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 专题六 第19课]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
某某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学习过程】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曩.者(nǎng)将相.(xiàng)诎.体(qū)呼天枪.地(qiāng)B.剌.谬(là)槛.阱(jiàn)闺阁.(gé)幽于圜.墙(yuán)C.赭.衣(zhě)愤懑.(mèn)愠.色(yùn)放失.旧闻(yì)D.髡.首(kūn)倜傥.(tǎng)缧.绁(luó)强.颜欢笑(qiǎng)二、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下至于兹.(现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幸勿为过.(过错)C.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若有所亡.(失)D.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定计于鲜.也(态度鲜明)三、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⑴及以至是⑵其次诎体受辱⑶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⑷见狱吏则头枪地⑸及罪至罔加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⑻则仆偿前辱之责⑼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所谓强颜..耳古义:今义:⑵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⑶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今义:⑷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⑸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⑹南面..称孤古义:今义:⑺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今义:⑻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⑼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⑽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苏教版语文高二-学案导学设计第3课夏本纪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3课 夏本纪 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泽既陂.陂:堤防 B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兴:征集 C .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受:遭受 答案 B解析 A 项动词,筑堤防;C 项覆盖;D 项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东渐于.海B.⎩⎪⎨⎪⎧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以.均诸侯C.⎩⎪⎨⎪⎧ 咸则.三壤成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 摄行天子之.政可成美尧之.功答案 D解析 A 项介词,比/介词,到;B 项动词,认为/目的连词,来;C 项名词,准则/连词,那么;D 项结构助词,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仁可亲,其言可信②女其.往视尔事矣 ⎩⎪⎨⎪⎧ ①女平水土,维是.勉之②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A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B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C .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D .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答案 D解析 ①“其”,代词,“他的”;②“其”,语气词,“还是”。
①“是”,代词,“它”;②“是”,形容词,“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鲧为人负命毁族B .行山表木C.东渐于海D.以均诸侯答案 A解析B项“表”,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记;C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B.过家门..不敢入C.天下于是太平..治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答案 A解析“百姓”在此处是“百官”之意。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当帝尧之时……及山川之便利”,完成6~10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行..天子之政摄行:代理执行B.鲧为人负命..毁族负命:违背命令C.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无状:不像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D.禹为人敏给克.勤克:战胜答案 D解析“克”应为“能”。
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知识目标]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1.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思想目标]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一. 导入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
(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
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
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
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二.初步感知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时同步训练 6六国年表(有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西方物之成孰B.东竟至河C.诸夏宾之D.诸侯晏然弗讨解析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其文略不具.具:详细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头绪解析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解析D项均表陈述语气。
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解析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
答案 C.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3分)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学者牵于所闻A.咸重于诸侯B.誓盟不信C.故禹兴于西羌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答案 B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被动句
被动句一、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时,即是主动句;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遭受者、承受者时,即是被动句。
在这一点上,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是相同的。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在于构成方式。
它有三种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也有两种与现代汉语相同。
二、被动句的常见形式(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1.“于”字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如: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受)”式,用“见”或“见……于……”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②信而见.疑。
(《屈原列传》) 3.“为”字式,用“为”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 所.笑。
(《报任安书》) ②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二)与现代汉语相同的4.“被”字式,用“……被……(所)”表示。
如:①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式(意念式),动词本身在一定语境中表示被动。
如:①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三、被动句的辨识辨识被动句,既要从形式上考虑有无被动词,又要从内容上辨析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有时单从形式上看,不能解决问题。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见”表被动,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则偏指我;“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中前“于”表被动,后“于”表对象。
因此,更多地从上下文来考虑,即整体把握全句,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定位上去寻求突破。
四、高考如何考被动句如同考查其他句式一样,高考也是把被动句放在文言翻译中间接考查,很少直接考查,这种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的隐性考查方式更应引起关注。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
④显:彰显。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答案 B解析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答案 C解析“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①不得与从事..,明是非⑤万物之散聚..皆..之德④别嫌疑..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②终于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答案 D解析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
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答案 B解析“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
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1、第1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魏公子列传》Word版含答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魏公子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交代相关背景,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过程:一、导入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1、魏公子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
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申君。
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
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
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公元前259年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精练:专题六 第19课 Word版含解析.doc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众.辱之 众:当众 B .信由此日夜怨望.望:盼望 C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征求D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 答案 B解析 望: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C.⎩⎪⎨⎪⎧ 羞与绛、灌等.列等.死,死国可乎 D.⎩⎪⎨⎪⎧吾如.淮阴沛公起如.厕 答案 B解析 B 项宿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A 项夸耀。
C 项同等。
D 项到,往。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 又可尽亨之邪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 于是信孰视之相国绐信曰 D.⎩⎪⎨⎪⎧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答案 C解析 “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愿君留意..臣之计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C.乃为儿女子..所诈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答案 B解析“谦让”古今义都为谦恭退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欲东.下井陉击赵B.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答案 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项名词作状语,B项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众.辱之 众:当众 B .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 C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征求 D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答案 B解析 望: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C.⎩⎪⎨⎪⎧羞与绛、灌等.列等.死,死国可乎 D.⎩⎪⎨⎪⎧吾如.淮阴沛公起如.厕 答案 B解析 B 项宿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A 项夸耀。
C 项同等。
D 项到,往。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又可尽亨之邪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于是信孰视之相国绐信曰 D.⎩⎪⎨⎪⎧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答案 C解析 “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愿君留意..臣之计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C.乃为儿女子..所诈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答案 B解析“谦让”古今义都为谦恭退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欲东.下井陉击赵B.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答案 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项名词作状语,B项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
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臶,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臶,立汉赤臶。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臶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臶,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C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D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答案 C解析 走水上军:逃回河边的阵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②若.教淮阴侯反乎 C.⎩⎪⎨⎪⎧①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②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D.⎩⎪⎨⎪⎧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②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代词,你。
A 项①断绝,②渡过。
C 项①才;②于是,就。
D 项①将要,②况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 .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 .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 .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
答案 D解析生擒了赵王歇。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译文: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
尝受《韩子》、杂家说。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
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臵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天子闻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
梁王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
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
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
安国由是知名..,结于汉。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居无何,梁内史缺,拜安国为梁内史。
田甲亡走。
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
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景帝闻诡、胜等计划,乃遣使捕之,必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
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
”诡、胜自杀。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
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史记·韩长孺列传》)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捍:抵御B .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超越本分C .弗见,案.责王所为案:审查、追究 D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益:更加答案 D解析 益:增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后喜曰:“为.言之帝。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言之,帝心乃.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甲因.肉袒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答案 B解析 B 项才。
A 项替,介词/呢,语气词。
C 项于是/经由。
D 项把/带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B .安国由是知名..,结于汉 C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D .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答案 B解析 B 项“知名”古今义均为“闻名”。
A 项“游戏”古义为“游乐”。
C 项“故事”古义为“所以事情”。
D 项“长者”古义为“稳重厚道的人”。
1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韩安国“持重厚道”的一组是( )①尝受《韩子》、杂家说 ②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 ③吴、楚已破,名由此显 ④蒙狱吏田甲辱……卒善遇之 ⑤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⑥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②④⑥D .②⑤⑥答案 C解析 ①说明韩安国所接受的思想。
③说明韩安国用兵作战的谋略。
⑤属公孙诡、羊胜所为。
故含有①③⑤任何一项的选项均不合乎题干要求。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孝王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解除了叛兵对朝廷的威胁,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行为逾礼招致景帝不满而自己遭受冷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借助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公孙诡、羊胜刺杀朝廷当权的谋臣的阴谋败露后,韩安国为了保全梁孝王的名声,竟劝说孝王赐死两人,两人最后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D.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狱中遭受狱吏田甲的侮辱而睚眦必报,这充分体现了韩安国的宽宏大度。
答案 C解析C项韩安国是请求梁孝王赐自己死。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译文:田甲如果不前来就职,我就灭你宗族。
(关键词:就官、而宗)(2)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译文:假若太后突然去世,大王还依靠谁呢?(关键词:有如、谁攀)参考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后来移民到睢阳。
他曾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
服侍梁孝王,担任中大夫。
吴、楚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为将领,在东部边界抵御吴国的军队。
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国的军队不能越过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