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参赛课件一等奖

合集下载

《赤壁赋》ppt课件(一等奖)

《赤壁赋》ppt课件(一等奖)

赤壁赋的情节梳理
第一场景
曹操声东击西,借东风烧刘备 的船只,导致了赤壁之战的爆 发。
第二场景
刘备与周瑜联军利用有利地形, 智胜曹军,使曹操陷入困境。
第三场景
后方大雾出现,助推了曹军的 溃败,刘备与周瑜联军取得胜 利。
赤壁赋的主题思想
1 忠诚和胜利
表现了刘备、周瑜等人对家园的忠诚,以及勇往直前以求胜利的决心。
2 自然与人性
强调了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性在战争中的体现。
赤壁赋的影响与传播
1 文学影响
《赤壁赋》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2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壁赋在国 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赤壁赋在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1 情感教育
赤壁赋中的友情、忠诚等价值观念可以启发当代人们的情感互动。
《赤壁赋》ppt课件(一等 奖)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诗作品,作者苏轼,描绘了公元208年 曹操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的壮丽场景国时期,是曹操与刘备之 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2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辞章之宗,是中国文学 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1 艺术表现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写,展现了战争、自然和人性的美。
2 情感表达
以豪情壮志和人情冷暖为题材,抒发了作者对友情及民族繁荣的期望。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1 写景生动
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亲临赤壁之战现场。
2 抒情意境
通过丰富的情感描写,营造出战争必将结束且国泰民安的宏大氛围。
2 历史参考
赤壁赋中的历史事件可以提供给当代社会参考与借鉴。

《赤壁赋》大赛一等奖课件

《赤壁赋》大赛一等奖课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绘 画
《枯木竹石图》
厨 艺
东坡肉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 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 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 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 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 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 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赤壁赋
东 坡 赤 壁 全 景 图
湖北黄冈赤壁
咏赤壁
赤壁
唐.李白
唐.杜牧
二龙争战决雌雄,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楼船扫地空。 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张天照云海, 东风不与周郎便,
周瑜于此破曹公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关于“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成语积累
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 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危:端正的样子。 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乱七八糟的样子。 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 旌旗蔽空: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 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 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 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 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 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 “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 、“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 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 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赤壁赋》一等奖 ppt课件

《赤壁赋》一等奖 ppt课件
6
三苏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 现在的三苏坟陵园为清代修建,围墙、大殿、 飨堂、碑刻、石雕造像及墓冢均保存完好。 7
8
政治生涯
20岁中进士。 他一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他的政 治思想相对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他虽也主张改革,但不同意王安石的变革。因而 既与王安石的变法派有矛盾,又和司马光的保守派 相抵触。 外加他为人讲究风节操守,故仕途曲折,历尽磨 难。
苏轼的词
➢现存苏词362首 ➢代表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
36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 们来见识一 位特别的人。
1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投资理财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2
特别的事
一度下狱,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
充军。
三度贬官。
命途多舛,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生活坎坷。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但他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24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 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 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 “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 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苏轼赤壁赋优秀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苏轼赤壁赋优秀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第41页
写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消极情绪。
本段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示方式?
主客问答方式(叙) 抚今追昔, 畅述对天地人生感触(议)
第42页
赏析课文第四段
第43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 : 逝,往。流去水。
斯:
这,指水。
盈虚:
盈,指月圆。虚,指月缺。 卒: 最
第20页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 顷之茫然。
少焉: 不一会儿。
横: 笼
白露: 指白茫茫水汽。 纵: 任凭。
片苇叶,指小舟。 所: ……地方
一苇: 一
如: 往,到……去 。
凌: 越过。
万顷: 指辽阔无边江面。 茫然: 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月于东山之上出, 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纵露
凌 万
一横 苇江
倾 之
之水 所光
茫 如接
然天
第25页
《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第26页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
嫠(lí)妇: 寡妇。 潜蛟: 潜伏蛟龙。
舞、泣: 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使用方 法) 客人中有位吹洞萧, 依着歌曲声调和节拍吹箫伴
奏。那箫声呜呜咽咽, 像哀怨,又像思慕, 像哭
泣又像倾诉, 余音婉转悠扬, 像一缕不停细丝。
使潜藏在深渊里蛟龙翩翩起舞, 使孤舟上寡妇难

赤壁赋课件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赤壁赋课件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第8页
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 风渐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 着明月诗篇,吟咏着窈窕诗句。
第10页
了解全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 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越过那茫茫江面。
第13页
了解全文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境界。
• 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情感, •乐
第14页
了解全文
一、写夜游赤壁——乐
清风徐来

月出
水波不兴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第15页
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 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笔调和 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 情理于一体艺术特色。
第6页
学习字词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讲课讲稿PPT文档共55页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讲课讲稿PPT文档共55页
Leabharlann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讲课讲稿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ppt课件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ppt课件
28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 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 喜悦。
29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 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 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 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 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 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10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11

纵露
凌 万
一横 苇江
倾 之
之水 所光
茫 如接
然天
12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 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 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 一般。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7
•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 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 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 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 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 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 壁的画。

高中语文9赤壁赋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高中语文9赤壁赋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经·陈风· 少 焉 ,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
月出》。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
之间。白
露 横

,水光

天 。
第24页
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三读•重难探究
万顷
四译•文白对译
之茫然。 少焉:一会儿。斗牛:
水波不兴


.致
xīng
白露横
.江
飞来横
.祸
hénɡ


.舟

.平
piān


.止

.受
jìn
xìng
hènɡ
读 音
biǎn
jīn
二、分清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第7页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了解多义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1)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希望)
知识整合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第15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绪
第16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乌台诗
案”。这年年底,在亲友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赤壁赋课件(优质课一等奖获奖)
赤 壁 苏赋



•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中国文学 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洵、苏辙
三苏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 (书法)
苏 轼 书 法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
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 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 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朗读课文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酾酒(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尊(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jiè )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在 何处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 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 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 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 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 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赤壁赋【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式一:面对挫折和不幸,看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且基本失去人生自由的苏轼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挫折和不幸的?他游赤壁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今天让我们随东坡居士游一番赤壁吧。

──感悟自然,笑对人生。

方式二: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

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

”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

”(生笑)(同学们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方式三: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方式四:引用赞誉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的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现在就来感受这一千古杰作的耀眼风采。

方式五: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方式六: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二、作者作品简介(一)作者资料灯片显示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灯片显示二:苏洵、苏辙(二)作品资料:关于“赋”灯片显示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

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灯片显示四: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于汉初形成的一种文体;•三个阶段:•汉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唐后向骈文发展,称为骈赋(律赋)、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宋代,文赋盛行,即韵散结合,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三、朗诵课文1、教师配乐朗诵(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过渡: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背”是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课文准确地记住,“诵”则是把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

这节课我们争取把学习的一二段课文给背诵下来,有信心吗?)四、学习并背诵课文第一段(教师总体掌握:一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

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1、学生个别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完成:进一步纠正字音,感受内容要点。

朗读点评:字音方面,朗读节奏方面等。

2、全班齐读,尽量记住一些语句。

3、重点文句的解读A:“诵”“歌”的诗文是《诗经》里的《月出》。

《陈风》是中国第一首歌唱月亮与爱情的诗歌,原诗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意思:月亮高高挂天上,可爱的女孩儿长得靓,身段子苗条气质好,追求不到我心里闹。

4、内容理解:(1)概括内容:描写夜游赤壁的所见所闻。

(2)分层理解: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为月出之前的情况,前句写景,后句叙事。

第三层:第四、五、六、七句,为月出之后的情况,亦为先写景后叙事。

5、情感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目的:意境与感情的把握: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附:内容板书美事:泛舟游赤壁,举酒属客,诵诗歌章第一段:夜游之乐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愉悦(乐)美感:冯虚御风,遗世独立6、引导背诵。

第一问: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第二问:这时候,展示在主人苏子和客人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第三问:此等良辰美景,岂能没有赏心乐事来助兴?苏子与客做了什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第四问:苏子朗诵着《诗经·陈风·月出》一章,把月亮唤出来了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第五问:月亮出来了,江上又换了一番怎样的情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六问:这时候,苏子的感受如何?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7、学生齐背第一段。

评价:在背诵课文时,我们既要准确的记住原文,还要从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四个方面来运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字的理解。

(过渡:苏子泛舟赤壁之下,当空一轮皓月,足下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

美景实在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太忘情了,以至于不再满足歌唱现成的诗句,而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自己即兴创作的歌来。

苏子是怎样描写的呢?)五、学习第二段。

(教师总体把握:二写乐极悲来。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现作者希望为国出力;箫声的怨、慕、泣、诉,抓住了箫声“哀”的特点,末尾两句夸张性比喻,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一)朗读:男生齐诵该段。

教师气氛设想:(二)文言字词理解。

按照学习第一段的方式,自学该段。

教师用灯片展示字词检测。

(三)深入赏析可分两层:⑴写作者歌声的欢乐,⑵写客人箫声悲戚。

作者“乐甚”,客人悲戚。

灯片显示相关原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讨论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讨论明确:第一层(明显的):悲从箫声中来客人吹箫,箫声幽怨,幽声生悲(过渡暗示:哪有这样不识时务的友人啊?好友被发配黄州,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一同泛舟赤壁,正“乐甚”着呢,怎么就吹奏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来?)第二层(隐含的):悲从苏子的政治失意里来。

深入分析理解歌词:“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歌词显然是从《月出》一诗生发而来。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月出皎兮美人,即心上的漂亮人儿——佼人僚兮,舒窈纠兮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劳心悄兮它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苏子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够了解、体会的,作为其相邀而来的客,正是读懂了主人的心,按照苏子内心的感受“倚歌而和之”的。

所以,洞箫之声才会如此悲凉幽怨,凄切委婉啊!背景补充: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赤壁赋》就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斗争。

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