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群体和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P3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①全球化②多元化③组织结构的变化④应对“临时性”⑤新型雇佣关系⑥面临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困境⑦互联网与大数据P12-14第二章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P20社会知觉: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P22选择性知觉: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P23知觉防御:我们的情绪过滤掉大量威胁我们信仰和价值观的信息。

P23知觉偏差(9个):①选择性知觉②知觉防御③首因效应④近因效应⑤刻板印象⑥参照框架⑦虚假同感效应⑧晕轮效应⑨期望效应P23—24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P24归因: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

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P25归因的三要素: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P25归因错误:①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②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P26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P27情绪智力: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P28情绪劳动:指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的努力、计划和控制.P29情绪失调: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P29态度: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1. 阐述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及如何划分团队的类型?答案: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在于:①首先,从成员特色看,群体成员知识、技能、经验相异性小,不具有依存性,成员可以自由决定或采取行动。

而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长而相互依赖,任何成员的行动决定会影响到别的成员。

②其次,从目标性质看,群体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似,能为成员所辨识;团队则被赋予特定的目标,目标为全体成员所认同。

③第三,从运作方式上看,群体有一个明确而强势的领导者,由领导者主导形成决策,指派或授权由个人执行任务;团队成员共向领导权,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决策过程由全体成员参加,决策内容为全体成员所认同,任务的达成要成员彼此交流信息及资源、协调活动。

④最后,从成员评估看,群体偏重个别成员的影响,工作成败由个别成员承担;团队以集体的工作成果为衡量标准,工作成败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团队的类型划分:⑴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分类可分为解决问题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⑵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分类可分为建议/参与团队、生产/服务团队、计划/发展团队、行动/磋商团队。

2. 什么是个性?个性有哪些性质?答案:个性的概念和决定因素个性的定义为:个体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它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个性具有独特性,由多种心理特征构成(整体性),在具体的特定环境中自我实现(环境适应性)的具有自我连贯性(稳定性)的成长过程(发展性)。

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答案: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对之发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②群体规模③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④群体面临的外部威胁⑤群体的地位⑥以前的成功经验4. 态度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简述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答案:态度是指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这种倾向性,在心理学上称为定势作用,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构成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人类的力理是在本质上是组织力量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形成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使人们等为组织活动过程。

3.人们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人们行为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5.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能被观察到一切外显的活动。

6.广义的行为是指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7.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

8.组织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政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学习基本的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效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10.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1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12.两重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成绩效。

13.应用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绩效。

1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在美国15.组织行为学产生在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16.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17.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外显的。

18.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9.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0.所谓测验可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1.测验的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整理

组织行为学复习整理

《组织行为学》复习一、名词解释(3’x5题=15’)(1)凝聚力: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2)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3)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5)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6)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与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7)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8)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它可以解释员工为什么要留在某企业,因而也是检验职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一种指标。

(9)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10)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二、填空(1’x10空=10’)(1)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群关系理论”。

(2)科学管理理论由美国泰勒提出,并在其中阐述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3)激励理论的几个层次?8个层次目标激励、内在激励、形象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参与激励、感情激励、榜样激励(4)马斯洛层次理论的几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群体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分类:大型群体、小型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分类:正式群体、分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分类:开放群体、封闭群体(6)团队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进行分类: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跨职能团队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进行分类:生产/服务团队、行动/磋商团队、计划/发展团队、建议/参与团队(7)权利的五种来源:法定权:因在组织中所处职位而授予的权利奖赏权:有给予奖励、提升的权利强制权:能够惩罚或建议惩罚的权利专长权:具有高度的技术专业知识而具有的权利模范权:来自于个人魅力的权利(8)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解冻、变革、再冻结(勒温(K. Lewin)的三阶段模式)(9)司徒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6类理性价值观、唯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三、简答题(5’x5个=25’)1、简述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二、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一)内容型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成就,权利,亲和
(二)过程型的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基本前提:人们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该工作和组织目标能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要。
内容:某项活动对某人激励效果取决于预期价值及完成该项事情的可能性。
(三)知觉归类的原则:连续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封闭性原则、相似形原则
(四)知觉的组合:图形与背景的组合
知觉的种类:从知觉对象的特点来分析将知觉可分为:形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的内容可将其分为:自我知觉,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的内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这三种自我知觉是相互联系的,管理人员应有意识地鼓励员工不要只注重物质自我的追求,而且还要有社会自我追求和精神自我的追求。人应有更高的追求和境界。)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并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
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
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包括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1、能力的形成:素质,早期教育,学习,实践,性格
2、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3、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与不同年龄的差异等
4、能力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1)能力水平应与工作要求相适应。(2)能力类型要与工作性质相一致。(3)不同岗位要有不同的能力要求。(4)善于用人之长,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5)看人、用人既要考虑其知识,又要考虑其技能,还要考虑其潜在能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9.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 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20世 纪40-60年代. 10.以下不属于管理的职能的是配置. 11.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 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 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 是扁平化管理. 12.以下不属于小道消息传播形式的是双向传言链. 13.以下不属于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的是信息适应 性. 14.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获 取信息. 15.以下不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观点的是成功 理论. 16.以下不属于决策的特征的是静态性. 17.将名义群体法和尖端的计算要技术相结合的群 体决策方法是电子会议法. 18.在人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 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 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人格类型是A型人. 19.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冲突理论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观点. 20.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沙恩. 1.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安排 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越过部门边界创建项目团队的一种方式划矩阵组 织. 3.按照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效率高的组织 方式是参与式. 4.如果以企业组织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 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企业的各类内部组织之总和 的是群体. 5.计划的准备阶段是预测. 6.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中,第三象限指的是参与 7.根据归因理论,通常被看作内因的原因是努力程 8.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1949年. 9.梅奥在霍桑试验分析中认为,影响生产效率提高 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 10.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研 究的依据是研究的目标. 11.以下不属于网络结构基本思想的是拥有. 12.以下不属于设计有效团队步骤的是"群体"帮助.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含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含答案)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研究组织及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探讨调动其行为积极性的原理和方法,以便提高对其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改善和提高组织有效性的科学。

2、群体:是由两个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的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3 、知觉:即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并借助以往的经验所形成的整体映象4、社会知觉:人对人,也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5、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6、群体规范:是一个群体未说出的准则,对群体行为有很大影响。

7、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8组织设计: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8、组织结构: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9、组织: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10组织变革:是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

11、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12、群体冲突:在群体之间公开表露出来的敌意和相互对对方活动的干涉。

从一个方面看,冲突将妨碍现有组织与人员的运转,但是群体冲突并不总是有害无益的。

如果能保持在合理的程度和有限的重要事件上的话,那么冲突实际上能使组织更有效地运行。

13、领导:是个体运用非强迫手段影响其他人自愿努力去完成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4、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5、能力: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简答1、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资源;管理;环境简答2、企业提高业绩的四条路径:(1)明确组织目标,包括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简答4、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如态度、能力、人格、动机、压力、认知、学习等;群体行为,如群体动力、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冲突、权力、政治活动等。

(2)宏观组织行为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

简答5、有效组织的特征:(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快速;重点明确(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行动至上;强调核心价值观(3)组织设计。

形式简单,人员精干;分权;绩效测量注意财物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4)组织文化。

信任气氛;参与;目光长远6、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130分以上智力超常110~129分智力偏高90~109分智力正常70~89分智力偏低70分以下智力低常简答7、发展员工创造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员工适度冒险(2)支持、采纳新观念(3)给下属更大的自由度;(4)改变报酬制度,奖励创新;(5)提供资金支持;(6)注重与外界交流(7)鼓励员工多提合理化建议;(8)建立创新委员会;(9)支持个人兴趣爱好;(10)容忍、赞赏各种不同观点;(11)提供创造力培训课程;(12)促进部门间有效沟通。

案例分析8、需要理论(一)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生理、安全为低级需要;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为高级需要。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实现,只有在低一层的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二)ERG理论。

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可以共存,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满足,个体会倒退而更看重低层次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论。

成就、合群、权力。

着重研究了人的成就动机,发现高成就动机者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他们喜欢自己设置目标,不愿意被动接受目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汇总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主观因素: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04.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一、名词解释:(4个)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4、气质: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就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典型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体表现为其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5、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简单地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6、群体: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群组合。

7、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8、群体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9激励: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论述1、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两重性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3、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让人领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为达到组织目标须靠外力管制缺乏理智、不能自制,易受他人影响目标是满足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要,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少数能克制自己的人应负起管理责任4\对经济人的管理措施有哪些〈1〉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2.激励就是组织及其个人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及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及其个人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

3.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

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4.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正是知识型组织的理想状态,是知识型组织的实践目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效应。

简答题1.2.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仪表服饰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

在这里,声音和表情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形式。

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高达93%的沟通都不是用嘴说出去,而是通过声音和表情表达出来的。

所以,人们不只是单纯地从你说的话里判断是非,更能从你的肢体语言、眼神、表情、语气语调里面分析出其它意思来。

对业务伙伴而言,学会用非语言沟通来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由此构建了西方经济学大厦,可以说,没有“经济人”假设,就没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市场制度。

认真分析“经济人”假设,并顺利完成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的转化,以促进经济学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是指有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和相关,对组织的权利结构、、、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7、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8、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矛盾。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

2、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人的集合、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内外互动3、组织行为:一定范围内的人的行为。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5、工业心理学的创建——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产业效率》第二章心理过程1、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2、知觉特征(1)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包括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封闭律)、连续律、整体优先(2)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定时间里,人不可能对所有事物进行感知,而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它事物作为背景。

(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

(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化时,被感知的对象仍然保持其特性相对不变的知觉倾向。

3、知觉分类(1)物体知觉(2)社会知觉(布鲁纳)——-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4、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P61(陌生人之间) :最初给人留下的影响对个体认知的强烈影响。

近因效应P62(熟人之间) :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个体认知的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P61 :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相似效应P62 :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心理倾向。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P63 :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6、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当评价他人时)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高估内部因素。

——自我服务偏差(当评价自己时)成功时归因于内部因素,失败时归因于外部因素。

7、情感与情绪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感:稳定性、社会性情绪:暂时性、情境性第三章人格1、个性/人格: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价值观、态度、动机等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结构(斯皮尔曼二因素论):(1)一般能力G(智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

思维能力(核心)、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2)特殊能力S: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气质:是人天生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与行为特性及岗位匹配3、气质与性格差异4、卡特尔特质理论P82:人有多种特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在于人与人之间特质水平上的差异。

5、性格类型—职业匹配(1)监护者——政府军队(2)艺术家——艺术、文学、体育(3)理想主义者——心理、教育、宗教、咨询(4)理性主义者——科学商业6、大五性格因素外向性:喜好社交的倾向性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程度随和性:随和、合作、信任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经验开放性:对新奇事物的兴趣第四章价值观1、概念:代表了一些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内容属性:是否重要?强度属性:有多重要?第五章态度1、概念:个体对特定事物的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2、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1)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可能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2)影响消除认知失调愿望的因素因素重要性、可控程度、奖赏(3)认知协调的途径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引进新的元素3、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4、组织承诺:员工对特定组织以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5、三维结构:连续承诺、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员工受社会一般行为规范的约束,对组织产生责任感、义务感,从而感到必须为组织工作的一种承诺。

(忠诚于组织是会得到赞扬和鼓励的一种恰当行为。

)•组织承诺vs. 离职意向:负相关第六章激励1、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补充)--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3)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劳勒模型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评价:(1)科学性:需要引起动机、发展由低而高、指出激励方向(2)局限性:个人中心、自然属性、超越自我、发展轨迹3、奥尔德佛ERG理论(补充) 内容型激励理论比较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感的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有:没有不满意≠满意--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能促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有:满意--没有:没有满意≠不满意•应用P199 --工作丰富化:自主、责任5、麦克兰的需要理论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欲望。

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控制他人的欲望。

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追求友谊、交往、被爱、被接纳、为他人着想的欲望。

6、内容型激励理论比较7、期望理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管理启示P202抓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增大激励措施的综合值,拉开效价差值,适当控制概率,疏导期望心理8、分配公平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比较的方式P20 3 (与以前自己比、与本部门比、与本企业比、与其它企业比)•自我比较(纵向比较)目前自己的报酬过去自己的报酬目前自己的投入过去自己的投入•社会比较(横向比较)自己的报酬他人的报酬自己的投入他人的投入人性假设P35(1)经济人(X理论)——胡萝卜+大棒经济人:亚当·斯密X理论:麦格雷戈--好逸恶劳--逃避责任--目标矛盾--缺乏理智--钱位驱动--X 人为主(2)自我实现人(Y理论)——工作丰富化自我实现人:马斯洛Y理论:麦格雷戈--勤奋工作--自我管理--目标一致--承担责任--能力潜力第七章1、群体概念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群体规范:由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

影响因素:p140(个体特征)智力:反比(群体的)构成:异质群体<同质群体任务清晰程度:正比地理距离:反比规范一致程度:正比绩效:正比4、群体凝聚力P144(1)含义: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2)影响因素:态度一致性:正比目标一致性:正比外部威胁:正比群体规模:反比奖酬体制:团队>个体组合方式:人际吸引>随机组合外界联系:反比群体绩效:不确定领导作风:民主>专制5、群体绩效:奇数群体>偶数群体小群体②--⑦>大群体(社会惰化:1+1﹤2)第八章1、冲突: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2、冲突处理策略:(1)设置超级目标:减弱冲突(求同存异)第九章1.团队含义:由技能互补的人组成的群体,成员彼此承诺为共同负责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强调技能互补)2、团队类型(按目的、形态分)(1)问题解决型:为解决组织中的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通常每周花几小时讨论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等问题,例如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工作环境(例子:质量圈)--有建议权、无执行权(2)自我管理型:与传统工作群体相对--工作分配、工作节奏、质量评估、成员选拔……--高工作满意度、高缺勤率、高流动率(3)跨职能型:--队员来自组织内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员工组成--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初期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沟通(补充)(4)虚拟型(补充):改变团队的工作方式、界限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由进行实际工作的真实的团队人员组成,并在虚拟企业的各成员相互协作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3、团队角色:创新者、资源调查者、协调者、塑造者、监督评估者、协助者、执行者、完成者、专家第十章1、沟通的概念: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传达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

2、莱维特正式沟通网络P327戴维新非正式沟通网络(补充)3、空间距离:日本人>欧美人>拉美人、阿拉伯人人际距离:0-0.5m:亲密带0.5-1.25m:个人距离带1.25-3.5m:社会带 3.5-7.5m:公共带4、沟通障碍P332语言选择性知觉情绪地位组织层次组织结构信誉度条件模糊地理位置第十一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一、领导的权力(影响力)的来源1、专制作风(权威式)2、民主作风(民主式)3、放任自流作风(放任式)三、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研究--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领导方格理论1、乡村俱乐部型(左上)2、团队型(右上)3、中间型/中庸型(中心)4、贫乏型(左下)5、权威型/独裁型(右下)(纵坐标:0关心员工,横坐标:关心生产)三、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P303LPC>64:关系导向型;58<LPC<63:不确定型;LPC<58:任务导向型四、(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情景领导1、基本观点:有效的领导者所采取的的领导形态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2、成熟度:有成就感的动机,负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以及具有工作与人群关系方面的经验和受过相当的教育。

(2)赫西、布兰查德:情景领导理论1、基本观点:领导要根据被领导者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领导方式和行为。

2、准备度:被领导者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愿望水平。

包活:工作准备度:能力;心理准备度:意愿四、格里奥: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1、基本观点: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有差别。

2、圈内人:受到领导者信任、得到领导者;更多的关照,能享受到特权。

3、圈外人:与领导者在一起时间较少,获得奖励的机会也较少,他们的领导者—成员关系是建立在权力系统之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