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
【2024版】《公共政策导论》模拟试题(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导论》模拟试题(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要( B)。
A.突出过程 B.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C.重视行动 D.利益补偿2、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 A)。
A.政府 B.立法机关C.公众 D.司法机关3、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 D )为核心,与它保持一致。
A.政策抉择 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 D.政策目标4、在我国,立法系统通过的法律、政策都须经( B )的签署和发布才能生效。
A.最高法院院长 B.国家主席C.国务院总理 D.最高检察院检察长5、行政系统的决策特点是快捷、高效,因此,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的( A )都会较立法机关要高。
A.集中化程度 B.分散化程度C.民主化程度 D.公众参与程度6、下列哪个是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 A )。
A.“求神似,去形似”B.“上有政策,下有对策”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D.“求形似,去神似”7、政策的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体体现为( A )。
A.政策变通 B.“上有政策,下有对策”C.政策发展 D.政策创新8、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什么?( A )A.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严格按照政策规定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一切从实际出发9、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是什么?( D )A.政策分解 B.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C.政策实验 D.政策宣传10、政策执行的哪个环节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 B )A.政策分解 B.物质准备C.政策宣传 D.组织准备11、哪些政策资源是政策执行的根本保证?( D )A.人力资源 B.物力资源C.信息资源 D.权威资源12、政策执行中的“阳奉阴违”,只作表面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执行偏差?( A )A.象征性执行 B.附加性执行C.选择性执行 D.替代性政策执行13、公共政策的( C )是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因此,经过评估认为是好的、可行的政策应该继续得以实行。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
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D 政策客体“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
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投票规则的主要功能在于()A加总个人偏好找到共同利益B保持形式公正C降低决策成本D帮助人们确定偏好顺序正确答案:B2()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A3公共政策一旦____,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A可行B合法化C合理化D乐系统化正确答案:B4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是()A前后对比法B简单对比分析法C投射对比分析D实验性对比分析正确答案:B5保证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是()A人员B体制C资金D信息正确答案:A6人们把决策活动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A新因效应B黄灯效应C红灯效应D乐队效应正确答案:B7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A专家会议法B正负表决法C德尔菲法D同意表决法正确答案:C8设计政策方案时应该()A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方案B只要找到少量的方案就行了C达到“满意”的程度D以上选项均错正确答案:C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B10()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A政策主体B政策客体C官方决策者D非官方参与者正确答案:B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进行的政策终结的措施是()A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B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C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D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正确答案:C12()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导论》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导论》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估和终结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A.错误B.正确2.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3.评估目标能够决定政策评估的()A.发展方向B.基本内容C.选择标准D.实施效果4.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范围、时间、强度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A.正确B.错误5.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是()A.权威B.人力C.信息D.经费6.7.()是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
A.客观条件B.主观条件C.主观定义D.客观存在8.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A.大学B.压力集团C.党内政策部门D.独立的研究机构9.下列对象征性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它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B.其目标在于产生物质性效果C.其目标在于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D.政府根本不想去实施象征性政策E.政府想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10.问题界定需要把实质问题转化为情境问题。
()A.正确B.错误11.政策终结的心理障碍来自于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
()A.正确B.错误12.()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A.环境B.生态C.公共政策D.政策环境13.将旧的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的是政策的()A.废止B.替代C.合并D.分解14.政策对象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可以分为()A.服从B.认同C.提升D.内化15.美国总统决策包括下列哪几种类型()A.立法倡议B.立法否决C.委托立法D.外交决策E.防务决策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导论》试题(1)()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
正确答案:C(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进行的政策终结的措施是()正确答案:C(3)政策评估的核心是()正确答案:A(4)评估的价值标准主要考虑的是()正确答案:A(5)影响政策执行协调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正确答案:D(6)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正确答案:C(7)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也必须同时得到的______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正确答案:C(8)政策评估依据的标准是(#)正确答案:D()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正确答案:A(10)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正确答案:B考前练兵-试题详解多选题(5)(1)哪些对政策环境的构成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ABCD(2)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正确答案:ABCD(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的公共决策体制是()正确答案:AD(4)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正确答案:ABCD(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ACD考前练兵-试题详解判断题(16)(1)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范围、时间、强度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正确答案:B(2)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正确答案:B(3)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尽管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正确答案:B(4)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可分为服从、认同、修正。
正确答案:A(5)政策终结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正确答案:A(6)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公共政策导论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练习一
(一)
一、判断题
1.博弈论中的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
()
2.渐进模型认为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
3.马尔柯夫链的一个重要性质是长远概率只与一阶段移变概率有关,而与目前状态无关。
()
4.政策目标群体的成员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对政策执行过程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
5.评估是否准确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性。
()
二、单项选择题
1.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
A.社会问题
B.政策问题
C.公共问题
D.私人问题
2.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国内原因的是()
A.自然灾害
B.社会的变迁
C.非预期的人文事件
D.武器的革新和发展
3.暴力犯罪的问题应属于()
A.实质性议程
B.形象性议程。
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
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一、单项选择题1.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导向B、分配C、调控D、管制2.()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A、立法机关B、行政决策机关C、行政执行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3.按照罗威等人的政策分类方法,控制污染条例、反垄断法、食品和药物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属于()。
A、自我调节性政策B、调节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4.一般来说,()能够决定政策评估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和选择标准。
A、评估客体B、评估主体C、评估目标D、评估标准5.“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
”这两句话的思想均体现了下列哪一理论模型?()A、渐进模型B、有限理性模型C、传统理性模型D、过程模型6.由政策执行人员自行对政策的影响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是()。
A、前后对比法B、专家判断法C、自我评定法D、对象评定法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B、定性C、定量D、系统分析8.“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大政策,下有土政策”,指的是()的负面影响。
A、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B、政策执行的灵活性C、政策执行的有序性D、政策执行的协调性9.一般说来,在政策问题进入议定程序之前,会经由一个()的发展过程。
A、问题——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B、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C、社会问题——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D、社会问题——公共问题——问题——公共政策问题10.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农村费改税的政策,从政策终结的形式看,它们属于()。
A、合并B、分解C、缩减D、替代11.在社会问题的类型中,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2024版】公共政策导论考题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导论》考题(每题要求2000字以上。
只考其中两题。
)1、论述题请论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运行能力。
(知识点:1,2,3,4章)2、论述题请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联系江苏实际论述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知识点:1,2,3,4,6,7,11章)3、课程小论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请运用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知识点:2,3,4,6,7,11章)4、课程小论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请运用政策规划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知识点:2,3,4,6,7,11章)5、课程小论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请运用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知识点:2,3,4,6,7,10章)6、案例分析案例:孙志刚事件1)从公共政策主体的角度,谈新闻媒体在安利中的作用※新兴网络媒体2)以公共政策终结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知识点:3,4,5,6,7章)7、案例分析案例:煤矿、矿办小井、乡镇煤矿停办整顿。
江西发现关停600多处,但形势仍然严峻,存在假关闭现象,等风声过后继续运作。
案例反应了什么现象?试以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知识点:2,3,4,6,7章)8、看图分析图(讲的是酸雨,环境污染):A:“头,又下黑雨啦!”B:“怕啥,交了罚款就没事了。
”街道上小学生拿书包避雨。
根据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知识点:2,3,4,6,7章)。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2011年4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前后冲突2.基于某种成见对人作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是()。
A.反衬效应B.乐队效应C.从众效应D.定型效应3.前评估是指()。
A.对政策目标的评估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C.对政策效果的评估D.对政策价值的评估4.根据政治学的团体理论,公共政策是()。
A.某一利益团体的一厢情愿B.某一利益团体的专制C.团体冲突的平衡产物D.有产阶级的意志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政策终结对象的是()。
A.权力B.政策功能C.政府D.责任6.否定表决法又被称为()。
A.正负表决法B.孔多塞标准C.淘汰投票制D.赞成投票制7.政策的过程模型又称为()。
A.政策循环理论B.政策生命周期理论C.政策生命成长理论D.政策生命循环理论8.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
A.农民B.利益集团C.政策影响和制约的对象D.知识分子9.公平方程式“个人:结果/投入=他人:结果/投入”的提出者是()。
A.罗尔斯B.亚当斯C.诺齐克D.克朗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B.社会问题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成为政策问题C.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必须经过公众议程D.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没有任何影响11.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
A.正式评估B.非正式评估C.委托评估D.后评估12.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公众议程的建立B.政府议程的建立C.政策方案的选择D.政策议程的建立13.在政策的标准表达方式中,需要有“在××范围之内,××主体,从事××活动,适用本政策”的字样,这主要体现了政策执行中()。
A.执行的灵活性B.执行的有序性C.执行的协调性D.对象的适用性14.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军队失败的例子说明政策执行需要注意()。
公共政策导论练习10(1)
1.第1题否定表决法又被称为()。
A.淘汰投票制B.博尔达计数C.孔多塞标准D.正负表决法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第2题认知均衡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森堡B.海德格尔C.海默D.海德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3.第3题“关于政策的政策”指的是()。
A.基本政策B.具体政策C.经济政策D.元政策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4.第4题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
A.政策监控B.政策检查C.政策评估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5题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
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评估D.政策终结答案:B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6.第6题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正、修正,这种做法属于()。
A.政策均衡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7.第7题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
A.多数原则B.赞成投票制C.等级决定制D.末位淘汰制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8.第8题英雄史观最为近似于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
A.理性模型B.渐进模型C.精英模型D.团体模型答案:C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9.第11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精英理论观点的是()。
A.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革命性的,而非渐进性的B.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C.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D.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0.第12题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
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立法机关C.国家审判机关D.国家检察机关答案:B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1.第16题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从众效应2.实验性理论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B.社会组织C.政府D.个人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B.内化C.反映D.响应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D.兰德公司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B.惩罚性C.温和性D.权威性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B.合法性C.系统性D.倾斜性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B.协调C.-致D.排斥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B.理性型C.发展型D.综合型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子系统。
A.智囊B.信息C.监控D.决断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目标具体明确B.目标有效协调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A.多变化B.民主化C.高效化D.科学化4.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A.管制性公共问题B.国际性公共问题C.全国性公共问题D.服务性公共问题5.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1、如何科学把握政策的内涵答:第一,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第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第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答: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两大转变,客观要求公共政策重新定位。
(1)公共性;(2)与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3)与国际惯例、世界贸易规则接轨。
3、何理解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答:(1)总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总政策、基本路线等;(2)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一般可以将基本政策成为基本国策;(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4、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协调功能;(4)控制功能。
5、循序渐进、“摸着石头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答:(1)注意摸索、大胆探索;(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
6、制定公共政策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社会公正的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预测性原则;(5)信息完备原则。
7、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答:(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2)政府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实施的活动;(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
8、解析浴盆模型中政策失效率变化的基本状况答: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1)
习题与解答(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问答题1.(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题库(期末)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题库(期末)《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一、辨析题1.精英理论认为,“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这是对公众力量的藐视甚至蔑视,因此是错误的。
2.象征性政策对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性影响。
3.有限理性模型是对传统理性模型的修正。
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作用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政策的不平衡。
5.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说明了组织的运行是无效的。
6.在法治社会中,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7.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是一种结构性社会问题。
8.“教育代用券”也是一种政府治理工具。
9.政党是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
附:参考答案1.精英理论认为,“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这是对公众力量的藐视甚至蔑视,因此是错误的。
解答:错误。
精英理论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因此,“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精英理论因为轻视公众的力量而遭到批驳,然而,精英理论只是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模型和工具,因此,不能因为其轻视公众的力量就将其否定。
2.象征性政策对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性影响。
解答:正确。
象征性政策不分配有形利益,而是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价值观等。
3.有限理性模型是对传统理性模型的修正。
解答:正确。
有限理性模型的创造者是西蒙。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而只是找到满意解就知足,能满足需要就行。
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或称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
《公共政策导论》 练习一
公共政策导论练习一一、判断题1.博弈论中的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
(T )2.渐进模型认为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T )3.马尔柯夫链的一个重要性质是长远概率只与一阶段移变概率有关,而与目前状态无关。
(T)4.政策目标群体的成员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对政策执行过程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 F )5.评估是否准确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性。
( F )二、单项选择题1.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 B)A.社会问题B.政策问题C.公共问题D.私人问题2.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国内原因的是( B)A.自然灾害B.社会的变迁C.非预期的人文事件D.武器的革新和发展3.暴力犯罪的问题应属于( A )A.实质性议程B.形象性议程C.象征性议程D.功能性议程4.政策规划也称( B )A.政策制定B.政策构建C.政策考量D.政策评估5.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体现在(D )A.政府的规划方案必须占主导地位B.政府主体地位高于其他主体的地位C.政府中有一定的专家人员D.在规划的组织管理方面政府占主导地位6.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D )A.伊斯顿选择B.西蒙选择C.阿利森选择D.霍布森选择7.由一定数目的专家学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称为(B)A.层次分析B.头脑风暴法C.多角度分析D.类别分析8.创造性思维适合于(D)A.开关式决策B.旋钮式决策C.程序性决策D.非程序性决策9.一票否决这一择案规则又称为(A)A.全体一致原则B.多数原则C.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赞成投票制10.赞成投票制的提出者是( D )A.孔多塞B.布拉姆斯C.菲什伯恩D.B项和C项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的是(ABC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自发创始模型2.学校决策兴建一个网络中心,你认为哪些属于事实前提( ABC )A.资金到位B.别的学校都建了网络中心C.国家支持D.加强学校的硬件,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3.下列关于事实前提的说法正确的有(ACD)A.事实前提是决策的客观依据,但它只是客观事实中对决策发生作用的部分B.事实前提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与决策者的认知C.决策的选择性特点必然会导致事实前提的变动性D.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方面4.传统德尔菲法强调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匿名原则 B.循环往复原则C.控制反馈原则 D.团体回答统计原则5.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BD)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D.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A.领导参与决策属于群体决策B.两道群体决策属于群体决策C.领导群体决策不是领导个人拍板决策D.领导群体决策代表了领导共同体共同的意志7. 下列是政策终结的对象的是(ABD )A.权力与责任B.政策功能C.相关知识D.相关组织8. 必要的政策资源包括哪些(ABCD )A.信息资源B.权威资源C.经费资源D.人力资源9.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 AB )A.非正式评估B.正式评估C.内部评估D.外部评估10.政策执行心理因素的障碍有哪些(ABCD)A. 知觉的选择性B.否定逆言的心C.个性冲突D.情绪影响四、名词解释1.有限理性模型答:西蒙有限理性模型指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2024版】大学考试试卷《公共政策导论》及参考答案 (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导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1.美国著名学者威廉•邓恩称公共政策学为()。
A. 应用伦理学B. 理论伦理学C. 科学伦理学D. 社会伦理学2.“土政策”就是()的一种表现形式。
A. 象征性政策执行B. 附加式政策执行C. 选择性政策执行D. 替代性政策执行3.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中共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我们的根本()A. 政策制定原则B. 政策评估原则C. 政策决策原则D. 政策执行原则4.劳伦斯·林恩在()一书中提出了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融合的思想。
A. 政策组织B. 管理公共政策C. 公共管理政策D. 自由社会的法学5.公众意志的表达,除了定期选举之外,更经常的方式是()。
A. 反抗B. 呼吁C. 起义D. 罢工6.政策执行最终要依靠()。
A. 政策制定者B. 执行机关C. 政策客体D. 利益集团7.一项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周期是()A. 制定—执行—评估—终结B. 制定—评估—执行—终结C. 制定—评估—终结—执行D. 制定—执行—总结—评估8. 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的规范作用,体现在() A. 控制经济慢速发展或不发展 B. 对排污企业的限制作用 C. 环境第一,经济可以不发展 D. GDP发展上去才是硬道理9.“KT法”的中心思想是()A. 问题诊断B. 分析问题时急于求成C. 分析问题时随意猜测D. 强调条理化的、一步一步的逻辑推理10.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以()为核心A. 政策研究B. 政策制定C. 政策评估D. 政策设计11.公共政策具有动态性、稳定性和()。
A. 激进型B. 渐进性C. 不稳定性12. 政策调整就其性质而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需要遵循() A. 决策严格的程序 B. 再决策严格的准则 C. 再决策严格的程序 D. 决策严格的准则13.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组织准备首要的任务是() A. 确定公共政策执行机构 B. 选人用人 C. 物质准备 D. 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14. ()标准是指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 A. 政策效益 B.政策效率 C. 政策投入 D. 公平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一国两制”政策属于()A. 总政策B. 基本政策C. 具体政策D. 政治政策16.()是财团和知识界的主要纽带A. 学术团体B. 专业学会C. 慈善会D. 基金会17. 我国的公费医疗政策的改革,属于公共政策终结的()形式 A. 政策废止 B. 政策替代 C. 政策合并 D. 政策分解18.北京零点调查集团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辨析题1. 精英理论认为,“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这是对公众力量的藐视甚至蔑视,因此是错误的。
解答:错误。
精英理论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因此,“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精英理论因为轻视公众的力量而遭到批驳,然而,精英理论只是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模型和工具,因此,不能因为其轻视公众的力量就将其否定。
2. 象征性政策对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性影响。
解答:正确。
象征性政策不分配有形利益,而是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价值观等。
3. 有限理性模型是对传统理性模型的修正。
解答:正确。
有限理性模型的创造者是西蒙。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而只是找到满意解就知足,能满足需要就行。
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或称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
4.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作用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政策的不平衡。
解答:错误。
上面这句话涉及了“利益集团”这个概念,由此可以用团体理论对这句话进行辨析。
团体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
制约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相关影响。
毫无疑问,公共政策往往更倾向于影响力较大的利益团体,公共政策的相对稳定依赖于团体斗争均衡状态的持续。
所以,事实上,是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政策的平衡,而不是造成了政策的不平衡。
5.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说明了组织的运行是无效的。
解答:错误。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提出了政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及其与行政效率成反比的规律。
他认为,机构之所以会越发展越大,原因就在于每个行政主管都喜欢增加自己的部属,而且绝不会只设一个助手而使其成为晋升时自己需要与之竞争的对手。
所以,他们往往会千方百计找借口,至少要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助手,这样既可高高在上,满足领导更多人的欲望,又可使助手相互竞争,形成牵制,从而减少对自己职位的威胁。
当然,助手们也会如法炮制,由此导致机构的恶性膨胀,不论实际的工作量是否增加,机关的人数却会以5%~6%的幅度逐年提高。
彼得原理:在一个层级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得到晋升,并为之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直至爬到效率无能级,即晋升到不能胜任,力所不及的位置为止。
虽然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都披露了官僚机构的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是对组织运行效率的探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组织的运行是无效率的。
6. 在法治社会中,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解答:错误。
对于私人权利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即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事,你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做,故是自由的;对于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即法律没有授权的事,就是不可以去做,公权力做了就是超出职权范围,无效。
7.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是一种结构性社会问题。
解答:正确。
公共政策将社会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过失性社会问题,二是结构性社会问题。
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一般来说,因为他们与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这类社会问题很容易被人们识别。
2.结构性社会问题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是由于社会自身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的,应当是结构性社会问题。
8. “教育代用券”也是一种政府治理工具。
解答:正确。
政府治理工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物品或服务;提供此种物品或服务的媒介;提供系统,即参与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组织体系;制度。
而教育代用券是符合政府治理工具的这四个层次的:第一,教育代用券是政府提供的一种物品,对公民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二,教育代用券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服务,它是通过"票券"的方式来提供的。
第三,教育券通常由政府机构来发放,但是教育服务的提供可能并不仅仅依赖于政府。
也就是说,提供教育券以及教育券所代表的教育服务,可能是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尤其是私人教育组织)。
第四,教育券暗含着参与教育服务提供的组织系统之间的互动规则:这就是政府机构负责筹措资金,并用代用券的方式将其直接发放给服务对象: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公立教育机构和私人教育组织)从服务对象那里以服务换取代用券,然后凭代用券从政府那里获取某种资源。
也就是说,在教育服务的提供上,政府是决策者,而服务组织是生产者。
9. 政党是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
解答:正确。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政党也是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所以也是利益集团。
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说其特殊是因为,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二、论述题1. 试分析“良政好过不成熟的民主”这句话。
解答:这是个有争议的命题,鼓励畅所欲言。
下面是一些参考观点:政治改革的重点在于改进政府治理,提高政府运营效率;民主化是一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目前民主化主要表现为高层党内民主和基层的乡村选举。
这种政治改革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破坏性影响较小,最终也对国家有利。
这样做具有极大好处,能继续享受快速经济发展和更好的社会发展(如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育一个更大的中产阶层群体),还将最终完成自己民主化的目标。
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像中国这样的多样性大国搞西方自由民主式的激进政治转型,根本不切实际。
所有成功的经济体迟早都要实现政治民主化。
完成经济腾飞后,国内政治力量和社会变革就会加速推进国家向更民主的体制发展。
道理很简单,经济发展提高了收入,也会产生受过更好教育的中产阶层,他们希望在社会政策和政治进程中提高话语权,从而播下了可持续民主发展的种子。
所有国家都会通过先经济后政治的道路实现民主。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直接挑战和首要问题就是集中精力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政府治理,而不是搞自由民主。
良好的治理主要涉及制度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能为未来实现民主打下基础。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改进政府治理不能替代民主的最终目标;事实上,它能为发展出色的民主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2. 请举例描述一项公共政策由产生到终结的具体过程。
解答:政策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社会问题的出现;(2)社会问题的确认;(3)政策议程的建立;(4)政策规划;(5)政策方案的执行;(6)执行效果的评估;(7)政策调整与改变;(8)政策终结。
需结合具体政策进行作答,并应加以扩充。
3. 现代社会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有一些问题可以顺利进入政策议程而另外一些则不能。
请问社会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更有可能进入政策议程?解答: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私人诉求;(2)团体推动;(3)领袖因素;(4)体制功能;(5)传媒作用;(6)问题本身。
(应加以扩充并举例)三、案例分析题案例一2008年11月15日15时许,杭州风情大道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坍塌事故,导致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
一些行进中的汽车坠入塌陷处,造成多人死亡和失踪。
事故发生后,杭州市各相关单位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在17日召开的杭州市市委常委会议上,杭州市委书记痛心地说:事故发生时我们的应急预案等于零。
当天,在接到事故发生的消息后,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马上赶到事故现场,该拿预案展开救援时,竟然没有,大家都站在那里,不知从何下手,导致救援工作没有及时展开。
事后,杭州市委相关领导表示要将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列入政策议程之中,增强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问题:(1)突发事件的发生与政策制定有何关系?(2)你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怎样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案例二停车泊位证明,是北京市自1998年3月1日开始,对城八区机动车新车上牌施行的一项制度。
实施停车泊位证明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本市交通需求管理,调整机动车总量的增长速度,以缓解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据了解,在该政策刚出台时,管理十分严格。
按照规定,个人办理停车泊位证明时,除了要带个人的相关证件外,住宅小区内有条件停车的,要带上房产证明或房屋租赁证明;没有停车条件的还须出示附近停车场开具的停车场地证明或《机动车停车场地证》及有关材料。
当时,在社会停车场办理一个停车泊位证明的费用是1 700元左右。
但很快,一些中介机构和停车场就加以“开发”,把“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当成了牟利的工具。
检测场、交通支队的办公大厅、停车场等地,都出现了兜售停车泊位证明的“贩子”,他们开价在400元至1 000元不等,而车主只需提供身份证和行驶本,还有“定金”,几个小时即可办好。
泊位证明是规范停车管理的措施,可是,交管部门此后又连续出台了16个规范性文件,以加强对停车泊位证明的管理,解决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还不断派人明察暗访,惩治违规的停车场和非法中介等,付出了高昂的管理成本。
随着本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停车泊位证明不仅没能使北京进入“汽车时代”的脚步放慢,反而给有车族带来诸多不便。
对此,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宣布:从2004年元旦起,本市停止在机动车年检时查验停车泊位证明。
这意味着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将正式取消。
取消停车泊位证明后,交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停车秩序,对违章停车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执法。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进行政策终结的依据及意义。
案例三:“钴60”事件钴60是金属元素钴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具有极强的辐射性,能导致脱发,会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内的细胞组织,造成白血球减少,引起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会使人患上白血病(血癌),甚至死亡。
事件的主角是1997年成立的Q县利民辐照厂,这家企业的业务是,用钴60对方便面调料包、辣椒粉、中药材、大蒜等进行辐照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