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1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理解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介绍。

2、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

【前置预习】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并摘抄重要信息。

2、初读课文,标注不认识和读不准的生字,并查找字典,积累在笔记本上。

【预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 lí( )歌叮zhǔ( ) 徘h uái( )
zhà( )栏恐jù( ) 花pǔ( ) 玉zān( )花 pú( )公英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一、总起句和总结句的内容巧妙地加起来。

二、把每一小节的内容加起来。

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读了这篇小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七年级语文册《第7课 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册《第7课 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七年级语文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新人教版课题:最后一课课型:批注阅读课学生信息: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小说所表达的深厚的爱国情感2、学习写不完美的真实可感的人物。

二学法指导阅读批注法交流提升法三学习原则“不动笔墨不读书”第一课时一、阅读批注前准备:1、环境安宁2、心情平和3、红笔在手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4、清茶一杯(非必备)二、阅读批注方法指导:温馨提示:1、正确运用批注符号和文字,完成眉批、旁批和尾批;2、根据批注内容需要,灵活进行注释、提要、语、警语的批注;3、可从感想、质疑、联想、评价、补充等几个角度进行批注。

阅读批注三步走:第一步:通读全文,红笔批注、整体感知标段落序号、尽量用规范的批注符号圈划有感觉之处(可以是词、句、段、标点,可以是陌生处如生词、有疑问处、感慨处、评价处(精彩处)、联想处等等)尽量作粗浅的简要的文字批注。

第二步:再读全文,重点批注,深入了解1 眉批:即对文章的标题、作者和相关写作背景、文体常识进行批注(可结合注释、参考书、网络等完成)2 旁批:对第一步中用批注符号圈划了有感觉之处或作了粗浅的简要的文字批注的地方再做详细批注也可增加新的批注点。

3尾批:可以是段落的划分可以是某段或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评价、思想情感的升华、写作技法的总结和借鉴等等。

第三步:交流展示、探究提升、完善批注(即三次批注)课前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将词语抄写在作业本(各三次)。

踱来踱去()郝叟()懊悔()惩罚()钥匙()祈祷 ( )哽 ( ) 督学 ( ) 膝头 ( )阅读批注第一步:通读全文,简单批注、整体感知1、标段落序号2、尽量用规范的批注符号圈划有感觉之处(可以是词、句、段、标点,可以是陌生处如生词、有疑问处、感慨处、评价处(精彩处)、联想处等等)尽量作粗浅的简要的文字批注。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

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

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7.《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7.《最后一课》

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感情。

感悟文章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钥匙磨损.()qí dǎo()()哽.()婉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郝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ɡěnɡ)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ɡ)板凳.(dènɡ)捂.(wǔ)D.紫藤.(ténɡ)钥匙..(yuè shi)赚.(zhuàn)3.解释下列词语。

(1)诧异:(2)懊悔:(3)哽咽:(4)婉转: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C.惨白阻塞D.戒尺溜冰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喧哗喧闹吵闹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观察检查视察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严肃肃静严厉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的气氛。

(4)惊奇惊异诧异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5)后悔懊悔懊恼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6)责备责怪谴责“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自己的地方吗?”(7)肃静安安静静安静平静静悄悄可是那一天,一切偏的。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的教室。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作背景是1870年爆发的,“最后一课”指的是。

2.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适当的环境描写。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设想: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二、介绍作家作品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完成自学目标(1)自学目标1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自学目标2品读——体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7、《最后一课》【预习案】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探究案】一、内容探究(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迟到老师穿戴后排板凳(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描写的作用是(1)(2)(3)(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本文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踱哽懊喧叟柏祈2.掌握多音字。

散:散漫匙:汤匙宁:宁静散布钥匙宁可二、理解探究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2."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合作释疑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在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具体语言说说。

四、课内精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我一'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五、拓展延伸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阅读理解课。

本文是典型的心理描写文,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情感。

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主要事件,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及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大意;2. 能表述及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3. 识记、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生词、词组;4. 能体会作者思想意图,掌握文学鉴赏方法;5. 能初步理解小说手法的概念,如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跌宕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吸收。

2. 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

3.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掌握一定的知识。

4. 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讲解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

2. 讲解课文内容。

3. 然后就内容引出相关知识点:(1) 情节: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结局等。

(2) 人物描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3) 词语:重点词语及其用法。

4.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组。

五、教学重点1. 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2. 学习重点词汇及其用法: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等。

3.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4.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六、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2.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七、教学步骤1. 教师进行导入,然后简要讲解《最后一课》的大意和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2.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用语。

3. 配上相关的漫画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欣赏小说。

4. 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

5.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6.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说的大意及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 最后一课优秀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 最后一课优秀学案

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点击关键】◎能说出小说的内容,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感悟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背景解读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在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本文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生于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

15岁起就独自谋生。

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文人生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1897卒于巴黎。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大多数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讴歌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戴达伦》《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散文集《磨坊书简》等。

●温故知新【温故】1.阅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其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四部分:、、和结局。

2.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等。

本文采用人称,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而且有利于直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

文中有关小弗郎士的描写主要使用描写,而对韩麦尔先生则主要通过、、、等方面描写来塑造形象。

【乐学好问】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请找出反映(或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

5.预习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1.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

有哪些不一样的地说明了: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的认识和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在小弗郎士进入教室前后,通过他的眼睛写到了镇上许多人,如铁匠、郝叟等,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4.根据提示,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⑴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内容预览:《最后一课》学案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chà()异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3.解释下面的词语①征发:②祈祷:③诧异:④喧闹:⑤懊悔: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三、合作释疑研读文本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⑤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②神态描写:③动作描写:④语言描写:9.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10.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四、拓展延伸11.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五、课堂小结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一、课堂导学:(一)1、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2、了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此时普法战争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土地给德国。

3、关于小说(1)特点: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三要素:人物: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可插入议论或抒情。

情节: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环境:环境描写的种类:A、社会环境:揭示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二)、整体感知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课题《最后一课》(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

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知识链接: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郝叟、哽、懊悔、祈祷、宛转、踱步”等词的语音及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了解小说文体特征,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小说情节。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预习导学
1、小说知识及背景:
①小说是以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和具体的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所以小说的三要素就是、
和。

②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和。

③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

④环境的种类:和。

⑤本文作者,国人。

本文是以战争为背景的。

2、完成《评价手册》P18之“自主梳理“1、2、3
三、课堂研讨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2、文章从情节划分:
3、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为何小弗朗士说“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四、当堂反馈
《评价手册》P19“合作交流”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二、课堂研讨
1、找出文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热爱、热爱、热爱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他的情感经历了————的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作用一:
作用二:
作用三:
3、品味语言: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②"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③“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4、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和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精神。

四、当堂反馈
完成《评价手册》P19“合作交流”第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