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1.手卫生:在插管前和触摸导管或周围区域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使用温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无菌操作:插管过程中必须保持无菌操作。

使用消毒液清洁插管部位,并使用无菌巾或盖口,防止外界细菌污染导管。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避免自身细菌污染导管。

3.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应首选抗菌性能良好的导管,比如硅胶或其他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

抗菌导管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4.导管清洁:对于插管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导管应定期进行清洁。

清洁导管的频率和方法要根据医院的相关政策进行,通常需要每天清洁一次或更频繁。

清洁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消毒液擦拭导管表面,并注意彻底清洁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皮肤。

5.导管固定:导管必须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防止导管的移动和摩擦,降低感染的风险。

导管固定要使用专业的导管固定器,避免使用胶带等粘贴物,因为粘贴物在移除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6.避免过度使用导管:为了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导管使用。

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插管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7.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手卫生、无菌操作和导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护理。

总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适当的手卫生、无菌操作、导管清洁和固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及时健康教育和合理使用导管也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 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的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皂液洗手并消毒双手,穿洁净手术衣或隔离衣;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 采用0.3%的茂康碘消毒穿刺点皮肤两遍,每次涂擦消毒后应等待30秒钟,以便消毒剂杀灭定植菌,消毒范围应足够大。
四、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 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 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 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处理。
4.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的更换频率不要超过每三天1次,但在输血或输脂肪乳后或停止输液时需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4. 建议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
5. 工作人员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 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每周2次,专用贴膜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预防控制感染(措施与)要求: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

(7)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8)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静脉导管插管过程中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和风险,因此预防和控制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预防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方法:医护人员在插管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佩戴手套、面罩和无菌衣物等。

手术场所应保持清洁,并进行定期消毒。

静脉导管应尽量早期拔除,特别是对于不必要的导管。

使用静脉导管时,每天都应评估其是否仍然需要存在。

一旦不再需要,应立即拔除。

在插管部位周围进行正确的皮肤清洁、消毒和贴敷导管敷料,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插管技术的最佳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来减少损伤和感染的风险。

如果出现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下措施可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其他感染指标,以及导管部位的症状变化。

一旦发现感染的征兆,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移除已感染的导管并进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

对于尚未感染的导管,可以考虑使用锁定治疗,如使用抗菌药物锁定溶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授正确的操作技术、皮肤护理和感染控制知识。

预防和控制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皮肤护理和使用最佳穿刺技术,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一旦发生感染,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及正确处理导管部位,可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通过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指南来制定,并与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确认。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XXXX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其他预防措施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它不仅会给患者增加治疗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插管操作前后应严格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

保持手部清洁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 选择适当的导管在插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大小和材料可以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的状况,如有必要,及时更换导管。

3. 手套和敷料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佩戴洁净的手套,并确保手套的完整性。

同时,正确使用透明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密切观察敷料的状态并及时更换。

4.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插管操作指南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

同时,要确保操作室的清洁和消毒环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定期导管护理和观察对已经插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导管护理和观察。

包括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消毒导管部位,以及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6. 鼓励患者参与预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工作。

患者应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定期清洗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关于感染预防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并与患者共同努力,共同预防感染的发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用无菌纱布。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连接装置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1.除非怀疑有CR-BSI,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数量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血制品、脂肪乳剂后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பைடு நூலகம்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同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细菌培养;不能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国感染病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疗指南2009.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院感染类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治疗时间。

因此,建立和实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有效的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监督医疗机构内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使用血管导管的科室和人员。

二、责任与权限1. 医疗机构领导: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并监督其执行。

2. 医务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监测和报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

3. 感染控制科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预防与控制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三、培训与教育1. 所有与血管导管操作相关的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并通过考核。

2. 定期举办培训课程,包括正确的导管插入和维护方法、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3. 提供宣传教育材料,如海报、宣传册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导管选择与管理1. 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并确保其质量合格。

2. 导管的使用与维护:确保导管插入前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定期更换敷料,每天检查导管是否有渗出或感染迹象并记录。

五、导管插入操作的规范1. 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等。

2. 确保插入点消毒彻底,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操作。

3. 使用最小的切口尺寸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4. 确保导管稳定固定在患者体内,避免拔插过程中导致细菌交叉感染。

5. 插入导管后,使用透明敷料进行覆盖,以便及时观察插入口情况。

六、导管维护措施1. 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装置和敷料,遵守消毒和更换导管的频率要求。

2. 每日检查导管插入点周围区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
制措施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