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制1下六单元《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3年《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案例一】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
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师:你会列式计算吗?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生1:5×3=15(元)15+20=35(元)师:5×3表示什么?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2:5×3+20师:对。
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
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
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生:50-18×2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
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
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
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
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
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
..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
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
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
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混合运算作为基础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在完成了一段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部分学生出现错误。
这让我意识到,仅仅让学生掌握运算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他们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运算的过程;设置了丰富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教具的使用,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教具的展示不够清晰或者操作速度过快,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跟上节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操作的细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
情境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情境可能过于复杂,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对运算的重点关注。
这提示我在设计情境时,要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简洁明了又富有启发性。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但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需要营造更加宽松和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即使出现错误,也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批评的对象。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虽然有所关注,但还不够充分。
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知识并进行拓展应用,而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辅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作业布置上,虽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题目,但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这可能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而不是通过作业来巩固和拓展知识。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_5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
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学案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
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
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
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
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
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二年级加减混合这一节课较之前稍有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一、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虽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去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没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讲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自己给自己纠错还是一个失误,如果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小组讨论探究再谈论例四72-(47+16)=有没有简便算法时,抛出的问题应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出为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讨论有没有的层面上,也就是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意义的,有讨论的价值的。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算术运算,还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一、学生基础差异性的认识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首先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
有的学生对基本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
因此,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上进步。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也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减混合运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或相减,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的逻辑顺序,如何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的运算步骤。
例如,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或者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强化练习的重要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练习都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规则。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错误分析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常犯的错误,如进位和借位的错误、运算顺序的混乱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进行了错误分析,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错误分析,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改正。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和练习,我还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篇1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篇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
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
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
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临泉路第一小学赵莉莉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是在学习过“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上,又一节计算课,是整个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理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而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数学计算不感兴趣,那么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中抓了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以咱们合肥人身边的天鹅湖作为背景,以天鹅湖上的天鹅飞来飞走制作一个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既让他们很好的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不容易混淆,也强调了先后的顺序。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谁?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更可喜的是学生因为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在计算时,正确率明显得以提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创设一个与儿童生活实际相关的情景,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计算题的练习.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易于理解。
本节书中例题是公交车上下车的情景,对于上车几人,下车几人,学生容易混淆不清,难以理解,所以我把天鹅飞来飞去动态图作为例题,便于理解,从班级掌握情况来看,95%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理解题意并说出意思,之后我又把公交车上下作为重点习题讲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于理解能力不是很好的孩子,有个简单到难的过度,既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也增强他们的信心。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算式卡片、圆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5-2-1= 8-5-3= 9+0+1=4+3+2= 5+4+1= 6-5-1=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提问:5―2―1和4+3+2你是怎么算的?生: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渡语:同学们对已学的连加、连减知识掌握得真不错,老师想再增加难度考考大家。
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帮助老师解决里面的问题:小猴妈妈给小猴摘了4个桃子,小猴爸爸又给小猴摘了5个桃子,小猴吃了2个桃子,请大家帮帮小猴数数还剩多少个桃子没有吃?(生思考后回答:还剩7个)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请大家看看。
(师出示主题图)三、探究新知1、学习例1111⑴在黑板上逐步出示挂图,说明的意思(从左往右看)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画。
师:看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的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理解算理和掌控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
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肯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
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同学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同学经受“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
采用先尝试计算,再争论算理,最末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控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次,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觉,在探究之后,同学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次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次是一样的。
让孩子自己去发觉,去总结,而老师一贯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测技能,也表达了《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老师的主导性。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同学在此之前已经掌控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同学正确掌控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状况,进行反思。
一、让同学在自主中学习,培育同学技能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习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同学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
在教授新课前,让同学复习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同学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知同学,只要同学记住即可。
留给同学思维的空间,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同学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
同学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同学实行再制造。
《加减混合》教学实录及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实录及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本人采用了加减混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对知识的兴趣,掌握关键知识点。
首先,在教学必要的知识点的背景知识的讲授中,本人结合整体认知方式,从带有具体实例的数学概念出发,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具体语境,深入理解加减混合的概念。
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感到学习兴趣,进行有趣的实操,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律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本人采用了多种活动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加减混合的乐趣。
这其中包括接龙游戏、抢答游戏等互动式学习模式,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切实提升队友合作意识与技能。
再次,在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思考,以开放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学习,让他们了解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时间分配、小组合作,让学生了解运算的规律,完成指定的任务,并根据自身水平和经历体会数学的乐趣,从而对加减混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完成指定任务的情况下,也能够大胆有效地做出自己的推断,以自主形式发展知识,增强学生自我研究、自身观察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总之,通过加减混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探究过程更深刻地理解运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和灌输相关知识的目的。
反思本人在本次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程度较高,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甚理想,这一点是确实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本人深刻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加减混合的教学模式,但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还是不够理想,原因可能是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知识,未能有效地让学生从知识的泛泛认识转变成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此,本人着重提出以下几点,一是深化课程设计,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教学环节;二是注重实践,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实践性;三是强调技能,让学生可以较好地运用知识;四是营造互动氛围,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出丰富的知识。
混合运算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混合运算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混合运算是数学中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了多个运算符和不同优先级的计算,并且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2.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
3.能够独立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板书、教学PPT、教学案例、相关练习题。
2.学生:教材、笔、纸。
教学过程:引入1.创设情境:教师用一个实际场景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比如购物结账的例子。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购物清单,清单上列出了几个商品的名称、单价和数量。
2.提问:教师询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购物结账时需要进行哪些运算?定义混合运算1.教师向学生介绍混合运算的概念:混合运算指在一个数学表达式中使用多个不同的运算符进行运算,涉及到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多种操作。
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1.教师向学生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并给出一个示例:7+2×3-4÷2=?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示例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运算原则和结果。
4.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要先乘法再加法?为什么要先除法再减法?以此类推,运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是怎样的?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例如:5÷2-3+4×2=?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完成后相互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3.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解练习题的解答过程,解释正确答案的运算原则和结果。
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拓展与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问题。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运算顺序。
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案例,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混合运算的重要性,并能够独立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引言加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操作,也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本文对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教学反思2.1 教学目标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
我们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学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包括涉及多个数字,以及涉及加减符号的组合运算•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2.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
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形象化教学、抽象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以便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形象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数学教学工具来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小珠算来通过手动操作加混合运算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抽象化教学是指通过文字、数字、符号等抽象符号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书本、试题等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实践教学是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本书,他收到了2本书,请问他现在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2.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已经掌握、哪些地方还需要进行加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另外,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 总结本文对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进行了反思。
《加减混合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北流市清水口镇陈地小学谢静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五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加减混合计算。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10以内数的计算能力,初步学会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3、教学突破:利用课件,展示天鹅图。
用动态的话面生动的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然后小组讨论。
通过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混合算是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及过程的理解。
教学设计策略:3+2+1二5+3+2= 4+3+2= 1+3+6二加减混合计算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和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导入: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叫《丑小鸭》,大家听过这个故事吗?这一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呢?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我们的身边成为现实,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來了2道数学问题,只要把这几道数学解决了,这几只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2、学生抢答丑小鸭身上附着的连加连减的口算题。
823 二10-5-3= 9-0-6= 10-5-1=师:上面的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呢?生: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然后用得数在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算的的。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加减混合运算》课堂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课堂教学反思1. 引言加减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基础运算。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加减混合运算》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2. 课前准备在教学前,我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编写了课件,以便能够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演示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
我随机选择了几个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快速计算出一系列的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还为整个课堂气氛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3.2 知识讲解在课堂上,我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了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购物、交通等,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我使用图表和公式,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
3.3 互动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我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活动。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并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样的互动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4 实践操作在讲解完基本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后,我安排了一些实践练习。
我出示了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5 总结回顾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
我强调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这些技巧。
同时,我还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教学反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
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
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习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
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
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
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习,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网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及反思
网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网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生能够解决包含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并正确运用运算符号。
3. 学生能够在网课环境下积极参与学习,有效利用在线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1. 网络连接和电脑/平板电脑/手机2. 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视频或动画3. 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和答案4. 学生笔记本和写作工具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提问学生关于加法和减法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教学主体(30分钟):1. 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2. 通过示例和解释,演示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确保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使用和运算的顺序。
3. 分发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并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4. 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随堂检测:设计几道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解答。
2. 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解释正确的解题方法。
3. 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巩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挑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网课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在线学习资源?2. 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运算符号和解决问题?3. 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概念或技能?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混合运算?4.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足够有效?是否需要进行改进或调整?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图表、图像或模型。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激励,鼓励他们持续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区一小李建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主动地发展呢?下面是我在一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片断一:
师:五·一到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我们美丽的威海观光。
妈妈和小丽来到海边,蓝天、大海,好美啊!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师:看看这幅图,有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问题?
生1:买贝壳和海螺需要多少钱?
生2:买珊瑚标本和贝壳需要多少钱?
生3:海豚玩具比海螺贵多少钱?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
)
师:小丽和妈妈带了50元钱,她们想买海螺和珊瑚标本。
根据这几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海螺比珊瑚标本便宜多少钱?
生2:买海螺和珊瑚标本共需要多少钱?
生3:还剩多少钱?
……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在交流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还剩多少钱?”的解决上。
生1:50-13-17=20元
从50元钱中去掉买海螺的13元和买珊瑚标本的17元,还剩下20元。
生2:50-13=37元
37-17=20元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做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3:他们的做法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把一个大算式分成了两位小算式。
生4:我先算出买海螺和珊瑚标本共用了30元钱,再从50元钱中去掉用的30元,还剩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买纪念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出算式并计算,从而使学生学会选择信息,学会组合条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存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片断二:
师:先算出买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13+17=30;再算还剩多少钱,50-30=20。
你能将这两个小算式合起来写成一个大算式吗?
(全班鸦雀无声,只见不少同学在练习本上不断的书写着。
)
过了一会儿,生1(他很犹豫):我觉得可以这样写:50-13+17=20元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马上喊:“错了,错了!50-13+17=54。
”
“可我想的就是先算13+17=30,再算50-30=20。
”生1不服气地说。
生2:可50-13+17明明是先算50-13=37,再算37+17=54呀。
生1:……
(短时间的冷场)。
师(小声提示):“那可怎么办?只是你自己知道可不行呀,怎样才能让别人看出你的想法呢?”
30
/ \
很快,生1:50-13+17=20
“噢,对呀”,受到启发,学生很快想出了其他办法
生3:50-13+17=20
生4:5020
生5:50-13+17=20
生6:50-13+17=20
生7:50-(13+17)=20
……
情不自禁,我为孩子们的创造鼓掌。
孩子们的眼睛里也都被欣喜、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充塞得满满的。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回头看以住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
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
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案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
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
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
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