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的染色体核型与成人相似,但在这个阶段可能会 出现一些短暂的、非特异性的变化,如染色体的浓缩和分 散等。
青春期及成年期
在青春期及成年期,染色体核型保持相对稳定。然而,随 着年龄的增长,染色体的端粒会逐渐缩短,这可能与细胞 衰老和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04 异常人类染色体核型分类 及临床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contents
目录
• 染色体与核型基本概念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与方法 • 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特征描述 • 异常人类染色体核型分类及临床表现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遗传病关系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染色体与核型基本概念
染色体定义及结构特点
染色体定义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信息的 物质,在细胞分裂时呈现为棒状 或线状结构。
信号检测
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 显微镜检测杂交信号,实 现对特定染色体或基因的 定位和定量分析。
基因组测序技术
DNA提取和读
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 序列比对、变异检测、基因注释等,以 揭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进行测序, 获得大量的DNA序列数据。
03 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特征 描述
常染色体核型特征
染色体数量
正常人类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 体,共46条。
染色体形态
常染色体形态相对较大,呈线状或 棒状,着色较深。
着丝粒位置
常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央 或稍偏一端。
性染色体核型特征
染色体数量
正常人类体细胞中有1对性染色 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核型分析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 数量、形态和结构,进行 核型分析和比对。
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G 21~22+Y 最小
中 近端
分组正确 区分G组与Y
实验内容
2.核对、调整和粘贴:分好组后,将染色体着丝粒位置 帖于报告单的横线上,粘贴时短臂朝上,长臂朝下。
3.分析结果:核型分析结果写于报告单上, 男性:46,XY 女性:46,XX
实验报告
粘贴完成的报告单
核型分析结果: 女性:46,XX
核型图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 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根据每个染色体的正常形态特征,检查分析染色体 核型正常与否,即为核型分析。
实验器材
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图片,剪刀, 镊子,胶水,报告单,托盘
实验内容
1.染色体分组编号: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23对,共分A-G 七组,各组主要特点和鉴别要求如下表(主要依据:大小 与着丝粒位置)
Step 4.镜检,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
非显带染色体镜检视野
显带染色体镜检视野
实验目的
掌握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特征并了解非显带 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人体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即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 色体,男,女相同,编号为1~22好号,另一对为性染 色体,男,女有别,男性为小XY,女性为XX。根据着 丝点的位置及其相对长度可将22对常染色体分为A, B,C,D,E,F,G7个组。性染色体可根据他们的 形态,大小编入组内,X染色体编入C组,Y染色体 编入G组。在剪接配对制备核型图时,性染色体可 单独排列
4
A
B
6
2
2
C
2
3
D4
E
F
G
2
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概述
核型: 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 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A组:1-3号,可以区分。
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的组成;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染色体核型: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照片,该核型可以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从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的对比分析,进行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型,这种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也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长度测定: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
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是稳定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着丝粒的位置:常用Evans 提出的方法,即以染色体的长臂(L )和短臂(S )的比值来表示。
在常规染色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识别每个染色体,因此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即A 、B 、C 、D 、E 、F 和G 组,其分布如下:这7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A 组:第1,2,3染色体.在染色体中是最大的三对染色体,按长短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分开.B 组:第4、5染色体,具有亚中部着丝点的两对大型染色体,第4比第5稍长些,彼此较难于区分。
C 组:第6、7、8、9、10、11和12染色体。
具亚中部首丝点的中型染色体。
第6、7、8和11染色体的着丝点比第9、10、12染色体的着丝点更近于中央。
组内各染色体的大小也略有不同。
该组内的各染色体较难于配对和确定。
实验一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人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分析实验目的:掌握正常人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实验准备 1 、材料:正常人体细胞中期分裂相照片2 、器材:剪刀、镊子、培养皿、浆糊、牙签。
实验原理人类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6 条,其中 22 对为常染色体, 1 对为性染色体。
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将其中 44 条常染色体两两配合成对,形成同源染色体,共 22 对,同时将它们按大小顺序编号( No.1—22 )并分成 A 、 B 、 C 、 D 、 E 、 F 、 G7 组,其中性染色体 X 放在 C 组, Y 放在 G 组,每组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
A 组 (No. 1---3) :是最大一组染色体No.1 是一对最大型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2 较 No.1 稍短,是一对最大型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3 是该组中最短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B 组 ( No.4—5) :比 A 组短,是二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短臂区分明显,组内两号不易辨别。
C 组 (No.6---12 和 X 染色体 ) :是中等大小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该组只有最大的 No.6 和最小 No.12 容易识别,其余各号间难以区别。
以下特点可供识别时参考: No.6 、 7 、 8 、 11 着丝粒近于中央, No.9 、 10 、 12 长短臂区别明显。
D 组( No.13—15 ):中等大小,是较大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有随体,组内各号间不易识别。
E 组( No.16—18 ):这三对染色体各有特点,彼此间容易区分。
No.16 是本组最大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17 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稍大;No.18 是本组最小的一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F 组( No.19—20 ):是两组最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间不易区别。
G 组( No.21—22 和 Y 染色体):是一组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 和 22 号短臂末端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3.关于分析的主要指标①着丝粒指数(%)——短臂占整条染色体的百分比:p/(p+q)×100%;②臂比——长臂与短臂的比值(q/p),是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标,SAT(随体)。
1.0~1.7(M); 1.7~3.0(SM); 3.0~7.0(St);7.0~(Ot);③相对长度(%)——该染色体长度占染色体总长度的百分比人类某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该条染色体长度/∑22条染色体长度+X染色体长。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每个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长度
×100%
(2)臂指数(arm index),指长臂与短臂之比。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0~7.0 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0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centromere index),指短臂占 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 验 目 的
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特征。
二、实 验 原 理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有 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表型,如:数 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 通常将显微摄影得到的照片进行剪贴, 使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 图像。以核型图(karyogram)的方式表示。 有四种方法: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 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无随 体,1号常见次缢痕。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无随 体,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 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 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R带:与G带明暗相反(Reverse G-bands)
目前所用的R显带方法是RBG法 (R-band by BrdU using Giemsa),即经BrdU处理后用 Giemsa染色。 意义: 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 R带中则被染上深色,因此R带有利测定染色体 长度和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揭示染色体末端 缺失、重复、易位和断裂点的异常等有很高的价 值。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1.染色方法
Q—染色法 G—染色法 R—染色法 又称反转G染色法 C—染色法 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Cd-染色法 N—染色法
2.染色体带的区分和命名
带:是染色体上的一部分,它能通过某种染色方法显示出 较深或较浅的染色,以至于能很清楚的与其相邻的节段区 分开来,染色体上没有带间区,深染浅染都是带。
一秃二蛇三蝶飞, 四像炮竹五黑腰,六是一、四小白脸, 七上八下九苗条, 十号长臂近腰好, 十一低来十二高, 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样,十六中央次缢痕好,十七脚上带镣铐, 十八人小白肚皮, 十九中央一点红, 二十头重脚又轻, 二十一像个葫芦瓢,二十二一点y黑脚, X-pq竹节一担挑, 1-9-16有次缢痕;13、14、15端部着丝点有随体,21、22有随体。
⑴按大小分:从大到小排列下去,x相当于6号(即x长短 相当于6),y相当于12号
⑵按着丝点位置分组:A(1-3),B(4-5),C(6-12), D(13-15),E(16-18),F(19-20),G(21-22)。
⑶据带纹,每条染色体都分区分带,每区之间都有界标 隔开。
4.人类各染色体的特征
界标:具有鉴别染色体的重要、一致而明显的形态特点, 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着丝粒和某些染色带。
染色体区:就是指位于相邻的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域,界பைடு நூலகம்标被标为那个区的第一带。
在一个特定的染色体带定名时,有四种符号:染色体号, 臂的符号,区号,在该区内的带号。如:1p33。
3. 国际体制的几个原则
实验九 人类染色体观察
一、实验目的
学习人类染色体G带识别方法; 了解核型鉴定技术; 初步了解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基本原则。
二、实验原理
人类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了解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掌握其核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材料人正常和异常的染色体标本,人显带染色体标本三.试验内容与方法:核型:指某种生物个体或某一分类群(种、亚种或变种、居群)的一个体细胞全部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等特征的总和。
用来表述物种的特点和亲缘种属之间的关系。
核型分析: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按照该生物固有的染色体形态特征和规定,进行配对、编号和分组,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过程。
Denver体制:按照Denver会议(1960年)提出的染色体命名和分类标准,将人类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按大小(根据长度递减顺序)、着丝粒的位置分成七组(A、B、C、D、E、F、G、)23对的排列,并将副缢痕和随体作为识别染色体的辅助指标。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是丹佛(Denver)体制(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标准命名体制)。
该体制规定:每一条染色体可通过相对长度、臂率和着丝粒指数等三个参数予以识别;非显带染色体:染色体标本制作好后,不经处理直接染色,整条染色体均匀着色(相对于后面的显带染色体而言)。
人中期细胞染色体(数目2N=46)结构特点G显带染色体:G带技术是其中最常用的技术,由Pardue和Gall(1970)建立。
中期染色体经胰酶处理及Giemsa染色后,能在其长轴上显示出明暗交替的横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可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来准确地辨别每个染色体。
一个细胞中期分裂相的G显带技术,每个染色体被染成深浅相间的带纹,浅的部分称为明带或浅带,深的部分称为暗带或深带。
G带反映了染色体DNA上A -T的丰富区,在人类中约有2000条G带可被鉴别,在间期核呈固缩状态,而且是DNA晚复制区之一。
有相当一部分中度重复序列DNA可能在G带区,Giemsa染料在G带区是与DNA结合,而且与结合DNA的染色质非组蛋白有关。
G带区位于染色体的两臂上,和Q带区相对应,而与R带区相反。
人类细胞染色体共分24种不同的带纹(22对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一)人类正常染色体及其带型的识别1. 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根据染色体按大小(根据长度递减顺序)、着丝粒的位置分①A群:包括第1、2、3对染色体,体积大,彼此易于区别,有中央着丝粒,第二对染色体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 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 ype)的基本特点即D enve 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 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引言:一、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步骤:1.收集样本:收集需要研究的人类标本,可以是血液、组织、胎儿细胞等。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通常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如使用无菌培养皿和细胞培养基。
3.处理样本:细胞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使用震荡器等设备将细胞从培养皿上剥离下来,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4.固定细胞:将细胞悬液进行固定处理,一般使用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5.染色:染色是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使用吉姆萨染色法、G显带染色法等多种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可见并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6.干燥和贴片:将染色的载玻片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透明胶带将玻片贴到载玻片上。
二、核型分析方法:1.显微镜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直接通过目视的方式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2.数字图像分析法: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体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染色体的长度、形态、染色体异常等指标。
3.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利用标记有特定荧光标记物的探针与染色体特定区域发生互补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4.光学显微镜配合显影法:使用特定的显影剂,使染色的染色体呈现出明亮的色带,详细观察和分析色带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
三、核型分析的意义:1.遗传病诊断: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一些遗传疾病有关,通过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关联。
2.胎儿异常筛查:通过对孕妇的羊水或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
3.种群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了解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
4.基因定位: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进而研究与之相关的遗传疾病或性状。
结论: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研究手段,通过制备标本和观察分析染色体,可以了解人类的遗传信息和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遗传学课件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3] Smith J, Johnson M, Levine A. Kary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91(6): 987-998.
附录:相关图表和数据
图1
人类染色体核型图谱
表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障碍等问题。
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指染色体局部发 生倒转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 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 题。
缺失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缺 失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重复
染色体重复是指染色体部分重 复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 列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现象,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智力障碍 等问题。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好染色体标本、显微镜、染色剂、载玻片、 盖玻片、显微操作器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环境设置
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无尘,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
实验人员要求
实验人员应具备基本的遗传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标本制备
采用适当的细胞培养和固定方 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遗传学课件-人类染色体核型 分析
目录
• 人类染色体介绍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 人类染色体核型异常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疾病 • 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和附录
01
人类染色体介绍
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引言:人类染色体是人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负责传递和保存人类遗传信息。
人类染色体共有23对,分为22对体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和核型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遗传疾病。
一、人类染色体的识别:1.细胞培养和准备:从人群体内采集细胞样本,如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等。
将细胞样本培养在含有培养基和适宜温度的培养皿中,使细胞得到良好生长。
2.细胞处理:培养细胞到足够的数量后,停止细胞分裂,使染色体得以固定。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醋酸乙酯加热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
-醋酸乙酯加热法:将细胞溶胀后,加入冷甲醇-冷醋酸乙酯(3:1)混合液,使染色体得以固定。
然后将固定后的细胞涂片中加入碘化钾并加热,使染色体显色。
-免疫细胞化学法:利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将标记染色剂连接到染色体上,使其显色。
3.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胞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聚焦调节,可以看到显色的染色体。
二、核型分析:1.统计染色体数目:统计观察到的染色体个数,人类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个。
2.染色体排序:将染色体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排列,通常按照染色体大小和带纹特征,可分为7组:1,2,3,4,5,6和X,Y。
对于体染色体,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对于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
3.染色体的异常分析:检测并分析染色体的异常,如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改变等。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单体、三体、四体等。
4.矫正:如果在染色实验中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结构异常的情况,可以进行矫正。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如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使用等,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核型结果。
结论: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和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遗传疾病。
这些分析对于遗传学研究、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利用细胞凝集中的染色体变异分析来鉴定个体的遗传性格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用来确定细胞的凝集性质,而且可以识别细胞中存在的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比较全面的遗传性检测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是否携
带基因突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病人的治疗。
同时,有些染色体变异可能产生重
大的影响,例如,如果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结构变异,这可能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因
此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对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检查染色体的比例,数量和
结构;然后,将染色体照片发送到计算机进行更精细的数据分析,以便科学家们能够更清
楚地掌握染色体结构和变异状态。
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分析,即直接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构;另一种是间接技术,即使用一些如原位杂交或分子遗传学等技术来检测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核型分析既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也可以用于基础研究。
它可以用于癌症诊断,
细胞培养文献和病毒基因组等技术,以及植物和动物育种和基因编辑研究等多种用途。
这
一技术也被广泛用于中国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
课程: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课程任务:了解细胞培养及增殖方式。
掌握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不同生物染色体核型,根据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判断生物性别、表型或综合症。
课程涉及内容:1. 细胞培养讲解及细胞培养技术展示,观察各个培养状态的细胞,时长1h2. 细胞增殖方式讲解。
时长0.5h3. 染色体形态及染色体异常致病讲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0.5h4. 实操:人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1.5h5. 设计:生物核型分析实验设计1.5h6. 评价体系:实验设计的“作品展示”及“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0.5h 第一部分:细胞培养技术(简要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一、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分类: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
概念: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中取出来后立即培养的细胞,进行传代(什么是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为传代细胞。
培养原则:动物细胞培养需从原代细胞培养开始。
选材:易于培养的动物细胞包括:幼年动物的肾、肺、卵巢、精巢、肌肉及肿瘤等组织。
较难培养的动物细胞:神经细胞等。
培养技术(此处简要描述如下,可根据具体的时间要求讲解):单层细胞培养技术:首先取出健康动物的组织块,用浓度与活性适中的胰酶或胶原酶与EDTA(螯合剂)等将细胞联接处消化分散,给予良好的营养液与无菌的培养环境(接近体温与体内的PH,在培养中进行静止或慢速转动培养。
但无论用何种培养液一般都要加一定量的小牛(或胎牛)血清,这样细胞才能很好地贴壁生长和分裂。
分散的细胞悬液在培养瓶中很快(在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内)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分散呈圆球形的细胞一经贴壁就迅速铺展并开始有丝分裂,逐步形成致密的细胞单层,称为单层细胞。
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代到十代左右就不易继续传下去了,细胞生长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可能度过“危机”而传下去。
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又可顺利的传40-50 代次,并且仍然保持原有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这种细胞被称作为“细胞系”。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1)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组别染色体序号形态大小着丝粒位置次缢痕随体I号染色体常见A 1-3 最大M(1、3)SM(2)B 4-5 次大SM中等SM 9号染色体常见C 6-12,X(介于7-8之间)D 13-15 中等ST 有E 16-18 小M(16)16号染色体常见SMF 19-20 次小MG 21-22,Y 最小ST 有(22、21)A组:1-3号,可以区分。
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模式图
二、实验原理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 (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 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 定的。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生物种质资源 遗传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包括染色体长度、染色体 臂比、着丝点位置、次缢痕等。
三、实验材料及用品
臂比(长/ 短)
Arm ratio(L/
S)
类型 Type
1 3.25+0.99=4.24
7.05
2 2.49+0.92=3.41
5.61
3 2.06+1.02=3.08
5.06
4 1.71+1.03=2.74
4.51
5 1.46+0.96=2.42
3.99
6 1.21+0.92=2.13
3.52
L
3.27
st
L
2.70
sm
L
2.03
sm
M2
1.66
m
M2
1.51
m
M1
1.32
m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染色体照片进行适 当的编辑(包括去色、调节反差和对比度)、并对 染色体进行初编号。
2.用Image j 或 Imag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ool软件,测量每一条染色体 的短臂、长臂的长度,计算其相对长度、臂比值。
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karyotype) 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核型模式图(idiogram)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 其特征绘制下来, 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 列起来的图象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 物种的核型模式。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哲学1701班 李鹿鸣 U201716565核型是将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用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单位----基因的载体,核型代表了种属的特征,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和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分析方法二、实验原理人类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典型,便于分析,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中期染色体已经纵裂为二个染色单体,但是着丝粒还未分离,所以两条染色单体相连于一着丝粒,着丝粒在标本上为一淡染区。
从着丝粒向两端就是染色体的“两臂”,凡着丝粒不在中央者,必然将染色体分隔成短臂和长臂。
根据着丝粒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一些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中,除去着丝粒以外,有时还能看到一段稍窄的淡染区,叫次缢痕。
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很重要的参数有4个。
1. 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 染色体(或Y 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
2. 臂指数: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即按Levan (1964)的标准划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臂指数在1.7~3.0之间这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3.0~7.0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大于7.0者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 着丝粒指数,指短臂占整条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它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按Levan (1964)的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50.0~37.5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37.5~25.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25.0~12.5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12.5~0.0之间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4. 染色体臂数,是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端部,为端部着丝粒100%的总总长Y X 常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长度相对⨯+=或单倍长度%100⨯=该条染色体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长臂长度臂率=染色体,其臂数可作为一个。
实验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ppt课件
十号染色体
十号长臂三条带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长臂上有三条深染带,近侧的 第一条深带最深
Company Logo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十一号染色体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实验目的
❖熟悉人类染色体G显带的带型特征 ❖初步掌握G显带核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Company Logo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Company Logo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五黑腰
五号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长臂上有四条深染带,其中 间三条深带常集中在一起
Company Logo
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
Company Logo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炮五黑腰。 六号短臂小白脸,七上八下九苗条。 十号长臂三条带,十一低来十二高。 十三十四十五号,三个一样一二一。 十六长臂近点深,十七远端带脚镣。 十八人小肚皮大,十九中间一点腰。 二十头重脚底轻,二十一象葫芦瓢。 二十二一点Y黑腰,X pq 一肩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任务:了解细胞培养及增殖方式。
掌握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不同生物染色体核型,根据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判断生物性别、表型或综合症。
课程涉及内容:1.细胞培养讲解及细胞培养技术展示,观察各个培养状态的细胞,时长1h2.细胞增殖方式讲解。
时长0.5h3.染色体形态及染色体异常致病讲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0.5h4.实操:人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1.5h5.设计:生物核型分析实验设计1.5h6.评价体系:实验设计的“作品展示”及“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0.5h第一部分:细胞培养技术(简要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一、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分类: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
概念: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中取出来后立即培养的细胞,进行传代(什么是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为传代细胞。
培养原则:动物细胞培养需从原代细胞培养开始。
选材:易于培养的动物细胞包括:幼年动物的肾、肺、卵巢、精巢、肌肉及肿瘤等组织。
较难培养的动物细胞:神经细胞等。
培养技术(此处简要描述如下,可根据具体的时间要求讲解):单层细胞培养技术:首先取出健康动物的组织块,用浓度与活性适中的胰酶或胶原酶与EDTA(螯合剂)等将细胞联接处消化分散,给予良好的营养液与无菌的培养环境(接近体温与体内的PH),在培养中进行静止或慢速转动培养。
但无论用何种培养液一般都要加一定量的小牛(或胎牛)血清,这样细胞才能很好地贴壁生长和分裂。
分散的细胞悬液在培养瓶中很快(在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内)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分散呈圆球形的细胞一经贴壁就迅速铺展并开始有丝分裂,逐步形成致密的细胞单层,称为单层细胞。
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代到十代左右就不易继续传下去了,细胞生长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可能度过“危机”而传下去。
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又可顺利的传40-50代次,并且仍然保持原有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这种细胞被称作为“细胞系”。
一般情况下(胚胎干细胞等除外),当细胞传至50代以后又要出现“危机”,难以再传下去,这种传代次数有限的体外培养细胞通常称为“有限细胞系”;但在传代过程中如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并使其带有癌细胞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培养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永生细胞系或连续细胞系”,该细胞系细胞的根本特点是:染色体明显改变,一般呈亚二倍体或非整倍体,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根据具体时间安排,需具体补充:简要举例说明CHO细胞系、HeLa细胞系、BHK21细胞系等常用连续细胞系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细胞克隆技术:用单细胞克隆培养或通过药物筛选的方法从某一细胞系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并由此增殖形成的,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性状的细胞群体称之为“细胞克隆”,经过生物学鉴定,如具有特殊的遗传标记或性质,这样的细胞系可称为“细胞株”。
体外培养细胞形态:体外培养的细胞,无论是原代细胞还是传代细胞,一般不能保持体内原有的细胞形态,但大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成纤维样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此外还有一些可活动的游走细胞。
悬浮培养技术:最后简要介绍我公司目前从事的干细胞培养技术、类别及其对于再生医学研究工作的意义(需具体补充)。
二、细胞培养技术展示、操作及各个培养状态细胞形态观察:要求实验室长期制备保存不同培养状态的细胞,方便同学们可以更形象的观察到细胞生长的不同状态:细胞系、细胞衰老、永生细胞系、细胞株等等。
第二部分:细胞增殖方式(开始此部分之前有一个过渡的串讲)细胞周期包括:核分裂(有丝分裂)及胞质分裂,使已经复制好的染色体DNA 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完成细胞增殖,这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及分裂期。
●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加倍。
结果:每条染色质都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呈细长、弥漫状线性分布,分裂时长占整个分裂周期的90-95%,时间较长,位于分裂期前发生。
●根据细胞分裂期核膜、染色体、纺锤体装配及核仁等形态结构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又被人为的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期细胞核内变化。
前期:出现纺锤体及染色体,同时伴随着核膜及核仁的消失,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的中心位置。
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合计数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及核仁重现,细胞膜从中间向内凹陷,分裂成两个细胞。
综上可知,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易于观察,适用于做核型分析实验。
第三部分:染色体形态及染色体异常致病讲解一、染色体概念:染色体是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期遗传物质特定的存在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组装的结果。
不同生物的细胞含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所有单被染色体组包含的DNA组成该生物的基因组。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又两条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彼此以着丝粒相连。
可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将中期染色体分为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两臂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具有微小短臂;端着丝粒染色体;主缢痕:染色单体被着丝粒分为长臂及短臂,中间着丝粒区浅染内缢,也被称之为主缢痕。
次缢痕:染色体上其他的浅染缢缩部位成为次缢痕,它的数目、位置、大小是某些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征,因此也可作为鉴定染色体的标记。
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但并非所有次缢痕部位都是核仁组织区,是rRNA基因(5S rRNA)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性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是识别染色体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有随体的染色体称之为sat染色体。
端粒:染色体两个端部特化结构。
一个基因组内的所有端粒都是由相同的重复序列组成。
其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可能还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有关。
染色体核型: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核型分析是在对染色体组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染色体疾病)、物种亲缘关系、远缘杂种的鉴定都有重要意义。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该物种的核型模式。
常见染色体疾病普及:常染色体病:由于1~22号常染色体发生畸变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单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部分单体综合征和部分三体综合征 4 类。
其中以三体综合征和部分三体综合征较为多见。
三体综合征:某一号同源染色体的数目不是正常的2个而是3 个,即细胞的染色体总数为47的染色体病。
染色体疾病常见的三体综合征有21 三体(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EdwardsSyndrome)和 13 三体(帕陶氏综合征PatauSyndrome),其中以21三体综合征最常见。
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有效地识别此类疾病。
第四部分:实操:人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不同生物染色体核型,根据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判断生物性别、表型或综合症。
实验原理:核型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人类体细胞2n=46,配子n=23。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实验材料: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标本或人类染色体显带标本或10个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永久装片及照片、游标卡尺、直尺、剪刀、镊子、计算器、座标纸、绘图纸、胶水等五、实验方法和步骤染色体制片(略,制备时间过长,实验室需求较高,操作易失败)(一)测量若用染色体制片标本进行直接测量时,必须利用显微镜与测微尺,事先要用台微尺对目微尺的单位长度进行标定后再进行工作, 仅对染色体长度较大的标本适合。
一般标本还是先行拍照放大后进行测量,可得较好数据。
首先目测照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短臂的一端,同时确定主缢痕的位置,用游标卡尺逐条测量短臂和长臂长度。
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指数。
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全部染色体长度)×100着丝粒比值=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长度说明:以上公式每一项所代入的数据,均为求出5个或10个细胞同源染色体的短臂长度、长臂长度和全长的平均值(即5个或10个细胞中编号相同的染色体各项长度分别相加后以5或10除之)。
(二)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三)染色体排列按染色体由长到短同源染色体重新编号, 由左向右顺序贴在纸上。
着丝点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如有超数染色体、性染色体,则排在最后,完成上述步骤的染色体剪贴后, 再附一张同一照片的中期分裂相,即成为染色体核型图。
(四)绘制核型模式图及核型分析表1.核型模式图用绘图纸和座标纸绘制。
座标纸放在绘图纸下作为标记,横座标为染色体序号,纵座标为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绘染色体时,长臂在下,短臂在上。
2.核型分析表第五部分:设计:生物核型分析实验设计1.5h给定拍照放大后染色体制片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制片标本照片)第六部分:评价体系:实验设计的“作品展示”及“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0.5h 试验所需耗材:染色体制片标本(搜索下是否有直接用于核型分析的正常染色体制片标本照片及染色体疾病患者的异常染色体制片标本照片),直尺、剪刀、镊子、计算器、座标纸、绘图纸、胶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