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精品】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精品】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5、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
阴离子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
+1
价;氧显 -2 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
①(黑色) C 和 O2 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
பைடு நூலகம்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 S 和 O2 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红色或白色) P 和 O2 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难溶水(排
水法) (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法国)(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O2 N2 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氧气21% 氮气78% 稀有气体0.03% 其它气体0.94%杂质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1L水只溶30mL氧气;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KClO3△= 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原理【选用红磷作为反应物是因为红磷与氧气反应不会生成气体。

不能用硫和木炭代替,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气体;也不能用铁丝代替,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实验装置集气瓶中要放上少量水【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3)实验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不好会使结果偏小】b.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红磷要过量,否则结果偏小】c.红磷熄灭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没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使结果偏小】(4)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b.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的1/5(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空气的成分空气由78%氮气、21%氧气、0.94%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组成。

氧气: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用于制硝酸和化肥;也可作为保护气;医疗上用液氮进行麻醉。

稀有气体:可以制作光源,也可用作保护气。

3、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判断时不要被清新、洁净、混合等字眼迷惑,例如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4、空气污染与防治(1)空气中主要污染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其他工业废气等。

(2)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使用清洁能源c.积极植树造林d.加强大气监测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气态氧气无色无味、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2、检验氧气的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化学方程式4、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合一】例如: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要概念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要概念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要概
念总结
本文档将总结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

以下是详细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可通过元素符号表示,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如
H2O表示水。

2. 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 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元素的简写,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如C表示碳元素。

- 相对原子质量:用于表示元素的质量大小,与元素符号相对应,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表格,可以分为
周期和族。

- 周期:元素横向排列的行,共有7个周期。

- 族:元素纵向排列的列,共有18个族。

不同族的元素具有相
似的性质。

4. 氢的性质
-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具有无色、无味、易燃等性质。

- 氢气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产生水。

5. 气体的凝固
- 气体经过降温,可以凝结为液体或固体,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总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
质量的概念,以及元素周期表和氢的性质。

此外,还研究了气体的
凝固过程。

以上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要概念的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盘点的有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三、氧气的制备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

2、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5、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四、氧化反应
1、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化学方程式的语法规则和基本写法-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序数的概念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及其共性和区别-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种类- 共价键中原子的杂化与构型- 分子的概念和种类- 组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燃烧反应和热效应的关系- 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热力学下的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化学能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酸、碱、盐及其溶液-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盐的基本概念- 酸、碱指数和pH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应用- 酸、碱和盐的常见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电化学-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电离程度的关系- 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电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电化学电池中的阴、阳极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过程中电量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及其计算- 电解和电镀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异构体- 烷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酚、醛、酸、酐、酯等官能团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第八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方法- 化学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子量和常见质量单位- 摩尔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规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知
识点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该单元的内容。

1. 原子和原子核
-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2. 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 元素的概念
-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半金属
- 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周期和族
3. 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 离子的概念和形成
- 离子的命名和符号表示
-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符号表示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 放射性的概念和分类
- 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和危害
5.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
-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化学反应的判别和类型
-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守恒定律
6. 其他重要概念
- 元素符号和原子符号
- 元素周期表的读取和使用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以上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第二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5.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混合物。

6. 浓度: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7.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8. 分离技术:包括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

9. 可溶性规律:指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时的特点,如“溶于水的物质具有电
导性”、“无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

10.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

11.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所有原子质量的总和,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元素相对于12C的质量比值。

1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概念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概念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概
念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概念。

下面是各个概念的简要说明:
1. 粒子的运动
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原子、离子和分子。

粒子的运动方式有三种:振动、旋转和平动。

2. 物质的三态
物质存在的三个基本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中粒子之间紧密排列有规律,难以改变位置;液态中粒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可以流动;气态中粒子之间有较大的空隙,自由运动。

3. 相变
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有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熔化、液态与气态之间的汽化以及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升华。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具有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性、反应活性等。

5. 分子的组成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

分子的组成方式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6. 氧气和中性气体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维持生物呼吸和支持燃烧的必需气体。

中性气体指在常温常压下不活泼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气体。

以上是第二单元的核心概念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电子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筒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氯氧,是瓶内压强变小,水倒吸入集气瓶;因为氧气约占到空气体积的1/5,所以步入的水的体积约占原空气体积进入的1/5。

分析结论:氧气约占到空气体积的1/5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暗红色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物质)反应方程式:4P5O2点燃2PO25如果该实验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1)红磷的量太少(2)装置漏气(气密性不好)(3)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系统夹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个一种难得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给排便和挥发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未必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锕系元素的光,可制成多种商业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气体污染物有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股票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不良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会是下并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 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 、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研究目标:1.记住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2.能够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组成,学会区别混合物与纯净物。

研究重难点: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组成,学会区别混合物与纯净物。

研究过程:一、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1.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集有空气的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消耗其中氧气,造成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从而把水吸进集气瓶中。

依据被吸进的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红磷要过量;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讨论:不能用木炭、硫粉、铁丝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而铁不能燃烧。

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5.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成分 | 体积分数 |氮气 | 78% |氧气 | 21% |稀有气体 | 0.94% |二氧化碳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 0.03%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成分 | 主要性质 | 主要用途 |氧气 |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 常用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 | 稀有气体 |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 通电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022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2022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课题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必须根据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来判断。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看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5、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6、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7、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稳定性、热稳定性、酸性、碱性等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9、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用手在盛气体的容器口部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自已的鼻孔。

课题21、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⑴关注实验前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⑵关注在什么条件下,物质出现了哪些变化现象;⑶关注实验后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⑷通过比较探究实验物质的变化。

探究出变化的原因或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⑸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2、探究活动报告的基本要求:注明报告人姓名,活动其他参与人姓名,活动日期;记录活动的过程;过程中的现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3、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比较的探究:⑴通过比较两种气体分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含量大。

⑵通过比较燃着的木条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空气中含量小。

⑶通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与已用口吹过气的玻璃片上水雾的多少,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水分比空气中含量大。

4、科学探究的步骤:⑴提出问题;⑵做出猜想或假设;⑶制定计划;⑷进行实验;⑸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收集证据;⑹分析、解释与结论;⑺反思与评价;⑻表达与交流。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可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不可燃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分子结构并未改变,如溶解、融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败等。

第二章:原子与分子1.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能量。

原子由原子核和外部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外部电子带有负电荷,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金属钠等。

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组成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盐酸等。

3.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第三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 碳的化合物碳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多种化合物。

碳的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如烷烃、醇等。

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碳与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2. 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金属氧化物是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铝、氧化钙等。

3. 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素具有较弱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等。

非金属氧化物是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转变,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物质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4.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2)测定结果大于1/5: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未及时塞紧瓶塞;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等。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定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定结果会偏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4)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定结果会偏大。

(5)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防止集气瓶炸裂。

(6)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气体,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气体,测定结果会不准确。

(7)不能用镁代替红磷的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定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___占78%、______________占21%、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电子结构:了解元素的电子层次和电子填充顺序。

3. 元素的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云。

4. 元素的周期性:了解元素周期表上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
能的变化规律。

5. 元素的分组特征:掌握元素分组的规律,如金属、非金属和过渡元素等。

6. 化合价和化合物:了解化合价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习如何给化合物命名和写化学式。

7.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如金属的活泼性、非金属的
酸性和碱性等。

8. 化学式的计算:学习如何通过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和摩尔比例。

9. 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学习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

10. 反应的能量变化: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这些知识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中的重点内容。

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同时还要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能完成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能在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能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

【学习重难点】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组成,学会区别混合物与纯净物
【学习过程】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⒈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集有空气的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消耗其中氧气,造成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从而把水吸进集气瓶中。

依据被吸进的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⒉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⒊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不能漏气;(2)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3)红磷要过量;(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⒋实验讨论:
(1)不能用木炭、硫粉、铁丝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而铁不能燃烧。

(2)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5.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⒉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⒊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5种。

5.酸雨的危害:腐蚀建筑物、雕塑;使土壤、水质酸化,使植物生长不良;危害人体健康等。

五、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
点燃
点燃
点燃
MnO 2
△ MnO 2 △

⒊放出热量
二氧化硫)
红磷
(暗红) ⒈产生大量白烟(不是雾、
气)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热量
4P + 5O 2=== 2P 2O 5 此反应生成的P 2O 5为
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
为白烟
镁条
⒈发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2Mg + O 2=== 2MgO
铁丝
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⒉生成黑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3Fe+ 2O 2====Fe 3O 4 ⒈预先放少量水或
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
底,炸裂瓶底 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助燃)。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⒈药品: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反应原理:
(1)2H 2O 2====== 2H 2O + O 2↑
(2)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3)2KClO 3 ==== 2KCl + 3O 2↑ ⒊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 ⒋收集方法:
(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它破裂)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6)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7)熄灭酒精灯。

⒍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⒎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