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朝鲜时代《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汉语句末“便是”句
作者: 尹海良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近代汉语 老乞大 朴通事 便是 词汇化 语法化
摘要: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为中心语料,探讨近代汉语句末"便是"句的相关问题。
分析"便是"的性质,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便是"有动词、连词和语气助词三种功能,分别占72.48%、7.34%和20·18%;句末"便是"有动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动词用法占57.63%,语气助词用法占42.37%。
归纳句末"便是"句的句法类型,一种为"NP+便是",变体形式为"NP1+V+NP2+(的)+便是",另一种为"NP+VP+便是";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共时对比;基于《老乞大》和《朴通事》不同版本语料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历时对比。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本文概述《词汇化与语法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言演变中的两个重要现象:词汇化和语法化。
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的自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词汇化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元素如何通过组合和重新分析形成新的词汇项,而语法化则关注语言中的语法元素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包括词类转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它们在语言演变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展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具体过程,包括词汇项的形成、词义的演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我们还将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视角,同时也为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词汇化现象分析词汇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中原本独立的词或词组在某些情况下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词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库,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汇化现象的产生通常与语言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人们为了表达更为复杂或特定的概念,往往会将一些常用的词组或短语固定下来,形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
这种固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语义的泛化或特指化,使得新的词汇单位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或表达更为精确的概念。
词汇化现象在语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词汇化使得语言更加简洁、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复杂的交流需求。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为语言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然而,词汇化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词汇化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增加,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本文研究“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包括词义变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
标签:其实词汇化语法化一、引言沈家煊(1994)将“语法化”定义为“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与语法化相对的词汇化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国外的词汇化研究开始时是作为语法化的反例而提出来的,用以质疑语法化的单向性。
实际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变过程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垂直相交的。
本文以“其实”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各自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其实”是“表示所说情况是真实的”“用在动词前或主语前”的副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二是“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
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是具有传信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表明说话人主观认为“其实”所在的整个命题真实;在语义上承接上文并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修正或补充上文,略带转折意味。
二、“其实”的成词过程最早,“其实”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的“其”是代词,“实”指果实,“其实”义为“它的果实”。
如:(1)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国风·召南》)(2)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山海经·西山经》)(3)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
(《淮南子·说林训》)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民国。
如:(4)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
(民国《上古秘史》)另外,由“实”的本义引申出“实质,实际上”义,这个义项在上古时已经出现。
如:(5)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实亲也。
(《周易》)(6)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尚书·毕命》)可以看出,在上古时代“实”已由“果实”这一义项引申出“实质”义。
“就是”的主观化和语法化
“就是”的主观化和语法化作者:张芮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年第1期摘要:“就是”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短语;2.副词;3.连词;4.话语标记。
从最初表强化判断的动词短语到话语标记,这是“就是”不断主观化的反映。
首先从共时层面分析不同类别的“就是”大致演变轨迹及其主观化程度差异,认为“就是”在语义功能上经历了以下过程:强化判断—强调焦点—假设让步—话语标记。
接着从历时角度讨论“就是”的语法化过程及机制,认为“就是”的语法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就是”;主观化;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现代汉语中,“就是”一词的语义和表达功能丰富多样。
张谊生(2002)从篇章角度考察“就是”的衔接功能,并探讨其语法化历程。
姚双云、姚小鹏(2012),张惟、高华(2012)以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作为话语标记的“就是”的语用功能及语法化途径。
史金生(201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就是”类成分的话语标记功能和各种话语标记功能的形成机制。
本文拟从共时层面对不同类别的“就是”进行描写,梳理其演变脉络和主观化程度差异。
认为在句法功能上,“就是”经历了动词性偏正短语—副词—连词—话语标记的转变。
同时,“就是”的语义功能也经历了强化判断—强调焦点—假设让步—话语标记的发展过程。
这两种变化相互促进,是其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体现,而主观性增强则是“就是”语法化过程的显著特征。
一、“就是”的演变轨迹及其主观化程度差异1. 强化判断董秀芳(2007)指出,“就是”从“范围副词+判断词”的偏正短语发展成为副词是词汇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就是”最早是一个动词性偏正短语。
表范围的副词“就”修饰限定判断动词“是”,强调客观事实确实如此。
“就是”前后出现的名词性成分多构成等同关系,例如:(1)香港从来就是祖国的领土,尽管在以前当地有些教科书上把中国称为“最大的邻国”,但香港人就是中国人,这种意识不会变。
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
语 言科 学
21 0 1年 7月
【 1缺点多的; 坏1 ) 使人不满的( 好” 跟“ 相对)2受到破坏的; ;) 变质的; 有故障的。 不难理解 , 跟例( ) 坏” 2 中“ 对应的词义应该是义项 2 。同类 的例子还有 : ) () 3女佣阿金对他说椅子腿坏 了, 他马上就说 :你放在那里我来修。 ( “ ”鲁迅《 阿金》 ) () 4我给她找吃的东西 , 谁知冰箱的牛奶坏了, 不能吃。( 吕林 阁《 回忆罗瑞卿部长》 )
[ 稿 日期 ]2 1 收 o 0年 1 月 2 2 9日 [ 稿 E期 ]2 1 年 6 1日 定 t 01 月
本 研 究 获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6 YY 0 资 助 。相 关 内容 曾 在 第 五 届 汉 语 语 法 化 问 题 国 际 学 术 讨 论 会 (0 9 0B 4 ) 2 0 O . 1 2 , 海 ) 宣 读 。感 谢 与 会 专 家 和 《 言 科 学 》 82— 3上 上 语 匿名 审稿 专 家 的 宝 贵 意 见 , 致 谢 意 。 谨
日本 国立名 古屋 大 学教 养教 育 院 名 古屋 4 4 61 6 —8 0
提要 语言事实表明, 汉语作为分析一孤立型语言并没有完全遵循形态发达的屈折型语言的演变路径, 将语
法词/ 附着词的后续演变“ 形态化”而是经历了一个“ , 词汇化” 的过程。“ 动词 / 形容词+了助 可以词汇化并 词” 进一步形成话语标记已为学界所接受, 但综观前期的研究, 其共同点是重“ X了” 的个案成词考察, 而缺乏对
语 言科 学
I S 6 1 —9 8 CN 3 — 6 7 G SN 17— 44 2 —1 8 /
21 0 1年 7月 第 1 O卷 第 4期 ( 第 5 Βιβλιοθήκη )3 —3 2 总 3 3 7 5
词汇化与语法化[1]
要是受Talmy上述假说的影响。他通过跨语言对比发现,不同的语言对某一特定的运动事件
类型所进行的词汇化方式不同,认为据此可以将语言分为具有普遍类型学意义的两种分类:
卫星框架的语言和动词框架的语言。卫星框架的语言包括英语(不包括罗曼语在内的大多数
秀芳、张谊生、徐时仪、陆丙甫、陈昌来、戴耀晶先生,一并致以诚挚谢意。错疏之处概由笔者负责。库最好理解为总藏( inventory),它包含了所有能产与非能产、实义或非实义的形式。词库是
一个非能产、半能产、能产的连续体,相应地也是从词汇性到语法性的连续体。从共时看,
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存在一个斜坡(cline),合词汇性处于半能产与非能产之间,取决于组构
法性、词汇化尤其是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语言学界新近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
1.引言
词汇化(lexicalization)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语言
《当代语言学》第12卷2010年第1期53-61页,北京
词汇化与语法化*
刘红妮复旦大学
提要 词汇化和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关系是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和
难点。词汇化和语法化存在一定的中间区域,容易引起争议。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观点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对语法和语言演变等基本理论持有不同看法。本文从词汇性与语
要探讨词汇化与语法化,就不能不谈到与之密切相关的词汇性( lexicality)与语法性
_词汇化_和_语法化_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的语法成分可以从同一个实词歧变而来。(3)择一原则,这 法化的产物,比如开启一个新话题的话语标记‘好’。比如
条原则与并存原则成互补关系。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 ‘同学们听懂了吗?好,下面我们做练习。’‘好’的这种话语
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缩减到一、二种。(4)保特 标记用法是从其形容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2)词汇化和语法
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词汇化是造词过程, 指非词单位变成词的过程,包括短语成词(如:“好歹”是由
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 “好”和“歹”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和跨层结构成词(如:“然”
四是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五是词汇化 和“而”在古代汉语中连用时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最后
通过获得更多的语法功能和扩展其主导类别而变得更具语 象。”这种认识又把“语法化”过度泛化了。
法性。”
我们的理解是,词汇化和语法化是不同的过程,它们并
汇集各家意见,不难看出,语法化是指非语法单位变成 存于语言的发展史中,并且都对语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
语法单位的过程,包括实词的虚化(如实词变成虚词甚至词 作用。语法化的结果是增加语法单位的数量,词汇化的结果
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 语法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五) 词语的语
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 法化可以改变所在短语结构的韵律特征;(六) 一个词语虚
可以称之为‘语法化’。”
化为一个语法标记之后,其用法和使用范围还会受到它原
张谊生[9]认为“: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
能”。
极为罕见。
沈家煊[7]认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董秀芳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
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一、词汇化的定义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
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
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
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
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化并不总是与语法化对立(这一点下文将谈到)。
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董秀芳(2002)的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词汇化的定义。
二、词汇化的类型:文献中提到的历史演变中的词汇化有这样几类:(1)分立的两个词汇成分变为一个词汇成分(univerbation, idiomatization),原来的两个词都有可能还可以独立使用。
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
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零、引言随着Givón(1971)提出的“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观念的不断深入,词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结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推动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选取和汉语词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比较和综合整理。
一、词汇化本质与相关问题词汇化的界定Kurylowicz(1965)首先提出有一种跟语法化相反的演变过程叫做“词汇化”(lexicalization),即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
吴福祥(2003)解释Kurylowicz所说的“词汇化”实际上是指虚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变为虚化程度较低的成分。
如同其他语言学术语,国内外学者因研究理念和视角的差异,至今对“词汇化”本质的理解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在语言演变领域讨论词汇化现象。
胡壮麟(2003)论及“语法化的单向性和脱语法化关系”时指出,在国外,“词汇化”一词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术语,除了“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还有诸如“脱语法化”(degrarmmaticalization)、“再语法化”(regrammaticalization)、“功能变异”(exaptation)等。
以英语为例,如-etic和-emic,原来是phonetics(语音学)和phonemics(音位学)的后缀,现在都成为词汇词,其意义分别是“非位学”和“位学/素学”,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词汇化”(lexicalization)。
Brinton&Traugott(2005)以构式体现出来的“词汇性”或“语法性”特征来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
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渐进的,讲话者在某些特定语境中使用某种形义兼备的句法构式或词汇构型,且其形义特征不能完全从构式成分和构型模式派生或推断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式或构型内部成分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变得更具词汇性,这样的变化称之为词汇化。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汉语词汇化是指将外来词汇或新创词汇转化为汉语词汇的过程。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这些外来词汇通过汉语的发音和写法,逐渐融入到汉语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同时,汉语也有很多新创词汇,如网络用语、流行语等。
这些词汇也是通过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律,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词汇体系。
汉语语法化是指汉语语言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
汉语语法规律比较灵活,没有像英语那样的固定语序。
汉语可以通过变换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义。
例如,汉语中的“的”、“地”、“得”等助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语义的转换。
汉语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也非常重要。
例如,汉语中的“一…就…”、“不仅…而且…”等结构,可以通过语法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语义。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和规律在汉语语言教学和汉语翻译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律。
在汉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才能够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不断涌现,汉语语法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汉语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粘合·移位·虚化·替换——语气词“便是”到“就是”的演化历程
作者: 王建军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36-41页
主题词: 语气词 便是 就是 词汇化 语法化
摘要:语气词“便是”到“就是”的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其一是副
词“便”与判断词“是”的粘合阶段;其二是“便是”的移位阶段;其三是“便是”的虚化阶段;其四是“便”与“就”的替换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词汇化阶段,后三个阶段则属于语法化阶段。
每一阶段均昭示了一种影响词汇化机制和语法化机制的重要因素:频率因素、位置因素、意义和功能因素、介质因素。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董秀芳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
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一、词汇化的定义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
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
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
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
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化并不总是与语法化对立(这一点下文将谈到)。
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董秀芳(2002)的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词汇化的定义。
二、词汇化的类型:文献中提到的历史演变中的词汇化有这样几类:(1)分立的两个词汇成分变为一个词汇成分(univerbation, idiomatization),原来的两个词都有可能还可以独立使用。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引言:双音介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重要的构词成分,具有丰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双音介词在语言使用中的演变和发展。
一、双音介词的定义与特点双音介词由两个音节组成,其中第一个音节通常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词干,第二个音节则是介词。
双音介词在构词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与不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词干相结合,形成不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例如,“抱着”、“依靠”、“为了”等都是常见的双音介词。
二、双音介词的词汇化现象1. 逐渐固定化:一些双音介词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独立的词汇。
例如,“依靠”、“由于”等双音介词现在被广泛认可且固定地用于相应的语境中。
2. 词义扩展与产生新词: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双音介词的词义逐渐发生扩展,并衍生出新的词汇。
例如,“为了”本指为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但现在也可以表示“出于某种情感或原因而采取行动”的意思,如“为你高兴”、“为他担心”等。
同时,一些新的双音介词也在不断产生,如“适应”、“迎合”等。
3. 形成搭配习惯:由于双音介词的灵活性,一些固定的词组或搭配也逐渐形成。
例如,“抱着”常用于表示某种心理状态或持有某种观点,如“抱着希望”、“抱着幻想”等。
三、双音介词的语法化现象1. 语法化的扩展:一些双音介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语法成分,可以在句子中作为介词短语出现,并具有相应的语法功能。
例如,“关于”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名词的宾语,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事物。
2. 语法化的固定化:一些双音介词在特定语境中变得非常固定,成为习语或惯用法。
这些固定化的双音介词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并且不容易改变顺序。
例如,“对于”常用于表示某种看法、态度或处理方式,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
3. 语法化的变形:一些双音介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变形,形成新的形式和功能。
例如,“向着”是由“向”和“着”合并而成的新形式,表示朝向某个方向。
词汇化及语法化的联系及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董秀芳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
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一、词汇化的定义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
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
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X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
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
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化并不总是与语法化对立(这一点下文将谈到)。
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董秀芳(2002)的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词汇化的定义。
二、词汇化的类型:文献中提到的历史演变中的词汇化有这样几类:(1)分立的两个词汇成分变为一个词汇成分(univerbation, idiomatization),原来的两个词都有可能还可以独立使用。
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
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一、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概念。
1. 语法化。
- 词性:“语法化”是名词(míng cí)。
2. 词汇化。
- 定义:词汇化(cí huì huà)是指短语或跨层结构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例如,“国家”最初是由“国”和“家”两个词组成的短语,表示“国”和“家”的概念,后来词汇化为一个表示特定政治实体的单词。
- 词性:“词汇化”是名词(míng cí)。
1. 区别。
- 语义方面。
- 语法化往往伴随着语义的虚化(xūhuà),从有实在语义向语法意义转变。
例如“把”字,原本有“握持”等实在意义,在“把书拿来”中,“把”已经语法化为一个介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语义变得很虚。
而词汇化更多的是从组合义向单一的词汇意义转变,如“火车”,原本是“火”和“车”组合起来表示靠火力运行的车,词汇化后就是一个表示特定交通工具的固定词汇意义。
- 结构方面。
2. 联系。
- 相互影响。
- 语法化和词汇化有时会相互影响。
一方面,语法化可能为词汇化创造条件。
例如,一些虚词的产生(chǎn shēng)和语法功能的固定化,可能促使一些原本松散的结构词汇化。
比如“而已”,“而”和“已”最初是两个虚词,它们的语法化过程使得“而已”逐渐词汇化为一个表示限止的词。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可能对语法化有反作用。
当一个新的词汇形成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语法系统的平衡,促使语法进行调整。
例如,一些新兴词汇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词类系统或句法结构,从而影响语法化的进程。
- 共同的演变基础。
- 它们都基于语言的使用(shǐyòng)和演变(yǎn biàn)规律。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不断地对语言进行调整。
无论是语法化还是词汇化,都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都受到语言经济性(jīng jì xìng)、表达明晰性(míng xīxìng)等原则的制约。
“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
“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一、本文概述“就是”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汇,其话语标记功能和语法化现象在语言学界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以期深化对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解。
我们将对“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在话语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的词或短语,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话语结构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就是”在话语中作为标记语的功能,包括其对话语连贯性的贡献、对信息焦点的凸显、以及对听话者理解过程的引导等。
我们将对“就是”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或结构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失去其原始意义,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我们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就是”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揭示其语法化背后的动因和机制。
我们将对“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和语法化现象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就是”在现代汉语中,除了作为常见的连接词表示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外,还具有显著的话语标记功能。
话语标记是语言中用于组织言谈、表达说话者意图和态度的一类特殊词汇或短语。
它们并不直接参与句子的命题内容,而是为听话者提供理解话语结构、把握说话者意图的线索。
作为话语标记的“就是”,在语境中起着多种作用。
它可以用来引发话题或对话题进行限定。
例如,在对话中,说话者可能会使用“就是”来引入一个新的讨论点,或者对之前提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和说明。
“就是”还可以用来强调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或情感。
例如,当说话者想要强调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情感时,可以使用“就是”来加强语气,使听话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说话者的立场和情感。
“就是”还具有连接功能,可以将前后的话语片段连接起来,使整个话语更加连贯、流畅。
这种连接功能不仅体现在句子内部,还体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甚至是段落与段落之间。
语法化与词汇化的例子及解析
语法化与词汇化的例子及解析一、语法化例子及解析1. 在句子中使用非限定性分句例子:The boy, who was only five years old, won the competition.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非限定性分句“who was only five years old”,用来对“the boy”进行补充说明,但并不影响句子的主干结构。
2. 使用倒装语序例子:Not only did she finish the project on time, but she also did an excellent job.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倒装语序“did she”,强调了“not only”和“but also”所连接的两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
3. 使用虚拟语气例子: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the job.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虚拟语气“were”,表示一种假设或虚构的情况,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事实。
4. 使用省略句例子: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yet? Not yet.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省略句“Not yet”,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但是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意思。
5. 使用被动语态例子: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被动语态“was written”,强调了动作的承受者“the book”,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a famous author”。
二、词汇化例子及解析1. 使用同义词替换例子:The teacher was very pleased with the student's work.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同义词替换“pleased”代替了“happy”或“satisfied”,增加了句子的多样性和表达能力。
2. 使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例子:The beautiful flowers in the garden attract many visitors.解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形容词“beautiful”修饰名词“flowers”,增强了句子的形象感和美感。
词汇化二例_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
《当代语言学》第7卷2005年第3期225-236页,北京词汇化二例3———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王灿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提要 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
本文以汉语中的“恨不得”和“物色”为例,通过对它们词汇化过程的分析,试图揭示某些词汇化的机制和规律。
文章还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问题。
本文认为,词汇化和语法化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演变形式,但有的演变机制却为二者所共有,有的词汇化过程常常伴随着语法化,在宏观动因上它们也有很大的一致性。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应该纳入整个语言变化的框架内来进行,既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任何将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作法都不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词汇化个案分析语法化1.引言自二十世纪初Meillet 提出“语法化”(gra mmaticalizati on )并初步分析这种语言变化的现象以来①,语法化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研究特别是历时语言研究非常重视该理论,语言学家们利用语法化理论分析研究语言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语言演变过程中的另一种现象,即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lexical ite m ),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lexicalizati on )。
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
同语法化一样,词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个别语言,可以说它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本文拟从汉语中选取两个个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一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问题。
本文考察的两个个案都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1996年修订本)收录的词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刘顺(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摘要]“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在谓语位置上通过语用推理、吸收语境义、不断词汇化和语法化而产生的。
在明朝中前期,语气词“就是(了)”开始替换准语气词“便是(了)”,明朝晚期以后,“便是(了)”很少使用,现代汉语时期完全被“就是(了)”替换。
[关键词] 语气词;便是(了);就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词汇替换一、引言“便是”是元末明初形成的准语气词,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
其后在“便是”后附着“了”,出现“便是了”的形式,它们是同一种语气意义的两种自由变体。
本文记作“便是(了)”①。
例如:(1)这段子价钱谁不识?索甚么索价钱?若索呵索六定,老实价钱五定,捡钞来便是。
(《原本老乞大》)(2)我怎麽不识银子,为甚麽教别人去看,拿去换钱,不折本就罢。
你自另换五分银子与我便是了。
(《老乞大新释》)到了明朝中前期,副词“就”开始替换“便是(了)”中的“便”,于是出现了新的表达形式“就是”和“就是了”,本文记作“就是(了)”。
例如:(3)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
”(《西游记》第二十回)(4)月娘道:“左右是个内官家,又没什么,随他摆弄一回子就是了。
”(《金瓶梅》第三十二回)例(3)用“就是”,例(4)用“就是了”,二者语气意义相同,可以自由互换,本文记作“就是(了)”。
清末以后,“就是(了)”完全取代“便是(了)”,成为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
例如:(5)遮阳帽说:“这两张加上你那张,三张票放在一堆免得各人弄丢了,横竖一路走就是。
”(张勤《旅途匆匆》)(6)回头你,或者派人把你们需要盖章的合同拿到我们编辑部去,我给盖就是了。
(王朔《编辑部的故事》)关于“就是(了)”语气意义,一些权威辞书已经做了解说。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734、吕叔湘主编(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320-321、张斌(2006)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3]306-307、齐沪扬主编(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4]240-241等。
但是上述辞书列出的义项数量不同,解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我们认为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是它的核心语气意义。
这种语气意义是继承“便是(了)”语气意义的结果。
关于“便是(了)”和“就是(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
孙锡信(1999)认为“早先用于句末的‘便了’,后来多半被‘就是’‘就是了’代替。
”①下文讨论的语气词“就是(了)”是“就”替换“便是(了)”中的“便”的结果,一个语言单位的组成成分能为其他成分替换就说明该单位还没能完全凝固为词,但该单位能单独承载语气意义,本文称为准语气词。
但他未能展开讨论。
[5]192张谊生(2002)认为句末语气词“就是”的形成与判断无关,它是由充当谓语的“就是”直接虚化而成的,张文忽视了“便是(了)”与“就是”(了)的历时替换关系。
[6]王建军(2006)研究了语气词“便是”到“就是”的演变过程,将“便是”的形成归结于对早先存在的语气词“是也”的类推,但王文并没有详细展示语气词“便是”的形成机制。
[7]李宗江(2008)认为“就是(了)”来源于“SP+ad+V+了”结构,其间经历了“即—便—就”的词汇替换,但对其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历时替换过程未作分析。
[8]151-153上述研究或讨论比较简略,或论证不够严密,未能细致展示“便是(了)”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也未能对“就是(了)”与“便是(了)”的历史替换进行讨论。
本文在前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便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并对语气词“就是(了)”替换“便是(了)”进行讨论。
二、准语气词“便是(了)”的词汇化《说文解字》将“便”释为“安也。
人有不便,更之。
”例如:(7)百姓皆得煖衣饱食,便宁无忧。
(《墨子〃天志中》)到了西汉时期,“便”已经具有了副词的用法,表示动作随即发生,相当于“立即”。
例如:(8)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
(《史记〃东越列传》)“是”最初是代词,公元一世纪前后语法化为判断动词“是”[9]353当“是”成为判断动词后,就可以接受副词的限制,这就为副词“便”出现在动词“是”前创造了条件。
考察语料发现,中古时期及以后,“便”作为副词表示动作随即发生的意义并不多,更多的是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对判断的肯定,即加强判断语气。
例如:(9)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刘义庆《幽明录》)(10)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世说新语〃术解》)(11)好日无风尘时,日中曝令成盐,浮即接取,便是花盐,厚薄光泽似钟乳。
(《齐民要术〃卷八》)关于副词“便”加强判断语气意义的由来,董志翘、蔡镜浩(1994)认为“便”在西汉时期就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随即发生,犹“即”;而“即”而在汉代的判断句中就有加强判断语气的作用;“便”受此影响,亦可在判断句中用于“是”之前加强判断的语气。
[10]36上述例句中动词“是”的宾语为名词性成分,“便”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判断语气,强化传信功能。
在同期的文献中,我们发现“是”的宾语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上述几例,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
例如:(12)今若有识道意而犹修求之者,讵必便是至愚,而皆不及世人耶?(《抱朴子〃金丹》)(13)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颜氏家训〃风操》)(14)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苍生血染成。
(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上文例句中的“至愚”、“号而不哭”和“苍生血染成”都是谓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充当“是”的宾语。
由于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宾语性成分话题化是汉语的常见现象,判断句也不例外,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判断动词宾语充当话题的用例。
例如:(15)舜有亲阿娘在堂,乐登夫人便是。
(《敦煌变文集〃舜子变》)(16)直卿曰:“私欲不是别有个私欲,只心之偏处便是。
”(《朱子语类〃卷二十》)(17)上堂:“高台巴鼻,开口便是”(《五灯会元〃白云端禅师法嗣》)(18)问敬。
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
”(《朱子语类〃卷十二》)例(15)(16)是名词性成分“乐登夫人”和“只心之偏处”充当话题;例(17)(18)是谓词性成分“开口”和“只整齐严肃”充当话题。
语法化理论认为,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宜性是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判断动词的宾语性成分话题化就为“便是(了)”创造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环境。
判断动词宾语一旦移位至话题位置,“便是(了)”就充当句子述题,用于对话题进行说明。
由于其宾语成分的话题化,其后面便不能再出现任何成分,实际句法位置就是句未,如上文诸例的“便是”就是这样。
“便是(了)”的句末位置为其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创造了可能的句法环境。
仔细分析上文例(15)—(18)可以知道,名词性成分充当话题的句法结构不可能促使“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因为语气词是附着在句子末尾用于表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主观认识的功能词,仅仅一个名词性话题不可能重新分析为一个句子;谓词性成分充当话题则完全有可能重新分析为一个句子,从而促使“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准语气词。
通过对语料的调查证明,谓词性成分充当话题的句法结构即“谓词性成分+便是”促使了“便是(了)”词汇化和语法化。
例如:(19)敬非别是一事,常唤醍此心便是。
(《朱子语类〃卷六》)(20)“如何是失却端正?”师云:“只是失却少父便是。
”(《祖堂集〃曹山和尚》)上述例句中的“便是(了)”还是谓语,为“副词+动词”结构,用于对话题部分的说明。
如例(19)后一含“便是(了)”的分句与前一分句相对而言的,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只不过两个分句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便是(了)”为动词性成分则是无疑的。
例(20)是问答形式,答句的“便是(了)”显然是对问句“如何是”的回答,“是”的动词性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位于话题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有明确的主语,结构变得复杂,语义内容丰富,句子信息中心就会前移至该谓词性成分上,位于句末的“便是(了)”重要性就会降低,不再是句子信息焦点,“便”与“是”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模糊化,失却句法成分之间的界限而粘合起来,从而词汇化。
例如:(21)换钞不折本。
你自别换与一张儿便是也。
索甚麽合口?(《原本老乞大》)(22)这般时,敢少了恁饭。
不妨事。
便小时,俺再做些个便是。
(《原本老乞大》)上面例句“便是(了)”前面的语段都是主谓结构,是典型的句子结构形式,结构复杂,语义丰富;而“便是(了)”结构短小,信息量小,已经不是说话人关注的焦点,去掉后基本上不影响句子结构的成立。
比较下面的例句:(21')换钞不折本。
你自别换与一张儿。
索甚麽合口?(22')这般时,敢少了恁饭。
不妨事。
便小时,俺再做些个。
上述两个句子依然成立,与例(21)(22)相比,句子的基本意思相同,说明“便是(了)”不再参与句子命题的构建;不同的是这两个句子失却了一些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显然是由“便是(了)”承载的。
因此,这里的“便是(了)”可以重新分析为准语气词。
刘丹青(2008)认为“重新分析的一种强大动力,就来自人类语言对语义和形式之间自然匹配的强烈追求。
”[11]由于“便是(了)”前面的语段是典型的句子形式,语义重心和表达重心均已前移至该结构上,“便是(了)”成了附着在句子命题后面的黏着成分,这正好跟汉语语气词的句法位置和功能平行,在句子主观性的作用下,其词汇意义越来越来虚化,更多地吸收句子表达的主观意义用以表达说话者对句子命题意义的主观态度,将它重新分析为准语气词显然是它平行于汉语语气词的形式和意义特点。
当重新分析过程完成后,“便”和“是”之间的界限模糊,“便是(了)”词汇化程度不断强化。
据学者考证,《原本老乞大》最初的编写年代不晚于1346前几年,它的刊刻年代大致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12]20。
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准语气词“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
三、准语气词“便是(了)”的语法化。
研究发现,“便是(了)”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典型短语组合→虚实参半短语组合→准语气词。
看下面的例句。
(23)问意诚。
曰:“表里如一便是。
但所以要得表里如一,却难。
……”(《朱子语类〃卷十六》)(24)问敬。
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
”(《朱子语类〃卷十二》)(25)王婆催逼道:“却是怎的?快些回覆我。
”妇人藏转着头,低声道:“来便是了。
”(《金瓶梅》第四回)(26)郎中,马只寄在这人家里,关出米来,拴马钱与他一捧儿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