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小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答案(三)

小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答案(三)

小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答案小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答案精神与肉体的抗衡林锦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 11。

导读二:1、2、3、4、5、6、7、8、9、10 11。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

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2020年郑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郑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郑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

疾病对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生。

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责任。

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体的关联性。

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

传染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

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

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

疾病及作为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

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

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

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

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革。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池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

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

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

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

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

”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材料二: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

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

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

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2020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20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20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编【202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二、阅读(54分)(一)名著阅读(8分)7.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4分)(1)《世说新语》_________(2)《西游记》_________(3)《镜花缘》_________(4)《馈林外史》_________A.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会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8.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那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4分)白龙马(《西游记》)简·爱(《简·爱》)孙少平(《平凡的世界》)格列佛《《格列佛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阅读(54分)(一)名著阅读(8分)7.(1)C(2)D(3)B(4)A8.示例1:我选白龙马。

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对海洋很熟悉;化身白马,不辞辛劳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为救唐僧变作宫女,独自勇敢无畏地刺杀黄袍怪。

示例2:我选简·爱。

她是个自尊独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人,当发现心上人已婚后,毅然选择离开;她适应能力强,经历舅妈家的欺辱、洛伍德学校的折磨,依然顽强坚定地生活;她敢于闯荡,不满学校毫无气的生活,就决寂离开应聘家庭教师。

2019-2020学年重庆西藏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重庆西藏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重庆西藏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

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

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

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

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

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

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

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

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说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含答案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含答案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

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

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

当然,文化大融合的发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提供滋养的各种文化本身正处于消融的状态,或者在时空上相距久远,于是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

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外来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动进入新的文明形式中来的。

战争有时正是起到了这种促使其他文明解体的作用。

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就像英格兰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时候偶尔也会利用罗马式别墅的石材或瓷砖,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与罗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如果古老的别墅还矗立在乡间而且有人居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随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

正因为原来的形式已经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瓦砾堆中还存在着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够自由地对它进行加工和融合。

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

文化融合的开端和结束,从最初的吸纳到最后的扩张和征服,就是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一幕幕活报剧。

正如施宾格勒指出,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不是源于某种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内在驱动力。

它们就像由风播撒的种子一样,是从其他文明吹散到这里的。

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10世纪的西欧就像一片已经耕耘得整整齐齐的土地,就等着这些种子飞过来了。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

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这是一种情况。

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西藏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西藏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西藏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之大用,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与社会标准常常发生冲突的自我标准。

有些事不符合社会标准,却符合自我标准。

在自我的价值观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有冲突时,要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的内心真正有益的。

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就会形成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

人离开群体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从众是普遍的心理,俗话说“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说的就是“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我们如何在人群中减少伤害,既保持自己,又不被孤立呢?这就涉及社会标准与自我标准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内外之分。

庄子既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可以“与世俗处”,这就是“我”与他人之间最好的关系。

从社会标准来看,我们可能有不合常规之处,但从自我标准来看,那是真实的内心。

庄子告诉我们真实的内心不可忽视,它是生命的内核。

譬如我们的爱好,它换不来任何功利,却可以丰富内心,这便是无价之宝。

今天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就是为了考级,为的是被认可或加分,结果牺牲的是孩子的本性、兴趣和独得其乐的体验。

孩子越大,家长越为孩子的成绩、成功、成才焦虑,却往往忽视了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他自己。

那该怎么做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更进一步,我们欣赏一朵花,我们静观一片云,我们发发呆,我们不与别人比优秀,那段时间便真的属于我们自己,是沉淀到我们生命中的扎扎实实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只有在人生关键处可以看到。

一个内心丰富、纯粹、有所热爱的人,永远不会绝望。

面对人生必经的各种坎坷,没有跟着人群跑的惊慌,而是拿出自己的心灵资源去应对。

在我们今天拼命占有各种资源的时代,庄子告诉我们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内心。

我的课上曾经有个学街舞的大学生,舞跳得非常好,他很想打一个耳钉,又怕别人说,非常纠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本题B项,“这一点与小说不同”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因此,二者在审美情感和反映和描绘的对象上是相同的.
B。 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同。
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可考。
D。 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原文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原文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原文《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原文林锦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

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

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三)(新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三)(新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三)新高考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

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

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

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

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

《“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非成品文专项训练06——话题:思辩话题——“体质”“与“精神”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非成品文专项训练06——话题:思辩话题——“体质”“与“精神”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非成品文专项训练06——话题:思辩话题——“体质”“与“精神”阅读提示:人的成长与发展,有肉体,亦有精神。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而要真正解救中国落后的根本在于思想。

在今天,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强大,对每个社会人具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这个话题很有必要。

审题训练01【材料细细品,此中有真意】一、初读材料,用横线画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用波浪线画出)曾经,中国人寿命短、体质差,甚至有很多人因吸食鸦片而精神涣散、萎靡不振,被称为“东亚病夫”,何其屈辱,让人为国家忧、为民族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人积极进取、奋力追梦的昂扬姿态带动了中国的崛起,也让世界惊叹。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每逢开学军训,一群身着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视长跑为“噩梦”的亦不在少数;假期,宅在家中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者亦不在少数;自得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的亦不在少数……二、再读材料,从关键句和关键词中寻找内存有机关联完成下表:三、深入思考,读出作文材料内容背后的深刻材料的关系:材料和是为了引出材料,材料才是命题意旨。

材料中的反向现象,置于材料和的大背景下,让人反省和深思。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体质与,在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中,作文话题谈论的是“+”两重关系,思考的对象是青年人,引出的是对观实的思考与认识。

审题训练02【立意逐渐明,思辩关系清】立意(切口):思考1:从材料一和二来看,中国近百年发展,中国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让世界惊叹。

这里可以提取一个立意:思考2:从材料三来看,一部分青少年学子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精神健康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这里可以提取一个立意:思考3:论述的对象是谁?论述主要着重点是什么?(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思考4:这篇作文还要从什么视角来审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思辩(构思):不仅仅是谈体质健康问题,更有深层的因素。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题答案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题答案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题答案林锦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

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

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

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年度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我们平时关注的“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

殊不知,“精神亚健康”更可怕,它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

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

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

2020年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

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

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

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

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

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

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

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理解答案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

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

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

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

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12.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

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13.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
14.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佚名译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
2
1
3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圆圈1:▲,圆圈2:▲,圆圈3:▲。

⑵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答:
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0.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

答:
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答:
(一)8.房间、厨房、客厅评分标准:每处1分。

共3分。

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

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3分。

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反复的开关,表现了陈老内心的忐忑不安,惟恐在此环节留下安全隐患。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笼统回答“表现了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只得1分。

共3分。

10.示例一:陈老可能在楼下摔了一跤心脏病突发而死。

理由:陈老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把孙子留在身边,自从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精神打击过大,心脏病突发,再也没有起来。

示例二:陈老可能跳楼自杀而死。

理由: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觉得自己孤独的暮年更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小说交待窗子被陈老仔细上了锁的,结尾窗子却是开着的,靠墙还有椅子,是跳楼自杀。

评分标准:想象要合乎文章的情境,基于陈老承受不了孙子被带走、肉体与精神受到伤害的基本事实。

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跳楼,还是走路突然栽倒等都合理。

陈老之前有没有自杀倾向与行为,涉及与否,均可。

共5分。

11.示例一:我喜欢“导读一”,因为“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

“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

示例二:我喜欢“导读二”,“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了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标准:答案应当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章形式上带来的阅读体验,②点明该导读的形式特点,③该形式的好处。

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往往把三者揉杂在一起,整体上有成熟的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形式说出原因,就得满分。

不要求两种导读形式及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之间的比较,详说一种就可以了。

两种导读都有铺陈造势的艺术效果,较复杂,学生可以无涉,不作评分依据。

共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