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 PPT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 课件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 )、以 为、与等。
(一)于(又作“於”、“乎”) 又作“ 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 “于”与“於”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 为叠韵,于为匣纽,属牙音,於为影纽, 为叠韵,于为匣纽,属牙音,於为影纽, 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 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喉、牙为 邻纽。 邻纽。 本义为吁(一说为竽)。 )。今作 “于”本义为吁(一说为竽)。今作 就是“ 的篆文的隶定。 “亏”的,就是“于”的篆文的隶定。 与吁为古今字。 亏与吁为古今字。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 容易引起误解,这就是“ 容易引起误解,这就是“坐”。例 如: 来归相怨怒, 观罗敷。 (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乐府诗 陌上桑》) 乐府诗· (《乐府诗·陌上桑》) 停车坐爱枫林晚,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杜牧《山行》) 二月花。”(杜牧《山行》)
3.表示比较。 .表示比较。 例见页459第二段,“富於周公”—— 第二段, 周公” 例见页 第二段 仲尼”——比孔夫子还 比周公还富, 比周公还富,“贤於仲尼”——比孔夫子还 贤明。 邻国”——比邻国还多 比邻国还多, 贤明。“多于邻国”——比邻国还多,“猛 ——(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 於虎”——(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比老 虎还厉害。 虎还厉害。
(4)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 暇食,用谐万民。(《 。(《尚 暇食,用谐万民。(《尚 无逸》) 》)昃 甲骨文作 书·无逸》)昃,甲骨文作。 闲也。孔颖达《正义》 遑,闲也。孔颖达《正义》云: 遑亦暇也,重言之者, “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 自有复语。 自有复语。” 戚用於古, (5)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 於今也。(《韩非子· 。(《韩非子 於今也。(《韩非子·五 》)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 蠹》)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 一种兵器,《说文· ,《说文 一种兵器,《说文·戉部》: “戚,戉也。”戉为“钺” 的本字。 的本字。 以上表时间
古代汉语-介词
二、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这类介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表示 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它们是 “以、为、因、由、缘、用”等。 (一)因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
(二)由 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 ②知物由学,学乃知之,不问不识。《论衡· 实知》 ★“繇”与“由”通。即可以作时间介词,也 可以作原因目的介词。如: ①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汉书· 元帝纪》 ②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 孝文本纪》
(二)“由” ①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人。《孟子· 公孙丑 上》 ②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蜀国· 诸葛亮传》 (三)“自”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②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 (四)在 ①迎新在此岁。《田家》 ②时权拥军在柴桑。《三国志》
(五)向。介词“向”主要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方向,还可以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说菀· 贵德》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 (六)为。“为”有时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或处所,这时可译作“在”。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 ②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史记》 ②跖之狗吠【 】尧,尧非不仁,狗固吠【 】 非其主。 ③审之也,故国霸【 】诸侯也。 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继承礼义,则 归之【 】庶人。《荀子· 王制》
七、介词“以”的用法及其省略 (一)介词“以”的用法 “以”字本来是动词,相当于“用或认 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 词意义弱化而变成介词了。常见用法有如 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之 意,可把这种用法译为“拿、用、把、凭 、靠”等。例如: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 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 淹《岳阳楼记》)“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 “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虽然如此”。例如: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 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左 传成公三年)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 个连词,表示让步。19
14
14
• 第三、 “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 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 子•告子下)在这种情况下, “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 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 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 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 、 “既然如此, 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对曰: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15
• 三、固定格式问题•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 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 “无以”是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左传僖公四年)•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 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 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 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 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 “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 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
古代汉语 介词
2 介词“以” 介词“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当于现代汉语的“ 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②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 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 。( 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宪问》)
1 动词“以”: 动词“ (2)以为 )
格式:单用“ 格式:单用“以”;“以为”或“以……为……” 以为” ……为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 。(《 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张释之列传》 ?(《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传》)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③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孟子 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2 介词“为”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 “向”、“对”等。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武驱民者,桀纣也。( 孟子•离娄上》 。(《 武驱民者,桀纣也。(《孟子•离娄上》) 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
甑
2 介词“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1.于、於 、乎
• “于”、“於”上古不同音。 • 《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
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 切。”
•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 多用於。”
•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 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 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6.引介假设条件
•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
非子·内储说下)
•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 而行。”(说苑·奉使)
——引介的谓词性宾语已经事物化。
• 为……故:因为……的缘故 • 以……为:
把……认为/当作/作为【介词+动词】 • 以臣为不顿命。(战国策·燕策) • 欲以齐为事。(战国策·燕策)
—— “因为”、“由于”
6.引介时间
•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26) •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
墓志铭)
• 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青传)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
☆ “有以”、“无以”——“有/没有什么东西(或 办法)用来” (相当于有/无之后省略宾语)
4.与
(与+宾)+动
A.引介涉及对象 •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
国与役处。(战国策·燕策) •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
也。(孟子·离娄下)
B.引介服务对象
•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
子·离娄上)
• 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C.引介支配对象 • 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车舝) • 纵躯委命,不私与己。(贾谊.服鸟赋) D.引介方式 • 蛤蟹珠龟,与月盛衰。(淮南子·地形训)
古代汉语介词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例如:(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
古代汉语-第十五讲介词
贱之也,食以草具。
▪ ⑤宫之奇以其族行。
▪ ⑥余船以次俱进。
▪ ⑦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注意:其他的意义一般都是从“凭借”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因此,各用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就不很明显,例如:
很少用“於”。
▪
“于”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
如:
▪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构成被动句。
▪ ①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 ③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 “信乎天下”就是“信于天下”,即“被天下信”。在古书中用 “乎”表示被动是比较少见的。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例二《荀子.劝学》: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 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2)二是它的宾语可以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 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
▪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用来……,来……,而…… ▪ ①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 ②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 ③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3)用来连接因果复句,用在原因分句的句首。 因 为……
▪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②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射也。 (《韩非子·内
储说上》) ▪ ③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汉书·张释之传》 ▪ 3、动词:用做谓语,带宾语。 ▪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④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⑤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⑥视其所以。(《论语》)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介词会被省略,只留下其他词语。这种用法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语境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介词的省略可以通过语境来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这种用法需 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
介词的替代
替代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一个介词可以被另一个 介词所替代,以避免重复或强调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 加灵活多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表示比较关系,如“比”、“ 与”、“和”等。
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入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通过使用介词,可以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 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句子语义更加明确。
表达时间、地点、方向、比 较等关系
介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方向和 比较等关系,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可以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 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 或状态的特点和属性。
02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用法
表示时间
介词“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在”、“到”。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当”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时”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
2018/9/5
15
注意:
• “于”除用作介词之外,还可用作动词词头。 这种用法,文言文中只能写作“于”,而不 能写作“於”。
2018/9/5
16
• (五)于是 • 1、“于是”本是介词“于”和代词“是” 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 语,或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根据“于” 的用法的不同,可分别译为“从这”、 “在这”、“在这时候”、“在这种情况 下”等。例如: •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 僖 公三十三年》)
介词
2018/9/5 1
•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
• “以”、“於”、 “为”、“与”、“之” 等等。
2018/9/5 2
一、以
• “以”有一个异体,作㠯,我们见到的影印 的古籍很多都写作“㠯”。 • “芣苢”(fu2 yi3,车前子)中的“苢”, 从㠯得声。
2018/9/5
3
• • • • •
• “于”(“於”)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 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是首先要与 其它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 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 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 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的作用 有四个方面:
2018/9/5 11
2018/9/5
20
•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可 译为“向”、“跟”、“对”等。例如: •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 迁《报任安书》)
2018/9/5
21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一 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等。例如: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 天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史记· 货殖列传》)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 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 件或身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 等。 例如: ①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③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④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伯楚以呂郗之謀告公。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介詞“為”
3、引介原因 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②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③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 子不為小人之洶洶(氣勢兇猛)也輟行。 4、引介主動者(陽平) ①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 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②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並、且、而、則、況、矧 連詞“與”、“且”、“以”、 (shen3)、抑、雖、然、 “而”、“則”、“然”、雖” 即令、、使藉、 、設如、、故若”、等苟。、倘、和特殊的連詞“之”加以介紹。
連詞“之”
連詞“之”有的語法著作中稱為助詞或介詞。但介詞 限於帶賓語者,故把“之”處理成連詞。連詞“之”的 主要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加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使前 後兩項之間形成偏正關係;另一種用法是加在主語和謂 語之間使前後兩項之間形成主謂關係。 一、偏正結構 用“之”來連接的偏正結構,細分起來,“偏”和“正” 兩部分之間實際上有三種關係,即領有關係,同一關係、 修飾關係。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例如: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史記·魯周公世家》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课件
(二)连词 C用于顺接和逆接,但并不是“而”本身有这两种性质。 a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 转折。译为“而且、就”等。 例: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山海经·精卫填海》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一)介词 2、以 ⑤“以”可作连词,作用略同于“而”。 例: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介词 3、为 (1)“为”(四声)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 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 例: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荀子·天论》 汉族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一)介词 2、以 ③“以”字的宾语上文出现过,这时宾语可省略。 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④“无以(亡以)”是一种凝固情势,“以”后可不带宾语。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文言文常识
目录
CONTENTS
01 介词
02 连词
一、介词
(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 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地方、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等。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等,如“人 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
等,如“之 乎者也”
介词的特殊用法和注意事项
介词“于”:用于表示 时间、地点、原因等,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介词“以”:用于表示原 因、目的、方式等,如 “以德报怨”
介词“而”:用于表示并 列、转折、因果等,如 “学而时习之”
介词“之”:用于表示对 象、方向、目的等,如 “之乎者也”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如"以"、 "于"、"为"等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表示状态、 性质、程度等。
介词与代词的搭 配:如"以"、" 于"、"为"等介 词与代词的搭配, 表示人称、数量、 时间等。
06
古代汉语介词与句法结构
章节副标题
介词与句子结构的关系
介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03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介词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汉语介词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用于连接名词和动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在秦汉时期逐渐丰富,出现了更多的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更 多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体系
04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解析
章节副标题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以、 于、为、与、之等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在、 到、从、向、对等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现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古代汉语介词特点:简 洁、含蓄、形象
现代汉语介词特点:明 确、直接、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於”的本义是乌,象乌鸦之形。
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
读曰乌。”可见“於”与“乌”为异体
字。
於、于作为介词,其语法意义都相同,
不同的是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诗经》
多用“于”字,《左传》、《论语》、
《孟子》多用“於”字。
.
9
“乎”古与“于”同音,都是匣纽、鱼部字,作 为介词,与“于”同。 于(於、乎)作为介词有四种主要的用法: 1. 与名词性词语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後,表 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
.
22
(三) 为 为的本义是“以手役象,以助劳作”的
读去声,一读阳平,读去声的介词“为”
是介引动作所涉及的对象、行为的目的、
原因等。例如:
(1)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
策·赵策四》)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
23
▪ 若代词作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 代词可省略。例如: (24)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 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庄子·秋水》)
.
14
(二)以
(见徐仲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下, 页561) “芣苢”中的“苢”, 得声, 亦兼得其义。《说文·一下·艸部》:“苢, 一名马舃,,其实如李,令人宜子。从艸、
苢 “台”,再进一步演变就成“以”, “以” 作为介词,显然是实词虚化。
.
15
教材说“以”本来是一个动 词(页454),不确。其实 “以”本来是一个名词,是 指腹中的胎儿,以与“台”、 “胎”是同源字。
.
12
3.表示比较。 例见页459第二段,“富於周公”——比
周公还富,“贤於仲尼”——比孔夫子还贤 明。“多于邻国”——比邻国还多,“猛於 虎”——(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比老虎 还厉害。
.
13
4. 引进施动者。
▪ 1.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齐 晋鞌之战》)
▪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 身》)
.
4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 三,现代汉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 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 况。
▪ 1,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2,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 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三国志·华佗 传》)
.
5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 为、与等。
如:
(2)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隐公元年》)
“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
(有人称为复式虚词)“无以”
(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
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1)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 问》)
21
“以”字还有连词的用法,例如: (1)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 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晋书·吴隐之传》 《庄子·外 物》。
.
6
(一)于(又作“於”、“乎”) “于”与“於”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 为叠韵,于为匣纽,属牙音,於为影纽, 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喉、牙为 邻纽。 “于”本义为吁(一说为竽)。今作 “亏”的,就是“于”的篆文的隶定。 亏与吁为古今字。
.
7
介词“于”可能源自动词“于”
▪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诗·豳风·七 月》)
介词
.
1
介词是一种虚词,一般不 能单独使用,经常用在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 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 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 原因、方式、对象等。
.
2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 一,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一般只作状语; 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 又可作补语。
▪ 1,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告子 上》)
▪ 2,赵氏求救於齐。(《战国策·触龙说赵 太后》)
.
3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 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总是放在介 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有时 可以前置。
▪ 1,问:“何以战?”(《左传·曹刿论
战》)
▪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桓公伐楚》)
(5)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 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一种兵 器,《说文·戉部》:“戚, 戉也。”戉为“钺”的本字。
以上表时间
.
11
2. 介绍动词涉及的对象。 例如: (6)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 问也。(《荀子·大略》) (7)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 有献於公。(《左传隐公元年》) (8) 利泽施乎万人。(《庄 子·大宗师》)
.
16
“以”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1. 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例如: (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难势》) (2)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 子·劝学》)
当“以”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 “以”字才是动词。例如: (3)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力也。(《论语·宪问》)
.
17
2. 引进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 例如: (1)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论语·卫灵公》) (2)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 也?(《左传·成公二年》)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史记·陈涉起义》) Nhomakorabea.
18
3.介引行为的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
例如:
(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 骞传》) (2)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 门豹治邺》)
.
19
4.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 (1)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 传》) (2)(楼子)后以中牟反入梁。(《战国 策·魏策》) “以”的宾语还可提前,用来强调其动作凭 借的对象。例如: (1)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左传·僖公四年》)
.
20
“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例
.
24
▪ 读阳平的介词“为”是引进行为的施 动者。
例如: (1)流共公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 三危,殛鯀于羽山。(《尚书·尧典》) (2)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越语》) (3)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以上引进处所。
.
10
(4)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 食,用谐万民。(《尚书·无
闲也。孔颖达《正义》云: “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 自有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