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2011计划 71个协同创新中心
附:71个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名单1、科学和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13、拓扑材料科学和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15、知识经济和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27、水安全和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28、先进磷化工技术和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32、阻燃材料和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37、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国际汉学会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和工程学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牵头,由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由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东方电气、中材集团等4家国企联合组建的“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了高峰论坛,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讲话。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这也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创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了启动仪式。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揭牌,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雨润集团、青岛啤酒、茅台集团、伊利集团、光明乳业、完达山乳业、中粮集团、鲁花集团、渤海实业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河海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领导出席,河海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月12日,“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等领导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5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鞍钢、宝钢、武钢、首钢等骨干钢铁企业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共同组建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福建省正式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11
福建农林大学
行业产业
12
干细胞转化医学协同 创新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
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创欣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
科学前沿
13
康复技术协同创新中 心
福建中医药大 瑞士莱茵菲尔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福建省闽 学 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南海岸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音乐学院,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泉州市 泉州师范学院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泉州南音乐团,台湾心心南管乐坊,新加坡城隍艺术学 院 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福 建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文化传承
9
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 术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发展
10
海峡两岸特色作物安 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发展
第 2 页,共 3 页
福建省正式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序号 名称 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 新中心 牵头高校 主要协同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 限公司、福建森辉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 类型
行业产业
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 用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
区域发展
3
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 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
文化传承
4
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 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侨大学
区域发展
5
海西环境与能源光催 化协同创新中心
福州大学
区域发展
第 1 页,共 3 页
福建省正式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序号 名称 海西新型显示器件与 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中 心 牵头高校 主要协同单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 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冠捷科技集 团、TCL集团、长虹集团、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厦门大学、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船舶 工业集团公司、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辉煌重工集团 类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前不久,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校长刘永亮,副校长梅创社与教务处、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处、党政办等部门负责同志一行赴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考察交流,并达成战略合作初步意向。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付中主持座谈交流会。
在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黄付中、董事会秘书齐恒年、副总工程师黄纪霖、市场推广部副部长杨锋陪同下,陕工院校领导一行实地考察了创新中心的研发中试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详细了解了中心生产的DLP光固化成型设备、金属激光熔融打印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装备等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相关软件及技术标准等。
在随后召开的合作交流会上,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秘书齐恒年首先致辞,介绍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机构组成、人才团队、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及运营管理等情况。
董事长秘书王蓉、市场推广部副部长杨锋就增材制造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创新中心“3D打印+教育”等进行了展示。
陕工院校长刘永亮用一句话“机床兴学立业,智造成就梦想”和三个“时”简要介绍了学校矢志不移70年扎根职教的历史沿革、办学业绩及近期双高、新校区建设等重大进展,并希望与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强强携手,对接高端制造、制造高端,服务国家职教体系建设。
陕工院党委书记惠朝阳在讲话中对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他指出,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
双方合作有缘分、有基础、有需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2020年第3~4期·总第112期93博览资讯联播Review Information有潜力,机遇难得、前景光明,期待通过这次交流,为双方下一步在“高端研发+人才打造”领域加深互惠、密切合作开好头。
会上,双方还围绕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与高水平高职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深度合作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和探讨,并就全面战略合作事宜达成一致。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0.08.04•【字号】浙经信技术〔2020〕92号•【施行日期】2020.08.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经信技术〔2020〕92号各有关市、县(市、区)经信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高水平推进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和《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经商省财政厅,特制定本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0年8月4日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打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攻坚战,加快健全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有效推进,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增量,根据工信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精神和《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根据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总体部署,综合考虑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总体遵循导向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
二、评估对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分为验收评估和运行评估两类。
验收评估对象是指创建时限不超过三年(发文认定之日起),已完成预期创建目标,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成熟一家验收一家”原则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申请提前验收;运行评估对象是指通过验收评估进入运行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运行评估满三年组织一次(通过验收评估的年份记作一年起算)。
企业技术中心章程模板
企业技术中心章程企业技术中心章程模板如何制定企业技术中心章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企业技术中心章程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企业技术中心章程模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原则,结合xxxx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特成立xxxx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
第二条技术中心的宗旨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强调市场意识、整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三条xxxx集团有限公司是技术中心的主体和依托,技术开发的经费主要由xxxx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少量来源于国家、省、部资助,经费使用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在运行过程中与xxxx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子(分)公司、项目部、下属主体单位及合作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以“经济合同的方式确定”。
第四条技术中心在有条件时还可承担国家、省部、行业、地方和其它企业的研究项目,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活动以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
第五条技术中心制定、修改、完善《xxxx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专家评聘试行办法》等,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招聘高端人才,调动广大技术骨干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六条为了规范与促进技术中心的建设、运作与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作用,特制定本章程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技术委员会是技术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
技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由xxxx集团有限公司任免。
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其咨询机构。
第八条技术中心下设技术中心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市场研究室、资金管理办公室、信息中心、人才开发研究室;其研发机构有岩土工程研究室、建筑工程研究室、压力容器设计室、大型设备吊装研究室、化工装备制造研发基地、大型机组安装研究室、电仪调试中心、焊接试验研究室、地理信息研发中心、试验检测中心、滑膜研究室、大型储罐施工研究室、大型塔器及气化炉安装研究室、无损检测研究室。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0.06.18•【字号】鲁工信技〔2020〕95号•【施行日期】2020.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规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了《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年6月1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培育申报第三章验收认定第四章管理与考核第五章附则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通知》(工信厅科〔2017〕64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37号)等,制定《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所称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在山东省内注册成立,由全国范围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新型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
主要任务是打造成制造业创新资源整合的枢纽、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的基地、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领军人才的培育基地等。
第三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做好培育申报、认定验收、管理考核和绩效评估的配合工作。
大学生科创中心章程模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大学生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是在学校领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任务的校内学生组织。
第三条科创中心秉承“创新、实践、协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科创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学生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
第五条科创中心下设以下几个部门:1.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跟踪和结题等工作;2. 技术研发部: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支持;3. 宣传推广部:负责科创中心的宣传、推广以及与校内外媒体的沟通合作;4. 外联部:负责与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5. 会员服务部:负责会员的招募、培训和权益保障。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如下:1.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导项目实施,对项目进行评估和结题;2. 技术研发部: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支持,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3. 宣传推广部:负责科创中心的形象宣传,举办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创中心的社会影响力;4. 外联部:负责与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科创中心提供资源支持;5. 会员服务部:负责会员的招募、培训和权益保障,组织会员活动,增强会员的归属感。
第三章运行机制第七条科创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
第八条科创中心定期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讨论和决定科创中心的重要事项。
第九条科创中心设立理事会,由主任、副主任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科创中心的重大决策。
第十条科创中心经费来源包括学校拨款、企业赞助、会员会费、项目经费等。
第四章会员管理第十一条科创中心会员分为普通会员和荣誉会员。
第十二条普通会员享有以下权利:1. 参加科创中心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2. 参与科创中心的项目申报、评审和结题;3. 获得科创中心提供的各类培训和技术支持;4. 对科创中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惠州学院
20 侨乡文化与遗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五邑大学
21 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家具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
2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心
三、广东省培育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序号 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抗体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中药和天然药物协
1
暨南大学
同创新中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6 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17 潮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韩山师范学院
18 广东特色金融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创新发展中心
肇庆学院
20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1 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依托单位
1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2 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新一代光电材料物理与化学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
3
华南理工大学
心
4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5 华南家禽疫病防控与产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
6 器官衰竭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
7 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附件 1
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一、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
序号 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1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2 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3 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4 高分子先进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及教学的体系共21页PPT资料
(三)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技术研究院
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
二、协同创新中心情况介绍
IC基地
➢ 广州IC基地快速发展得到国家工信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 等高度重视,省市区各级领导,包括广东省纪委书记黄先耀、 副省长陈云贤、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等 领导视察了广州IC基地并对建设工作予以肯定。
1
4
机电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6
6
有 3+1 有 3+1 有 3+1
深圳华中数控有 限公司
陈新度
机电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2
2
有 3+1
二、协同创新中心情况介绍
(一)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2019协同创新计划项目“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 心”
(二)广东华南设计创新园
以国家IC基地为例,组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系统人才培 养班。
全校 学生
选 拔
通识教育课程+专 业基础课程体系
万频 万频
自动化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
自动化
3
8
有 3+1 有 3+1
8
顺德苇源电机有 黄开胜
限公司
万频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1 有 3+1
苏州凯蒂亚半导 体制造设备有限
公司
杨杰、 成思源
10 佛山市金天皓科 陈新度
技有限公司 刘建群
机电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微电方向)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嵌入式 控制技 术中心
2011计划 71个协同创新中心
附:71个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名单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27、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28、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3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37、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国际汉学会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牵头,由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
西安交大介绍
特色专业
• 西安交通大学,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 8个重点学科 1.管理科学与工程 2.电气工程。 3.机械工程。 4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5.材料科学与工程。
特色专业
• • • • 1,自动化专业: 2,电子专业的: 3,力学:工程力学: 4.生物医学 5,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
理科近三年录取分数线
10年 416 等级 A A 11年 398 等级 AB 12年 等级 381 AB
附江苏录取分数 2010年 年 本一 345 本二 328
2011年 345 320
2012 340 312
文科近三年录取分数线
10年 362 等级 A B 11年 354 等级 AB 12年 等级 361 AB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 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 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 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 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建 设的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是九校联盟 (C9即2+7大学,国际上称为:中国常青藤 盟校)成员、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 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认定的“高端 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
附江苏录取分数 2010年 本一 355 本二 321
2011年 343 319
12年 341 311
寄语同学
菊花选择了深秋,才有了“黄花千点幽 岩下”;梅花选择了严寒,才有了“梅花 香自苦寒来”。 有了目标和毅力,尽管你踏着的是荆棘, 也没有攻不下的堡垒,成功最终微笑着等 候你! 战胜挫折,告别失败、冲向成功,那是 人生永远值得骄傲的回忆。难道你不想拥 有这片湛蓝的回忆?
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五邑大学
21
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2
广东家具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三、广东省培育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序号
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1
抗体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中药和天然药物协同创新中心)
暨南大学
2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17
潮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韩山师范学院
18
广东特色金融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金融学院
19
西江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肇庆学院
20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1
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暨南大学
3
华南稻作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
4
体外诊断协同创新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
5
绿色光电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
6பைடு நூலகம்
广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
7
高端应用电子芯片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
8
分子诊断和个体化医疗协同创新中心
汕头大学
9
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高端电子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
14
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