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今天读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教学设计

穿插在后面进行介绍。

2、细胞膜的功能

教材这里的处理又是先讲功能,然后再讲结构。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在蛋白质部分也是先功能后结构,但是核酸却是先结构后功能,这里又是先功能后结构。那么,对于这样的内容,先讲结构好?还是先讲功能好?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先讲结构也好,先讲功能也罢,只要逻辑关系上处理好就行了,最终都要归结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上来。但是从学生的接受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先讲功能为宜,因为功能多可以归为一些具体的实例,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相对形象化的功能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结构问题。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核酸的功能”就难以实例化,像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抱着一种信念——我要先讲功能,那就有点太固执了。此时相对于更抽象的核酸功能而言,核酸的结构反而会显得更加形象一点,因此先处理核酸的结构是一种更不错的选择,新教材也是这样做的。

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一个思考讨论栏目和正文内容。我放在一起讨论了。

3.1细胞膜探索历程的逻辑

先根据欧文顿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说:细胞膜由脂质构成(注意这是个假说暂时还不是结论)。然后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确实由脂质构成,包括磷脂和胆固醇。欧文顿的假说得到了验证。根据细胞膜的组成,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可以补充有关磷脂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磷脂是两性分子。然后让学生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推测细胞膜中磷脂应该排成两层(这是个假说)。戈特和格伦德尔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磷脂是双层排列的。

由于细胞需要的一些极性分子也可以快速通过细胞膜(脂质不允许极性分子快速通过),同时结合丹尼利等对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分析,这些都表明细胞膜不仅仅是由脂质构成。然后根据油脂滴吸附蛋白质后也会表现出表面张力降低,这和细胞膜的情况一致,由此提出假说:细胞膜除含有脂质外,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还被用来解释极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当确定了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验证)后,下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科学家曾经提出三明治结构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的电镜观察结果支持三明治模型(这里能看到,一个支持假说的观测结果并不能导致假说的成立),罗伯特森据此认为所有的细胞膜结构都可以用三明治模型来解释,并且将模型处理成静态的。

静态模型很快就面临挑战,它不能解释一系列有关细胞生长、分裂以及变形虫运动等问题。科学家通过冰冻蚀刻电镜技术也发现,蛋白质并不是铺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有些蛋白质会嵌入甚至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同时,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是动态的。结合上述实验,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假说——流动镶嵌结构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2关于教材内容的一点疑问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20世纪初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之后,进行化学分析。现行教材得到的结果是: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新教材是:膜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

这个区别意义重大,一般认为科学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丹尼利实验之后)才慢慢接受细胞膜含有蛋白质的,新教材的写法更符合科学发现的历史。但是这里我们必然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科学家分离得到了纯净的细胞膜,而且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巨大,为什么早期科学家却没有注意到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手头的资料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手头能有一本关于膜的专著可供参考呀。

我猜测一下,可能当时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处理方法会导致膜上的蛋白质脱落,这样最终保留的蛋白质就会特别少,化学分析时可能作为杂质忽略掉了。这一点,我们从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中,可以看到,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蛋白质的问题,他们的计算也是建立在蛋白质占膜表面积的基础上,可以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蛋白质。我读了这部分的原文,也没有看到蛋白质对实验误差的影响分析。

3.3提出假说

这是一个保留自现行教材的内容,我个人比较喜欢。

每次讲这个内容,我都跟学生强调假说的合理性。假说不能是凭空臆想的,科学家的假说都是建立在已知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之上,说白了,所有假说的提出都要有以一定的已知信息作为依据。

在教学中,可以在前面的细胞膜探索历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要根据已知信息提出合理的假说。并且罗伯特森的假说中,我们能看到支持其假说的电镜观察结果,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假说的成立,在新的证伪该假说的证据面前,该假说也只能被舍弃。

4、流动镶嵌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4.1物质运输等的实现有赖于膜的流动性

这句话是新教材新加的,加的好,得点赞。

在原来现行教材配套教辅的一些习题中,总是会出现主动运输体现膜的什么特性的问题,然后教辅的答案是选择透过性。教材这里终于给那群人明确的一个回复,主动运输过程中,执行运输功能的蛋白质也要在“动”(构象改变)中才能实现对被转运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过程的实现也需要依赖膜的流动性才能完成。被动运输的实现同样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4.2糖被的表述更准确

现行教材对糖被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导致教辅中“糖被就是糖蛋白”的观点横行。新教材明确了糖被就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它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也可能与膜上的脂质结合。

这里额外说两点:第一,糖被中的糖通常是寡糖,并不是多糖。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一次,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资料,很容易找到。第二,糖蛋白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细胞器膜上,不过此时糖蛋白的朝向是细胞器内部。关于这个问题,下一次读书详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