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 2022年部编版精品

《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 2022年部编版精品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到达这个条件 ,文学还能到达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也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 "言尽一切〞的相片与 "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 "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 "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 "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那么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 ,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 ,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 "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 ,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溜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 ,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 ,愤怒至|极 ,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 ,左冲右突 ,十分磅礴险峻 !如果依靠一根铁索 ,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 ,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 ,籍贯为四川江津 ,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 ,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 -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 ,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着驮队和 "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开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 -9〕: "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 ,等待溜索过江 .开展〔10 -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 ,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 -22〕: "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 -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 ,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 ,有第|一人称的 "我〞 ,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 ,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 ,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2.默读课文 ,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 ,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 ,笑一笑 ."稳稳〞 "笑一笑〞 ,与 "我〞和牛的恐惧形成比照 ,衬托出领队沉着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 ,走到索前 ,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 "敲一敲那索〞 ,表达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 ,命在天上 !〞带 "我〞溜索时提醒 "我〞不要看下面 ,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 ,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 ,抽身跃下 ,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暴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沉着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 ,说明分享理由 .1.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 "用小腿磕一下马〞 ,用 "磕〞字 ,不用 "打〞 "抽〞等词 ,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 ,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 ,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 ,却是 "飞快地垂下去〞的 ,化静为动 ,赋予绝|壁以动态感 ,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 ,让人触目惊心 ,为后文写牛马的害怕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 ,三次使用 "小〞字:第|一次 ,写精瘦的汉子 "脚一用力 ,飞身离岸 ,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 , "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 , "之后是运驮子 ,就玩一般了 .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 "小〞字的活用 ,将人在溜索之上 ,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 ,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者将普通的 "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 ,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 ,构思巧妙"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 ,马帮如极稠的粥 ,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 "极稠的粥〞 ,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再如 , "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 ,扯下裤腰 ,弯弯地撒出一道尿 ,落下不到几尺 ,就被风吹得散开 ,顺峡向东南飘走 .万丈下的怒江 ,倒像是一股尿 ,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 ,写得很逼真 ,而且将 "万丈下的怒江〞喻为 "像是一股尿 ,细细流着〞 ,看似粗俗 ,实那么很有表现力 .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 ,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 ,不用这样的比喻 ,似乎难以表现出来 ,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 ,衬托出怒江的险峻 ,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 "我〞的反响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 ,干净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 . ,〞多么简洁的对白 !汉子们之间的默契 ,尽在不言中 .再如 , "首|领曲着眼望那鹰 ,……说:‘蛇 ? ,几个汉子也望那鹰 ,都说:‘是呢 ,蛇 . ,〞每句对话 ,惜墨如金 ,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无言之美》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的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在生活中传达和感受到。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并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导1、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美。

2、提问:“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预期答案: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美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二、整体理解1、导读文章标题和图片,提问:“你认为‘无言之美’指的是什么?”预测答案:可以是一种在生活中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的美,也可以是一种默契、无声的表达方式。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标出自己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原因:为什么美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美需要静心的心境,需要感受和沉淀)②对照:用有声的方式来表达,和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有哪些区别?③感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无声的美?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美的?④表达:你如何通过无言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三、深入思考1、通过分析文章的架构,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文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表达了什么意思?②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将无声的美与自然界和人性中的美联系起来?③钻研:为什么作者要将无声的美与哑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比较?2、在“美的定义”和“美的体验”两个方面深入思考:①美的定义:美到底是什么?美只存在于外界还是也存在于内心?②美的体验:美的体验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如何感受到美的存在?四、拓展延伸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学生们制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并阐述自己对无声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去发现身边独特的美,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无言之美导学案精品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无言之美导学案精品

《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概念词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论述思路。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到达这个条件 ,文学还能到达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也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 "言尽一切〞的相片与 "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 "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 "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 "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那么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 ,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 ,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 "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拟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 ,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 学后反思。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难点】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瞬息万变()缥缈()信手拈来()铢两悉称()()闲情逸致()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宏壮()惨戚()寂寥()谚语()(2)解释下列词语。

意蕴:。

美术:。

瞬息万变:。

附丽:。

铢两悉称:。

姑且:。

尽致:。

玩味:。

闲情逸致:。

怆然:。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有声有色:。

渊穆:。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2.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代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大师。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3.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课中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4.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难点】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piāo miǎo) 譬.如(pì) 笼.统(lóng) 意yùn(蕴) 缥缈..怆.然(chuàng) 颦.蛾眉(pín) 寂寥.(liáo) diāo(雕)刻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铢.两悉称(zh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旷.神怡(kuàng):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如生(xǔ):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栩栩..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niān):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作者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论点。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15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意蕴( ) 寂寥()譬如()颦蹙()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________________附丽:__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轻描淡写:__________________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人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三段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畜,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二、文本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第15课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5课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附丽( )意蕴( ) 寥( ) 统( ) 谚语( )急促( ) 顰( ) 心旷神怡( ) 蛾眉( ) 铢两悉称(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2)多音字混( )混杂难 ( )真假( )搅混 ( )假日2.字形笼笼罩峨峨眉茏葱茏娥嫦娥活动二:字词释义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2)熟语解释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引出话题(第1~2段):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话题——“无言”。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3~12段)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归纳观点(第13段):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二)课文主题本文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  (含答案)

丁香花(杨明)阅读字数:约1 300字建议用时:18分钟分值:18分考查题型:第4题作者简介:杨明,原名慎言,笔名占子、静之,江苏如皋人。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越扑越旺的烈火》《江海奔腾》等,短篇小说《好老太》《多好的家长》等,五幕剧剧本《枯井沉冤》(合作)等。

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

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

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

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个四点五点六点什么的就不新鲜了。

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④我十八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

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

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

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

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

九年级教案导学案15无言之美

九年级教案导学案15无言之美

九年级教案导学案15无言之美15无言之美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精品】导学案《无言之美》教师版

【精品】导学案《无言之美》教师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15《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15《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出师表》导学案《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学生版导学案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学生版导学案1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师版导学案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教师版导学案1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导学案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易错警示“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记忆方法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手:随手。

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四、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预设】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五、重点句子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六、课文图解一(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4——9段)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二(4——12)(10段)音乐——无声胜有声(11——12段)雕塑——含蓄不露三(13段)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七、主题归纳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告诉我们: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八、技法点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8.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充分完整。

D.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9.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10. 结合文章论述内容,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3分)试题答案:8、B 【解析】A、C、D三项来源于第三段文意,B项错,第四段“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且“言不尽意”才让言更值得玩味。

9、D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