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word文档 (13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作者:赵卫华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1期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学者们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既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
流动人口子女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为6-15周岁的中小学生。
本文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指的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西安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就接近15万人。
这样一个不小的数字,必然会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一个现实的、严峻的问题:政府部门如何合理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部门如何使流动人口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稳定流动人口?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客观环境较差第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在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具有小学学历的约占14%,具有初中学历的约占67%,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到1%。
这一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基本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知识水平不高,无法顺利辅导子女的功课。
第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非常单一,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其次为医疗消费,至于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几乎没有。
由于他们大多挣钱十分艰辛,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也只能满足温饱,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就更少了。
第三,流动人口照顾子女的时间有限。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不固定,他们为了赚取加班费,普遍倾向于长时间工作,有的甚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小时以上。
因此,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十分有限。
这些客观因素实实在在地制约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效果。
2.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观环境较差第一,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很大。
在调研中,当问到“如果有一天您的收入不再承担得起孩子上学时,您会怎么办?”有55%的家长表示说什么也要让孩子上学,有43.4%的家长表示尽量让孩子上学,只有1.6%的家长表示实在不行只有不让孩子上学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流动人口指的是由于工作、学习、疾病、家庭迁移等原因而经常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的人群。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尤其是其中的大量子女,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心理适应问题、教育缺失等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经常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他们和其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稳定的教育资源。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往往不对流动人口子女敞开,造成他们教育机会的失衡。
同时,由于经常换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之间也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并且可能缺少稳定的师资队伍。
此外,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流动性,可能会缺乏对学校规则和纪律等方面的适应,导致教育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将城市教育资源向流动人口子女敞开,并优先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公办学校、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以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权利等方式实现。
其次,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适应支持。
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配合,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教育机构可以加强与流动人口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和照顾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
再次,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监管和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教育机构的考核和指导,确保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专项经费,用于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也要鼓励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要重视子女的教育,尽力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
同时,社会也要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近年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国家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家,城市化发展日益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或其他地区打工,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流动人口。
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和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许多工人携带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迁移,这也就导致了子女的接受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子女需要跟随父母的工作而频繁地转学,这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不连续性,老师无法根据孩子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教学,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于城市中心区的住所及子女的生活环境十分有限,孩子缺少劳动和生活的经验,也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影响孩子身体发育,甚至会对孩子的思想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2.1 提高法律保障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制定并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例如规定在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园区等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以及在教育资源配置、信息和交流等方面的细节措施,同时,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应该纳入教育法律体系中,对于违反政策的行为进行严肃执法。
2.2 加强城市与农村教育交流。
通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交流,打破教育壁垒,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和投入,使得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减少可能存在的教育资源短缺。
2.3 加强家庭教育。
流动人口的家庭通常不具备高学历,但是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共享给自己的孩子,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建立起亲子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以此对抗外在环境的影响。
2.4 加大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以便让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水平。
同时,教育系统也应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汇报.doc
2017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关系到未来民工子女的前途,关系到本地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家规定民工子女也应和本地孩子一样享有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并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为全日制公办学校的我们,应关注他们的教育。
为此,我们对本校初中部外地生进行了一次教育现状随机抽样调查。
二、问卷情况学校对初中部245名外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就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习情况等四个方面设置了55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 家庭背景从调查来看,48.37%的孩子生活在四口之家,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家庭,家长的精力较分散,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家庭中的长子或长女往往承担了较重的家务,或担负着照顾弟妹的责任,他们的生活能力较强,但学习方面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成为他们的弱项,学习成绩的提高存在一定困难。
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中另有23.17%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受着全家人的呵护,处处都被庇护着,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
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很少关心,只是在物质环境中一味溺爱,盲目宠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做事能力相对较弱,内心脆弱,一旦面临挫折,表现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这时,我们应该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爱,千万不能把对孩子的那种关爱变成一种溺爱,是他们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另外还有28.46%的孩子生活在多子女型家庭或几代同堂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构成复杂。
对于多子女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是家里的老大,其父母把他当大人看待,不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样样都做,而且还要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的学习和生活,父母不在家时一切家务都由他料理。
他们在家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什么学习环境了。
父母也不会有太多时间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对他们的教育自然就被忽视了。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将首先概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包括其教育需求、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接着,文章将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融入难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教育资源优化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融入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一群体中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背景方面,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家庭携子女一同迁移。
这些家庭往往由于户籍、经济等原因,难以在流入地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从而面临子女教育难题。
现状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挑战。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难以获得学籍,导致升学难、转学难等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一些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高额费用,只能选择将子女送回原籍就读,造成家庭分离、教育中断等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引言:流动人口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问题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随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对策来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
第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选择就近的农村学校或者质量较差的城市学校。
2. 学校随迁问题:随着流动人口迁徙的频繁性,许多子女难以保持稳定的学校环境。
他们经常需要转学,无法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分离的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不稳定和焦虑。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自卑感。
第二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和享受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
根据现行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些学校一般教育条件较差。
2. 教育投入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地教育经费的限制,对于他们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1.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教育资源的差距。
通过政府合理的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子女一样的教育水平。
2.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教育的限制,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3.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并考虑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支持。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流动人口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校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迁徙,他们需要不断换学校,因此,学校切换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学校席位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度和转学难度较大。
在城市的一些基层学校,流动人口学生甚至难以进入。
有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劳动力市场和民办学校中接受教育。
由于他们转学频繁,教育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本地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给他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流动人口的文化进步相对缓慢。
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储备显得格外不足。
在校园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不被人注意因而失去了自信,而自卑感和异化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家庭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普遍不太稳定,父母往往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力度不够,这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安全感与归属感。
4.体育锻炼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也面临着缺乏体育活动的困难。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业和生计压力下,无法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缺乏体育运动,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1.学校问题解决减少流动人口的不安定因素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学校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教育管理的改进。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1.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他们只能选择进入农村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往往无法与城市公立学校相比。
1.2 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或其他原因,常常需要频繁地迁徙,这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稳定的学习环境。
频繁的转学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1.3 教育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材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脱节,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
二、对策研究2.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可以通过扩建现有学校或者修建新的学校,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位。
此外,还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收费政策,降低他们的教育负担。
2.2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2.3 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2.4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培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升。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5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开端,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还因为家长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迁子女数量有3600万,他们当中,2.9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尚不能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为探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辖区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6个社区周边的17个门面房、3个工地380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辖区内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老师或校长3名,流动人口学生家长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个社区周边255名平均年龄38岁、平均来宁打工时间2019年的17个门面房业主,3个工地工人。
1.2 资料来源(1)调研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2)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见附录);(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4)查阅相关文献。
1.3 方法(1)随机抽样:在辖区学校中随机选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社区周边随机选取了多个门面房业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2)个别访谈:采访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学生家长,深入学校、社区专访和体验生活。
(3)问卷调查:按照附录中的问卷对6社区周边255名门面房业主及工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子女所处或停留的教育阶段、子女各学习阶段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对子女上学的关注程度、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方面。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一 些来 自江 苏 区 的 乡 村青年
,
安徽
、
江西
、
四 川 经济落 后 地
,
目 前本市解 决外来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人 学 主 要 有 两 种 方法 ) (l
由 于家 庭 经济条件 差
。
多为 文 盲
l2
、
半 文盲
盲 流到 上 海 后 一 时 工 作 无 着
在 公办学 校 借读
据 不 完全统计 学 ) 外来 流动 人 人
按 3% 测 算
,
有
,
浦东 新 区
,
、
阂 行区 等 区 县
已 出 现外 如 浦 东新
,
巧 万学 龄期 儿 童
。
按
15 X ) (
人 一 所标 准 学 校 测 算
。
来人 口 群体 型 村落
区的
“
人数 多 的 已 达数 百
“
,
需 要 10 所 学 校 才能 吸 纳 如 此 多 的 儿童就学
显
,
很明
安 徽村
”
,
宝山区 的
四川村
”
等
另外 在
。
靠 流 人 地 政府 和 教育 主 管 部 门 现 有 的 财 力 和 物
。
阂 行 区 一 些外 来菜农 居 住 区 在 这 些 村 落里 以及一 套
“
,
,
其 规 模 已 日益 增 长
“
力是 不 可 能解决这些儿 童 人学 的
另外
,
有 自发产 生 的
”
村长
”
和 村 规村 纪
口中
,
甚至
上通过 了 《 上 海 市 外来 流 动人 口 管 理 条 例》 其 中
关于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部分子女随之进京学习、生活。
据了解,2000年, XX市适龄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数是9.8万,xx年增长到24万,到xx年9月已经到达37万。
[1] 可以看出,XX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一直大幅度上升,预计还将会进一步增长。
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就学的主要途径是公办学校和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xx年9月25日XX市教育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有63%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公办学承受义务教育,也就是说还有超过30%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学。
[2] 至xx年底,有56所XX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经过批准,到xx年增至63所学校获得批准,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未经过批准。
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扶持和改善打工人员自办的学校。
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照,直接导致学生教育平安无保、教师权益难保、学校有苦难言、社会又不理解的为难境地。
为深入了解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xx年8月—xx年1月开展了专门调研。
调研回收有效样本1055份,包括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41份(其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20份、没有办学资格的学校21份),教师442份,学生291份,家长281 份。
调查范围涉及丰台、朝阳、海淀、昌平、石景山5个区县。
承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已获批和未获批的学校各占到50%左右。
调查采取了入校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缺少平安管理意识。
1、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平安隐患多。
本次承受调查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办学条件简陋,校舍、卫生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平安隐患。
大部分学校能够清楚的知道有关学校办学标准的政策,但是对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知晓率却不高,学校开展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他们在城市里谋生,但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而他们的子女又如何接受教育呢?本文将谈一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1.入学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但由于流动人口常常不具备常住户口,在城市里的入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里的入学相当困难。
一些学校甚至不接受非本地的学生,那么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就会失去读书的机会。
2.教育质量低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份不稳定,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导致学校的名师名校资源很少。
而贫困的学校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让流动人口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低的现象常常发生。
3.学习环境差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通常环境较差,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可能存在的长期的人际隔离和流动性也不利于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会加剧“贫困循环”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改善的解决研究1.政策解决研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
例如,在就业时,对流动人口的学历不应该加以限制。
其次,在公共服务中,不应该加以区分,不应该因为教育问题而对他们优先权加以限制。
在入学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废除城市常住户口制度,推出普及公共教育的整合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先录取。
同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推行“两免一补”政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
2.社区支持研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发挥社会能量和发挥公益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应当充分利用使用非政府组织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支持。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性的实践考察报告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性的实践考察报告前言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对于城市内的流动人口而言,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验证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公平性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践考察,并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制度的不平衡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城市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无法获得公平对待。
此外,现行的户籍制度也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于教育资源的统一配置,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消除因户籍制度带来的不便。
二、经济压力的重负经济因素是制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很多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经济压力巨大,无法支撑子女的教育。
同时,在教育机会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前往优质的学校学习也需要承担高额的学费,这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贫困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帮扶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应该完善城市教育补助政策,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扶持。
三、心理问题的考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上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不平衡,还存在心理上的考验和问题。
孩子们必须适应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学校中融入和适应。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疏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增加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引导孩子们积极融入和适应学校环境。
结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解决。
我们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性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摘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其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对策1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6~15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与父母同住,称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没有随父母外出而被托留在农村,称为“留守孩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关注,此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努力下,情形有了明显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合计失学率竟高达9.3%。
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适龄时不能及时入学,或跟随父母流动而耽误了学业,超龄现象十分普遍。
(2)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
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就学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学校仍将流动人口子女视为择校生,向他们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
在城市的正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被视作特殊学生,不能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的教育。
另外,有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子女只能进入条件较差的私立民工子弟学校。
(3)多数学校教学设施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参差不齐。
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
然而,多数流动人口子女所在的民工子弟学校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校舍为租赁的厂房。
(4)流动人口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处于社会底层,收入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致使他们很难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
(5)留守孩子亲情缺失,监管缺位。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被父母留在家乡的“留守孩子”数目庞大。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大潮,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而在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现大部分流动家庭的家长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很多家长明确表示“自然成长”,出现“养而不教”的现象。
有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调研分析:家庭和外部两大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因。
一、家庭因素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
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
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
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
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
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
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
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
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
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
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
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
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
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而据我所了解,情况与之相近甚至更为糟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并不在少数。
形成众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亦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致,这多多少少牵系着“三农问题”,而教育更是事关我国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有此双重要义在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调研背景据统计,1988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为106万人,到90年代前期已经翻了一番,1993年达到251万人。
在xx年上海进行的建国以来第一次流动人口普查中,外来流动人口总数达到387.11万人,流动人口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
xx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全市19个区县332040个样本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万人。
xx 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412.6万人,占市常住人口总量1745万人的28.6%。
1988~xx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表单位:万人年份 1988 1993 1997 xx xx 人数 106 251 237 387 499 (资料来源:)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一个显要特征是:流动人口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仅以上海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为例,在237万外来流入人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人之多,15岁以上的少年儿童以及这两个年龄段在校生的人数总合均为34万人左右。
另外,在外来人口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在沪读中学(12-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校学习(见下表),这些数据昭然若揭地反映出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漏洞、在保障公民权利问题上的欠缺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而这恰恰是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相矛盾的。
上海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总样本数其中:在沪读书(人)在沪读书比例(%) 0-6岁 1877 397 21.15 7-11岁 701 506 72.18 12-15岁 354 135 38.4 合计 2932 1038 100 (资料来源:上海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二、调研方法及过程由于所选择的调研课题和社会现实有密切关联,所以在正式调研之初,我便拟订计划不仅要通过文献和网页获取资料,更要注重实践考察来亲身感受和体验这样一种社会现状。
所以,我的调研资料基本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的:1、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搜索;2、网页浏览,进而筛选、整理出各部分的数据资料;3、实践考察所得;由于本学期选修了社会工作概论这门课,所以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我的实践考察事先在心里已拟订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我在遵守社会工作伦理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了社会工作中惯常运用的观察和访谈的方法。
观察的对象为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a学校和b学校),访谈的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上从前和我一样有过支教经历的同学,第二类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第三类则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和我所接触过的一些国外来沪人员的子女。
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之前并未设想到的难题。
难题之一:图书馆文献和各类网页里的相关资料数不胜数,要从中搜索出对我的调研工作有实际用途的资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而这两点都是我比较欠缺的,所以对我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难题之二: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时,上至校长、下至同学都表现出强烈的排外情绪,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时,有意躲避,不愿透露实情,这使我的调研工作很难更深入地开展,和我预期设想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在解决第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学、朋友的帮助,尤其是和我同寝室的三位同学,对我的调研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仅没有责怪我深更半夜打扰了她们的休息,而且还帮助我一起搜查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即使像我这般缺乏耐心和毅力的人竟然也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虽然天蒙蒙亮时才睡,却仍然感到很富足而快乐。
然而第二个难题却并没有解决得如此轻松,我甚至很难说服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只能从被访对象为难和犹豫的表情中去猜测事情的真相,并从有关文献和资料中取得支持这些结论的依据。
当然,我也明白,调研的过程和结果一定不会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所以我可以坦白地承认,我的这篇调研报告是不完美的,但其中所浸润的我的心血却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尽管有瑕疵,我却是问心无愧的。
下面是我采访a学校校长的部分内容: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建立这所学校的?答:大概1999年左右吧。
不算很早吧,因为我知道92、93年的样子就有类似的学校建立起来了。
问:那您是为什么会想到要建立这样一所学校呢?答:一方面,我本身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和教育、和孩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退休以后也闲不住;另外一方面,我自己的孩子是上海知青,他们从外地回来以后呢,孩子的教育落实不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学校是有需求的,流动人口的孩子的学业也不能荒废,是吧?时间就是金钱啊,错过了读书的年龄想读也没有这个精力了。
再加上,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是完全免费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国家为了培养我们,可以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而我们应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回报国家。
问:那您在创办这所学校的时候一定是遇到了很多困难的,您是怎么解决的呢?答:哎,说起创办之初啊,那真是太艰难了。
主要是资金上的问题。
我一个退休教师哪有那么多钱办学校啊,就只好问亲朋好友借钱,起初他们也都是支持我的,可办了两三年了,学校还是入不敷出,没有赢利,还要赔钱,他们都劝我别干了,可是我是那种一根经通到底的人,你没有做过老师你是不了解的,做老师的人对学生是会有一种特殊感情的,一看到学生那种热切又满怀希望的眼神,就什么都放不下了。
当时,我真的想要放弃了,可是一想到学校里100多个学生(创办之初仅有100来个学生)今后学业没有着落,我就生了120分的责任心,心里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我都要办下去(说到这里,校长眼里泛起了泪花)……问:那现在的情况如何呢?答:近两年情况已经有了好转了,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改善了,电脑房也盖起来了,现在机房总共有38台电脑了。
问:这和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您当初办这所学校如此艰难,可能是由于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制度的不公正所导致的,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答:我觉得教育局已经仁至义尽了。
问:据我所知,贵校的学生是不能在公立的学校注册就读的,那他们在贵校毕业了以后一般如何选择?答:分流一般是发生在6年级毕业,基本上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就是外出打工挣钱,这也是最普遍的情况。
第二种呢,就是回自己老家种田。
第三,继续在上海念书,当然只能在民办的学校。
第四种,就是回自己本县的中学就读。
……三、调研的结果分析综合对一些学生的访谈和所搜集的资料来看,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在受教育问题上的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经常性的流动使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相对固定的落脚点是子女能够安心读书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对b学校校长进行访谈的时候,一位穿着打扮不修边幅的中年妇女背了一个学生书包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向校长告别。
原来是孩子的父亲是建筑工人,目前的项目工程已经建设完毕,需要到一个离此地很远的建筑工地上去工作,导致孩子只能离开这所学校,到父亲工作地附近的学校就读。
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频繁更换往往使得子女无法获得起码的上学条件,这是农民工子女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直接造成了部分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低水平的家庭收入使外来人口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所谓“民以食为天”,如果所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那子女的教育当然不会被父母规划在支出预算之内。
据199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最高,达到2.39,比处于第二位的交通和通讯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出0.74,这说明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的消费需求是有很强烈的倾向的。
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上海的流入人口中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所从事的行业收入一般都比较低。
根据xx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上海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为800元左右,其中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68.8%,仅为同期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一半(据统计,xx年上海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7元)。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流动人员即使有心栽培其子女恐怕也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