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教材怎么编好--普通高中生物教材面向现代化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新教材怎么编好--普通高中生物教材面向现代化问

题初探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为指针,编好新的一轮普通高中教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如何才能使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符合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现代生物学的特点;二是研究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对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特点,使教材做到面向现代化

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直到19世纪,学术界才首次提出“生物学”(bilg)这一名词,生物学家才“乐意抛开纯粹收集资料和描述事实的传统,转而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动植物的活动状态。”[1]继19世纪出现被恩格斯誉为该世纪科学三大发现之二的细胞学说和达尔生物进化论之后,生物学在20世纪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特别是本世纪0年代atsn和ri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正在引起生物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将改变整个自然科学的面貌,而且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概括起,现代生物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度重视观察和实验。2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的带头分支学科,几乎所有生物学问题最终都能在分子水平上加以研究。3生物学与其他有关科学发生高度的双向渗透和综合。4高度重视生态学的研究。现代物理和化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同时也使生物技术(Bitehnlg)成为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现代生物学的上述特点,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加强有关观察和实验的内容,改进实验内容的设计和编排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中只有个实验,其中“观察玉米杂种后代粒色的分离现象”实验是大多数学校难以完成的。这个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并且集中附于教科书的最后部分,与相应的内容相隔甚远。教材正部分很少涉及实验内容,大多是直接讲述现成的结论。显然,这很难说体现了现代生物学的特点。

新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项目(包括探究、实习)共24个。根据实验手段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这些实验分为以下三类:(1)定性观察,如观察叶绿体的结构、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等;

(2)定量分析,如有性杂交试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等;(3)模拟探究,如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猿间的亲缘关系等。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这些实验可以作如下分类:

(附图{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对实验的要求,不论从数量还是从类型上,都比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明显的扩增,这就为新的高中生物教材在实验方面体现“面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教学大纲的改进不等于编教材可以坐享其成。笔者认为教材在实验内容和编写方式等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大纲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简便易行的实验观察内容

大纲中规定了24个实验(包括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这与海外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在数量上尚有明显差距,这当然与我国中学生物实验条有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中学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增加实验观察项目上再无潜力,何况有些重点中学的实验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不明显。下面仅举一个实例说明。

美国的一本高中生物教科书《现代生物学》(dern Bilg),在讲到自然

选择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测量100粒花生仁的长度,然后用座标图表示出,算出平均值、最大和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距,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1)影响花生仁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如果环境变化使大花生仁成为一种有利变异,该花生种群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2)描述对大花生仁有利的环境变化。你能想出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对小花生仁是有利的吗?(3)为什么大多数花生仁不像最小的花生仁那么大?(4)你怎样才能确定一个性状(如花生仁非常大)是遗传的结果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就是这样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就能在教学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测量、统计、比较都是生物学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这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用座标图形式表达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理论,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指导中提出的最后一个思考题,并不能通过本实验得到答案,尚需学生设计新的实验,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改进实验指导的编写方式

(1)实验指导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在大纲规定的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概念和原理以后进行,否则难以完成教学

目的。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如果学生连染色体的概念都不清楚,就很难看出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再比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如果学生对DNA的概念一无所知,这个实验的进行就毫无意义。但是,其他大量的实验是既可作为验证性实验,也可作为探索性实验的,如“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对于这些实验,笔者认为应该编排在讲述有关过程和原理之前。这样做一是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主动发现的乐趣;三是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在实验指导的写法上与验证性实验也应有所不同,应注意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多提出一些紧扣实验目的的问题,使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减少实验观察的盲目性。

(2)应注重对实验原理的解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人教版)的实验指导,一般包括“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讨论”四项内容;现行高中生物本的实验指导也大致如此。初中生物中的实验大都是观察较为直观的现象,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等,这样写实验指导无可非议。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生理实验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较多,学生在做这些实验时,如果仅知道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而不懂实验的原理,恐怕就只能照方抓药,机械操作,结果所培养的至多是动作技能,不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就更是镜花水月了。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