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心理学实验22页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着名心理学实验22页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 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 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 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他在实验中发现的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 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 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 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 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 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 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 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 力并逃避挑战。 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 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 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 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 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 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 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 现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 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 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 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 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 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 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 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 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 正确的答案呢? 呢?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1、从众实验2、服从实验3、竞争实验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8、“迟延满足”实验9、“感觉剥夺”实验10、情绪实验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13、印刻实验14、视崖实验15、霍桑实验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17、蔡格尼克效应18、责任分散效应19、习得性无助实验20、证人的记忆21、如何表扬孩子?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23、用绿墨水写红字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5、“见钱眼开”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简单介绍如下:1、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一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随着时间的逼近,【教师招聘考试】的高峰期马上就要到来,各位考生在考试真正来临之前依然要做到时刻准备着,这样才能在考试中一举成功。
今天,备考的小伙伴有福了,老师来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接下来,就一起温习一遍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1.视崖实验——证明深度知觉的存在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个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发现,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这证明了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已具备深度知觉。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
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
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
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
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
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
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
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
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
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
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测验耗时:214秒测验耗时:262秒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参数表参数表准备时间(毫秒)=500准备时间(毫秒)=500 呈现时间(毫秒)=75 呈现时间(毫秒)=75延迟时间(毫秒)=XX 延迟时间(毫秒)=XX 休息时间 (秒)=30休息时间 (秒)=30讨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了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了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引言:1. 简要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他的权威实验。
2. 提出明确的目标:了解该实验的设计、步骤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正文:一、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与他的研究背景:1. 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背景和成就2. 引入他的权威实验,强调实验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设计:1. 描述实验的目的: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2. 说明实验的参与者:志愿者和被试者之间的关系。
3. 解释实验的情境设定:一个看似真实的电击器装置。
三、实验的步骤:1. 解释实验的第一阶段:被试者被告知自己将扮演“老师”角色。
2. 描述实验的第二阶段:被试者与一位装作学习者的演员进行电击实验。
3. 详细描述实验过程中的指示和反馈:被试者接到电击装置后,根据学习者的回答给予逐渐加大的电击。
4. 强调实验过程中学习者的反应和痛苦表现:学习者开始呻吟、急喊停止以及最后完全无声。
四、实验结果及影响:1. 介绍实验的统计数据:多数被试者在指令下继续加大电击的程度。
2. 解释实验结果对于心理学的意义:揭示人们在面对权威压力时的服从行为。
3. 强调实验对于伦理规范的挑战和讨论:实验引发的伦理问题。
五、评论与应用:1. 探讨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争议:实验中是否存在过度的心理压力?2. 提出有关实验伦理标准的发展:如何在实验中平衡科学价值和受试者的权益。
3. 简要介绍该实验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教育、纳粹战犯审判及法律背景等。
结论:1. 总结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的重要性。
2. 重申实验对心理学的影响和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3. 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资料:(省略)注意:为了保持文章的原创性,以下是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简要描述,请勿完全照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面对权威的命令时,对其服从的程度。
心理学中的10个经典实验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
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
心理学实验收集
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与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事物印象深刻,对所谓的遗憾念念不忘。
这是因为行为完成会导致“心理闭合”,而未完成的事件则令心理处于开放的兴奋状态,于是人们会竭力追求完整,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心理闭合现象二十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多次观察并注意到,饭馆里的服务生能够很容易地记住尚未付款的顾客的账单细节,可是,一旦顾客付过款后,他会马上忘记这些细节。
这一小小的发现使他得出这样的推测:人的动机和记忆存在一种闭合现象,行为未完成,则心理保持张力,记忆清晰;行为完成,则心理闭合,张力消除,记忆也随之飘散。
<“紫格尼克效应”实验>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诸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孩子们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
几小时后,她要求孩子们回忆他们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这个实验证实了勒温的推测: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学好一门语言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张力”。
“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启示:家长了解紫格尼克效应之后,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
学会执着:吊吊孩子的胃口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些问题让家长们很头疼。
但聪明的家长知道从小事入手,吊足孩子的胃口,让孩子学会执着。
片段一:4岁的斌斌每晚睡觉前,总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却不肯自己看书。
这天晚上,妈妈拿了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给斌斌讲故事。
故事写得精彩,妈妈讲得生动,斌斌听得津津有味。
正当讲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妈妈放下书去接电话。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一、罗森塔尔实验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有潜力、聪明或优秀时,他们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会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有一位名叫杰米的小学生,原本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里表现也不太好。
然而,在新的学期里,他遇到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对杰米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地鼓励他、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老师相信杰米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且经常给予他额外的帮助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杰米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主动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期末考试中,杰米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从班级的中下游跃升到了中上游。
这个实验再次验证了教师期望的力量。
当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言语和行动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经典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经典心理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目的:验证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探究期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1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某中学实验对象:八年级(1)班学生共40人实验原理: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将4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积极期望训练,包括:鼓励、表扬、肯定等正面激励方式。
对照组学生则进行常规教学。
3. 在两周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力、学习成绩、自信心等方面。
4.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差异。
实验过程:1. 实验前,将4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确保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2.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积极期望训练。
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表扬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
同时,在课外时间,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 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教学,不进行特殊处理。
4. 在两周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智力、学习成绩、自信心等方面,测试形式为笔试和口头提问。
5.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差异。
实验结果:1. 在智力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2. 在学习成绩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
3. 在自信心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积极的期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可以揭示出人类心理的运作规律、认知和行为的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心理效应的产生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学实验,以及这些实验中所涉及的心理效应。
1. 斯特鲁普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盖德尔·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
该实验的目标是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快速地识别出一系列呈现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但是这些颜色名称与呈现的实际颜色不一致。
例如,红色的字可能用绿色来写,蓝色的字可能用黄色来写。
结果发现,参与者在识别不一致的情况下,反应时间更长,出现错误的几率更高。
这表明,颜色命名与颜色本身之间存在冲突,影响了人们的反应速度。
2. 虚拟监狱实验虚拟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波辛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有争议的社会心理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自愿参与者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看守两组,并让他们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参与者逐渐陷入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监狱看守对待囚犯的方式愈发暴虐,而囚犯则表现出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3. 马斯洛金字塔实验马斯洛金字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探索人类需要的层次和层级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马斯洛对一组被拘留在精神疗养院的患者进行观察,并整理出了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为基础的需求层次。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通常会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然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4. 导火索效应导火索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一个小的事件或观点触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想法和情感。
经典心理学实验
经典心理学实验经典心理学实验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 (2)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 (5)颜色识别与语言描述无关 (6)橡胶手幻觉实验 (6)双耳分听实验 (8)凭直觉往往能作出好决定 (8)“开窗”实验 (9)双眼竞争中嗅觉能够影响视觉 (9)法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不能同时处理超2项任务 (10) 大脑时间相对论 (11)审美判断男女有别 (14)创造发明的难处 (15)只消变换一下问题 (15)动物的聪明 (16)期望效应 (17)盲视 (19)关于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实验 (20)人际关系认知实验 (21)心理旋转实验 (21)直棒与方框实验 (22)登进门坎效应 (23)儿童何时获得了意识? (23)心理旋转实验 (24)人容易拔高自己 (24)寻找发胖的原因 (25)视觉悬崖 (26)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 (26)时间折扣神经机制新证据 (2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28)团体公约实验 (29)“迟延满足” (29)集体效能 (29)社会认同实验 (31)强大的动力--自信和社会的关怀 (32)关于服从的实验 (33)习得性无助实验 (34)罗森塔尔实验 (35)霍桑实验 (35)压力如何使人崩溃——神经科学实验 (36)识别说谎人的实验 (40)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1959年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
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内在动机的阴暗世界。
这个无比创新的实验是由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负责的。
人们总是试图解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这个实验正是提供了对于这种自我解释的重要而深刻的理解。
实验中充满了巧妙的骗术,所以对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
那么请坐好,放松,让我们回到过去。
现在的时间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作为你课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参加一项“表现衡量”的实验。
艾森克个性测试法(ppt 22页)
题项
1) 你是否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 2) 你的心境是否常有起伏? 3) 你是否健谈? 4) 你曾无缘无故觉得"真是难受"吗? 5) 你是否比较活跃? 6) 你是否常常为自己不该作而作了的事,不该说而说了的
T分转换表
男性
女性
T分
内外向
情绪
内外
情绪
T分
30
1-2
1-3
1-2
1-4
30
35
3-4
4-5
2-4
5-7
35
40
5-6
6-8
5-7
8-9
40
45
7-9
9-10
8-9
10-11
45
50
10-11
11-12
10-11
12-13
50
55
12-13
13-14
12-13
14-15
55
60
14-15
15-17
14-16
灵活地执行任务。碰上困难和错误时,不要要求过急,要 给予较多的思考时间。
类型名人
陈景润 蒋祝英 沙和尚
总结
总体而言,每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它们无好坏之分。 前两种气质类型的人适合户外性质的、与人交际较多的、 要求反应较快的各种活动,如公关、营销、体育运动等活 动;
而后两种类型的则比较适合从事户内、工作比较单调、要 求注意力持久集中等的活动,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自动 化系统的调度员、仪表观察工、银行的会计出纳等
报告维度分 报告气质和人格特征 报告与人格特征吻合的项目内容 例:内外向维度分为65,提示个性外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心理小实验
心理小实验——生气影响健康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
结果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
爱尔马还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
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同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既然生气有损健康,我们就应该学着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
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确实遇到烦心的事,也要“戒”字当先,戒除恼怒,不生气。
当然,其中还有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
学会宽厚待人,谦逊处世,思想开朗,宽宏大量。
凡事应该想得远点,想得开点,不要对一些细枝末叶的区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这个测试可能很多人都侧过,但拿出来还可以细细品位.你带着5种动物在异形星球冒险.它们分别是:老虎,大象,狗,孔雀,猴子.在冒险途中你们受到了异形重重攻击,不可能把它们都带出困境,你不得不一个一个的放弃,请你想好后说出你放弃它们的顺序:答案自然不唯一,不过我想说的是: 孔雀:伴侣老虎:金钱和权利猴子:儿女大象:父母狗:朋友心理学家们在做一个有关孩童时期性格和今后职业取向之间关联的实验。
说将一些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高高的桌子上放着很多诱人的糖果。
工作人员对孩子们说:现在叔叔阿姨们要出去办点事,糖果先放在桌上,等叔叔阿姨回来之后再给大家吃。
说罢,便关门离去。
角落的摄像头却记录下一切——孩童A:搬来凳子,坐上去,盯着糖果但不伸手拿,只是看着它们孩童B:坐在窗口,看着窗外,丝毫不考虑吃糖的事孩童C:工作人员一走,便往地上一躺,睡觉了孩童D:搬来凳子,盯着糖果,可是周围稍有动静,便迅速装做若无其事孩童E:等工作人员一走,便把糖取了吃掉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都踏上了社会,拥有了各自的职业,他们当初不同的举动竟然有了不同的归宿——A式的孩子,多成为了业务营销人员,因为他们目标明确;B式的孩子,多是那些跳槽频繁的人;C式的孩子,会在一家公司干很久,随遇而安的典型;D式的孩子,多成为了事业有成的老板,因为他们目标明确又善于观察环境,洞察先机;E式的孩子,(比较夸张)一般坐过牢,因为他们不达目的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