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研究》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学科教学论》 期末考试复习题

《小学学科教学论》 期末考试复习题

小学学科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B.实证主义C.实验主义D.现实主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

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2.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B.实证主义C.实验主义D.现实主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3.关于广义的学前教育研究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托幼机构中的所有教育现象B.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社会关涉学前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C.包括3岁以前的婴幼儿、新生儿、胎儿等所有的教育问题D.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都是微观的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

参见教材P31。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4.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D.观察法、调查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

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5.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D.观察法、调查法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

A.方法论B.具体研究方法C.一般方法D.指导方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

参见教材P32。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知识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在学校管理中,有效沟通的保障是()A、开放的思维B、尊重C、理解D、积极情绪正确答案:C2.认为衡量学校效能的指标就是学校吸纳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的学校效能观是()A、综合影响论B、学校目标达成论C、学校环境适应论D、满足外部重要群体需要论正确答案:C3.学校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不包括()A、专人保管,责任到人,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B、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C、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D、建立学校设备维护制度正确答案:C4.下列因素中,属于学校文化的隐形结构的是()A、学校的校园环境B、学校的标志符号C、学校的规章制度D、学校的管理思想正确答案:D5.1987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的中小学校长任用制度是()A、委任制B、选任制C、定期竞选制D、任命制正确答案:C6.法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尤其重视()A、专业课程B、管理课程C、综合课程D、法律课程正确答案:D7.学校规划的周期一般为()年。

A、1-3B、2-5C、3-5D、5-10正确答案:C8.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权不包括()A、教育改革自主权B、招生名额决定权C、人事权D、经费支配权正确答案:B9.赫茨伯格认为,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他称之为()A、激励因素B、刺激因素C、保健因素D、动力因素正确答案:A10.英国对效能学校的研究起始于()A、20世纪5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正确答案:C11.在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关键要素理论中,成为组织结构的关键构成的是()A、文化B、个体C、科层角色D、科层期望正确答案:D12.英国的中小学学生管理制度是()A、学舍制B、生活指导制C、家长参与制D、完全寄宿制正确答案:A13.运用德尔菲分析学校校情过程中,可以采取的调查方式不包括()A、函讯B、电话C、Internet网络D、街头随机采访正确答案:D14.学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检查监督和()A、编制决算B、执行决算C、编报决算D、预算报告正确答案:C15.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中,行政组织的突出特征是()A、传统权力B、魅力权力C、法律权力D、科学权力正确答案:C16.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组织目标B、组织环境C、管理主体D、管理客体正确答案:A17.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类型主要不包括()A、校长室直管型B、教导处监管型C、教科室专管型D、教师协管型正确答案:D18.组织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中心是()A、收集情报B、拟定计划C、选定计划D、决策正确答案:D19.中小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包括()。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有哪些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有哪些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概述
1. 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教育的学科,涉及到小学生的教育理论、实践和方法,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学科之一。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小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

2.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是小学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了解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 小学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设置是小学教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能力和认知水平,合理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教育学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以便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育学中的重要支撑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容,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结语
小学教育学的重点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内容,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学记》(先秦):孔子弟子整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2、《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学记》晚了400多年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2、《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1776~1841)1806年出版,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传统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作用:1、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赏能力;3、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 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二)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错误: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一、导言1.课程定位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包括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和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本指南的研究型课程是指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又称为“探究型课程”,在本《指南》中统称为“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的一门课程。

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研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必须开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与实施。

2.课程理念(1)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的体验,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平台,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施展自己的才能。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基于问题解决,面向真实生活世界研究型课程让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猜想、分析、推理等手段,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

(3)优化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会对各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研究型课程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场所,开展多种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09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2011、12、18)一、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新语文”时期的到来。

4、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5、“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7、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10、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1、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是归类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12、小学生在识字中要能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汉字笔画、部件、结构、笔顺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

13、小学生写字的基本功包括书写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三个方面。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6、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17、小学低年级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要眼到、心到、手到。

18、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资料(2)(附答案)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资料(2)(附答案)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资料(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作为—个开放的系统、一种文化的过程,科学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关于自然世界的A.经验 B.知识 C.本质 D.方法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条件是A.提出问题 B.课堂讨论 C.教师引导 D.问题导向3.对光学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光走直线,并爵发现了反射定律的是A.泰勒斯 B.毕达哥拉斯C,欧几里得 D.阿那克西米尼4.用实验对小孔成像进行了周密研究,并指出小孔成像规律的是我国古代的实验物理学家赵友钦所著的A.《草象新书》 B.《正蒙》 C.《周髀算经》 D.《物种起源》5.最早使科学教育系统化的小学科学课程是A.实物教学”模式B“自然学习”模式c”进步主义”模式 D.“要素主义”模式6.1 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份报告是A.《学会生存》 B.《我们共同的未来》C.《课程与发展》 D.《文化知识》7.“倾向于排除道德或价值思考,是一种固执的程式化、技术化的思维方式”指的是 A.技术理性 B.经济理性C.科学理性 D.现代理性8.将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自然现象和生活需要两个类别的是A.《钦定小学堂章程》 B.《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C.《小学课程标准》(自然) D.《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标准》9.从课程理念层面看,我国在1960_____1977年闷确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主旨理念是 A.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B.爱科学、讲科学和用科学C.获得自然科学常识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0.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处于从属地位的教学方式是 A.启发式教学 B.实物教学C.对话式教学 D.多媒体教学11.美国科学教育中以掌握重要的科学概念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教学模式是A.自然学习 B.做中学C.小学科学 D.科学—技术—社会12.1950年到l993年,我国先后编写的全国通用小学科学教材的名称是A.《科学》 B.《自然》C.《常识》 D.《物理》13.在科学教学中,下面属于社区资源的是A.科学校本课程 B.音像制品C.活动方案 D.农业基地14.小学科学课堂上,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并能够模拟现象的教学法是A.实验法 B.多媒体辅助教学法C.讲授法 D.观察法15.通过在线作业、练习等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这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来使用?A.资源工具 B.个别辅导工具C.探究工具 D.测评工具16.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的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调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A.SAPA B.TIMSS C.PISA D.TBSL17.小学科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是A.小学科学教师 B.小学科学教材C.小学科学课程 D.小学科学评价18.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是A.想象力 B.思维力 C.创造力 D.记忆力19.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指的是教师的A.教学风格 B.教学艺术C.教学技能 D.教学知识20.主要解决“发生了什么”的课题属于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C.微观研究 D.描述研究21.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支柱是A.细胞工程 B.酶工程 C.发酵工程 D.基因工程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A.蛋白质 B.核酸 C.DNA D.膜结构23.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水资源问题 B.军事问题 C.发展问题 D.政治问题24. 能者为师,科技人员参与教育是科技活动的A.内容特征 B.受教育者特征C.教育者特征 D.教育方式特征25.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第一步是A.确立科技活动的目标 B.知识背景的研究C.小学生情况的调查 D.活动内容的设计答案:1-5BACAA 6-10BACAB 11-15CBDBD 16-20DABCD 21-25DACC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教育教学知识重点
1. 教育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研究理论
- 教育评价与测量
2. 教育原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原理
- 教育管理原理
- 课程设置与管理原则
- 教育法律法规
3.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设计
- 调查问卷与访谈
-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4. 教育教学技术与资源:
-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学
- 网络资源与教育教学软件
教育教学能力考点
1. 课程教学能力:
-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2. 学生发展与教育:
- 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应对- 个别差异的识别与个性化教育
3. 教学过程管理能力:
- 课堂组织与管理
- 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设计与实施
4. 评价与测量能力:
- 教学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5. 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 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能力培训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和考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开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学士学位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第五章教学内容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第八章教学模式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开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福建师范大学年月成人学位考试试卷( 卷)生 信 息 栏 ______ 专业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装 订 线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 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本《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2、《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3、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4、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辅导 D.成绩评定二、简述题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2、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是什么?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4、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三、论述题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 A BC B二、简述题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是什么?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4、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三、论述题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发展创新;(二)教育与政治制度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标准答案】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教育管理》作业考核试题

【标准答案】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教育管理》作业考核试题

小学教育管理期末考核题一、简答题(54分)1.简述学生安全管理的原则。

答: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简述学校教务管理的任务。

答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案:展教学研究活动;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

3.简述依法治校须具备的条件。

答:实现依法治校具备的条件:1树立依法治校观念;2制定学校章程;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4实现校务公开;5加强教育职业道德建设。

4.简析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答:1.教师资源的规划。

2.教师的录用、评聘和调配。

3. 教师的培训开发。

4.教师的考核和激励。

5.教师的报酬。

5.简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此为载体,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感触生活,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简析中小学美育管理的基本要求。

答:是要保证学校美育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美育管理的制度,加强美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注意(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二、论述题(46分)1.述评实行学校领导体制需调整的内外关系。

答:无论学校实行哪一种领导体制,都需要与系统内外部建立各种关系。

学校推行校长负责制,需要调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间接的关系几乎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一一叙述,这里仅就直接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政校关系。

所谓政校关系,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工作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计划安排,学校只是遵照执行。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 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
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
担相应的责任。
【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
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光杰
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
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
课程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课程
狭义的课程
显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光杰
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显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一切有利于学生发 展的资源、环境、 学校的文化建设、 家校社会一体化。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光杰
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显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一切有利于学生发 展的资源、环境、 学校的文化建设、 家校社会一体化。
《小学课程管理的原则与要求》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光杰
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显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1 2 3
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形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 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是在计划性上,隐形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大多是无意接手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 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 在学习环境上,隐形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 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题教学来进行的。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形成人的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为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价值性、实践性、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3、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任务: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5、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指导自主发展。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二、教育的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基本方面。

三、教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上。

2、个体功能: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的影响上。

四、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考试复习题(优秀范文5篇)

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考试复习题(优秀范文5篇)

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考试复习题(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考试复习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考试复习题(一)一、填空题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阅读。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2、生字复现::(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三、简答题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见课本第52页-53页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各1.5分)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8#小学课程管理研究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美国学者 1918年出版的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我国古代的课程“三百千千”指的是、、
、。

3.基于影响课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形成的三种课程形态是、
、。

4.根据美国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

5从世界范围看,三种基本的课程开发机制类型是:、
、。

6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二、单项选择题
()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C.杜威 D.克伯屈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2.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3.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
5.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2. 试论述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小学课程管理研究》参考资料
一、填空题
1.博比特《课程》
2.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3.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4.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6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C 5.B
三、简答题(答案为要点,要求详细阐述,否则扣掉一半的得分)
1.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
3.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4.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得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4)通过本校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成绩改善。

5.第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第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第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四、论述题(答案为要点,要求详细阐述,否则扣掉一半的得分)
1.第一,搞好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第二,体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三,加快识字,重视写字的编排
第四,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第五,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得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第六,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加适应性。

2. 泰勒目标模式(具体阐述)
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具体阐述)
施瓦布实践模式(具体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