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阅读及答题技巧一、考情分析(一)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节课考点对应能力:论述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二)考点分布: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三、解题方法探究(客观题)(二)答题步骤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4步法来进行解题。
第一步: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针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类阅读,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掌握若干基本的阅读知识点及其答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并达到良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一、阅读知识点1、借助前后文、联想等方法开展上下文对比,围绕中心词展开文意探索,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2、注意文章语言本身:文章中有哪些生词、词组、句式;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段;文章中的句子是不是都能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段落是不是都能得到正确的衔接;文章的主题句是不是能够清楚、明确地在文中体现出来等。
3、注意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主体结构,总结文章的框架:围绕什么开展论述,支持论点的具体证据有哪些等。
4、注意文章的指代,学习正确理解作者对某一事物的9指代,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义,并能更准确、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内涵。
二、答题技巧1、着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关注文章核心词语及其相关表达,有效印证文章的主题思想。
2、用通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弄清文章的展开方式,认真研究文章的衔接手段,提升自己对文章的把握能力。
3、把握文章的指代关系,根据上文提到的“it” 、“them”等指代词,推断文章中指代的是什么意义,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义,掌握文章中表达的思想。
4、根据前文和后文来解决空缺,拓展文章的阅读理解,以补充文章的不足部分。
5、注意细节信息,由于细节信息提供的是文章的补充和证据,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需要仔细理解,以把握文章的全貌。
综上所述,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知识点及其答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并达到良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一个起点,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方能在阅读大致、回答细节等方面都有一定进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论述文阅读第三部分 考点2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4)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 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 性词语还应该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 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 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二)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文中重要句子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文章的开头。 (2)在文章的中间。有的单列一段。 (3)在文章的结尾。 (4)也有些重要句子分散在文中,必须将它们找出来 综合理解。 2.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 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尾 起小结作用。 对这种句子的理解: (1)特别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 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 息。
分析,是从概括到具体,是深入浅出的表现。概括, 一般从主题的归纳入手。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 是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的 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分析、归纳 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 层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 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对文中描写的事件人物是赞颂还是批评讽刺,是喜爱同情 还是厌恶痛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助于对文章主旨 的深入理解。 分析、归纳、概括的原则: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 既高瞻远瞩,不偏不倚,又不纠缠细枝末节。分析概括还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意作品时代背景;②提高思想 素质,运用生活经验;③质疑文章的各个方面。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高考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及作用
1.判断句子或语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来辨别。
(1)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常用语言标志“如”“比如”。
(2)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用古语、谚语、俗语来证明观点。
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某某曾说”。
(3)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
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
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反之”“但是”;二是运用反义词。
(4)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用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刻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
语言特点是通常运用比喻,包含本体和喻体。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6.混淆时态 7.混淆关系 8.偷换概念 9.因果混乱 10.主次颠倒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个别代一般(选项范围扩 大),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 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解题步骤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P11 例9
常见错误类型
(7)混淆关系
从条件和结果看,有把条件说成结果和把结果说成条件两种错误。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 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 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P11 例10
常见错误类型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 P12 例12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近年来,主要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科普文等
设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常见错误类型
(9)因果混乱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子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能是他们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对于备战高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基础。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关键词标记出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论述。
2. 理清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有时还会包括论据和例证。
要对文本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和重点。
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至关重要。
要通过全面的文本理解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便于后续的论述和分析。
二、逻辑分析1. 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在文本中,作者会通过论据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对这些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2. 分辨因果关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
要通过逻辑分析来分辨因果关系的真伪,看其是否真正成立。
3. 捕捉作者的逻辑思维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证逻辑通常是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捕捉作者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三、论述思路1. 统一论述的观点在论述时要统一观点,确保整个文段的论述思路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歧义。
2. 充分论证在论述时要充分论证,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3. 清晰逻辑论述时要保持清晰的逻辑,避免跑题和支离破碎的论述思路。
要做到观点清晰、论证有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形式多样,内容涉及文学领域、社会热点、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且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那么,在高考中如何正确地应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审题要准确审题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审题要准确,必须理解清楚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写作方向和重点内容。
有些文章的题目可能会采用反问句或者疑问句的形式,考生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被题目的表面情况所迷惑,而要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和含义。
只有明确了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阅读和答题。
二、文本阅读要全面在阅读文本时,要全面地了解文本中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
要仔细品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并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和观点论证。
还要留心文中的细节,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为后续的论述提供素材和论据。
三、答题要突出重点在答题过程中,要突出题目要求的重点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要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要注意逻辑性,合理、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使得论述过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在论述中要灵活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但要注意不要陷入华丽的辞藻和华而不实,要以内容为根本,注重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四、阐述要准确简练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要做到准确简练。
要在理清主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立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有充分的论证和支撑。
要引用适当的论据和事例,用恰当的方式和角度去解释和说明问题,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但要避免在文章中出现无关紧要、琐碎繁复的内容,保持论述的简练性和精炼性。
五、总结要有深刻内涵在总结段落中,要对文章的主题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刻的总结,要达到点到为止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中语文论述性文章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论述性文章答题技巧论述性文章答题前,我们要清楚论述类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论述性文章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抓住文体特点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词语、句子的理解外,主要考查段落、主旨,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
所以在阅读和解题时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
特别是在做简答题时,更要抓住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以文本本身为依托,精选理据。
这实际上是整个论述类文本的最重要的解题策略。
(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如:高考曾选用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条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倾向性一般是比较明确的,这也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①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②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结构,把握思路我们应从分构结构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
在“分析结构”时首先要善于把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
(完整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3)巧用选项法。
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知识梳理】筛选判断,逐步排除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论述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三部分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
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 从 “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答案】A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
层级C。A.“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不准确,文
章第③段首句指出,“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 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D.歪曲原意, 根据第⑥段的相关语句可知,“表示绝对的顺从”恰 恰是失去了“我”,而不是建立“我”。
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
两方面回答。(4分)
————————————————————————— —————————————————————————
【参考答案】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
梳理考点
论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 广 东 省 高 考 经 历 了 两 个 阶 段 : 2004 2006 年,主要是以科学类论文为主,题型主要是客观题; 20072013年,主要是以经济类、社会类及学术类论文为主,题型是客 观题与主观题兼有。 2007 - 2013 年考试大纲有两个变化:一是 将原来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成了“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二是删去了原大纲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 象”的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可简称为“概念理解”。 和前几年考纲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相比,“重要 概念”缩小了范围,明确了指向,排除了考查非专业的普通词语 的可能性。所谓“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与文章所写对象有关的 专业术语,或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词语。如果对这些概念理 解不清,就很难读懂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考查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团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别。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曾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怎样在二轮复习中指导学生备考——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的备考为例
3.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评价等方面的情况。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学生要结合已知概念、现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
:测试反馈
测试反馈。
。教师另外寻找难度相当的
象、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得出结论,准确作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来对学生进行检测,看看他们的得
答。他们想要拟写出有质量的选项,就必须仔细审读
分相较于之前是否有变化。
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备考的时间是极为宝贵的,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需明确试题考查的要点,尽可能设
计出符合学情的活动。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明确“考向
考向”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真
。
分析、解读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
读题,了解此类题型的考查形式、选项的拟定方式及
设误类型等。
者的观点、态度的判断(如 2021 年全国甲卷第 3 题的 C
在线课堂
怎样在二轮复习中指导学生备考
—以
“论述类文本阅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读”专题的备考为例
张启亮 张晓英
备考是一项系统而艰辛的“工程”。尤其是进入
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后,长时间的习题训练,容易使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和《中国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明确教育部考试中心
分学生感到厌倦,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对此,笔者
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合理地布置任务,才能引发他
语
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
们的思考。
史研究关注的课题),或者是对论证语言的分析(如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
:互答互评
互答互评。
。教师鼓励学生组建研习小 文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是指在阅读一篇包含观点、论证或事实陈述的文章后,通过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型对于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就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文章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以及标题,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核心论点。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心和作者的观点。
在回答客观题时,要始终围绕主旨进行答题,避免被细节或次要论点所迷惑。
二、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对于答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往往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而关键句则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在考试时,在回顾选项之前,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划出或圈出来,以便帮助理解和筛选选项。
三、注意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了解和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条理,并在回答客观题时准确选择答案。
例如,段落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这些关系对于推理和归纳出正确答案非常重要。
四、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修饰语和副词在文本中起到限定和修饰的作用,对于回答一些具体细节的问题非常有用。
例如,"全部"、"大部分"、"有时"、"或许"等修饰语可以帮助确定某个观点的程度或频率。
在答题时,要注意这些修饰语和副词的含义,以便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语。
五、注意常识和常见知识有些客观题可能涉及到常识和常见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理解。
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积累和熟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例如,关于历史人物、科学原理等的问题可能需要考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总结起来,要想提高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准确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把握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以及提前积累常识和常见知识。
从理所然到理所当然——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备考 学案
从“理”所“然”到“理”所当“然”——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段的备考学习目标:1.了解论述类文段的特点,条分缕析、把握文段中心。
2.掌握各类型论述类文段题的解题方法,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
学习过程:一、关注文本特征,辨知论述模式之“然”* 必备知识:【2022·新高考Ⅰ卷】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二、厘清句间关系,品析论述逻辑之“然”* 必备知识【2022·新高考Ⅰ卷】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①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②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③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④《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一、回顾:(2012年汉阳备考会议)论述类文本阅读04《太空行走》(科技文)05《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社科文)06《深海呼吸》(科技文)07《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社科文)08《湿地》(科技文)09《数字海洋》(科技文)10《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11《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特点:1.2010年前是科技文与社科文交替考查。
这两年都是从专业论著中节选片段,逐步向论述类文本转型,标志著我省命题向课改接轨。
2.04—09年是四个选择题,10—11年是三个选择题+一个精要表述题。
预测:1.论述类文本是今后选材的趋势。
2.对应考点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推断题”的说法可能有变,会向“理解和分析题”转变。
二、展望:(一)论述类文本特点2012《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1.文本类型:天文、建筑、哲学(已考),还有美学、文学阅读与批评、文化、历史、考古、出版、法律、教育等2.专家专著: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李泽厚《美的历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等等,凡是中国现当代顶尖的学术专家的专著及论文的节选,都是湖北卷论述类文本的取材范围。
学术性、思想性、深刻性、新颖性(二)论述类题型特点2012年湖北卷的难度大于2011年,其主要原因在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度要大于以前的科技文和社科文。
论述的逻辑思维层次要高于说明的思维层次。
1.因文设题带来的题型变化从以往三道选择题的考查看,一般来说是:2011《中国建筑的“文法”》6.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能力层级一B两C)2012《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C)一道筛选整合题,两道理解分析题。
特别是最后一题:没有沿用以前的推断题。
既考查对概念“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的理解,又考查对作者相关观点态度的分析。
难度加大。
2.强化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力度选项力求制作得完美无缺,因此强化了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力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粗略看好像来源于:第一段“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第二段“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其实,“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来源于整个第一段。
“没有联系”在该剧之前“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说的是开始看的印象,没有联系。
此段最后说:“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但在思想上是有联系的。
3.理解和分析的考查立足阅读素养理解和分析题有两道,去掉了推断题。
为什么?推断是对未知领域的预判,对科技文和社科文是可以推断的,但论述文则不行。
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
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文只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够了解;而论述文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论述文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就显得顺理成章,甚至类似于散文阅读中的“理解某句话的含意”。
如:8.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最后一段: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选项的制作实际上是对加着重号的句子进行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的。
三、备考:“比对”仍然是做论述类阅读的基本方法。
以往我们习惯从干扰项常设陷阱的角度来分析:如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夸大缩小、说法绝对、答非所问、曲解原意、以偏概全。
但是这些方法在做像哲学类的文本时大多都会感到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这些只是些把语文当工具的做法,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要加大理解分析的力度。
科技文和社科文有些学生不懂内容,考查时更多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论述类文本学生基本都懂,考查时更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这正好说明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比考科技文和社科文更能见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学生能懂,但不一定能理解;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分析。
以下做题方法可供参考:1.多出的内容要深究:如上面提到的“在思想上”。
2.缺失的内容要补充:7.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第五段: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省略了结论:“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说“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颠倒因果,且所说出路较大。
而“同理”之“理”,在此项中内涵也缺失了。
而在文中应指“富于暗示”,而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3.解说的内容要琢磨:8.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第六段: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4.转述的内容要辨析:如上8.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