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高中生物新教材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心得体会(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体裁作文、议论文、字数作文、记叙文、高中作文、初中作文、小学作文、祝福语、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genre essays, argumentative essays, word count essays, narrative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blessings, experienc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生物新教材心得体会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材培训对于高中生物学教师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机会。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材培训加深了我对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详细研究了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通过参与讲座和小组讨论,我对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使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加准确地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
其次,材培训让我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材强调了实践与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
在培训中,我们亲自进行了一些生物实验,亲身体验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我深刻体会到,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生物学的知识,并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设计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实践,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理解。
最后,材培训还强调了高中生物学的跨学科性质。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补关系。
这使得我认识到,教学中应该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应用。
比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化学或物理的概念,对于解释生物现象或深入探究生物学问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材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我将利用这些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生物研究体验。
同时,我也会继续研究和探索,不断更学方法和理念,以适应新时代高中生物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教学论文: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感悟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感悟我觉得人教版这套新教材,不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应该都是深受欢迎的。
对于学生来讲,书本上有许许多多学生熟悉的情境图。
不像老教材,长篇的文字。
在编排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因为中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不太喜欢长篇大论的文字。
这样编排教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每节内容都有个问题探讨,而问题探讨都是些生活中的实例,很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DNA指纹。
问题探讨中的内容在上课前学生一般不是很懂,但又有所闻,而且又有趣,这样就使他们有一种上好这节课去解决问题探讨中所提出来的问题的欲望。
有些章节还有与生活联系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加强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新教材的实验开设的比较多,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上课所学过的内容,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对教师来说,新教材往往要求教师用课件上课。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减少板书时间,让学生观察讨论,使知识点层次清晰。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中,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生动又形象,学生在感到好奇的同时又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功也有失败。
收获和成功的地方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善于动脑,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令我们困惑的地方是国家课时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教学课时不足,班级人数太多,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最好设计一些小组讨论。
课堂上,同学们都能主动参与,气氛相当热烈,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提出的问题较多,教师如果当场解答,时间不够;如果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学生没时间;再者,有些知识像蜻蜓点水似的提了一下,例如:有些知识用一幅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有些知识用一个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这使教师不好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近期参加了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也是对新教材的全面了解和学习。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生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首先,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高中生物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教材突出了生物学与现实应用的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通过教学案例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点与我过去学习生物的经验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更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新教材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培训中的教学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采用了许多互动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课堂展示等,让我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培训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们通过展示实验和演示操作,生动地呈现了许多生物现象和原理,让我们能够亲眼目睹生物的奇妙之处。
而我们也有机会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实验操作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培训中我还了解到了生物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医学、环境科学、农业等领域密切相关。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学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例如,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学习生物学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还有助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另外,通过与其他同事的交流和讨论,我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生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另一方面,我在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和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材培训学习的学生,我对这次培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教材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全面。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涵盖了更多的知识点和实例,并且对一些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遗传学方面,新教材详细介绍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使我们对这一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新教材强调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验案例和实践操作指导。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新教材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高中生物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化学、物理等。
新教材在知识点和实例上与其他学科进行了结合,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培养了我们的综合学科能力。
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最后,新教材讲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生动案例和图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种有趣且实用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更愿意去学习,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总的来说,新教材在内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应用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和技巧。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心得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心得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心得范文(通用7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心得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心得1今年暑假,我有幸在武威十八中参加了甘肃省西片区高中新课培训。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各位专家的讲座,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经过短短三天的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
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生物新教材的一点体会
学习生物新教材的一点体会我们学校去年从高一年级开始上新教材,经过一年来的教学,教完了高一生物新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上完了必修1的第一章至第六章和必修3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必修3还有第五章和第六章没有上完),因为我们学校去年举办课改现场会及其它原因等,耽误的时间有点多,所以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新教材将知识结构化的主线有了改变:模块相对独立,每个模块都以一定的主线作为模块知识结构化的依托,抓住每个模块的主线,将有助于把看似独立的一节节课构成整体,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
如模块1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如模块3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本质,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看似不多;实验和探究内容有所增加,在《分子与细胞》这册书中,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探究;学科特点较明显,是实施新课改的大好机会。
但经过一年的教学之后,才发现:教材内容是不多,但是有很多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紧密,如模块1第1章第1 节引言问题探讨部分,问: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那些细胞,是如何危及生命的?这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了解生物分类时,学生有过初步了解的知识。
再如,模块1第2节引言问题探讨部分,问: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不同的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吗?这个也是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回顾与联系。
另外新教材在有些地方处理起来还不能很好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如模块3中的第四章第2节中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一个星期,即便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室来完成,那也需要学生有时间,但是,学生本身学习任务重,谁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来完成这个实验,顶多上课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大致过程,了解变化趋势,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材本身希望达到的目的。
刘永生_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2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2刘永生2019-09-14今天咱们读的内容蓝色标题“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系统”。
教材的写法是这样的,首先明确“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里举了很多例子,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叙述跟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删去了有关病毒的内容(现行教材特别强调了病毒,为此还把病毒的东西放在这一节的问题探讨部分)。
这个内容删的挺好的,教师没有必要再强行补充。
对于病毒这个东西,国外的普生教材大都不作为生物(生命)来处理,因为这个玩意的加入会导致很多生物学一般规律叙述起来变得罗嗦冗长。
国外的普生等教材大都是单列一章介绍病毒,但是其它部分的叙述基本不考虑病毒这一特例。
另一方面,现代的生物进化研究多从分子水平来做了,病毒的进化却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难题,我们会看到传统的按照进化对生物进行分类时,不管是三域系统,还是五界系统,都不涉及病毒,只有六届系统讲了病毒。
但是与其它界相比,病毒难以理清其进化树,这些都提示我们对病毒所知甚少,暂时难以根据进化来对其进行归类,不妨就放一放,何况它本身也不能表现生命特征。
接下来教材讲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这里的主旨并不是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介绍,这个只是目的之一,教材更想传达的意思是:不管什么水平的结构层次,其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处理这个内容时,刚从现行教材转过来的教师可能会过于强调生命系统结构层次部分的教学,而对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会套用现行教材的处理方式,其实现行教材的那个设问:原子、分子是不是生命系统?仍然存在,但是这个设问只能得出细胞是最小的生命系统这个结论,并不能得出细胞是最基础的。
所以新版的教材在这一方面应该说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细胞不仅仅是最小的生命系统,还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引言在高中生物教育中,教材一直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材的培训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必然需求。
本文旨在分享我参加高中生物材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概述培训的第一部分是对材的全面介绍。
通过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和重点,我对材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培训还重点强调了材与传统教材的差异,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材的教学理念。
知识更新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研究了材中新增的内容,还对部分传统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和探讨,我对高中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
教学方法材的推广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培训中,我们研究了一些针对材的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经验。
这些案例和经验使我对如何有效地运用材进行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心得体会通过参加高中生物材的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材的推广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深入研读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读材,全面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深入研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材的精髓,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使用材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研究交流与反思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研究的态度,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交流与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刘永生_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3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3刘永生2019-09-21为了写这一部分,我是把洪荒之力都调动了,这里先给自己点个赞。
今天读的是《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节一共有两个蓝体标题“观察细胞“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观察细胞观察细胞这部分主要是一个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个部分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基本没有差别,还是通过对多种细胞的观察,让学生建立对细胞的多样性的感性认识,当然对高倍显微镜使用的要求也是少不了的。
对于教材提供的这些观察材料,我个人会把他们进行简单的归类:酵母菌归为真菌,水绵和叶保卫细胞归为植物细胞,鱼的红细胞归为动物细胞,再加上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提到的初中学过的细胞:血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动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植物),以及教材选择性遗忘的部分细胞: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原生生物)。
通过对这些细胞的观察和回忆,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细胞的多样性,另外这里我之所以做分类归属的原因在于后面讲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时候,我就可以站在分类的高度,让学生知道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和原生生物界。
讲课时,处理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上述细胞都可以观察到细胞核(注:人成熟红细胞例外,但是该细胞小时候是有细胞核的),这个总结对于承上启下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可以开展实验的话,教师在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胞核,有些细胞如水绵的细胞核需要仔细调节细准焦螺旋才能看到。
当然,教师也可以准备好碘液等染液,让学生对细胞核进行染色,从而更有利于细胞核的观察。
紧接着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细胞核呢?进而引出教材中的大肠杆菌,从初中生物学基础上过来的高中新生会觉得这个找不到细胞核的细胞是个奇葩的存在。
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过渡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学组织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我接下来说说这一部分中的几个问题。
2.1蓝藻正名为蓝细菌不少老师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修改算是与时俱进了。
高中生物新教材学习心得1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材还是课标,对教师来说都是新的内容。
因此,针对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
通过此次培训,我获益良多。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从本次培训的所得。
首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从生物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出发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生命观念出发,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
从科学思维出发,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从科学探究出发,培养学生的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讨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社会责任出发,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事务、辨别真伪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崇尚健康生活。
其次,生物学在不断的发展,教材内容也会做出修正与调整,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师,充分解读新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各位专家针对新教材的修正与调整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专家充分比较了合格考试与等级考试的不同,让我们教师能够充分把控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再次,针对江苏省的高考试题,专家总结出其特点:立足基础,突出重点;能力立意,逐步递进;重视实验,学以致用;素材新颖,稳中创新。
对解题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切题迅速、准确。
更加注重跨模块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
长句叙述题比例增加,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
表格填空题重在系统性思维,重在开放性的思考,重在科学表达。
专家的准确解读,有利于我们教师把握高考方向。
最后,专家根据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出新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如何教学。
新课注重知识的理解、观念的建立、研究方法的形成、思维的发展。
一轮复习注重深化理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观念的形成、知识的应用。
二轮复习注重重难点与弱点知识强化、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跨模块的综合运用。
三轮复习则回归基础、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强化应试。
在学生解题方面,专家还归纳出解题指导:认真审题,读懂情境;理清信息,知识定位;信息转换,科学思维;组织语言,多用术语;注意采点,不忘单位。
高中生物新教材学习心得6
高中生物新教材、新课标培训感悟一、始终以课程标准进行核心素养的教学1新课标给高中生物学定了四大核心素养指标,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关乎国家的战略,关乎我们着力培养什么样的人。
落实到现实教学中来,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通过生物学科学习而获得的,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2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教学中还需要融入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容,比如在生命观念教学时,可融入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介绍中国思维下的“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天人合一,过犹不及等朴素的哲学观在生物学稳态内容中可以非常契合的融合。
二、教材中的练习题,具有导向作用,必须重视1教材中的练习题会有更新,更新添加的内容及题型就是高考的方向之一。
尤其拓展题部分,加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社会热点加强社会责任的引导与培育。
2对每一个练习题都可进行学业水平等级的模拟评价,对相关能力进行归类,不同的习题融入不同能力考核。
归纳与概括能力,演绎与推理能力、模型与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
平时加强思维模式的训练,在高考中面对全新考题时才能悠然自得。
三、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突破口1合作式的主动学习时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的高效方式,尤其一些“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类的知识教学中,更是发动学生合作学习的良机。
2通过合作自主学习进行科学史的教学,每位同学可以基于自己手机的素材进行交流,小组合作获得更多,并进行整理归纳升华,形成学生心目中的知识链。
3通过学生活动深化“情景-问题-活动-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热点新闻进行情景化描述,并尝试进行问题设问组织,通过向其他同学提问来促进个体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来达成整体提高。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接上一篇,头条一直不能正常显示,重新发,改一下标题。
2、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2.1同位素标记法这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做了一些叙述上的变动。
因为“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可以进行相同的化学反应;因为“物理性质特殊”,所以原子序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特殊同位素才容易被检测出来。
新教材这部分的介绍浓缩了同位素标记法的精华,只是体会起来对高中生要求有点偏高。
新教材这里还介绍了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这一点挺好的。
以前缺乏相关的介绍,不少教辅、模拟题,甚至一些经典的动画,都把18O视作是有放射性的,讲光合作用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时,都宣扬他们用仪器检测产物氧气中的放射性。
甚至北京卷还出现过15N放射性为背景命制的试题,好在多年之后,大方承认了该题命题在这方面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值得称赞。
2.2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分选、细胞器中的糖类等这个问题有点大,也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限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我还是从蛋白质分选出发来说好了。
首先,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是从游离的核糖体开始的。
这里附带说一下,其实,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在不结合mRNA的时候,并不会结成葫芦形(8字形),其大小亚基是分开存在的,只有在小亚基先结合了mRNA之后,大亚基才会结合上去形成完整的核糖体。
对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处的蛋白质,游离核糖体负责完成整个多肽链(蛋白质)的合成。
对于一些定位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膜(膜整合蛋白)或者细胞外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先合成信号序列,随后肽链的合成暂停下来,然后由信号序列引导至内质网,在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
(1)新教材这部分叙述和现行教材的差异在于:现行教材讲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完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而新教材讲的是分泌蛋白先在游离核糖体合成一小段,然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进行多肽链的合成。
这个叙述首先是更准确的,另一方面也和前面介绍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呼应。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8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8今天读书内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教学处理略(因为没啥可说的)。
2、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最大的改变就是删去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了。
听说严格按照教材做实验,效果并不佳,一些效果不错的大都没有经过盐酸水解。
另外,实验用到的药品也确实贵了点。
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删去这个实验的,除了上述原因,删去还能避免不少老师把这个当成鉴定实验。
这里只是利用染料和聚合程度不同的核酸结合能力有差异,从而来示意不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并不能鉴定DNA或者RNA。
3、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的长链3.1顺序上的小调整现行教材是从核苷酸开始逐级建构起DNA和RNA的,新教材直接指出来核酸是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然后才进入核苷酸的内容。
这个处理目的不详。
大致看了一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排版的需要(有书的可以自己翻一下),否则先说核苷酸,可能p34那一页就难以容下新教材的图2-15。
另一方面的原因,我猜测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一致性——都是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因为现行教材图示给的标题是脱氧核苷酸链,实际上不管脱氧核苷酸链还是核糖核苷酸链都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
实际教学中,我也是给学生先指出核酸中这种普遍性的核苷酸连接方式,然后再处理DNA(通常两条链)和RNA(通常通常一条链)的区别。
3.2和问题探讨相呼应这算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基本每个问题探讨的答案都在书中有答案或者根据所学可以得到足够的提示。
我看过美国2061计划中对教科书评价的内容。
其中就强调引入课题的问题,最好在课程中或者课程学习后能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我怀疑人教也看到了这部分关于教科书评价的内容。
实际上,对于教师教学而言,理想状态下,引入一节课的话题要带领学生进入该节内容,并且在学习中或者学习后再回到最初的话题,这样一节课才更有更好的整体性。
3.3核酸的功能这个内容在现行教材中是放在这一节开始直接提出来的,显得比较突兀。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今天就读了第一个蓝色标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从写法上看,这一部分读起来比原来的教材更顺畅了。
这里,我谈一下读这一节的几个体会。
第一点:细胞学说的内容中提到“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不少教辅已经开始解读这一句话了,认为施莱登和施旺一个动物学家一个植物学家,两个人分别研究了动物和植物,因此教材这样讲,并且大加引申认为施莱登和施旺没有研究过微生物。
这一说法听着很有道理,但是却是站不住脚的。
在施莱登和施旺的年代,对于生物分类的认识,还是建立在林奈分类学的基础之上。
而研究分类学的历史,我们知道林奈把当时的生物就统分为两界,在这个两界系统中,一种生物,要么是动物,要么是植物,不存在第三种选择。
直到1866年,海克尔才提出一个三界的分类系统,新引入了原生生物界,而施莱登和施旺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他们有关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实际上就是当时认识的”所有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分类学意义上的动物和植物。
第二点,教材将归纳法表述为“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我看了一下,这个提法和自然辩证法上神似,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个表述并不是很合理,我的疑惑主要在于其中提到了”结论“这样一个词。
我们知道归纳法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对针对所有研究对象推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称为结论也无可非议。
但是科学研究中通常是无法穷尽所有研究对象的,这时我们仅仅针对部分研究对象的研究来提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如果称为结论就有些过火了。
举个例子,小朋友发现他周围的动物身上都有毛,这是他用不完全归纳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动物都有毛。
可是后来他发现鱼也是动物,但是这种动物居然没有毛,那么他原来的”结论“就不可信了。
这个例子中,我们会发现,使用”结论“这个词语很不方便,小孩子根据自己的有限的观察得出一个推论,这个推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此时把这个推论视作是”假说“应该是一种更合理的选择,即小孩子通过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得出一个假设/假说,这个假设/假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检验能不能被证伪。
刘永生_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9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9刘永生2019-10-06今天读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教学设计穿插在后面进行介绍。
2、细胞膜的功能教材这里的处理又是先讲功能,然后再讲结构。
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在蛋白质部分也是先功能后结构,但是核酸却是先结构后功能,这里又是先功能后结构。
那么,对于这样的内容,先讲结构好?还是先讲功能好?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先讲结构也好,先讲功能也罢,只要逻辑关系上处理好就行了,最终都要归结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上来。
但是从学生的接受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先讲功能为宜,因为功能多可以归为一些具体的实例,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相对形象化的功能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结构问题。
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核酸的功能”就难以实例化,像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抱着一种信念——我要先讲功能,那就有点太固执了。
此时相对于更抽象的核酸功能而言,核酸的结构反而会显得更加形象一点,因此先处理核酸的结构是一种更不错的选择,新教材也是这样做的。
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一个思考讨论栏目和正文内容。
我放在一起讨论了。
3.1细胞膜探索历程的逻辑先根据欧文顿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说:细胞膜由脂质构成(注意这是个假说暂时还不是结论)。
然后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确实由脂质构成,包括磷脂和胆固醇。
欧文顿的假说得到了验证。
根据细胞膜的组成,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可以补充有关磷脂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磷脂是两性分子。
然后让学生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推测细胞膜中磷脂应该排成两层(这是个假说)。
戈特和格伦德尔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磷脂是双层排列的。
由于细胞需要的一些极性分子也可以快速通过细胞膜(脂质不允许极性分子快速通过),同时结合丹尼利等对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分析,这些都表明细胞膜不仅仅是由脂质构成。
生物新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生物新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很荣幸参加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培训,通过一天半时间的学习,时间虽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的珍贵。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听了专家对新教材的讲解并与其他同仁进行交流,探讨,收获颇多。
现谈谈我通过培训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人教版教材内容特点人教版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拿到整套的人教版的新教材,我就忍不住的打开来翻阅,与北师大版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1.人教版比北师大版有了更多的图片,且图片清晰,形象,生动,它少掉了很多的文字表述,而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形象、有趣、易懂的图片。
真是图文并茂。
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现代的学生有的很多植物和动物很少在现实中见过,如果仅凭文字的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只能死记硬背的。
例如:现在很多同学都没见过水稻长什么样的,稻谷是什么样的?怎么来理解单子叶植物的生活呢?新教材中的应用一些对话形象的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简单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七年级下册有关男女青春发育的特点及出现的现象,用图文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易懂。
2.新教材中还安排了很多的资料分析材料。
“资料分析”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进行分析而后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避免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教材中关于探究活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例如: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项探究中,就没有明确写出‘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标题,而是通过“问题,思考,提示,讨论”,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今天读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教学设计
穿插在后面进行介绍。
2、细胞膜的功能
教材这里的处理又是先讲功能,然后再讲结构。
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在蛋白质部分也是先功能后结构,但是核酸却是先结构后功能,这里又是先功能后结构。
那么,对于这样的内容,先讲结构好?还是先讲功能好?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先讲结构也好,先讲功能也罢,只要逻辑关系上处理好就行了,最终都要归结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上来。
但是从学生的接受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先讲功能为宜,因为功能多可以归为一些具体的实例,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相对形象化的功能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结构问题。
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核酸的功能”就难以实例化,像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抱着一种信念——我要先讲功能,那就有点太固执了。
此时相对于更抽象的核酸功能而言,核酸的结构反而会显得更加形象一点,因此先处理核酸的结构是一种更不错的选择,新教材也是这样做的。
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一个思考讨论栏目和正文内容。
我放在一起讨论了。
3.1细胞膜探索历程的逻辑
先根据欧文顿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说:细胞膜由脂质构成(注意这是个假说暂时还不是结论)。
然后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确实由脂质构成,包括磷脂和胆固醇。
欧文顿的假说得到了验证。
根据细胞膜的组成,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可以补充有关磷脂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磷脂是两性分子。
然后让学生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推测细胞膜中磷脂应该排成两层(这是个假说)。
戈特和格伦德尔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磷脂是双层排列的。
由于细胞需要的一些极性分子也可以快速通过细胞膜(脂质不允许极性分子快速通过),同时结合丹尼利等对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分析,这些都表明细胞膜不仅仅是由脂质构成。
然后根据油脂滴吸附蛋白质后也会表现出表面张力降低,这和细胞膜的情况一致,由此提出假说:细胞膜除含有脂质外,还含有蛋白质。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还被用来解释极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当确定了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验证)后,下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科学家曾经提出三明治结构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的电镜观察结果支持三明治模型(这里能看到,一个支持假说的观测结果并不能导致假说的成立),罗伯特森据此认为所有的细胞膜结构都可以用三明治模型来解释,并且将模型处理成静态的。
静态模型很快就面临挑战,它不能解释一系列有关细胞生长、分裂以及变形虫运动等问题。
科学家通过冰冻蚀刻电镜技术也发现,蛋白质并不是铺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有些蛋白质会嵌入甚至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同时,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是动态的。
结合上述实验,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假说——流动镶嵌结构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2关于教材内容的一点疑问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20世纪初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之后,进行化学分析。
现行教材得到的结果是: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新教材是:膜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
这个区别意义重大,一般认为科学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丹尼利实验之后)才慢慢接受细胞膜含有蛋白质的,新教材的写法更符合科学发现的历史。
但是这里我们必然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科学家分离得到了纯净的细胞膜,而且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巨大,为什么早期科学家却没有注意到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手头的资料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手头能有一本关于膜的专著可供参考呀。
我猜测一下,可能当时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处理方法会导致膜上的蛋白质脱落,这样最终保留的蛋白质就会特别少,化学分析时可能作为杂质忽略掉了。
这一点,我们从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中,可以看到,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蛋白质的问题,他们的计算也是建立在蛋白质占膜表面积的基础上,可以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蛋白质。
我读了这部分的原文,也没有看到蛋白质对实验误差的影响分析。
3.3提出假说
这是一个保留自现行教材的内容,我个人比较喜欢。
每次讲这个内容,我都跟学生强调假说的合理性。
假说不能是凭空臆想的,科学家的假说都是建立在已知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之上,说白了,所有假说的提出都要有以一定的已知信息作为依据。
在教学中,可以在前面的细胞膜探索历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要根据已知信息提出合理的假说。
并且罗伯特森的假说中,我们能看到支持其假说的电镜观察结果,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假说的成立,在新的证伪该假说的证据面前,该假说也只能被舍弃。
4、流动镶嵌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4.1物质运输等的实现有赖于膜的流动性
这句话是新教材新加的,加的好,得点赞。
在原来现行教材配套教辅的一些习题中,总是会出现主动运输体现膜的什么特性的问题,然后教辅的答案是选择透过性。
教材这里终于给那群人明确的一个回复,主动运输过程中,执行运输功能的蛋白质也要在“动”(构象改变)中才能实现对被转运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过程的实现也需要依赖膜的流动性才能完成。
被动运输的实现同样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4.2糖被的表述更准确
现行教材对糖被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导致教辅中“糖被就是糖蛋白”的观点横行。
新教材明确了糖被就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它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也可能与膜上的脂质结合。
这里额外说两点:第一,糖被中的糖通常是寡糖,并不是多糖。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一次,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资料,很容易找到。
第二,糖蛋白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细胞器膜上,不过此时糖蛋白的朝向是细胞器内部。
关于这个问题,下一次读书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