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析读课授课时间一、教材分析: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学习从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新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中作者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难点:体悟文中作者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四、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一案一单、课件六、教学过程【目标导入】1、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2、关于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你了解多少?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精准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文学常识及重点词句3、体会本文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及精致生动的语言特点复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梳理一、掌握文学常识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_是__朝的__家。

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二、阅读理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 _________9、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4、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1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17、《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18、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初中语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初中语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1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1课时)

范县濮城镇中学导学案九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导学案总编号30主备人许瑞娜审核人赵洪国审批人授课人[.Com]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谈读书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3、在论证读书的益处时,作者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试加以分析。

四、反馈提升1、从文中摘录一条你最喜爱的名言警句,说说你最喜爱的原因。

2、关于读书(或书籍)的名言,你知道哪些?写在下面。

五、课堂检测1、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①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

()②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2、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六、课后反思学法指导栏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

并对比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难点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入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狡黠()藻饰()诘难()咀嚼()味同嚼蜡()矫()滞碍()阐证()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豁然贯通:孜孜不倦:3.文学常识填空《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

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理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满雪梅学习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谈论文的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论证方法。

3、熟悉读书的好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育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力量。

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这课的目标,了解。

【用时3分钟】2、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先快速地默读,了解大意(的观点)。

【用时5分钟】3、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标诞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预习案”中的问题。

【用时12分钟】4、借助工具书、解释解决生字、词,--组长可安排任务,提高效率。

【用时5分钟】5、精读课课文,小组合作探讨,完成“探究案”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6、比较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用时10分钟】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高校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锋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

”“德行如同宝石朴实最美。

”“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

”这些话布满成熟的人生阅历,而写法则务求清晰达意。

使用的比方非常恰当,但都来自实际。

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①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值我国处在临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学问,开阔眼界、兴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的笔名开拓了《燕山夜话》专栏。

①关于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能尝试运用。

3、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难点(1)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分析短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两篇短文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文体知识(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样的文学体裁。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1)大声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初步感知(1)思考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事物,作者对其有怎样的态度?(2)尝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课堂探究1、字词解读(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文本分析(1)《短文一》作者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分析。

(2)《短文二》文章围绕所写事物展开了哪些方面的叙述?作者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寄托了怎样的志向?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体会其生动性和感染力。

3、写作手法(1)探讨两篇短文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举例说明。

(2)比较两篇短文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4、主题升华(1)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内涵。

(2)思考两篇短文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六、拓展延伸1、同类作品欣赏推荐几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优秀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加深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2、写作练习(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篇:今天是星期五,我们下午在校外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去当地的孤寡老人之家做义工,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和一起做手工活动。

虽然任务看似简单,但对于我们这些初中生来说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当我们到达孤寡老人之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院子里整洁干净,老人们正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微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们先是和老人们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开始了我们的义工活动。

我们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陪老人聊天,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有的负责帮老人们整理居室。

虽然每个人任务不同,但我们都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老人交流,还学会了关爱和尊重他人。

活动结束后,我们收获了许多。

老人们感谢我们的帮助,并送给我们一幅手工制作的挂毯作为纪念。

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孤寡老人的孤独和渴望关爱的心情。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爱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第二篇:今天下午我们班从老师那里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为学校举办的文化节准备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

作为八年级的同学,我们自然是积极响应,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准备工作中。

我们班共有三个表演节目:舞蹈《青春舞曲》、小品《笑谈校园》和合唱《同舟共济》。

每个节目都需要认真排练和精心策划,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努力。

同学们毫不保留地展现了自己的才艺和激情,每天都坚持练习,不断完善表演的细节。

经过几天的辛苦努力,终于到了文化节的表演日。

我们兴奋而激动,穿着整齐的校服,化妆打扮,迎着热烈的掌声走上舞台。

舞蹈《青春舞曲》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小品《笑谈校园》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合唱《同舟共济》歌声悠扬、和谐共振。

每个节目都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好评,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文化节结束后,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

10. 短文两篇【知识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预学】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书.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青林翠竹,四时.._ __俱.备。

晓雾将歇._ 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沉鳞.._ ___。

..竞跃实是欲界.._ __。

..__ _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 __其奇._ 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研学】(三)合作探究与展示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都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找出文章用得特别精妙的词语,加以品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15、《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讲坛】走近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

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作品信息《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文章主旨《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

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思维导图(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谈读书(“读书时不……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1)摆出错误的看法,树靶子(2—4)引出提出正确的观点不求甚解(5—6)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7—8)作对比反复证明所述观点(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须反复阅读精彩分析问题一: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点拨】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人教版)

15《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不求甚解”含义。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澡饰() làn加()味同jiáo蜡() huò然贯通()3.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探究4.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

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主备人:岳志娜审核人:李伟伟学案编号: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学习重点难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回忆性散文随笔《随想录》。

2、背景链接: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露台()一撮灰()奔月()2、走近巴金:2、整体感知课文:(1)《日》《月》这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面对日和月,作者分别联想到了什么?【合作探究】(一)合作研讨-《日》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11-14班级:姓名: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导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自己补充:书信,又叫()或()主要内容以()为主。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结合注释翻译句子重点字词: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阳欲颓:四时俱备:能与其奇者:四、合作探究1.全文可分三个部分,怎样划分三部分之间存在联系?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4、《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一、课前准备:1、掌握作者资料苏轼是朝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把题目写在下面。

2、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课上交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1561—1626),___ ,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_____ 。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1912—1966),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3、释义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学究:开卷有益:二、整体感知(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⑴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⑵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探究质疑1、《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不求甚解》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精读品析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导学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类比手法与《爱莲说》映衬手法的作用。

5.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朗读指导《陋室铭》:(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爱莲说》:(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导学稿【学习目标】基本目标:了解培根、马南邨,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中层目标: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发展目标: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质疑法、合作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谈读书》【预习案】1、了解作者,回顾学过有关议论文文体知识。

2、自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死抠()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咀嚼()3、解释下列词语。

①味同嚼蜡:②吹毛求疵:③寻章摘句:④不求甚解:⑤咬文嚼字:⑥豁然贯通:4、再读课文,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5、背诵《谈读书》中的警句。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探究案】1、培根的《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2、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3、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运动除之。

《不求甚解》【预习案】1、了解作者,了解什么是驳论文。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部编)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部编)
⑤不蔓不枝。蔓 枝 (名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 )
⑥香远益清。远(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 )清( 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作动词,显得清幽。)
<三>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 )今(样子)②惟吾德馨。馨:古( 美好 ) 今(芳香)
③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古(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丝绸,竹子)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
<二>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名词“名”,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③无丝竹之乱耳。乱 (形容词“乱”为使动用法。使……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劳 (动词“劳”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大垸镇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用)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何群霞 审核:
课题
课型
课时
使用者
《短文两篇》
预习展示
三课时
学 习
目 标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说”的特点。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情景一: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从)②不蔓不枝(枝蔓)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④可爱者甚蕃(多)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⑥宜乎众矣(应当)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甚解》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1——名人读书的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