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久的悔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永久的悔》word教案 (12)
《永久的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 从文题入手,2. 创建情景,3. 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进入新课学习5. 分析课文第l 、2自然段6. 朗读课文,7. 在教师指8. 导下研读l 、2自然段9. 让学生默读课文,10.熟悉文章内容 11. 默读课文,12. 理清文章线索,13. 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
导入课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
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永久的悔季羡林先生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
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
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簸了一天以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
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
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
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
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
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
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有时也到村子里走走。
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
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
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
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
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
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2.《永久的悔》课件
谢谢同学们
初读课文,划分层次
• 把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文章结构
•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悔。
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理解: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 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 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 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 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 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 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 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 感情(课后练习三)
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 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 生苦难的同情。
2、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 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也含了做儿子 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 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 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 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 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三、拓展题
•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我们身边的 亲人上,你是如何和他们相处的? 你从哪些点滴小事中感受到了父母 对你的爱?
2.《永久的悔》
预习检测
简陋 无缘 耕耘
lò 立锥 zhuī 伶仃 lí dīng u ng yuán 够呛 qiàng 轮廓 kuò gēng yún měng tuò
模糊 mó 寄人篱下 lí 白面馍馍 mó
懵懵懂懂 唾手可得
3、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
爱,对苦难生活的记忆远比母亲的 印象深刻。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 伤啊!也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 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
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 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 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 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 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找出文中描写‚我‛家及‚我‛父 辈生活贫困的句子。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 弟„„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 以生活。
写这些对表现本文的主题——永久 的悔,起什么作用?
家境贫寒,为母亲一生所遭遇的苦难埋 下伏笔。因为家里穷,母的诗《 》, 这首诗的内容是 “ ” 这首诗表达了: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
深的由衷赞颂。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
4、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 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到我身上。 母亲永远地走了,只有到亲人离开, “我”才能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汉代韩婴的 《韩诗外传》。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 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 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 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 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 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 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 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
2课《永久的悔》
•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 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
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 (4)写出母亲盼望“我”归来的 急切心情以及“我”令母亲失 望的心痛和愧疚之情。
请发挥想象,描写出母亲在盼望时 的外貌和神态
在风中,母亲无助地倚在墙边, 遥望天边的落日,凌乱而花白的 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她的 眼角闪烁着泪珠,眼神中透着一 丝寂寞,静静地站着,仿若一尊 雕像,似乎在想什么,又似乎在 等什么。像是在祈祷,又像在回 忆。
例 文
望
有一盏灯即使天明了,也不愿熄灭; 有一朵花即使春走了,也不愿凋谢; 有一把伞即使雨停了,也不愿收起; 有一双眼即使望穿了,也不愿阖上; 有一个湖泊即使若干年,也不愿干涸。 因为,她是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哪怕你再大, 在母亲心里你永远是孩子, 永远是母亲牵挂和思念的孩子! 有一幅画面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 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妇踮着脚, 深情地望着回家的小路, 过尽千人皆不是,肠断小山坡。
最感人的话语:
•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 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单的话里面含着无尽的辛酸 和悲伤,还有那深切的思儿之情。 引用这句话表现作者后悔不该离 母亲的心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 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 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 有吃野菜了。 (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 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 过。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 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 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语文版初二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练习:《永久的悔》
语文版初二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练习:《永久的悔》2.《永久的悔》课文精讲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想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后悔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ī唾手tuò 俩liǎ伶仃língdīng 赖以l&agr ave;i 简单lòu倾注qīng 缩回suō够呛qiàng 面糕gāo 懵明白měng 轮廓kuò2.多音字┏jǐ济南┏yān 咽喉┏sāng奔丧济┫咽┫yàn下咽丧┫┗jì救济┗yè 呜咽┗sàng丧失3.词语说明【望九】接近九十。
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差不多上。
【唾手可得】比喻专门容易得到。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明白明白】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靠而不可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望九:接近十九。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差不多上。
B.懵懵明白明白: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生活,说明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
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按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永久的悔_课件
“黄 的”
“红 的”
永 久 的 悔
季 羡 林
季羡林(1911.8.2~2009.7.11),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 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 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 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 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 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 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 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 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 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
文章结构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情?
这个“悔”既 包含着作者对生身 母亲的深切思念, 又包含着因无法报 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而产生的悔恨。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 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 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 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感人至深。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 终、时隐时现,全 文就是以此为中心 展开的。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 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正确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展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创立情景,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展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 《永久的悔》
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永久的悔》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永久的悔》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土,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
最小的叔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於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土,说是农民,但又无日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麽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後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後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
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土”,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
於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
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
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
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信况。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
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
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仅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
(课件)2.永久的悔
作者悔什么?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2段)。 子欲养而亲不待(第10段)。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我”心中的永久的 悔。
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的家境贫寒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 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篇幅不 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 深地印入读者脑海,勾勒出了母 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 垫了感情基调。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 块……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 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 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 野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 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 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 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 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
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 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 叶。子女想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在了。 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 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 亡故。
忠告:
永久之悔
珍惜现在
何止季老
及时行孝
为自己的妈妈写一 段颁奖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季羡林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 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 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 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 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预习检查
盈眶(yí ng) 简陋(lòu) 俯拾皆是(fǔ) 唾手可得(t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 立锥之地(zhuī) 够呛(qiàng) 孤苦伶仃(língdīng) 轮廓(kuò) 模糊(mó) 耕耘(gēng yún) 无缘(yuán) 白面馍馍(mó)
2.《永久的悔》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 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 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 已的心情。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作者“永久的悔”是: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试仔细阅读全文,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 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母亲: 第4段写母亲家境贫寒,不识字,没出 过远门。 第7段写母亲把好吃的都留给“我”, 从来不尝一口。 第9段写母亲不曾有过笑容,热切地盼 望儿子归来。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自责、悔恨。
阅读本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 们感受到作者因再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 悔恨的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 “吃”的经历。这样是否离题了?
不离题,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 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 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 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之苦写 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 苦,就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 的程度就越深。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 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 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 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母亲很少出门,一辈子都在家 操劳,更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 爱。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 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 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 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福建省泉州市东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悔》课件新人教版
第十八页,共31页。
第十九页,共31页。
第二十页,共31页。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第十七页,共31页。
资料(zīliào) 补充: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 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的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 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家去看看(kàn kàn) 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 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第十二页,共31页。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 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 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zhǐyǒu)吃 野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 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 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 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wěidà)的母爱赞 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
(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 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zàiyú)本文所表达 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 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 等。
第十五页,共31页。
3、作者如何表现(biǎoxiàn)自己 的悔的?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永久的悔》PPT课件 (2)
1、作者说“悔”俯拾皆是,文中又说“最深切、最真实、 最难忘”的悔,这三个“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表程度的副词,体现了作者的悔恨 之深,遗憾之大,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 印。
2、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如果把这个句子颠倒一下,改成“不该离开 母亲,离开故乡。”好不好,为什么?
贫困与饥饿; 吃几口“白”面; 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摸,递给我; 终日吃那又红又苦又涩的像猪肝一样的红高粱饼子。
3、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年幼的“我”想了哪些办法去 解决燃眉之“馋”呢?
嘴甜,讨大奶奶喜欢;拾麦子;割牛草。这 三件小事虽体现了“我”的聪明灵活,但主要是家 境贫寒、饥饿所迫。
4、作者写母亲,为什么处处提到“吃”?是否离题了呢?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主题。 2、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强烈的感情。 3、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学会尊重父 母,理解父母和报答父母。
听读课文
开心积累:
盈眶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井离乡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望九
1、课文在结构安排上又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 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3-9) 结尾点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除“黄的” 以外,所有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母亲一生含辛 茹苦,省吃简用,把好吃的全给了孩子们。所以,没 有离题,从“吃”这个角度写出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含 辛茹苦。
5、母亲为什么在自己头脑离印象模糊?她为什么 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笑过呢?
我在她身边呆的时间短,只呆到六岁,记忆 少之又少。我年幼不懂事,不懂得关心母亲;母 亲一辈子没笑是因为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受尽 苦难,饱尝骨肉分离和家境困顿之苦,太多的辛 酸和悲伤,母亲又怎能开怀一笑呢?
语文版 第二课《永久的悔》
•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 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 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 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2)写出母亲为了子女,宁可 自己挨饿,也舍不得吃好一 点的东西,体现了作者对母 亲的感激之情。
(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 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 辈子都没有笑过。
整体感知
解题:1、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
2、永久说明什么?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 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 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 已的心情。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 作者“永久的悔”是: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试仔细阅读全文,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 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母亲:
• 第4段写母亲家境贫寒,不识字,没出 过远门。 • 第7段写母亲把好吃的都留给“我”, 从来不尝一口。 • 第9段写母亲不曾有过笑容,热切地盼 望儿子归来。
• 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这个 “悔”字蕴含了作者复杂的 情感,作者内心充满了自责、 无奈、悔恨,一种撕心裂肺 的痛,令人潸然泪下。
• 这句话意思是树想要停下来 可风不停,自己想要好好地 侍奉父母时,父母却不在了。 作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 理解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 时却已不能,引用这句话饱 含作者的无奈与后悔之情。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出 生于农民之家,1930年考入清华 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 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 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 言学家。
2.永久的悔
给红体字注音。
u) 盈眶(kuàng ) 简陋( lò 轮廓( kuò ) ī 立锥之地(zhu) 懵懵懂懂(mĕng ) 寄人篱下( lí) 白面馍馍( mó ) 够 呛( qiàng) 唾手可得( tuò ) 伶仃( dīng ) 蹭( cèng)车
远 方 ,母 盼亲 望不 自知 己有 的多 儿少 子日 回日 来夜 呵夜 , 眼 望 !
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
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 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 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饱含了 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 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 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 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 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永 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 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讨论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字词
u 立锥 zhuī 简陋 lò
伶仃 lí ng dīng
唾手可得 tuò 无缘 yuá n
ng 够呛 qià
懵懵懂懂 měng 寄人篱下 lí 模糊 mó 轮廓 kuò 耕耘
gēng yún 白面馍馍 mó
温故知新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抒情)
表达方式:
1、抒情 2、叙述 3、描写 4、说明 5、议论
放他走的!”母亲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吗?请结合 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是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既 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又牵挂孩子, 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母亲的记忆很模 糊。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第一课时)
诵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 1930年考入清华大 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1946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兼 东方语言文学系主 任。是当代语言学 家。
文章的中心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 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 的心情。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感情 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 成年后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 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 有的一点点好吃的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 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 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 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怀念不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你认为文中的“难解”“易解”这两个词语
是否矛盾,为什么?
“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的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 “易解”是说如此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早一点懂得孝 敬母亲。
思考(课后练习3)
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
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情, 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作者“永久的悔”是:
理解含义
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理解含义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 情?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
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 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 悔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阅读9~10段,回答问题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
3、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爱, 对苦难生活的记忆远比母亲的印象深刻。 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啊!也含了做儿 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 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 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 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 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阅读短文 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大意
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
的大意。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课堂内容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 悔”。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感人至深。
课堂内容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
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共同欣赏
烛光里的妈妈
2、永久的悔Biblioteka 季羡林(第二课时)
理解含义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 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文章小结
1、条理清晰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 3、体会平实语言中蕴涵着作者的深厚感情。 4、把握文章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