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其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插管部位应遵守最大限度无菌屏障的要求。
(三)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四)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五)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六)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宜选择股静脉。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七)宜采用≥2g/L氯己定一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2一3遍,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八)患有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有多重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由(一)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二)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每2天一次,专用贴膜可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三)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四)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迹应立即更换。
(五)输注的液体应保证无菌,配制的液体应现配现用,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置管后应用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血栓形成。
(六)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七)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重新置管。
(八)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置管及日常护理,随时观察导管局部及导管走行处有无压痛、局部红肿等现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1.手卫生:在插管前和触摸导管或周围区域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使用温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无菌操作:插管过程中必须保持无菌操作。
使用消毒液清洁插管部位,并使用无菌巾或盖口,防止外界细菌污染导管。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避免自身细菌污染导管。
3.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应首选抗菌性能良好的导管,比如硅胶或其他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
抗菌导管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4.导管清洁:对于插管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导管应定期进行清洁。
清洁导管的频率和方法要根据医院的相关政策进行,通常需要每天清洁一次或更频繁。
清洁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消毒液擦拭导管表面,并注意彻底清洁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皮肤。
5.导管固定:导管必须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防止导管的移动和摩擦,降低感染的风险。
导管固定要使用专业的导管固定器,避免使用胶带等粘贴物,因为粘贴物在移除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6.避免过度使用导管:为了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导管使用。
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插管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7.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手卫生、无菌操作和导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护理。
总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适当的手卫生、无菌操作、导管清洁和固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及时健康教育和合理使用导管也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感染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感染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
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导管插入体内是许多患者治疗的一部分,但导管使用不当会增加CRBSI的风险。
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尤为重要。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插入部位:选择具有较低CRBSI风险的导管类型,如全身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比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ICC)风险更低。
另外,选择合适的插入部位和不同的插管途径(如股静脉插管、锁骨静脉插管等)也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入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包括正确的洗手程序、戴手套、使用无菌解剖场、避免插入部位的污染等。
3.使用消毒剂:在插入导管之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
推荐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剂,如氯己定和75%酒精等。
4.选择适当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是CRBSI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需要,应尽量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
5.采用无针接头系统:无针接头系统可以减少导管使用期间的接触污染,降低CRBSI的发生率。
这种系统能够避免导管端口暴露在空气中,减少了微生物的污染风险。
6.执行适当的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非常关键,可防止细菌滋生和感染。
每天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
7.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在许多情况下,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在导管插入点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如皮肤抗菌贴剂或软膏等。
8.培训和宣教: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宣教,使医护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培训和宣教内容包括正确使用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导管留置时限、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已修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为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从而保证医疗安全,我办根据国家卫生部指导文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院临床工作特点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请各科遵照执行,并切实将该操作规程落实到位。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1)导管留置的时间(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3)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4)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碘伏或有效浓度为75%以上的乙醇等皮肤消毒剂对消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进行置管操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第8页,此课件共12页哦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 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 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 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第3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第4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一)管理要求
1.科室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 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第6页,此课件共12页哦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 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 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 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3.ICU/NICU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 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 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 措施。
5.医院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 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第5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二)感染预防要点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的预防措施
第1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第2页,此课件共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 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 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 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 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 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 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传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之老阳三干创作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产生传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传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传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传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传染的产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格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改换.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纵规程.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当合适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传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理当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笼盖.2、定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盖的敷料.改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湿润、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坚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改换.5、奉告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9、怀疑患者产生导管相关传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毛病时,应当及时铲除导管.需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存导管的需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常规改换,特别是不理当为预防传染而定期改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背景气管导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它也可能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生。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并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因此,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预防措施以下是预防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洁手:医务人员在操作气管导管之前应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并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2. 穿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在插入和管理气管导管时应戴无菌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使用无菌设备:确保气管导管及其相关设备(如导管锁固定装置)在使用前进行无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4. 适当的插管技术:医务人员应使用正确的插管技术,以减少插管过程中的细菌进入。
5. 规范换药程序:定期更换封闭系统、血管通路等器械,避免器械的长期使用引发感染。
6. 防止误吸:采取措施预防误吸,避免气管导管被污染物质污染。
控制措施以下是控制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识别血流感染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感染控制策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规范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4. 监测和反馈:定期监测和评估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层,以便持续改进控制措施。
5. 结合科学证据: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更新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然而,预防和控制血流感染是一个持久的努力,需要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提供更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字数:XXX)。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用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更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抗菌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己喘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凉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X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控制措施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
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参照厂家说明),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今早拔出导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
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
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医院感染管理办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