯一手段。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解决措施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时,列举了多个方面,使论述更加全面。

2024年北京门头沟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北京门头沟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门头沟区2024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二)语 文 2024.5一、基础·运用(共13分)2024年4月27日,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一高炉启幕。

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将展示本组的研学日志。

现在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1. 请你用正楷字书写“为科学梦想插上翅膀”九个字作为标题。

(1分)第一部分 活动概述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是集科幻创作、产业发展和科技交流于一体的一次盛会,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科技+想像力”的视觉盛宴。

大会 ① 了《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和《科幻产业发展倡议》, ② 了高校科幻连盟和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建设工作, ③ 了中国自主打造的首个国际性综合科幻奖项——科幻星球奖, ④ 了驰名中外、成绩斐然的研究者交流探讨科幻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创新成果。

2. 彩排时,小组同学对加点字的书写、读音产生了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想像力”的“像”应写为“象”B.“连盟”的“连”应写为“联”C.“驰名中外”的“驰”应读为“ch í”D.“成绩斐然”的“斐”应读为“fēi ” 3. 检查文段后,你认为下列选填词语与文段内容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①颁发 ②吸引 ③发布 ④启动B. ①发布 ②启动 ③颁发 ④吸引C. ①颁发 ②启动 ③发布 ④吸引D. ①发布 ②吸引 ③颁发 ④启动第二部分 活动掠影本次研学活动,最让我心醉神迷的是“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主题展览。

不必说参观了解千回百折的中外科幻发展历程,也不必说科幻阅读、科幻绘画、科幻影视等深度体验,单是看到《圆圆的肥皂泡》中能够包裹整个城市的巨型泡泡,就令人胡思乱想了!我仰起头,看着屋顶悬挂着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多种光线的映衬下,显得光怪陆离。

将眼睛从屋顶转向正前方,是充满科技感的城市剪影,拼接着铮亮的镜面,让我们在现实与虚幻中来回切换。

4. 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心醉神迷B. 千回百折C. 胡思乱想D. 光怪陆离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1~2/共6题)案例分析题(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案例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案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高峰,在今后10年内,将有8.7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中,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同时还将有87个城市拥有75万以上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化大国。

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

城市化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引起的社会矛盾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也随之而滋长。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就业压力在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入托难、就医难等“城市病”也日趋严重,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综合性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出现关于“城市”的主题。

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人类文明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紧紧抓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热点问题,反映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富有创意,也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特点。

第1题“城市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参考答案:“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我国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重面子轻里子,对民生的关注不够,是导致“城市病”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过度倾斜,资源的优势使得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远优于小城市,而小城市又优于农村。

这就使得人口大量且快速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承载力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产生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等问题。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阅读附答案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阅读附答案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阅读附答案文段二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住房困难、公共卫生设施奇缺、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就业竞争激烈,工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等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巴黎由于采取了“适应小汽车发展”的政策,结果私人小汽车与日俱增,导致市区交通严重阻塞。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

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世界银行曾对此做出过估算,认为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5%。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

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在缺水型国家或地区中,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度聚集,水资源紧缺问题最为严重,包括北京、华沙、开罗、洛杉机、墨西哥城等。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东京、纽约、伦敦、北京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

如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地域范围已成为各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题1:从两个文段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什么是城市病。

(2分)小题2: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找出北京存在城市病的依据,并针对其中一点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小题2:北京存在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制约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建议: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

小题1:试题分析:从文段中的相关句子,可以概括出城市病的定义,例如文段二中“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给大都市“降温”》阅读练习及答案

《给大都市“降温”》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各题。

给大都市“降温”孙彦①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聚居地气温不断上升,新的“火炉”城市不断涌现,能否找到给城市降温的方法已不仅仅关系到生活舒适与否,甚至已经变成了性命攸关的大事。

②与此同时,改变城市小气候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一些科学家致力于给城市降温的有趣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③第一种方法可称为“自然控”。

这类科学家从最简单的想法入手,借助风、冰、阳光、冷水等自然之力给城市降温,手段和方式极为有趣,却不失为很好的方法。

④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尽管有着接近冰点的全年平均气温,却也有着遭受高温和致命空气污染双重折磨的严酷的夏天。

从2011年11月起,乌兰巴托的工程师们就开始了一个在城北一块面积为30公顷的土地上成片钻洞,并用水填满——他们称之为“冰盾”项目。

工程师们设想,在冬季低温作用下,这些水在地下结成长约2米的大冰柱,到了夏天冰柱吸收热量后缓慢融化,为当地河流提供补给,滋养植物的生长,同时冷却吹向城市的热风。

⑤这个极富创意的“冰盾”项目真能驱走热浪吗?蒙古清洁空气基金会乌兰巴托项目协调官表示,该项目自实施后效果非常好,经气象部门测算,采取此措施后当地夏季平均气温降低了3℃左右。

政府正打算在更大范围安装这种“自然空调”。

她认为,任何一个大陆性气候城市,都能采用这种方法为城市降温。

⑥与“自然控”不同,“反射控”科学家沉迷于研究热量的反射与吸收,谋求切断城市升温的热源。

⑦早在19世纪早期,英国业余气象学家卢克·霍华德观察到伦敦气温比周围乡村要高2℃。

由此他首次发现了城市发展对于当地气候的影响。

这种热效应主要来自砖块、石板、水泥等建筑材料。

它们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夜晚再释放出来,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

⑧最近50年,“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更为显著。

希腊雅典大学的物理学家马特.桑塔瑞斯表示,现有的控温手段一一空调对于城市高温而言难辞其咎。

继续单纯依赖空调不仅助推了“城市热岛效应”,还增加了能源消耗。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上册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上册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10分)
6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结尾处的引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感悟。(10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打猎阿成
在达斡尔族护猎员的带领下,我们开着一辆伤痕累累的吉普车,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甸子。开始,我们以为护猎员是到森林里去,隐蔽在树林里的某处等待偷猎者的出现。其实不是,是在大荒甸子上寻找偷猎者。
当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
B.我将《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
C.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D.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霭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
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

【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某汽车制造企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为了帮助该企业走出困境并助力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拓展汽车租赁市场B.引进技术型人才C.搬迁企业到消费地D.发展资源型产业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5.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石油进口多来自沙特、西非、俄罗斯、中南美洲、伊拉克和其它中东国家。

中国石油2021年6月18日宣布,塔里木油田又添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钻井深度达8470米,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

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同中南美洲、西非和中东国家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等地区油气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开采技术落后,勘探能力不足B.油气埋藏深,开采成本高C.油气品质差,后备储量不足D.油气产量低,对外依存度高3、针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石油能源危机凸显的现状,下列措施效果最明显的是( )A.积极开发水电、核电等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C.减少国外石油进口数量,降低国际石油依赖度D.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东北林草交错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该地针对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困难、工程护坡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较干旱的区域采取了植生袋修复的方法(下图)。

植生袋内部填充土壤和营养成分,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不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随时间推移,护坡愈加牢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成因是( )①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蚀②气候过度区,降水季节分配均匀③干湿过渡区,降水变率小④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受风力侵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东北林草交错区在生态修复中采用植生袋护坡,是为了( )①蓄水②保肥③防寒④抗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

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十四)教师版

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语文(十四)教师版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语 文 (十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

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

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

城市》阅读训练及答案

城市》阅读训练及答案

城市》阅读训练及答案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社会发展进程的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这些问题使人们的幸福指数降低。

城市病”是城市定位、结构和功能问题,主要病因是城市在快速发展时未考虑人口、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最终造成的危机。

国家需要借鉴中医理论,综合施治,治疗“城市病”的妙招。

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让城市民众公平热情地参与城市治理和管理。

这样,城市才能成为居民贴心、安心、放心的城市,病症自然也就消退、消失。

国家正在探索良性治理的“药方”,在经济领域,社会福利托底,饱汉关照饿汉饥;在社会领域,赋予公民发言权,更多地知情、参与和监督,搭建公平的制度和程序平台,管控“个人人脉”,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国也在方兴未艾地发展特色小镇,这些小镇包括完备的教育、医疗、金融机构,还有大量手工业生产。

小镇的生活能让居民与自然更贴近,与农业和粮食生产更亲近,与动物更亲近,能够从容地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各种兴趣爱好,随时欣赏美景,享受生活乐趣。

这些特色小镇有助于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面对城市膨胀,治理城市病需要内部生长和外部疏解的双重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形成周边新型城市群,才能真正缓解北京的压力。

除了少数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加入了“堵城”行列,治理交通拥堵成为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

各城市采取措施限制汽车数量,但我国多数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较低,需要改善提升公共服务。

为了分配和共享社会财富和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让百姓参与决策,让百姓评价分配结果。

我国已经开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和体系。

要变革生活方式,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主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城乡统筹,让生态、生产、生活相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024届高三语文专项训练 病句(二)及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专项训练  病句(二)及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专项训练病句(二)及答案1.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分)多数干燥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淋巴组织增生的状况,增生的淋巴组织虽然通常是良性肿瘤,但患上恶性淋巴瘤的几率会比一般人群高出6至44倍,患上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提高了1.42至2.5倍。

2.辽宁省沈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文中存在表述烦琐,逻辑不通,词语运用不当的问题,请进行修改,使表达简洁通顺,逻辑严密,用语准确,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一种观念,假如很多人信这种观念,才会造成巨大的客观存在的精神的力量。

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T8联盟)语文试题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去年,传统文化热潮持续升温。

从中式美学风格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①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的夜游经济,②到舞剧《红楼梦》全国巡演一票难求,③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④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⑤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厚饱满。

⑥深挖中华文化基因,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力量与智慧,⑧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陈出新,⑨才能更好地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文脉。

4.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二模)语文试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要知道,西南联大毕业的三千多名学生之中,就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四位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

5.金太阳2024届高三5月联考试题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4分)①不论是原生沙漠还是人造沙漠,②对人类来说都有“用”的价值,③应该合理有序开发利用,④原生沙漠可以开展成为自然教育、科普的基地,⑤如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库姆塔格沙漠的雅丹和羽毛状沙丘、罗布泊的“大耳朵”等。

2023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二十六

2023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二十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

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

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深厚底蕴。

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

“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

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对点精炼一(含解析)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对点精炼一(含解析)

专题十一阐述类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①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度已迈入中后期,2017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

跟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很多城市的突出问题。

城市病主假如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分集中、人口迅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宅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备掉入“城市发展圈套”的一种有效的城镇化模式。

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齐集能力、特点发展能力,推感人口和资源因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秀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 ( 镇 ) 发展与民生改良同步提高。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城镇化,不单能除去城市病、明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能拓展城市 ( 镇 ) 发展空间,开释城市 ( 镇) 发展潜力,大幅提高城市 ( 镇 ) 运转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②发展城市群,重申有关城市 ( 镇 ) 在城市功能定位和家产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双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备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兼备共同。

这就需要完美城市功能定位与家产分工,增强基础设备建设互联互通,实行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③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家产分工。

一方面,防备简单模拟、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 ( 镇 ) 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 ( 镇 ) 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 ( 镇 )应依靠既有家产天赋和基础,梳理家产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互相依托、互相增补的现代化家产系统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 ( 镇 ) 百舸争流。

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家产链条,只需依据家产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己特点和优势,找到自己在家产链条中的适合地点。

④建立齐备配套的基础设备系统。

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一致体,前提是资源因素能够顺畅流动,而齐备配套的基础设备系统是人材、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因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

高考语文综合测试卷答案

高考语文综合测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城市病”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

B. 城市交通拥堵,使得出行效率降低。

C. 城市公共设施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D. 城市治安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

答案:D【小题2】下列关于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解决城市病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

B. 作者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缓解城市病。

C. 作者认为提高居民素质是解决城市病的关键。

D. 作者认为城市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无法避免。

答案:D【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对“城市病”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B.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 城市文化底蕴不足。

D. 城市管理水平低下。

答案:C二、古诗文阅读(35分)【小题1】下列对《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B. 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C. 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强调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答案:C【小题2】下列关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强调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B. 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利益的淡泊。

C. 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D. 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答案:B【小题3】下列关于《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 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C. 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D. 强调了历史的变迁。

答案:C三、作文(60分)题目: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责任与担当责任,是一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使命,担当则是面对责任时的勇敢和坚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责任与担当显得尤为重要。

《堵车,是一种城市病》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堵车,是一种城市病》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堵车,是一种城市病》说明文阅读附答案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堵车,是一种城市病阅读附答案堵车,是一种城市病①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说起北京那是‘首堵’,‘一上路就堵’是上海,广州‘堵得很广泛’,成都自然‘成天堵’,重庆更是‘重复地堵’。

”堵车几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城市的顽疾。

②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这一病症也日益严重。

比如,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6.5倍。

③专家研究发现,在汽车出现之前,甚至是更早的古罗马时代,人类的通勤时间一般维持在1小时左右,这一现象被称作为人类的“洞穴本能”。

从生物学含义上说,母亲的子宫很像洞穴,而几十万年前人类又以“穴居”的方式生存,因此人类对类似空间会产生归属感、亲切感和安全感。

现代人眼中的家就如同平静、安稳的“洞穴”,“1小时”就是人类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到的一种时间平衡。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也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也是1个小时左右。

④不用说,堵车打破了这种平衡。

不但大大延长人们在路上的时间,有时还会耽误很多事情,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

甚至因为堵车,很多人办事和思考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

⑤造成堵车的原因也许非常复杂,比如车辆数的迅速增加、城市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人们不良的驾车习惯等。

但一旦成为城市病,那么身居其中的人们随时都有可能赶上。

⑥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也许我们还要学会如何面对疾病,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情。

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就诞生了一系列“堵车产业”。

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

广播业在濒临式微的时候,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才能施展拳脚。

最新2021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拟题(1)(附答案与解析)

最新2021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拟题(1)(附答案与解析)

最新2021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拟题(1)(附答案与解析)编辑:cxf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材料一:疫情期间,消毒机器人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武汉、上海等地的多家医院利用机器人开展消毒。

这些消毒机器人能针对环境物表和空气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弥补传统固定式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等方式的不足。

消毒机器人还能针对患者、医护的高频活动区域重点消毒。

此外,还有一部分机器人担负了“宣传大使”的角色,24小时不间断在医院大厅、公共服务区域进行疫情防控宣传。

除了在敏感环境的应用,机器人也开始服务于更大范围的城市抗疫。

在苏州市相城区,履带自走式风送喷雾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消毒,平均1小时可以消杀4万平方米以上。

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来自无人车初创企业新石器的无人消毒车每日定时进行全路面消毒,同时还能对不戴口罩、人员集聚等行为提出警示。

针对范围广、人员多、工作量大、走访易致交叉感染等社区排查难题,科大讯飞研发了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1分钟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对居民进行排查、通知与回访。

短短两个月内,其已在全国30个省市地区应用,共计随访超3700万人次。

(节选自人民网2020年3月28日,有删改)材料二:监测体温是对疫情进行防控的重要手段,假如有人不愿配合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通过机器人解决了。

百度在北京清河火车站的人流关卡处设置的固定点位红外摄像机,能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人体额头温度,在一定面积内......,最多可同时对3~5人进行检测,且整个过程无需路人主动配合。

在宁波机场,巡逻测温机器人一次可测5米内10人体温。

郑州“小汤山”——郑州岐伯山医院则引入了智能配送机器人。

它们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路径规划、智能避障、自主充电等功能。

送药、送餐进隔离区、消毒工具配送、甚至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都不在话下。

(节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3月9日,有删改)材料三:机器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机器人仍是障碍重重。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人教通用版精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阅读 对点精炼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人教通用版精练:专题十一 论述类阅读 对点精炼一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对点精练一精准分析文本论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

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的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②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③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

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④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

2021高考语文备考“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含答案)

2021高考语文备考“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含答案)

2021高考语文备考“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城市沿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会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体系,继而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把多个社会经济体系连接,产生一个呈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

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9 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一“都市圈是城市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摘编自戴德梁行《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材料三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苏锡常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

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同样是发展产业,合肥都市圈则得益于科创与新兴产业的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

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

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

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

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

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

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
2019年1期)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
月)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
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

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

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

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
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

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

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
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
年4月22日)2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图表1可知,北京、上海两城市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大于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这可能成为两地上下班高峰期重度拥堵的重要原因。

B.由图表1可知,相较而言,首尔、东京两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但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更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更强的公共交通运力。

C.在图表1的四市中,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与全市人口密度相差最大,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D.由图表2可知,城市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关系紧密,相互影响,二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呈递减状态,大城市单位面积土地负载的人口更多,由此可见,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

B.大城市因其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个人、企事业单
位相互间的协调更顺畅,最终让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C.许多城市出现的“千城一面”的问题,源于城市化过程中背离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规律的错误理念,使得人城和谐的状态受到损害。

D.坚持以人为本,防止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就能从根本上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真正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27.请你站在政府的立场,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答案】
25.D
26.C
27.(1)重视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公共交通运力;(2)政策引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3)出台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优化城市人口分布;(4)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推动人城和谐;(5)适时调整产业布局,防止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6)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分化中心城市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