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6】古诗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一、現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的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后,推行均田制。

这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为依托的均田制度也随之走向消亡。

高三考前模拟冲刺大联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三考前模拟冲刺大联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苹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出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获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开篇都通过诗人望中所见,描绘出长安城富有节令特点的景色。

B.卢诗通过“梦”细微地写出悲伤的情绪,而赵诗主要是直接表情达意。

C.卢诗中的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残阳之间,而赵诗中的宫阙高耸壮观。

D.两首诗从多个角度写景,都有色彩的渲染,也有动静之变、高低之分。

2.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2.(6分)同: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思家盼归之情。

卢诗尾联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惆怅,对家的思念;赵诗运用典故,表达毅然归乡的决心。

异:①卢诗中“逢世难”体现出一介书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独”“衰鬓”写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惆怅;②赵诗尾联的意思是,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白白地像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借典故表现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归隐的渴望。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试题(含答案)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

”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

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

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

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

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

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答案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应用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_________的心理状态。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_____________的高节奏___________。

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 体戚相关心跳目眩律动B. 息息相关心跳目眩躁动C. 休戚相关目眩神迷躁动D. 息息相关目眩神迷律动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哪一句?A.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B.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C.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D.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3. 下面是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一副对联。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②我始欲愁③败亦可喜④人言为信⑤风吹皱一池春水⑥浪淘尽千古英雄A. ④②⑤/①③⑥B. ①④⑥/②③⑤C. ③②⑤/①④⑥D. ④①⑥/③②⑤4.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A. 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5.下列古代诗句与文段蕴含的意境情感最不符合的是( ) 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粤语或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

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吃一顿中餐。

其实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目标解说】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和二轮古诗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

二是抓住两个重点:①特别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②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

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错题回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答案(1)比喻和对偶。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卷附答案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考试卷附答案

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情景试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情景试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情景试题-诗歌鉴赏(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小南在活动的过程中对诗人岑参产生了兴趣,于是找了他的其他诗作进行探究,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③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

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①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开篇,间接写出了旅程的艰苦,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三、四两句写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

C.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之意为豪放之情。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2.亭,谐音“停”,古人常在亭边送别,如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因此送别诗常抒发惜别哀婉之情。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承担青春使命”首先要树立爱国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这次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中,有同学对杜甫的经典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产生了疑问,请你来帮他解答。

3.这首诗先叙事描写,后进行_________(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

4.完成诗歌鉴赏表格。

5.在家国古诗朗诵活动中,小州选了一首古诗来探究诗人情怀,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唐]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①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①勤王:尽力于王事。

(1)诗的一、二两联从“闻说”落笔,于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环境恶劣。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模拟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模拟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模拟试题精选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一15题。

(共12分)念奴娇奏观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

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

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

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

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

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

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形庭:指皇宫。

【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生,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3.下列对这首诃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14.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恒公叹柳”典,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

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3分)A.闹岸啃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B.碧下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宋·李静独《柳》)15.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6分)13.(3分)C14.(3分)D15.(6分)答案示例:词中秦观的“自笑”,是苦笑,苦笑自己仕途的不得志(2分)。

秦观胸怀一片“丹心”和千丈“豪气”,想实现“献策彤庭”的远大理想(2分),可是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仕途的“满天风雪”和宦海的“扁舟来往”中,饱受仕宦浮沉的痛苦(2分)。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阅读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极力主张抵抗金人与革新内政。

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首句“千”非实指,而是极言牛的付出,与“但愿众生皆得饱”一起体现了诗人勤政忧民的人格。

B.李诗第二句体现了牛的筋疲力尽却又遭人伤害的处境,这既是病牛之“病”的体现,也是作者自喻。

C.孔诗一、二句融情于景,视觉嗅觉相结合,饱满呈现了一幅秋后丰收图景,融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D.两诗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一“残”一“斜”,一字之差,但诗人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

16.钱钟书先生将此两首诗都选入他的《宋诗选注》,他认为两首诗中的牛“貌同心异”,请作简要分析。

(6分)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为郎分司①寄上都同舍刘禹锡籍通金马门②,家在铜驼陌。

省闼③昼无尘,宫树朝凝碧。

荒街浅深辙,古渡潺湲石唯有嵩丘云,堪夸早朝客。

[注]①树禹锡在大和元车(公元827年)春被召回到洛阳(唐代的东都),同牟六月为主客郎中,分司末都,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

②金马门,汉代官门名。

学士待诏之处。

③省闽,官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金马门”这里以汉代唐,指朝廷,“籍通金马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B.“家在铜驼陌”诗人说虽然自己是朝廷官员,但家住在洛阳铜驼街。

C.洛阳的宫中即使是白天,也没有半点尘土,极言宫中冷清,无事可做。

D.“荒街”指街上没有人,只有荒芜的杂草,写出了洛阳城的破败景象。

16. 尾联“含蓄蕴藉”,请结合诗句加以简要赏析。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_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_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B.首联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C.颈联这两句写诗人赏玩忘归,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

“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D.尾联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

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

(2)小诗人所“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作描述。

(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

②葳蕤:茂盛。

③皎洁:皎明洁净。

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

⑤闻风:借用典故。

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下列对本诗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

B.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比兴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

C.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高考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板块组合滚动练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板块组合滚动练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冲刺试卷芳草香出品板块组合滚动练14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扑蝴蝶赵师侠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

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飐。

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

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

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

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

一杯洗涤无馀,万事消磨去远。

浮名薄利休羡。

[注] ①琅玕:翠竹的美称。

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琅玕脱箨,方塘荷翠,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片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D.“一杯洗涤无馀”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得以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

[解析]B项,“纶巾和羽扇”没有化用典故,也没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词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

[答案] B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形象。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考生应首先确定人物形象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从景物特点中可见词人的心性品格;下阕直写词人形象和情怀,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然后用一些准确的词语概括出词人的形象特点即可。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

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来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了词人的情趣和雅致。

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和不凡气度。

“心清尘不染”“洗涤无馀”“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阅读是就形象、语言、情感、对比鉴赏四个考点的考查,重点在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文字的鉴赏,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理解鉴赏能力。

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本的诗歌分类进行整理归纳。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高考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板块组合滚动练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板块组合滚动练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冲刺试卷芳草香出品板块组合滚动练15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意诗(南朝)沈约挟瑟丛台①下,徙倚②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③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注] ①丛台:战国时赵王所筑,在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②徙倚:徘徊。

③露葵:葵之别名,俗称滑菜。

《本草纲目》载:“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女子挟着瑟于丛台之下逡巡徘徊,顾影自怜,暮色四合时独自伫立,内心忧愁痛苦。

B.“露葵已堪摘”一句为想象之语,写女子悲戚地熬过一夜,清晨见日出露消,遥想家乡园中之葵已能采摘。

C.“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用而来,写女子的思乡之情。

D.“罗衣空自香”一句与李清照“有暗香盈袖”趣味相似,写女子在丛台之中生活优裕、雅致脱俗,但闲愁绵绵不绝。

[解析]D项,“雅致脱俗”与“闲愁”错,女子到了丛台以后,虽享受奢华的生活,但内心深处隐藏着无限痛楚。

[答案] D2.钟嵘评沈约诗“长于清怨”,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古诗语言风格的题,“清怨”即“凄清幽怨”,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意境等方面。

从情感的角度看,本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抒情含蓄婉约,情感哀怨绵长:在直接抒情方面,“独”“空”“戚戚”“心内伤”直言忧愁痛苦;在间接抒情方面,借“徙倚”“伫立”暗示情感,借“露葵”“淇水”含蓄点出情感,借“明月”衬托情感。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歌形象强化提升练习(带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歌形象强化提升练习(带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歌形象强化提升练习(带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音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虑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老翁是一个怎样的笼统?请简明剖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4分)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笼统?请简明概括。

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画了梅花怎样的笼统?答: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故何足计,但逢佳浪费重陪。

这首诗营建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明剖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5分)水村闲望①俞紫芝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惋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

②桡:船桨。

③赊:语助词。

诗歌前六句描画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明剖析。

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以下效果。

(6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分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妙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外延,并剖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6】古诗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6】古诗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6:古诗文阅读1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6:古诗文阅读1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

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