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word教案(4)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第2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共同纲领》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确定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并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理解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理解土地改革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因,以培养其总结历史经验的水平。
初步掌握使用资料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归纳土改前后农民的不同情况,理解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土地改革废除了在我国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彻底翻身解放,巩固了工农联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建立。
2 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因。
土地改革运动对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四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提问:国民政府被推翻的标志是什么?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一共多少年?(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2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20190528)【内容主旨】1949年,人民自己共商筹划的新中国诞生,这个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新生政权,面对建国初期的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斗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对参会代表身份的了解和对《共同纲领》部分条款的解读,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别于国民党统治下的反动政权的,它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
2、通过学习,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简单过程,感受中共中央在处理和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的远见和智慧。
3、通过使用资料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归纳土改前后农村主要阶层的不同情况,从而理解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巩固了新生政权,领会中国两千多年的土地所有制度此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通过学习,了解抗美援朝的国际背景,理解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在面临外敌进攻威胁的严峻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民主政权,派兵入朝作战。
通过史实材料和情节讲述,感悟广大人民齐心协力、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中去的朴实、真切的爱国情怀,由此激发学生具有对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难点: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和巩固。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1948年12月6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和1949年2月7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
过渡:这个人们展望中的新国家将是怎样的?设计意图:以两张《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做对比,反映新旧政权的更替,以“这个人们展望中的新国家将是怎样的?”作为过渡。
第二环节:出示材料一,教师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中共领导人对“新中国”的构想;出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组成情况和照片,教师讲述会议的基本情况;出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决议,包括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共同纲领》,中央人民委员会的相关内容;播放《开国大典》视频,过渡:接下来实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2课科学技术下word教案
第22课科学技术(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高作的同异比较,培育学生归纳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育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育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高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到中国古代科学进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和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功效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注视的成绩,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尽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些宝贵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功效,熟悉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进展的重要性。
4)通过度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宏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育学生酷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1、重点明代三部科学高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难点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熟悉、掌握古代科技成绩和观赏古代建筑艺术。
3、冲破重点、难点的办法:在学生阅读讲义、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科学高作、工程建筑两个表格,通过名称、作者、形成朝代、内容、影响等项目总揽全数内容,以便比较、记忆;同时在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生活经验等,以突出重点、冲破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 4.22《科学技术(下)》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2课科学技术(下)设计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记住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理解李时珍对医学的贡献和《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地位。
2.记住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说出《天工开物》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3.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明长城起止点;说出故宫布局;理解它的历史地位(价值)。
自主学习一、科技著作1、《本草纲目》(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是世界著名的巨著。
2、《农政全书》(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堪称我国的集大成之作。
3、《天工开物》(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世百科全书”。
二、工程建筑1、赵州桥(1)时代:。
(2)设计营造者:。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
2、明长城(1)起止点:。
(2)地位: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3、明清北京城(1)始建于时,是在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
(2)地位:古代的典范。
★★课堂训练★★1、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慕名来中国学习中医。
下列关联中,属明朝卓越医药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A、华佗——《千金方》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C、李时珍——《黄帝内经》D、李时珍——《本草纲目》2、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A、《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千金方》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3、要了解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可查阅的历史书籍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4、古人有很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扬。
现实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建桥术,其中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建造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5、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宋朝时期D、明朝时期6、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2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概括课文内容,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依据、完成的时间、区域等;抗美援朝的简略过程。
通过阅读课文地图,识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些关键地名与双方的进军方位、谈判地址等。
从解放前后农民的不同生活状态及土地改革后产量的提升,推导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政权得到巩固的结论。
由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的一些举措及中朝特殊的地理位置,推导战争发生的原因、作用。
初步理解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历史事件,它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
如建国初期,百废待举,我们却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打了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看似得不偿失,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却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起了很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祖国、家庭的责任感。
通过漫谈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与战争结果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但仅是武器装备。
[教学重点]1、新中国的成立2、抗美援朝[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教具学具]书P117《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国旗、国徽图案》P118《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斗地主》、《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P119《朝鲜战争形势图》P120《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复习提问)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三大战役,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歼灭殆尽。
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师南下,国民党统治分崩离析,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方法二:(导言)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在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后开始骄傲自满,结果很快遭到失败。
进入北京前,周恩来与毛泽东说这些话说明:当一个政权建立后,领导人的品格和所使用的策略会产生相当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实施了准确的措施,使共和国得到巩固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科学技术基础自测:第二课时1、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李时珍2、假如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3、下列对《农政全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是明代后期宋应星编著B、介绍了西方的农业技术C、对我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提出了尖锐的指责D、是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作4、下列科技成就中,哪一项是明朝时期出现的()A、设计建造赵州桥B、发明地动仪C、发明活字印刷术D、《本草纲目》问世5、在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一群工匠在李春的指导下正建造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现在成为世界保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这一历史情景()A、反映了隋朝繁重的徭役B、说明当时建筑技术先进C、后来导致西南三藩叛乱D、再现了唐朝的科技成就能力提高:1、下列对北京城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明太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B、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笔直C、城内中心建筑是紫禁城D、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2、《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共同点有()①是总结性的科技著作②作者都生活在明末清初③都图文并茂④后来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4、识读“明长城”图,回答问题。
(1)、明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达_________。
(2)、明长城蜿蜒________多千米,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亮点与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科学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以及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成果,认识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分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雄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明代三部科学著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难点
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认识、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观赏古代建筑艺术。
3、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
在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科学著作、工程建筑两个表格,通过名称、作者、形成朝代、内容、影响等项目总揽全部内容,以便比较、记忆;同时在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生活经验等,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表格法
四、教学设计:
(一)、学习科学著作
1、学生阅读《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个框题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合作学习等途径填写下表:(投影)
著作作
者时
代主要内容地位相同点不同点
《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开物》此书的问世,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教师精讲、学生合作学习:
1)让学生说出本草、纲、目的含义(查课本、字典)
2) 联系:《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我们潍坊市人,这部著作的作者、名称分别是什么?
3) 解释::天工、开物的含义(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资源;开物:开发为物质资料),并根据内容做课本137页“判断”题
4)从内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三部著作的异同。
5)讨论:应该向三位科学家学习什么精神?(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6)补充激趣: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
8)辩论: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
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
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就,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学生乙:“宋应星说的对。
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
”
师归纳:宋应星说的对。
学生乙说的对。
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
(二)、学习工程建筑:
1、阅读教材134页第一、二段,记忆赵州桥修建的时代、修建者、地位,并简述其建筑特点。
2、阅读教材134页第三、四段,并填写下表比较秦、明长城的异同
朝代东西起止点不同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修建的材料不同相同点
秦长城
明长城
3、欣赏教材134页赵州桥、明长城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学习北京城和故宫
提问:北京曾经是中国古代哪三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明、清)
学生阅读并找出下列问题:北京城的建筑过程,北京城、故宫的建筑特点。
(三)学生巩固,当堂训练: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记住明清时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长城、明长城以及北京城的有关历史知识。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曾长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更能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五)作业:
1、列举明清时期三部科技著作及作者。
2、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介绍文章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课本134页长城的壮丽景象。
(六)板书设计:
第22课科学技术(下)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三部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明代后期徐光启
《天工开物》明末宋应星
赵州桥
三大工程建筑明长城
北京城、故宫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