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专业主文献推荐200712定稿
【最新2014年中农大】25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最新2014年中农大】25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题目】(推荐阅读)第一篇:【最新2014年中农大】25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题目】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4年课程考试《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有效期: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11月16日)题目:一、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样本县(市)的基本情况及农业发展情况3.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的奇缺(2)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3)经营规模及科技(4)自然灾害及农业保险(5)农业政策等4.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程贵钦.农业社会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农村研究网查阅相关资料.[4]样本县(市)的详细资料.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认真做好样本县(市)的调查3.提出实事求是、符合科学性的对策和建议二、谈谈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保护农民权益的重要性2.当前农民权益受损情况:(1)农民工的权益(2)征地拆迁(3)受教育权(4)享受公共产品权(5)选举权(6)人身自由和安全3.在宪法的原则下保护农民合法的公民权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从网上查阅相关文章3~5篇.[3]详细收集案例地区的实证资料.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突破二元结构传统思维,贯彻理论创新原则3.广泛收集实证资料三、××市实行统筹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写作提示:1.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综述2.××市的基本情况介绍3.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经验4.存在的问题5.建议参考文献:[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 从网上查阅相关文章3~5篇.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重点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四、农村新生人口中性比例失调——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人口的性比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县(市)基本情况及人口出生情况3.近年来新生人口性别比的具体情况4.性比例失调的矛盾5.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3]查阅相关文章3~6篇.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收集足够分量的实证资料3.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五、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和研究——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出生背景2.样本县(市)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3.问题——如生活、学习、心理等4.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从百度网查阅叶敬忠教授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文章和书籍.[2]从农村研究网查阅相关文章3~5篇.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重点放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具体要求: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主题。
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或编辑新农村建设类型论文时,对信息来源或其中一部分信息源进行精确和详细着录的一组数据。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一)[1]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90 页.[2]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50 页.[3]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90 页.[4]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 上海: 东方出版社,1998.[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235 页.[6]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88 页.[8]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173 页.[9]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22 页.[10]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 148 页.[11]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84 页.[12] 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R],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3]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第168 页.[14] 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M]. 珠海: 珠海出版社,1998.[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第172 页.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二)[1] 朱尔明,赵广和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51 页.[3] 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4]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67 页.[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 年)[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59 页.[8]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265 页.[9]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第 285 页.[10]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1]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北京: 三联书店,[12] 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 毛泽东选集[M]. 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第205-206 页.[14] 毛泽东选集[M]. 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第 223 页.[1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第 234、236 页.新农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三)[1] 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楚镇水利站、司法所政治生态学考察[M].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 水利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课题组.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1 年,第 4 期.[5]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57 页.[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四川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情况分析,中国农经信息网2004 年 10 月 24 日 9:29:20[7]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69 页.[8] 朱钢.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J].中国农村经济,2002 年,第 2 期.[9] 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后果[M]. 载吴敬琏主编.比较[M].第 4 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0]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R].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 276 页.[11] 朱克成等.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 年,第 5 期;转引自马宝成.农村税费改革与基层政府能力建设[M]. 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2]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 64 页.[13] 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55 页.[14] 魏旭.农村社区准公共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研究——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转引自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第 65 页,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5]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 473-475 页.[16]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M]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M]有关数据计算而得.[17]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 66 页.[18] 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4 页.[19] 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5 页.。
《新版农业经济论》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新版农业经济论》[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定价:25元目录中文版序新版序言第1章现代世界农业问题1.1 世界粮食、农业经济的不平衡1.2 经济发展阶段与食品供需结构1.3 农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1.4 三种农业问题第2章粮食问题的理论2.1 问题概要2.2 粮食问题的理论模型2.3 经济发展模型与粮食问题第3章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3.1 问题概要3.2 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模型3.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农业调整问题3.4 农业保护的经济学3.5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4章农业增长与粮食问题的解决4.1 国际展望4.2 日本农业发展的宏观展望4.3 稻作技术的开发与推广4.4 技术转移的条件4.5 “绿色革命”与世界粮食问题第5章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的转换5.1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地位5.2 历史的展望——农业与财政5.3 农业政策的性质转变5.4 战前、战后的基调变化5.5 农地改革的意义第6章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6.1 农业保护的主要手段6.2 从国际比较看战后日本农业保护的特征6.3 混乱的农产品国际贸易6.4 世界农业体制的改革第7章价格政策的失败7.1 粮食管理法下的米价政策7.2 向新粮食法的过渡7.3 从价格支持向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渡第8章农业结构改革的挫折8.1 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8.2 农地制度与技术进步8.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途径第9章日本农业政策的课题9.1 自立农业的构想9.2 阻碍农业自立发展的主要原因9.3 发展自立型农业经营的努力9.4 条件不利地区的环境与社会9.5 食品供给的安全保障9.6 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农业著者简介速水佑次郎(Hayami Yujiro, 1932年生)1956年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毕业。
曾先后在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工作。
从2000年起兼任国家开发高等教育机构(FAISID)研究生院ProgramDirector和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教授。
《新版农业经济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新版农业经济论》[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定价:25元目录中文版序新版序言第1章现代世界农业问题1.1 世界粮食、农业经济的不平衡1.2 经济发展阶段与食品供需结构1.3 农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1.4 三种农业问题第2章粮食问题的理论2.1 问题概要2.2 粮食问题的理论模型2.3 经济发展模型与粮食问题第3章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3.1 问题概要3.2 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模型3.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农业调整问题3.4 农业保护的经济学3.5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4章农业增长与粮食问题的解决4.1 国际展望4.2 日本农业发展的宏观展望4.3 稻作技术的开发与推广4.4 技术转移的条件4.5 “绿色革命”与世界粮食问题第5章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的转换5.1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地位5.2 历史的展望——农业与财政5.3 农业政策的性质转变5.4 战前、战后的基调变化5.5 农地改革的意义第6章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6.1 农业保护的主要手段6.2 从国际比较看战后日本农业保护的特征6.3 混乱的农产品国际贸易6.4 世界农业体制的改革第7章价格政策的失败7.1 粮食管理法下的米价政策7.2 向新粮食法的过渡7.3 从价格支持向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渡第8章农业结构改革的挫折8.1 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8.2 农地制度与技术进步8.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途径第9章日本农业政策的课题9.1 自立农业的构想9.2 阻碍农业自立发展的主要原因9.3 发展自立型农业经营的努力9.4 条件不利地区的环境与社会9.5 食品供给的安全保障9.6 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农业著者简介速水佑次郎(Hayami Yujiro, 1932年生)1956年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毕业。
曾先后在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工作。
从2000年起兼任国家开发高等教育机构(FAISID)研究生院ProgramDirector和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教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总结词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我国农村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 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 业经营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农业现代 化要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 土地流转等方式来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创 新。
总结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
详细描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方面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而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 。
战略实施效果与挑战
实施效果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 成效,包括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得到加强等方面。
VS
挑战与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因素影 响较大,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农村人 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 强政策协调和措施落实,以应对这些挑战 和问题。
特点
农村经济具有地域性、自给自足性、季节性等特点,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 市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0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02 03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极 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了 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渠道拓展等。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农村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探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金融、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 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03
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农民素
质、增强农村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04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析:某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产业协同发展
该地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
收。
创新驱动
研究范围
本文将涵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 、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重点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
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的 集体所有,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 动兴起,农业生产实行集中管理 ,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科尔纳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 费需求的分析
科尔纳认为,短缺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问题之一。他 的分析框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分析中对“短 缺”这一概念的运用及其分析。 科尔纳《短缺经济学》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关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消费者行为框架。外部条件假定: 在政府的“数量调节”下,消费品短缺是常态,消费者选择自由受到 严格限制,存在大量的强制替代和强制支出 受政府广泛干预的消费品价格严重扭曲,消费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 口不能通过价格变动消除 消费品的市场性供给与行政性配给并存 消费信贷由于规模极小,对消费需求基本上不产生影响。在此条件下, 消费者只能在强制替代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效用很低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zxk@
科尔纳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 费需求的分析
科尔纳认为,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造 成消费品短缺的原因不是消费需求,因为家族需求 受到收入限制;也不是政府需求,因为政府需求受 到财政收入限制。短缺的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企业需求。预算软约束导致企业具有几乎无限 的需求,企业的猛烈扩张大量挤占资源,形成短缺, 短缺又进一步促进扩张,加剧短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zxk@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包含着 两方面内容:其一,没有需要,产品就不 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而不能实现 资金的周转和再生产;其二,没有需要, 没有在需要中不断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 生产也就不能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zxk@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zxk@
起源与发展不同
中国传统的消费经济理论 (主要是以尹世杰为代表)来源 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消费问 题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从消费这一环节来研究生产关 系,目的是揭示消费领域的特殊矛盾和规律。 西方消费经济理论是现代西方宏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和核心 内容,发端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尤其 是在霍尔假说以后,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已经与计量经济学的高深技巧密不可分。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农村发展专业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农村发展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农村发展专业。
本专业是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点。
1.专业概况:农村发展专业是我院2005年在原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了基础上设立的新专业,我院于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过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学生有比较完整的经济学、管理学与农业知识与理论的训练,就业出路比较宽广。
2.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理论与发展政策(2)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3)农村社会发展(4)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5)缓解贫困(6)农村发展管理(7)金融与发展3.研究内容:在反贫困与区域发展:反贫困与区域发展是本学科点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并在近几年随人才的引进不断得到加强,不仅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政府部门和国际发展机构提供了广泛的决策支持。
农村金融与风险管理:该方向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农村金融体系、制度与政策;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农户、涉农企业(合作社)及农村中小企业理财;农业与农村风险管理及小额保险等。
本方向的研究具有突出特色:首先、注重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与工具,如交易费用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风险与不确定性理论、博弈论、合同经济学、组织与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分析农村金融中介化、非中介化和农村金融市场行为,及更广泛的农村金融问题,并注重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
其次,特别注重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中国农村金融、保险方面实地研究,建立多处农村金融(特别是合作金融)自然试验区。
最后,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农村金融政策部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与劳动力流动: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与劳动力流动、城乡就业政策、公平与发展等,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关注农村人口与劳动、城镇化与农民工、城乡关系、公平与发展问题的一批教师密切合作,取得一批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一【摘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正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意义一、前言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农村经济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经济。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资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的发展与繁荣。
这一建设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下的经济,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发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发挥资源的潜力,发照相的生态经济,形成合理的体制,实现生态健康,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新时期。
对于农村经济,在实现腾飞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协调一致。
因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
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在根本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更新是基础和关键。
要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演示版)
包干到户是在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大潮中的新创造。它的直接来源是凤阳在1979 年实行的大包干到组。小岗村因为历史原因,连几家一起干也合不拢、搞不好,就 把组的责任田和任务分到户,所以开始这里叫小包干(到户)。但这实际就是一种 制度创新。表面上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简化,省去了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的繁 琐手续,实质上则是免去了生产队这一级的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组织。 后来的实践证明,生产队这个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在全部实行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 任制(也即包干到户)以后,绝大部分的生产队就名存实亡,这一层级的集体经济 组织就不再存在了。社员自主经营承包的责任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 的,剩下 都是我家自己的。这样责任更明确、利益更直接、方法更简便。所以得到了广大农 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据陆学艺在1980年代的调查,那时有关部门的统 计,1980.12全 国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9.4%,搞包干到户的占5%,到全国双包责任制推广以后, 到1981年10月,包产到户占7.1%,包干到 户占38%,到1982年6月,搞包产到户的占 4.9%,包干到户的占67%。可见,自1981年以后,许多生产队就直接搞包干到户,搞 了包产到户的也转 为搞包干到户。到1983年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 大部分都是搞的包干(乾)到户。所以我们后来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把 大包干纪念馆 建在凤阳小岗村是有道理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
中国最大经济学奖花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2008)
首届由100多位国内权威经济学家评选出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 奖‛揭晓,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理论以最高票当选,并获得50万元奖金。该奖项是目前 国内奖励金额最大的经济学奖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选理论编号:CETIA08-011 候选理论名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 主要贡献人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郁昭、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陆学艺、陆子修、 吴庭美、吴象、余国耀、张广友、周诚、郭崇毅,等等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总目次
以四川省 为例
孙
芳
彭秀芬
郭英立
生态 农 业 4 “ 0 四位 一 体 ”沼气 利 用 技 术 在 西 北地 区 的推 广
王玉琦 刘 丹 南玉武
2 水 土流 失对 土 壤 资 源 数 量 和质 量 的影 响 7
崔 键 马友华 董建军等
3 1安阳市 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新 农 村 建 设
刘逸飞
刘 星
维普资讯
农 业 环 境 与 发 展 ・ 0 7年 总 目 次 20
5 谈谈化肥对水域 的污染及其防治 8
环境管理
苗德志 李松梧
食 物 安 全
6 1水花生叶 甲控草效果评价及越冬保护技术研究 黄文星 6 突破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纳什均衡 3
宏观
8 坚持科学发展观 0 马传松
做好新形势下外来生物入侵 防范工作
赵 志凤 程 世 田
1 农产品产 地安全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及 要点解释 李玉浸 6 三峡库区农村环境保护 问题论析
论坛
8 畜禽养殖 业污染原 因与防控对策探讨 3 8 畜禽粪便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及管理对策 7
— —
以阳澄湖为例
9 南通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现状及应 对措施 7
沈 春燕 钱允辉
关 注
1 9适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
— —
11 五指 山市郊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与评价 0
李 颖 许少华 林 伟 张 燕
6 菜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6
7 人 工 湿 地 在我 国农 村 生 活污 水 治 理 中 的应 用 1
杨 俊 龚 琴 红
5 8我 国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探析 6 转基 因油菜生产的农业环境安全 3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生姓名刘传磊入学时间 2005年9月导师姓名孔祥智教授论文名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竹林生产的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制填表时间 2006 年 6 月 25 日一、选题依据及理由(以下各项均可加页)(研究背景、理论性目的、实践性目的、研究意义等)(一)研究背景1981年,集体林区实施了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政策。
此次森林权属改革改善了森林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了农户的森林管理能力。
但是,过重的税费和严格的木材采伐销售法规,以及快速和无经验的实施,使得林业三定政策的成效并不都像预期的那样理想(刘大昌,David Edmunds,2005)。
尹润生(2005)对1978到1989年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估计结果,认为南方产区木材采伐量的增长几乎完全来自产权的改变,不确定预期下产权改革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价格的作用。
但是,相反的观点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林业改革即分林到户政策对林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而同期发生的森林的破坏与分林到户政策本身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乔方彬,黄季焜,Rozelle,1998)。
1990S中期之后,以林地为核心的林权制度改革在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刘璨(2005)分析了制度安排对造林面积和森林积蓄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材销售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造林面积,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造林面积和森林积蓄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
也有的研究专门针对竹林进行了分析,由于竹林地的所有权在社区集体,农民个人只拥有竹林地及竹材的经营权,而且不同经营形式的产权主体的权责很不一致,从而使不同经营形式之间经营效益差异巨大(李应春,2004)。
农民扩大了竹林的生产活动,增加了收入,但是扩展的程度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之间并不是一致的。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阶层的农民比低收入家庭获的更大的利益(Manuel Ruiz Perez, Brian Belcher,傅毅,杨校生,2005)。
2007年4月中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
全国社科网络协作成果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2007)张晓山李周杜志雄包宗顺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前言2007年4月中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市委农工部和江宁区委区政府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共同举办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路径、模式与典型经验交流会暨第三届社科系统农经研究协作网络会议”。
全国社科系统23个省市自治区社科院专门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改革及发展研究的学者以及部分省市党校和高校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共约8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一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呈给读者的这部研究报告集即是全国社科系统学者对上述问题研究成果的精选。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中,活跃着一大批专门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的学者。
这些社科院彼此之间是兄弟关系,而这些兄弟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性质上也有不少共同点。
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已经举办过几次全国社科系统农经和农村发展研究的协作网络会议,今年的江宁会议是社科系统同行们的又一次盛会。
23个省市自治区社科院从事相关研究的同仁济济一堂,表明大家都有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意愿。
全国社科系统同仁由于各自所处环境和自身学养的局限性,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切磋学术、相互学习的平台和载体。
举办这样的会议,绝不仅仅是同行联谊、会见老友、结交新朋、畅叙友情,热闹一番完事,而是试图通过会议彼此之间开展更为紧密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使大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是这类网络协作会议能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各地社科院的同行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农村情况大都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对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研究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是全国社科系统拥有的宝贵研究资源。
在这个前提下,组织相关的研究力量,更好地整合我们的研究资源,共同就某些关系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和研讨,这是提升网络协作会议学术质量的一种探索,也是保持网络协作会议学术生命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农村发展学 教材
农村发展学教材
农村发展学是一门涉及农村发展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教材内容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村发展学教材:
1. 《农村发展学》(第二版),张红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农村发展学概论》,黄国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农村发展学》,王文强、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农村发展学》,王景新、李继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5. 《农村发展学》,张红宇、李平主译,中国农业出版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更多优秀教材可以访问学科教材网查询或咨询专业教师。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括 (1)1. 研究主题及问题阐述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 (2)3.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3)二、文献综述 (4)1. 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现状 (5)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 (6)3.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现状 (8)三、研究背景及意义 (9)1.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11)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分析 (12)3.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13)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介绍 (15)2. 数据来源说明及处理过程介绍等 (17)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指出这一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下降,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文章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影响机制,包括对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以及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和质量。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文章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1. 研究主题及问题阐述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行农保模型的参数分析与建议
2007年12月社科纵横总第22卷第12期S OC I A L SC I E NCES RE V I E W新理论版现行农保模型的参数分析与建议代 娜 米 红(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内容摘要】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为进一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弥补旧有农保政策的不足而制定的,现行的新农保政策中大部分采用的是完全积累模式。
本文着重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分析阐明了完全积累模式的基本原理、关键参数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现行新农保政策的一些参数值加以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保 完全积累模式 参数分析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12-0082-02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 95亿人。
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69%。
其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
我国城镇人口为4.56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36.09%;农村人口为8.0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91%。
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虽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上升了9.68个百分点,但是农村人口已经超过了8亿大关。
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是指养老保险收支关系的模式,包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发放以及两者关系等。
要使基金健康良性地运转,关键是确定养老保险基金在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达到筹集到的资金足以满足按规定支付的费用和开支的目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养老保险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筹资模式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本国或本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
按照是否有基金的积累,筹资模式可分为现收现付、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三种模式。
1.现收现付模式我国解放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曾采取现收现付的模式。
专 业 文 献 导 读
专业文献导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研究综述(学生姓名: 01110512Y14 刘晋 01110512Y06 程宇轩 01110512x20 谌小鹰01110512X25 宋文璇01110512X32 秦飘飘所在系部:经济系专业班级: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2班指导教师:王安顺讲师日期:二○一二年六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研究综述摘要: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理论界有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民收入现状;原因;措施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slo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affec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s also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three rural'issues,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o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new target,has a crucial role in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n this paper,theoretical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about th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slow the social impact, leading to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and solve the farmers'income.Key words: farmers’income;reasons; measures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省乃至国家重点的课题之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5
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主要观点和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文献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革的 方向和措施。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存在单一化、低效化的问题,需要加强第一、二 、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 存在资金不足、融资难等问题,需要加强金融服 务和产品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存在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需要 加强政策引导和技能培训。
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 收和农村贫困人口等问题。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案例研 究和对比分析等。
研究视角广泛,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 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方法
1 2
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村经济发展 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3
定量分析法
运用统计、数学模型等工具,对农村经济发展 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技术
01
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清洗、分析和处理。
02
模型构建技术
根据研究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 或仿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书目发展教研室发展经济学/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美)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2002[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Ray, Debraj. 1998.Development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发展经济学》,(美)托达罗著,黄伟平等译,1999[1995],经济出版社(Todaro, Michael P. 1995. 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 London: Wesley Longman Ltd.)《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日)石川兹著,1992,经济科学出版社《发展经济学》,(日/美)速水佑次郎著,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编写组著,翻译组译,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The Worl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以自由看待发展》,(美)阿马蒂亚·森著,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Books.)《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美)杰拉尔德·梅尔、詹姆斯·劳赫主编,2004 [2000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主编,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发展经济学的革命》,(美)詹姆斯·道等编著,2000 [1998],上海三联书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美)塞缪尔·亨廷顿等,1993,上海译文出版社《低度发展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萧新煌编,1985,台北:巨流图书公司《现代化问题探索》,周忠德严炬新编译,1983 [1980],知识出版社(Varma B.N., The Sociology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Study.)《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以)爱森斯塔德,1988[196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农民经济组织》,(俄)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1996,中央编译出版社《改造传统农业》,(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1987[1964],商务出版社(Schultz, T. W. 1964.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美)盖尔•约翰逊著,2004,商务印书馆《社会学》(第4版),(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政治学》(当代学术入门),(美)肯尼斯-米诺格著,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年版《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特纳,2006 (第7版),华夏出版社《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英)汤普森,2001[1963],译林出版社《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韩)具海根,2001[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问题经济学》,(美)夏普等,2007[2005(第1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家庭论》,(美)贝克尔,1998,商务印书馆《口味的经济学分析》(美)贝克尔,2000[199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社会《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三联书店1985年版《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Fairbank, John K. 1986.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New York: )《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Myers, Ramon H. 1970. 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 1890-194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Duara, Prasenjit.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走向从实践出发的中国社会科学,(美)黄宗智,《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2006.2《剑桥中国史》(10-15卷),(英)崔瑞德、(美)费正清,中译本1985 199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译本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中译本1999,上海三联书店《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杜润生,2005,人民出版社《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199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中译本2006,上海书店出版社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J•D•冯匹斯克,1990,中国金融出版社《小额金融信贷手册》,乔安娜•雷格伍德,1999,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金融体系与发展》,世界银行,中译本198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谢平,金融研究,第1期,2001.1信贷约束与农户融资,沈明高,数字财富,第11期,2004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李菁、林毅夫、姚洋,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2002Rural Finance: Issues, 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 Jacob Yaron, McDonald P. Benjamin, Gerda L. Piprek.1997. World Bank.Microfinance: From Daily Survival to Social Change,Esabelle G. and Jean-Michel S.,2003,French Institute of Pondicherry,Access for All: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 Helms, Brigit, 2006, 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 (CGAP), the World Bank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Crop Insurance: Theory and Evidence, Hueth Darrell L., William H. Furtan, Ariel Dinar, 2002.,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Insurance against Poverty, Stefan Dercon, 200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the New insi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case of Philippine agriculture, Floro, S. L and P. Yotopoulos, 1991, Westview PressInformal finance:some findings from Asia, Ghate,Prabhu, 1992, Oxford Univ.pressRural Finance: Issues,Desi gn, and Best Practices”., Yaron, Jacob, McDonald Benjamin, and Gerda Piprek, 1997, World Bank.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Policies, 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 Meyer, Richard L. and Geetha Nagarajan, 20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rarian Institutions, Bardhan, Pranab (Editor), 199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choice: an agrarian perspective, Hayami, Yujiro and Keijiro Otsuka, 1993, Clarendon Press, Oxford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 Beatriz Armendá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2005, The MIT Pre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Stiglitz, J. E. and A. Weis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1(3): 393-410, 1981Imperfect information, Sceening, and the Costs of Informal Lending: A study of a Rural Credit Market in Pakistan, Aleem, I, in K. Hoff, A. Braverman, and J. Stiglitz(eds.),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1993,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Morduch,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XVII (Decmber 1999), pp.1569-1614,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