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探析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草原、山地等退耕地区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以提升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价值。
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提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是退耕还林导致农民失业问题。
退耕还林使得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转变为林区,导致部分农民失去了耕作土地,从而造成农民失业问题。
对策是引导农民转变职业,发展与林业相关的产业。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鼓励人们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蔬菜等农作物,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导向。
可以培育林业人才,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创业支持,让农民在林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找到自己的岗位。
二是退耕还林带来的生计问题。
退耕还林后,土地面积减少,农户的生活来源减少,生计问题成为一大难题。
对策是在退耕还林的开发和利用退耕地的经济价值。
可以积极开展旅游业,将退耕地打造成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等,吸引游客,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也可以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将林区的木材、草木等原材料加工成家具、建筑材料、生物质能源等产品,推动林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退耕还林后的资金来源问题。
退耕还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和生态修复,而地方财政有限,难以承担这一巨大的财务负担。
对策是加大对退耕还林的财政支持,并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专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
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引入投资、PPP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分享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四是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和运营问题。
退耕还林一旦实施完成,就需要进行后续的管理和运营工作,以确保森林植被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对策是建立完善的林地管理体系,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运营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林地权属制度,确保林地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明晰。
可以加强对林业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林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改为森林或草地,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产业发展问题。
本文将探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会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退耕还林,农民失去了一部分耕地,对于那些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经济来源减少。
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农民转变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来源。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种养殖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金融支持。
还可以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提高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后,农村就业问题也需要解决。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退耕还林可能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减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扶持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退耕还林可能带来生态补偿问题。
农民原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经济收益,而退耕还林后,土地成为了国家或集体所有的资源,农民则往往无法从中获得纯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给予退耕还林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偿。
政府可以通过出资购买生态保护服务,对退耕还林农民进行补偿,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退耕还林还可能带来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退耕还林,一些土地闲置或转为林业用地,使得原本可供农业使用的土地减少。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政府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土地的多功能性。
退耕还林虽然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产业发展问题。
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农民转变产业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实现退耕还林与农民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样才能确保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稳定地推进,并为农村地区带来长期的发展和繁荣。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或其他地区撂荒或耕地改为林地的一种环境保护措施。
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系统,同时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是经济问题。
退耕还林后,原本的农田转为林地,农民的耕地减少,农业收入可能受到影响。
为此,应该促进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寻找新的农业、林业或其他产业发展方向,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比如可以发展林下经济、林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通过利用林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还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养殖或种植业,打造品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是技术问题。
退耕还林后,需要进行林木种植和管理,以保证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支持,提高农民的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
可以组织专家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推广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
可以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农资保障,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是市场问题。
退耕还林后,林地成为可供利用的资源,但如何将林地资源转化为市场经济效益是一个关键问题。
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发掘潜在的经济价值,寻找市场主体和合作伙伴。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农林康养基地、观光旅游区等项目,利用林地资源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认证,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信誉度,提高销售价值。
是政策保障问题。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资金,用于农民的培训、技术支持、设备购置等方面,帮助农民顺利转产转业。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资源利用的权责和禁止,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监测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退耕还林(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11 自然 、 . 社会 经济 情况 吴起 县位 于陕 西省延 安 市 的西
北部 , 西北邻定 边县 , 东南 接志 丹县 , 东北 边靖 边 县 , 西南 毗 邻甘肃华池县 。地 处 173 7 ~18 3 9E,6 3 3 0 。85 ” 0 。24 ” 3 。 33 ~ 3 。42 ” 。南 北 长 9 . m, 西 宽 7 . 9 k 总 面 积 72 7 N 3 4k 东 9 8 m, 37 15k 。全县辖 4镇 8乡,6 9 . m 14个村 民委员会 , 总人 口 l. , 2 5万 其中农业 人 口 1 . , 0 6万 占总人 口的 8 . % ; 4 8 城镇 人
变 化 。 2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
退耕还林 ( ) 草 就是从保护 和改善生态环境 出发 , 易造 将 成 水土 流失 的坡 耕地 有计 划 、 步骤地 停止 耕种 , 有 按照适 地 适树 ( ) 草 的原 则, 因地 制宜地 植树 造林或 培育 草场 , 复森 恢 林或草地植 被。退耕还林工程 建设包括 2个方 面的 内容 : 一 是坡耕地退耕还 林 : 二是 宜林 荒 山荒地 造林 。具体 实行遵 照 l 6字方针 : 。因此 , 退耕还 林还草必然会导致 土地 利用结构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政府对部分农田进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
在我国,因为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退耕还林虽然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方面探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退耕还林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因为农田被退耕还林,附近的农户失去了耕作土地的来源,致使他们的收入来源受到了影响。
农民对于与农田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也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承。
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与收入问题成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退耕还林导致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减少。
由于一部分农田被退耕还林,导致了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平衡。
退耕还林也削弱了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供给的不足成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退耕还林使得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退耕还林,农业产业链也发生了破裂,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原有的农业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型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结构的失衡。
这也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困难。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从事农田整治、土地复垦和森林资源的培育。
通过培育一些新的资源,从而带动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从而解决农产品供给的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帮助农民寻找新的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和更新,从而调整和平衡农业结构。
六盘水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探析
六盘水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探析陶勇〔内容摘要〕在充分分析六盘水市自2000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和及其后续产业建设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六盘水市今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作者介绍〕六盘水市林业局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到2005年止,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9.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5万亩,荒山造林66万亩,工程覆盖全市98个乡镇,涉及农户13万余户,60万余人。
六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边远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随着工程的实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对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打造“凉都”品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2000年、2001年已实施工程中经济林补助的相继到期,粮食和现金补助停止,随之而来的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问题日显突出。
为此,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专项调查,采取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最基本单元取样分析,充分了解乡镇干部对后续产业工作的真实想法,通过听、查、看、访的方式直接面对广大退耕还林农户了解情况。
一、六盘水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及原因分析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全市所辖四个县区及所有乡镇。
对此项工程,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组织机构到人员充实、资金落实都给予了充分的保障,整个工程的实施情况良好,2004年度以前的工程实施质量已经省复查及国家核查,任务完成率及面积核实率均为100%,得到了国家和省检查组的好评。
在工程实施中,各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为退耕农户增收致富的林药、林草、林竹、林茶、林果等多种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发展后续产业,同时,各县还将工程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相结合,但以上规模都较小,结合深度广度不够,涉及农户较少。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的生态建设工程,旨在通过让农民退出农耕生产,将农田转化为林地,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1. 产业单一化退耕还林后,林地的利用范围相对较窄,导致林地利用单一化。
而单一化的林业产业不利于降低经济风险,也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
产业单一化也降低了林地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2. 技术水平不高由于退耕还林项目前期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足,加上大部分农民从事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对于林业生产的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了林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林业的发展和效益。
3. 资金缺乏由于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用于退耕后的林地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因此大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在后续产业发展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无法实现林地的可持续经营。
二、对策建议1. 林地多元化利用针对产业单一化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农民对林地进行多元化利用。
引导农民发展林下养殖、野生果、菌类等产业,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将林地作为旅游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农林技术培训机构或者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也可以加大对林业科研的投入,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3. 支持资金投入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资金专项扶持基金,为退耕还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也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农民开展林业生产经营,实现林地的可持续经营。
4.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益。
对发展林下养殖、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农户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也可以给予退耕还林项目实行的地方补贴,为林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实施,许多地方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对策。
一、就业问题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减少,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就业问题。
在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后,部分农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收入下降的局面。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可以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和建立林下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除了种植树木外,也可发展相关的绿色产业,如采摘园、休闲农业等,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可以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
通过开办职业培训班,教导农民掌握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开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等业态,吸引游客增加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生态保护问题退耕还林是为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生态保护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区在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后,未能很好地保护和管理已经还林的区域,导致新植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出现死树林等情况。
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可能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为了解决生态保护问题,需要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
应加强对植树造林地区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需严格审核和控制开发规模,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产业转型问题退耕还林后,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转型调整,而目前一些地区在产业转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一方面,一些农民缺乏产业转型的意识,依然坚持传统的种植业或畜牧业,导致退耕还林政策的难以全面落实。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改造为林地,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效益。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退耕还林导致农田转为林地,使农民失去了耕地,无法继续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紧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整合和土地资源配置等措施,将农民转变为土地经营者或经营者,并支持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如农村合作社、特色农业等,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他们在经营农业产业上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提供培训和教育支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能力。
建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存在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农村电商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城市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市场竞争力和消费潜力的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弱,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投资,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可以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农业信贷和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足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土地整合和资源配置、技术支持和科学研究、市场拓展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产业发展对策探析——以黔西北岩溶山区为例
(Guizhou Biji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total amount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decreased sharpl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has been deteriorating,which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on the rural industrial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源自2018 Vo1.50 No.3
退 耕 还 林 对 农 村 产 业 结构 的 影 响 及产 业发 展 对 策探 析
—
—
以黔 西 北岩 溶 山 区为例
罗永猛 石 梅
(贵 州省毕 节 市林业局 )
[摘 要] 随 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总量急剧 减 少,生态环境持 续 恶化 ,严重威胁 到人 类社会 的健康持 续发展 。本 文 就贵 州省毕 节市岩 溶石漠化地 区退耕还林对农村产 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影响分 析的基础 上 ,提 出了提 高农作物种 植技术含 量 、 发展特 色经果林和菌材林产业 、加 强生 态旅游业发展 、培 育农林产 品加 工龙 头企业 、提升农 民劳动技 能等退耕 还林产 业发展 建议 ,以期 为类似退耕还 林 区提供 借鉴和参考 。 [关键词 ] 退耕还林 ;岩 溶山区 ;结构调整 ;产业发展
探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发展
探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退耕还林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本文浅析当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相信大家都知道,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
退耕还林与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退耕还林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缩减农民的种植面积。
如果不能保证各个后续产业协调发展,就会减少农民的收入。
因此,想要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一、当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1.自然灾害次数频繁。
通常,退耕还林地区,气候条件相当恶劣,炎热的夏季容易出现洪涝和干旱的情况,寒冷的冬季出现雨雪和霜冻的情况;有些林带的坡度较大,土质非常疏松,而且暴雨长期进行冲刷,容易导致地面裸露,损坏大面积的苗木;如果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很有可能导致地表水迅速流失,降低苗木成活率和造林成功率。
如果及时采用补造林或者补种树措施,就会直接增加工作量。
2.缺少工作资金。
目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主要难题是工作资金不足。
因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涉及到不同的环节,任务量和持续时间较长,必须要足够的工作资金作为保障,而且国家财政部门支付的造林补助费用仅仅包括种苗补助费用,并不包括专门的养护费用。
作为林业部门,不仅负责会议培训费用,而且负责工程管理费用、检查验收费用以及工程规划设计所需的费用等等,从而导致工作资金出现紧张的清理,对工程建设施工造成不良的影响。
3.科技服務水平低。
如今,我国许多退耕农户种植经济林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
即便国家补助费用少,他们也会自己掏钱完成种植工作,但是后期管理养护效果较差。
由于我国在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方面投入较少,因此,缺少先进的科技服务作为基础,从而减少经济林的产量,水果产品销售价格在不断降低,无法实现种植规模化,降低种植户的经济利润。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作者:陈明强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期陈明强(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乡林业环保站,贵州铜仁565300)摘要院从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健康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探索。
关键词院退耕还林还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存在的森林覆盖面积减少、草场大量退化、水土不断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但迎合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提出与存在的问题1.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提出生态环境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了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但可以扩大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地方区域的气候,而且能够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手段,优化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多年以来,由于大面积的焚林开荒、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对地表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我国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因此,应当从改善回复生态环境健康出发,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对生态破坏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较大工程之一,此工程影响范围广,与基层群众结合程度高,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工程的实行要归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当中。
如今,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我国全方面实施。
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的目的不太明确;退耕缺少和可持续发展符合的总体方针;退耕未结合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退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矛盾;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政策的保障体系仍不完善);退耕与粮食安全问题相互矛盾;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域选择标准不太明确。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020.081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背景及过程1.1 背景陕西省镇巴县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从2014年开始的。
在这六年以来共完成了6.7万亩的建设任务。
工程建设主要是栽植多种特色的经济林树种。
截止到现在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种植活动,并且2014、2017、2018年度任务通过了省级复查,2015年度任务通过了国家核查。
为了进一步的解决这片地域长期以来的产出不高,贫困面广、重视栽植而轻视管理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镇巴县当前的具体情况,制定激励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农业新型主体参与工程建设,让群众更多的参与在过程之中,更好的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从而调整镇巴县的经济产业结构,使得镇巴县的发展绿色循环可持续。
1.2 过程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镇巴县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客服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对巨大又困难,经过详细的调查与研究之后,工作的思路也就逐渐清晰起来,逐步探讨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改善生态、青山富民”为目标,坚持与改善生态环境、林业主导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生态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并制定下发了《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用来指导全县范围内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
在初期主要了解当地的种植情况以及产业结构,在全面了解了相关情况之后,开始针对性地制定了策略。
最终在正确策略的引导之下,镇巴县对于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进行了还林相关工作。
2 镇巴县农村概况2.1 地理位置2.1.1 位置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
总面积3437km 2。
因为地处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四周山地环绕。
与重庆,四川临近。
如果在交通上可以打破地形上的限制,将会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2.1.2 地形地貌镇巴县的主要地是西北偏高,东南比较低。
在25°以上的山坡面积达到了84.4%。
退耕还林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退耕还林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转为林地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在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农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田产出效益。
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林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还可以推动农村农业向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实施退耕还林。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超过40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
林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不仅提高了生态效益,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农田面积减少,农民转而从事非农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些地方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退耕还林增加了林地面积,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退耕还林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尽管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存在机械性、粗放性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效益,导致有些耕地转为林地后没有产出效益。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后没有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导致部分农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困难。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议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盲目进行。
城市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城市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农田的大量减少,这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民的生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退耕还林政策。
这些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的耕地面积减少,农民的种植收入也相应减少。
而农村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田耕作和农产品销售,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模式,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
此外,退耕还林政策还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很多年轻人选择离乡背井,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然而,城市退耕还林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退耕还林政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这对于提高农田产能、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可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种植经济林果树和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减轻农民对耕作收入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吸引一些外来投资和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退耕还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些地方政府仅注重地区耕地面积的达标,忽视了农民的实际利益和生计保障。
有的地区实行“一刀切”政策,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的农民生存和就业。
其次,政策的效果普遍不理想。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退耕还林政策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起到保护耕地和恢复生态的作用。
此外,政策实施中的腐败问题也时有发生,导致政策红利被少数人获取,群众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对于城市退耕还林政策,我们应该正视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并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管等方面进行改进。
浅析退耕还林生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浅析退耕还林生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在中国,退耕还林政策一直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退耕还林政策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退耕还林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退耕还林生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生态方面1.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农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使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树木的种植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护和保水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退耕还林还能够保护植被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空气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升。
2. 丰富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濒危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福利。
3.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可以减少农业面积,降低农业生产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退耕还林后的土地可以得到充分的休养和修复,减少地面污染和土壤侵蚀,降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二、经济方面1. 增加农户收入来源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地区农户增加林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农户的收入来源。
通过退耕还栽,农民可以开展林木种植、果树养殖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务,扩大农民的经济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利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
2. 提升农村经济结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
退耕还林后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林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拓宽了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是指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针对退耕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形成多种产业并稳定发展的产业模式。
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风险。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将退耕地用于发展林果业、林畜业等产业,不仅能够保护土地资源,还能够增加土地的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周边的生态效益。
对于农村振兴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通过发展林果业、林畜业等产业,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
在农村振兴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就可以为农村振兴提供一个良好的收入来源。
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可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产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乡村振兴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可以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撑。
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
在今后的农村振兴实践中,应该充分借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的经验做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循环。
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及后续发展研究
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及后续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林地被广泛占用问题,近年来我国号召开展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一项对农村产业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的政策,退耕还林使得农村的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和产量都可能下降,而林地的经济效益收效慢,这就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与后续发展是一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被注意的内容。
本文将对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及后续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村产业;演进后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力度加大。
退耕还林在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对农村产业结构造成了一定冲击。
主要是农用耕地的大面积减少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而林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长期见效缓慢的产业,短期之内不能为农民带来较高收益。
缓解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以及后续发展,是目前需要被关注的一个问题[1]。
一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1、耕地利用退耕还林之后农村耕地面积锐减,使得农作物生产量降低。
为了有效缓解农产品市场供求问题,要求政府部门对实行退耕还林地区的农耕业进行有效的扶持和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
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要求农民利用现有的少量耕地进行高效粮食的种植。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本地区自然条件状况,积极的挑选最高效适宜种植的农作物,适当的减少传统农业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的增长[2]。
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引进的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帮助。
2、畜牧业发展退耕还林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牲畜饲料产量。
增加了畜牧业的成本,从而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畜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同样需要加强对优质牧草的种植和培育,提高饲料质量,保证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扶持农民进行现代化农场牧场的建立,提高农民的畜牧业养殖能力,扩大饲养规模,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林业农业共同带动畜牧业发展,保证畜牧业更加优质化[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农村地区原先用于耕种的土地改为林地,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然而,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仅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其对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农民收入下降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耕种作物的收成也相应减少,这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下降。
这对于原本就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发放退耕还林补贴、培训农民新技能等方式,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
问题二: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农村地区本来就是种植单一作物的产业结构,退耕还林实施后,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更加突出了。
这会有很大的风险,一旦某种作物出现了病虫害,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促进农民走向多元化种植,例如种植果树、蔬菜等不同的作物。
另外,政府也可以加强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
问题三:资金投入不足退耕还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林地的造林、管护、后期监管等。
然而,许多地区的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项工作,这导致了项目推进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对策: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向社会征集资金、通过PPP模式实现资金聚合、鼓励企业参与等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促进退耕还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
问题四:社会公众对退耕还林的认知仍需加强虽然退耕还林贯彻落实已经有多年时间,但是社会公众对于退耕还林的认知仍然存在不足,很多人无法完全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对策:政府可以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退耕还林的知识,增强公众对于其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另外,政府也可以设置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退耕还林,推动项目的顺利推进。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实施的重要政策之一。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对农户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户生产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农户生产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生产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
工程的实施使得一大批贫困地区的土地得到了改善和保护,改善了土地资源状况,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工程的实施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生态补偿费用和产业扶持资金,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户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一些农户需要退耕,导致了一部分农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
农户需要改变种植的作物种类或者转变其他产业来增加收入。
部分农户因为土地资源受到限制,降低了土地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了农户的收入减少。
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确保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二、农户生活环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覆被率和绿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现象,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的风景和环境质量,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国家的森林资源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减少了过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促进了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提高了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探析
作者:熊伟华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退耕还林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在退耕还林导致一系列经济波动,例如耕地面积减少等。
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有必要就退耕还林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探讨。
本文分析退耕还林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村产业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生态自然被过度消耗,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在各地广泛开展,退耕还林必定会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为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益不受损害,必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其他的方式弥补耕地减少带来的资金流失。
1 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
退耕还林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我国国土的生态安全,解决国家要绿色生态、要“被子”的问题,这是一切退耕还林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另外,在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时,还应该考虑到退耕还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中应该秉承“退的下、还得上、可致富、不反弹”的建设理念,尤其要注意生态和经济2者必须同时兼顾,过于侧重于任何一方都偏离了退耕还林的预期目标。
在退耕还林完成后需要对后续产业进行调整。
后续产业主要针对受到退耕还林影响的农户后期的产业发展,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退耕农户的经济增收,最大程度将退耕带来的经济损失转化为经济优势。
但是,目前后续产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模式还未成熟、发展导向模糊、统筹机制缺失、技术服务不足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对此应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林下产业以及非农产业,从而实现退耕农民的增收。
2 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
由于耕地减少,退耕区域内粮食的产量明显下降,但是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以避免粮食总产量下降,甚至出现上升。
例如,对农作物结构的调整,以种植高效农作物,提高农作物
单位产量来替代这一部分的损失,尽量控制大面积种植的谷类粮食。
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即谷类粮食的产量更稳定,而马铃薯等高效农作物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下降。
退耕还林直接减少了可耕地面积,农耕土地转为其他用途。
退耕还林使得坡耕地的林木、草木覆盖率上升,土地利用出现较大的改变,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效益明显增加,但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体现,因此退耕农户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畜牧业发展同样需要依靠耕地种植,只有大面积的耕地种植才能提供充足的饲料,但是随着耕地变少,供应的饲料急剧下降,因此导致饲料价格上涨,不利于畜牧业发展。
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采取林草带共同发展的方式,不断提升牧草的质量,改变以往过于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种植模式,向农民传授养殖技术保证牧草的产量处于较高水平。
退耕还林后,原本一些进行种植的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并积极投身到二、三产业当中。
第一产业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而渔牧业以及高科技农业的农民数量明显上涨。
从表面来看,退耕还林减少了土地面积,压缩了农业的发展空间,但是退耕还林同样是农业向更加合理、更高科技的生产模式转化的催化剂,是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的有效方式,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向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转变的保障,农民从二、三产业也获得了较好的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减缓了农业种植负荷的生态压力,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地区还产生了地下水源。
以上因素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对策
为了应对退耕还林带来的农业波动,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经济作物、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种植养殖业替代传统大面积的耕地种植,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转型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众多的困难,因此在短期内必须发展后续产业,从而维护现下农民的根本利益。
种植耐寒、耐旱植物。
退耕还林虽然改善了水土流失等不良的生态环境,但是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实施,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干旱降雨量少,因此这些地区的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干旱问题,着手建设水利工程,并且引导农民开展耐寒、耐旱农作物的种植,以缓解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些地区过于迎合退耕还林,导致农业经济难以获得发展。
退耕还林的本质就是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最终还是服务于农业发展,如果因为退耕还林导致经济滞后,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良好的后续产业支撑尤其重要。
退耕还林具体实施中应该有原则地选择退耕区域,将一些立地条件好的区域适当保留下来,充分利用土地,类似坝子地等边缘土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后续产业,以保证退耕农户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进行退耕还林的区域都是因为生态承受力已经到达临界点,经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的地区,在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观察市场动向和本地的产业优势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向。
例如,畜牧业和林业都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
4 结束语
退耕还林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其主要的难点体现在退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循序渐进,把握好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关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朝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陈绪敖,查芳,何家理,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
[2] 陈尔也.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演进及后续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2013(27).
[3] 李大贵.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资,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