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是一种将问题中的信息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呈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出问题的结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本单元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列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法、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条理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列表法来整理信息,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列表的过程,体会列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列表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灵活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列表的作用。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列表法的步骤和应用。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生活中的图片、列表卡片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列表法。

例如,展示一幅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列表的形式整理购物清单。

2.呈现(10分钟)展示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列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例如,给出一个关于水果分类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列表的形式呈现水果的分类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 平方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五单元 平方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五单元平方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面积,并用平方米表示;3.认识平方米的常用单位。

二、教学重点1.平方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3.平方米的常用单位。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面积;2.让学生了解平方米的常用单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地面,询问学生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引出新知识:“平方米是用来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

”2. 讲解平方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比长度是用米表示,面积则用“平方米”表示;•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方米的概念;•讲解平方米的计算方法。

3. 报告测量物体面积的实验•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另一人记录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面积。

4. 讲解平方米的常用单位•讲解“亩”和“公顷”两个平方米的常用单位;•提供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的意义。

5. 练习•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于刚才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6. 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校内或家中选取一些物体进行测量,并用平方米表示出面积。

五、板书设计•平方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平方米的常用单位六、教学反思该课程中,我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平方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面积的技能。

同时,我也让学生了解了平方米的常用单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拓展了对于面积的了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备课设计(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周长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7课时二、课时教案设计5-1-1课题信息窗一:爱护花草备课教师课时1备课时间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周长的意义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008年的奥运会,将扬帆青岛,老师为青岛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保护花坛行动(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1.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2.什么是周长?(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一周)3.课件出示:(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案三篇

【导语】《什么是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也是⼩学⼏何初步知识中的⼀项重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周长》的第⼀课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创设情境,谈话导⼊。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凉了,⼀⽚⽚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师今天也给⼤家带来了⼀⽚⼤树叶,你们喜欢吗?(喜欢)⼀只⼩蚂蚁也⾮常喜欢这⽚树叶,(拿⼩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蚂蚁是怎样在这⽚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圈),⼀圈还可以怎么说?(⼀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周的问题。

(板书:⼀周) ⼆、动⼿实践,感悟周长 1、摸⼀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你最喜欢的,先摸⼀摸它的⾯,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摸它的边线。

(2)学⽣进⾏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来说⼀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周的? (4)学⽣展⽰,(边说边摸)。

2、描⼀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笔,描⼀描吧! (2)学⽣进⾏描树叶活动。

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来描⼀描这⽚⼤树叶的⼀周呢?(找⼀名学⽣到前⾯描树叶模型的⼀周)。

你能不能告诉⼤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指着,说出从哪⾥开始,⼜从哪⾥结束。

)拿下树叶模型,⼤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样吗?有不同⽅法的同学请举⼿?(找⼀名同学再来描⼀描,说⼀说。

) ⼩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周是吗? 3、找⼀找 (1)在⽣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象树叶⼀样有⼀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 同桌之间找⼀找,摸⼀摸,说⼀说。

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

2. 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2. 复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3. 复数的比较和排序。

4. 复长度的测量和比较。

三、教学重点1. 数学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数字的读写能力。

3. 数的比较和排序技巧。

4. 长度的测量和比较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复与巩固:通过不同形式的练题和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和复已学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通过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复加法和减法:- 给出一些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互相出题并相互交换答案。

-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加法和减法口算练。

2. 复数字的读写:- 给出一些数,让学生写出相应的数字。

- 给出一些数字的读法,让学生写出相应的数。

3. 复数的比较和排序:- 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给出一些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判断并写出相应的符号。

例如:>、<、=。

4. 复长度的测量和比较:- 利用实际物品或图片,让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并比较。

- 给出一些长度的描述,让学生选择相应的长度。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以及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 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评估,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掌握程度。

3. 导师或教师的口头反馈和评价,鼓励和提供建议。

注意:该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优秀教案精选5篇《图形的周长》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图形的周长,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培养估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设计理念:结合具体实物,观察亲身体验。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今天来到北顺小学和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一起上课,我心中非常高兴。

你们愿意交我这个大朋友吗?谁愿意介绍以下你自己?(三到五名同学自我介绍)。

同学们想不想了我,比如我是从哪儿来的,大家怎么称呼我?(引导孩子观察大屏幕,说出相关的信息,对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

(二)合作、探究、交流,讲授新课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我是来自民主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你们听说过民主小学吗?我们学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经验历史悠久的省级规范化学校,今天我把我们学校的照片带来了,大家想不想看?(展示幻灯片2、3、4、5、6)。

我们学校漂亮吗?不过呀,和咱们北顺小学相比,我们那儿的绿化做的还有些不够,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们学校再设计一个花坛,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为了节省时间,请同学们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花草。

学生画,教师巡视,把有代表性的在展示台上展示。

同学们设计的花坛可真漂亮啊!可是我们该怎样保护它们呢?(生举手回答)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安装护栏,这个办法不错。

不过呀,对于安装护栏,我有个疑问,大家还要帮帮我:护栏应该安在什么位置?(学生讨论)沿着边线安一周。

师:请你用彩笔在你设计的图上画出来。

(学生描,教师巡视,展示几个同学描的边线)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平面图形都有边线,你能找到我们周围这些物体表面的边线吗?(学生找、指、摸)明确强调: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必须从一点出发,绕平面一周后再回到出发点。

现在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谢谢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篇一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

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

平均每层有多少本?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

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1、想想做做9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

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

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

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

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

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三、全课总结四、作业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意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奖励物品等。

2.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苹果有5个,香蕉有3根,橙子有2个,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呈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用加法计算,5+3+2=1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简单问题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但是,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策略解决简单和复杂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策略解决简单和复杂的问题。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提供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总结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巩固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案(含教学反思,共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案(含教学反思,共3篇)

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1课时倍的认识(1)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

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

(2根)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课时 什么叫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课时 什么叫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课时:什么叫周长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基本概念;2.能够用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3.通过练习巩固了解和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1.掌握周长的概念和基本概念;2.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3.巩固和加深对周长的认知。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周长;2.怎样将周长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1. 自主探究活动1:教师先拿出一根棒子,然后问学生:这根棒子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再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根棒子交还给你,如何才能知道这根棒子的周长?活动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几个边?这条线段的周长是多少?如果将这条线段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计算。

2. 提高学习1. 教师讲解周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可以用板书进行概念讲解。

2.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周长计算方法和公式,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3.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周长计算训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周长计算方法,能够简单应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 巩固练习1. 小组合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周长计算练习,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对于练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指导和帮助。

2. 课堂测试: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简单应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周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和提高学习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巩固练习。

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一组数的大小关系,比较大小;2.能够掌握单位量词“只有”、“多少”、“少了”、“还剩下”等的应用;3.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概念;2.单位量词的应用;3.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还剩下”、“少了”等概念;2.能够运用单位量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2.数学教材;3.学生练习册;4.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总览比较大小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数学课的内容,复习数组和单个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分发小练习册,让学生做几道简单的比较大小题目。

3.课堂讨论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二节单位量词的应用1.展示几个实际情境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有多少对象。

2.引导学生探讨单位量词的应用,例如“只有”、“多少”、“少了”、“还剩下”等。

3.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编写句子描述图片中的情境。

第三节实际问题的解决1.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等。

2.引导学生用单位量词和简单的算术题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延伸•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类似的数学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场景,找出更多使用单位量词的例子;•鼓励学生参与家庭购物或者记账,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比较大小、单位量词的概念,增强了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这些内容,并引入更多复杂情境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

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

初学者必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

初学者必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

初学者必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是观察物体。

观察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能力之一。

观察物体需要用到肉眼和各种工具,需要集中注意力,搜集、比较、分类、归纳等。

本文将为初学者介绍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定义,掌握物体的基本性质;2.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式搜集物品信息,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描述;3.能将物品按照相同和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并掌握分类规则;4.能从多个物品中找出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1.物体的基本性质;2.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3.分类规则的掌握。

教学难点1.分类规则的掌握;2.对比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呈现多种物品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物品的样子和特点。

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物体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学习重点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组同类物品的外形、大小、颜色、形状、材质等特点,并将它们分为两类。

学生自己想出分类规则:相同点在一类,不同点在另一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分类原则,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从而掌握分类规则。

三、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看一组图片,了解每个物品的特点和规则,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则进行筛选分类。

比如:根据金属和非金属的材质将一批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按照分类原则筛选,并理解其中的规则和关系。

四、思维拓展教师呈现两个外形和尺寸不同的物品,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现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点的原因,比如物品结构、使用功能等,从中锻炼学生的询问、分析和归纳能力。

五、小结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分类规则和方法。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庭里的物品,将它们按照材质或其他规则分类,并录入笔记本;2.观察校园内或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或景观,发现相同和不同点,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现出来。

本文介绍了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周长》整合课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周长》整合课教案
群学
阶段
1.给出例题,计算周长
2.全班交流讨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共学
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练习
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
作业
设计
完成练周长
2.长方形计算
正方形计算
教学
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周长》整合课 教案
课型
整合课
课题
周长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
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2.在测量、计算等活动中,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重难

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1.展示生活图片和实物,通过描边线的方式回顾周长
2.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周长的定义。
互学
阶段
1.回顾长方形正方形,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小组内交流讨总结正方形,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组合作总结长方形的特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的方法。
5小组展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依赖于文字的描述,对于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们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用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画图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画图的形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画图策略的作用。

2.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学校图书馆有20本书,已经借出去1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总结画图解决问题的步骤。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用画图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从条件想起,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数学问题。

2.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呢?”步骤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尝试解决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步骤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步骤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 掌握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法则2. 乘法口诀3.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

2. 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乘法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 通过大量的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口诀。

3. 采用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单元的加法知识,引出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讲解: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乘法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讲解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口诀,并进行例题讲解和练习。

3. 巩固练习:通过大量的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口诀,并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复习。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等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或提醒。

2.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乘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意义与概念;2.能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3.观察图像并能得出对应的周长;4.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1.周长的定义和意义;2.如何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小学生对周长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如何测量周长仍然不甚清楚。

2. 观察与讲解(10分钟)通过学习PPT,老师向学生介绍周长的概念和定义,讲解测量周长的步骤及技巧,并且与学生们一起观察和探究周长的定义与含义。

3. 实践操作(25分钟)让学生们形成小组进行活动,自由拼凑不同的直线,观察该图形的周长,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并能够自己测量出图形的周长。

4. 讨论和小结(10分钟)在活动的最后,老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回顾今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记忆。

5. 课后作业(5分钟)安排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四、教学手段1.PPT;2.教具: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测量周长。

因为学生数量较多,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和实践,方便教师更好的跟进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测量方法,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但是在本次实践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多于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并总结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多方面进行耐心引导和帮助。

同时,老师也需要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检查和提醒,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映课件(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板书:秒
五、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练习课
1时=60分
1分=60秒
2时=(120)分
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秒)
堂堂清检测题:
1.3时=( )分2分=( )秒
2.早上7:50上课,8:30下课,经过了( )分钟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
2.体验1秒的长短。
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3. 1秒的价值。出示课件
4.认识几秒。
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5.教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这节课我们是时分上的,现在是时分,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了?
2、课本62页做一做的第2、5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1时=( 60 )分1分=(60)秒
2时=(120)分3分=(180)秒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45-30=15(分)
堂堂清检测题:
填空:
1.3时=()分4分=()秒
四、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学做时间的小主人
作息时间表
起床
离家
到校
放学
睡觉
6:30
7:20
7:30
4:15
8:30
一寸光阴一寸金
堂堂清检测题:
1小时=( )分1分=( )秒
5分=( )秒3小时=( )分
堂堂清检测情况分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
2、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三、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 )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二、揭示课题,讲授新知。
1.时间换算。讨论后回答:2时=()分3分=()秒巩固:4时=()分2分=()秒
4分=()秒5时=()分
2.时间的计算。出示主题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讨论后明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3.总结: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用分相减来求就行了,但不在同一个小时内,必须写清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5、学生进一步休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1、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
2、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
3、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钟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前准备:
1、1分=( )秒2时=( )分2、上午第一节课( )时( )分开始,一节课是( )分。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2.刷牙用3( ) 中午睡觉1( ) 穿鞋子用10( )
堂堂清检测情况分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授课题目
时、分、秒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同一小时内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能正确进行不同小时内的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堂堂清检测题: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 )。
2. 1分=( )秒 ( )秒=1分
堂堂清检测情况分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授课题目
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填空
1、时间单位有( )、( )、( )。
2、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
3、1时=( )分1分=()秒
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五单元、时、分、秒
所需
课时
3
教材
内容
教材P59-P67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
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存在问题: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授课题目
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6.体验1分的长短。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三)作业1.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第6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分=60秒
1时=60分
授课题目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情
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一年级下册,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本单元的学习是关于“时分秒”的第三阶段的学习。
课时备课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出示谜语:
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
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
勤奋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
今天我们来“学做时间的小主人”。(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制作作息时间表
1介绍作息时间。
2、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