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作业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06
协作式教学模式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需要 教师合理分组和有效引导,否则可能导致部分 学生参与度不高。
04 常见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讲授式教学模式应用
01
教师主导课堂,通过讲 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知 识。
02
适用于知识密集、理论 性强的课程内容。
03
优点在于信息量大、效 率高,但可能缺乏互动 和学生参与。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 教学模式
contents
目录
•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模式概念及特点 • 常见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评价与改进策略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
0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 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 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督导
邀请专家或同行对教学进 行督导,提出改进意见和 建议。
效果评估方法
考试与测验
成果展示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作品展示、 汇报演出等,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水平。
问卷调查
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质量 的评价等信息。
协作式教学模式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 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个别化教学理念下的特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个别化教学理念下的特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个别化教学理念下的特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作者:潘莉鲍红安

来源:《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06期

摘要:特殊教育的教学对象是特殊学生,障碍类型与障碍程度差异大,需要变革相对单一的班级授课方式。通过班级教学、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个别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学生个性教育需求,保障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782。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体现为日常教学细节中既宏观又微观的教学策略,可以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个别化、教学方式的个别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照顾不同障碍类型与障碍程度的特殊学生,缩小特殊学生班级规模,做到班级、小组、个别教学相结合。

一、班级教学

特殊教育的班级教学从特殊学生的分布情况来看,有特殊班(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班级、普通学校特殊班)和融合班。

特殊班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班额比较小,一般8~12人。在班级教学上,可以尝试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异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的形式。其中分層教学考虑到不同层次特殊学生的需要,把特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按层次制订教学目标。异步教学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起点不一致,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小组教学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特教班的小组教学根据人数,把特殊学生分为3~5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班级教学中的个别教学,则是教师在巡回指导中,相继对个别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指导。

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变革

教师——学生——教师←→学生 趋势: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理念:精准服务学生所需,突出学习核心地位
• 四大类型(乔伊斯 《教学模式》)
1.社会交往模式(或称“社会互动教学模式”):以社会本 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特别强调学生的社会发展与适应能力 2.个人发展模式(或称“个别化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 学派理论为依据,着眼于学生的潜力和人格的发展 3.信息处理模式(或称“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以认知学 派理论为依据,注重信息的获得和处理 4.行为教学模式(或称“行为控制教学模式”):以行为主 义学派理论为依据,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控制与培养
以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的“问题导学”课堂、天津市教科院王
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等 一线中小学构建的教学模式满天飞,让人目不暇接
(二)身边的典型 1.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 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 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 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 “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 “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 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 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

教学工作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而且还要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教学的组成部分,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并通过这种或那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得正确与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苏联20世纪20年代和我国1958年的一段时间以及“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由于随意否定了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从另一方面看,长期以来我们又把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绝对化、凝固化,结果造成许多令人遗憾的情形,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难以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培养受到压抑等。由此可见,教学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实在是很大。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总是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一定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现时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变革所提供的必要性和可能条件等。时代变化了,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如上所述,教学组织形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一历史的回顾。(1)个别教学制。这种形式的教学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学校。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学生授业,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儿童,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进行的仍是个别教学,只同一个个学生发生联系。当教师在教某一个学生时,其余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样的教学,学习效果差,效率不高。我国古代私塾就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2)班级教学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别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因而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育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等。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夸美纽斯在17世纪概括并建立一套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固定的、相同的开学时间,同年龄的儿童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作同样的功课,教师对所教的科目作周密的计划,使学生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时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应该说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普及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故逐步被世界各国的学校所普遍采用。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势。
跨学科教学
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区化教学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增 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05
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与反思
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个性化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04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组织形 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如 在线教育、虚拟课堂等。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 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个性 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 ,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 泛地传播和应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
功能性
教学组织形式需满足不同教学活动和课程的需求,具有多 种功能。
目的性
每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教学 效果。
灵活性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01
02
03
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 果。
不同学科领域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引言概述: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通过调整内部结构、流程和文化,以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过程。在教育领域中,组织变革是指学校或者教育机构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等,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过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组织变革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变革

1.1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预和合作。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引入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逐渐与技术融合。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3 引入个性化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和差异化评价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二、课程设置的变革

2.1 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按学科划分,而现代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校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2 引入实践性的课程设置: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可以开设实践性的课程,如实验课、社会实践、创客课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实际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组织变革》教学设计

引言概述: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调整和改变内部的结构、流程、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组织变革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组织变革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1.1 确定学生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的期望和需求。

1.2 设定具体目标:根据学生需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3 分解目标任务: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步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行动方案。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2.1 内容的筛选与整合: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保留有价值的内容,删除过时或重复的内容。

2.2 引入前沿知识: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入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提高课程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2.3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网络、实验室等,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3.1 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多元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作业、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3.3 教学技术的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提高教学效果和互动性。

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教育新理念》第三章教学方式的变革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教学方式能否反映知识增长方式变化,决定着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首先知识增长方式大于教学方式(知识增长还可靠自学),所以教学方式

能部分反映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学科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取决于在教授不同学科时,你是否采用了适于该学科的教学方式。

2、谈谈你对知识增长方式变革呼唤教育制度创新的看法。

(一)在教育目的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以及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现代知识增长观念的影响,我国有不少的教师和教育学家认为,要使学生将来适宜于从事知识创新或科学研究工作,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技能(所谓“双基”)。他们也运用建筑的隐喻说,认为这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打得牢固与否,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打得牢固与否一样重要。掌握“双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一条“铁的规律”。然而,从上述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来看,这种观念和信念是值得反思的。既然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取得任何一条不可质疑的知识,也没有任何一条知识能够对世界提供终极的解释,那么就没有任何一条知识可以成为今后知识增长的稳固“基础”。人类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对于个体而言,掌握和理解原有的知识尽管重要,但也只是完成了知识创新的前一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因此,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否定”,更多地是指一种积极的“理解”,是要对原有观点(事实、问题、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方法)及其视角、证据、表达方式等等进行重新“检验”、“辩护”和“再思考”。学生们在这种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问、寻找漏洞、检验证据、组织辩护、转换视角等等思想方式。

教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

教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

教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

摘要:

一、引言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和意义

三、我国教学方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1.案例一:翻转课堂

2.案例二:项目式学习

3.案例三:混合式教学

四、教学方式变革的优势与挑战

1.优势

2.挑战

五、结论与展望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到现代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育者们不断尝试创新,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本文将分析我国教学方式变革的典型案例,探讨变革背后的优势与挑战。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

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的普及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教育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3.教育理念的更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三、我国教学方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1.案例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中的讲授环节和作业环节颠倒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微视频的形式提前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关作业。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是 有限的,这会影响他们理解所学知 识。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的 讲解,能让学生更加接近课本、触 摸背景、体会内涵,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 目标。
46
2、准确讲授学生困惑不 解的教学内容
当学生求通未得、浅尝辄止、 遇到困难和障碍、误入歧途等时 候,教师适时予以讲授指点,最 能发挥讲授的功效。
29
3、优化方法的选择
教师要使课堂实验教学的各 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 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教师 做、学生看”的模式转变为“学 生做、教师导”的模式,充分发 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0
4、把握度量的控制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是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 生,需要教师在实验的“度”、 “量”上进行合理的控制,才能使 得实验操作活动有效并高效地进行。
3
观点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 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 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 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发展个性 的过程。
4
观点四: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的态度和能力,通过变革学习方 式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而 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来进行教学,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个性化教学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来进行学生的学习跟踪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二、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互动式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设备,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互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指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学生需要到校园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而远程教学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

法进行教学。个别化教学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价,从

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中得到适当的指导。个别化教学

通常包括个别指导、小组合作、分层次教学等方式。个别指导是在教师指

导下,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和需求,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教师可以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

学习成绩。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中的学

生可以互相帮助和配合,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

学习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每个层次的学生可以

接受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集体化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集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

行集体学习。集体化教学注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团队的学习能力。在集体

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操练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讲授是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过讲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自己

的理解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

师之间开展的互动性活动,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交流意见和看法,提高自

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操练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将理论知识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别化教学和集体化教学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个别化教学适合对

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辅导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借鉴和发展了一些西方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此同时,还针对我国的教学现状,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育才中学“活动课时制”、人大附中“走班制”等。随着教育理论和科技的发展,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网络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有必要回顾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针对新形势,展望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回顾;发展趋势展望

教学组织形式是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它关系着教学过程的结构以及功能问题,决定着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程度,对教学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1]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回顾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分析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在封建制度确立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学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学生人数较少等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主要以口耳相传、自学辅导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无固定的修业期限和上课时间,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讲授,教学效率很低。这一教学形式极大的体

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赴淄博“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研讨会”学习汇报

济宁高新区第三小学许树雷

老师们:

大家好!

我在11月15、16日赴淄博参加了“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学习笔记,并拍摄了一百多张图片。现将我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向大家介绍如下:

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共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首先是来自浙江湖州的盛新凤老师,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得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课堂教学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盛新凤老师做了《和美语文的有效策略——以练导学》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词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教学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审美享受。其语文教学婉约雅致,清新秀丽。她倡导的“和美语文”,实际上是强调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协调,以及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通,以此达到“雅”的境界。“雅”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美的一种表达,她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结构闲雅”,都是种种美的表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更是内在质地的“雅”,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文化品位;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品格的统一。

第二位老师是来自江苏苏州的薛法根老师,薛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中学高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做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报告,在报告中讲到:

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也发生着变革。旧的传统教学

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也发生着变革。旧的传统教学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也发生着变革。旧的传统教学手段逐渐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大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例如在音乐创编课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编制MIDI文件,产生乐队演奏的逼真效果,使学生一边创作一边听效果修改乐谱,这不光效率高,而且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倍受学生欢迎。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童心在音乐的大世界里幻想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这首具有浓郁幻想氛围的美丽童话。在讲述如何演奏这首曲目之前,老师放映事先做好的幻灯片,纯白的天鹅缓缓地从水面,她轻移双足,舞动双翅,体态轻盈,像微风中柔曼飘逸的轻纱,有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和奇幻……,如此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乐曲,怎能不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而展开幻想的翅膀呢?“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幻想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发展进程中,不仅成人有幻想,孩子?有幻想。这种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像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治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更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在课前教师要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素材,抓住作品的构思,用儿童的视角,透过童心的折光,挖掘童心中的“海市蜃楼”,把孩子们带入童话般梦幻仙境,因势利导让他们燃烧起炽热的幻想之火。

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简介)

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简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出现以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教学。如孔子,根据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自创私学,广收弟子,常与门下弟子逐个研讨,传授学问,指点疑难。汉代著名教育家马融,由于来学弟子众多,于是创造“次相传授”的教学形式,由资深弟子向后进弟子代为传授,只有学问精进者才可登堂人室,亲聆师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阿加德米学园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基于混合教学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教学规模小、效率低

教学内容:简单化、单纯化

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向班组教学组织形式过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组教学组织形式

最先使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在这些学校里,采用了视学生学力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第一次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18、19世纪产业革命的促进,19世纪后半叶班级授课制开始普及。

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902~1903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学习评价

在学习小组中开展新教学组织形式读书报告会,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答: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其根本特征是“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在我国古代的“分斋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先形态,如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等。

1、“分斋教学”

北宋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则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在“分斋教学”的基础上,胡瑗还实行了“分组教学”,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各自基础把学生分组,讲课前先由学生自习,然后由教师召集讨论。讨论的方式或由学生各述所学,教师从旁指点,提示纲要;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当大家解答完后,教师小结;或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2、“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开始兴起,其中,东林书院的讲会较为典型,它定期举行,每年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个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诗歌唱和,成为明清书院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

3、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倡西方式的班级授课制

在西方,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

后来出现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课堂授课制度的变体形式。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这是两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

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特点: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2、现场教学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

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特点:

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2.使教学丰富多彩。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答:

1. 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与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当代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内容。当代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改进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合一。

2.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

①“班”(组)常常被视为教学的基本人员组成单位,班内包括小组和个人等,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既可以在固定的一个班内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变动的班内(如走读)开展教学活动。

②“课”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构成形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课”是师生共同栖身其中的教学活动时空。

③“时”它是教学活动的时间性的体现,有固定时间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没有固定教学时间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被称为弹性时间制。一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60分钟,没有固定教学时间要求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多见于现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