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1学生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2篇)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2篇)教育学原理考点背诵版(第一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本质联系。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科学三个阶段。
古代教育思想以孔子、苏格拉底等为代表,近代教育理论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现代教育科学则以杜威、布鲁纳等为代表。
3.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包括: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培养教育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应用价值的体现,培养教育人才是教育学社会功能的体现,推动教育改革是教育学发展动力的源泉。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通过对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等;社会功能包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承社会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等。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主渠道,家庭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社会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补充。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2.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需求、个体需求和学科特点。
社会需求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外部依据,个体需求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内在依据,学科特点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学术依据。
3.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规则。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A 生产力B 科学技术C 政治经济制度D 文化 ( C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 科学技术B 政治经济制度C 文化D 生产力 ( D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 布鲁钠B 赞可夫C 舒尔茨 D皮亚杰 ( C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A 1948年B 1952年C 1958年D 1960年 ( D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 政治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生产力D 文化 ( B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 制度化B 系统化C 体制化D 全面化 (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A 系统性B 能动性C 客观性D 主观性 ( B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墨子 ( C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弗洛伊德B 威尔逊C 格塞尔D 皮亚杰 ( C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 D )提出“白板说”的是A 华生B 洛克C 卢梭 D格塞尔 (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A 有针对性B 因材施教C 抓住成熟期D 循序渐进 ( D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阶段性B 顺序性C 不均衡性D 差异性 ( B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 D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 成熟B 遗传素质C 环境D 教育 ( B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A 环境决定论B 遗传决定论C 教育万能论D 二因素论 ( B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 遗传素质B 环境C 个体主观能动性D 教育 ( C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 幼儿期B 儿童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 ( C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A 教学目的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学目标 ( B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 教育目的B 教育任务C 教育规律D 教育原则 ( A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A 控制作用B 制约作用C 促进作用D 指导意义 (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 主要方法B 重要方法C 唯一方法D 特殊方法 ( C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教学目标D 培养目标 ( D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 教育的性质B 教育的任务C 教育的内容D 教育的规律 ( A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 高水平的智力B 实践能力C 健康体魄D 创新精神 ( D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A 实践能力的培养B 思维能力的培养C 想象能力的培养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A 潜在性B 现实性C 特殊性D 可塑性 ( D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A 实践的属性B 社会的属性C 自然的属性D 现实的属性 (C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B 动机C 条件 D基础 ( A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A 认识B 设计C 设想D 安排 ( D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A 隐私权B 人身权C 名誉权D 荣誉权 ( B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A 人身自由权B 人格尊严权C 受教育权D 隐私权 ( C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A 正常的保护B 热心的保护C 一般的保护D 特别的保护 ( D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D 名誉权决定的 ( B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系统化B 多样化C 复杂化D 专门化 ( B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 学科专业素养B 教育专业素养C 品德专业素养D 职业道德素养 ( A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 管理能力B 控制能力C 教育能力D 研究能力 ( C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A 必然要求B 必然结果C 心理前提D 必要保证 ( D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条件B 任务C 途径D 结果 ( A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A 自由发展B 自主发展C 自愿发展D 自动发展 ( B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 权利B 威严C 权威D 人格力量 ( D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1)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 C)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 D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 B)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 A)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教育学学科考点之学生
教育学学科考点之学生推荐阅读:2014年安徽黄山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辅导简章黄山教师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教师考试群334544676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2.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五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
这表现在:a.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b.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c. 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
更多内容查看黄山人事考试网黄山教师考试网。
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必背2023版
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必背2023版引言概述: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的必背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正文内容:一、教育学基本原理1.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1.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1.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1.5 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二、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2.1 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析2.3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2.4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2.5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三、学生发展与教育3.1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2 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3.3 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3.4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3.5 学生发展的评价和指导方法四、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4.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体系4.2 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4.3 教育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4.4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4.5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五、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5.2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5.3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工具和方法5.4 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和实施5.5 教育信息技术的评价和发展趋势总结:综上所述,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的必背内容包括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学生发展与教育、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每个大点下的小点内容,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通过系统学习和反复练习,考生可以更好地备考中学教资科二简答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1学生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地位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
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同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
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虽然尚未进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的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青少年儿童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抹杀学生的特殊性,而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与行为标准。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向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
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3学生和教师关系,中学教育学复习辅导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3学生和教师关系,中学
教育学复习辅导
你知道哪里有中学教育学知识考点解析和试题下载吗?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3学生和教师关系,欢迎您阅读下载!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成功条件
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
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很难想像,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
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
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
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
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5.1:学生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5.1:学生一、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受自然属性的制约。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由于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性,这种天然的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和独立意志。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做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教资面试初中教育学重点
教资面试初中教育学重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石,而初中教育作为孩子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备受关注。
在教资面试中,初中教育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资面试初中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意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探讨。
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教育的发展。
对初中教育来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初中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它处于小学和高中之间。
初中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的培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初中教育者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引导者和榜样。
他们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初中教育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四、教育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在初中教育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测验、作业和课堂参与等。
评价的方法要公正客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分强调分数和竞争。
五、初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初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和问题导入法等。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初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常见的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体育等。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七、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教师是初中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参与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中学教育学第五章
第二节 教 师
【例题·选择题】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 应具备的素养是( )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创造能力 【答案】 C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D.观察能力
第二节 教 师
【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 教师的教育与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迚的教育理论,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答案】研究能力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答案】 C
D.隐私权
第一节
学 生
【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 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徇觃定的少年享有的合法权利?( ) A 叐教育的权利 B 人格尊严权 C 身心健康权 D 隐私权不名誉权、荣誉权
E 人身自由权
【答案】 ABCDE
第一节
学 生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 神是( )
部分内容要能够理解幵运用。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处亍人生阶段身心収展最迅速时期 (1)学生具有収展的可能性不可塑性 (2)学生収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发为现实 性的条件是个体不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学 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劢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 性,这是教师迚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 的依赖幵丌是盲从,仸何教育教学仸务都丌能由教师单
和义务,明确即可。
第二节 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 迚行了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与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学教育学】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教育学第六章第一节:学生
【中学教育学】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教育学第六章第一
节:学生
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教育学第六章第一节:学生,想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们一定弄懂每一个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并多做些中学教育学试题,才有希望取得好成绩!
第六章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
我国现行《教育法》对各级各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所做的规定,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人身权;(2)受教育权。
3.学生的基本义务学生的基本义务是指学生按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参加教育活动时必须履行的义务。
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4)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考点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的功能1.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考点五:教育的起源考点六: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教育;(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东西方共同)(1)产生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内容由统治阶级决定;(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脱离;(3)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教育的发展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七: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八: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考点九: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重点归纳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学中,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以下哪项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2. 以下哪位教育家是“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A. 约翰·杜威B. 让-皮亚杰C. 班杰明·布鲁姆D. 杰罗姆·布鲁纳答案:D3.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下哪个概念描述了学生在更有知识的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A. 实际发展水平B. 潜在发展水平C. 认知发展水平D. 社会互动水平答案:B4.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A. 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B.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C.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D. 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A.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B. 忽视学生的个人需求C. 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D. 维持积极的课堂氛围答案:B二、填空题1. 教育心理学中,________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答案:观察学习2. 在教育评估中,________是指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程序和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评价。
答案:标准化测试3. 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________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答案:平等4. 教学设计中,________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答案:教学计划5.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答案:情感价值观三、简答题1. 请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主张人类智能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结构,而是多种智能的集合。
这些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由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个阶段组成,它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3、14岁~l6、17岁的少年,属于少年期;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6、17岁~l9、20岁的青年,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这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
但在人生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
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图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
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束缚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该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五:学生
【考点1】学生及其地位
学生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另一个主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个人,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考点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不均衡性。
这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深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考点3】现代学生观
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教育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 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①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
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概括起来有:①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 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 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成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的工作的种类。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5 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1学生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地位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
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学生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同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
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虽然尚未进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的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儿童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抹杀学生的特殊性,而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与行为标准。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向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
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
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
而需要的满足,同样是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安排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属学生权利问题。
由于学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此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地位常常被忽视,他们经常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1.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从道义上讲,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从法制的角度讲,少年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的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保护。
l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该文件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个人的身份是由其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地位的不同所决定的。
在教育领域,中小学生的身份从我国颁布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可得知,我国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有三个层次:①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②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全面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身份的确定有利于中小学生法律地位的确立。
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
在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形成的关系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
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作为中小学生相对方的学校教育或行政机关,不能因为教育职能的履行而侵害学生的权利。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有权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
未成年学生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都对未成年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履行《公约》的同时,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也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如《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
在这些规定中,未成年学生享有以下主要权利。
1.学生的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
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人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是指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人学接受义务教育,并要受满法律规定的教育年限,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学习权是指学生在义务教育年限内有权利在校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作业等的权利。
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2.学生的人身权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成长阶段,因此人身权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特殊保护。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身心健康权是人身的最基本权利,包括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身自由权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隐私权是指学生不愿意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
教师不应该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和隐私,不应该随意私拆、毁弃或采取强硬态度拆毁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名誉权和荣誉权是指学生有权享有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他方面形成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权享有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积极评价或称号及智力劳动成果,不得随意剥夺和侵占。
(三)学生的义务
中小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规律定的各项义务。
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未尽义务或违反规定,由此造成的后果则应由学生自负。
《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ml/jszg/ks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