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教案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优质课教案_2
《小农经济的产生与解体》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生的基本模式,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到了近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始解体,开启了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新力量、新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农经济的概念比较陌生,通过教材和大量的图片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评价任务】1.说出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2.说出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小农经济的产生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朱陈村——(唐)白居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2.根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小农经济的影响。
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1.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什么现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统计表2.从以上表格中得到什么有效信息?3.根据以上分析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原因是什么?4.根据以上图片分析并结合解体的表现,分析其影响。
【本课小结】小农经济的产生与解体产生 解体时间:春秋战国条件:特点:影响:。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特点
农业生产
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农耕技术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经营方式
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3.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5.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土地制度
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同步备课资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内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要求]】[会考标准]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doc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衰落原因⑤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小农经济(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部分;(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与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1)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2)古代中国经济与现代经济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提问:古代中国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史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结构与特点;(2)结合史料,阐述古代中国经济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结合史料,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3. 思考题:古代中国经济与现代经济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研究热情。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形式与特点。
2. 教学方法:(1)采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经济史料,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经济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优质课教案_10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并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的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认识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义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自主学习: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2、古代中国的农民主要承担着哪些负担?过重的负担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两个阶级是什么?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什么?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试一试,练一练:1、______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______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______和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_______基础上取得的。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结构】导语1.古代中国的农业:①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是;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的地位)②比较成熟的和相对完备的,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农业的特征)③古代中国以先进的闻名于世。
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业发展的影响)④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以为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⑤农业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发展的关键)⑥农民承担着和的沉重压力。
——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制度和制度。
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以保证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和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为主。
历朝手工业的管理有严格的。
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使中国古代经济增强了活力,但由于传统的偏见,商人的相当低,商业被看做是“”,长期受到鄙视和抑制。
由于统治集团实行的政策,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
时期的“”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学习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和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先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代表部门(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提示:由于田庄手工业的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其是家庭手工业的一种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 教案序言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消极: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笔记和备注区域 ②小农经济 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③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1、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的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土地名义归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3)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
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源);地主、官僚和豪强霸占土地。
(2)表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出现民众暴动。
扩充: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田制改革(1)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2)农民阶级: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明末农民战争中,就有人提出了“贵贱均田”和“均田免粮”的愿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事实上,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影响(1)积极:农耕者的辛勤劳动为古代帝国的繁荣和富强奠定基础,是许多工程得以实现。
(2)消极: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这都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1、远古的传说——大禹治水: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笔记和备注区域 ④小农经济:出现条件: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建设。
2、历史文献的记载: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
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
3、水利事业的发展(1)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都江堰和郑国渠(2)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
(3)唐代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4)宋代对于热心兴修水利的州县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
(5)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全国大兴水利(6)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十分重视河防、海塘及各地水利事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4、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3)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六、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扩充: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
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资料显示:(1)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
(2)农耕生活非常辛苦。
(3)古代社会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
问题设计:(1)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义何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2)材料反映古代的生产力状况如何?(3)结合材料,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问题解析:(1)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占有土地较少,还往往因为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
(2)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3)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非常辛苦。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笔记和备注区域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下存在的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2、掌握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制度:“工官”和“匠户”制度;3、记忆中国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教材解析: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1、自然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社会建立的经济基础。
(2)特点:①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②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2、家庭手工业(1)形式: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广大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3)原料: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3、田庄手工业(1)出现: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2)生产经营活动:①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②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
(3)性质:田庄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1、工官制度(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①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②技术:“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③规模:工人数量多,规模大。
(3)“工官”工场:西汉时在长安设立“东西织室”,在齐郡设“三服官”。
(4)评价:①“工官”工场的经营虽然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朝廷财政来说,却是一大支出。
②“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③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1)“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表现:①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
②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
③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笔记和备注区域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①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②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
三、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①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②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1)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商代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妇女的纺织生产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3、汉代:(1)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花色品种多。
代表作:素纱禅衣、马王堆1号汉墓发现的绒锦(2)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汉代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沿袭发展。
4、唐朝(1)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5、宋朝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6、元朝:(1)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朝(1)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3)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
1、制陶业(1)原始时代①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