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及有效供给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演变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产业的竞争、合作、创新和发展。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从而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受到需求和技术变革的影响。

政府和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相关技术创新,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仔细分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

二、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产业企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的一种产业区域。

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政策和战略上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和引导。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平台,引导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产业集群。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下,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

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2017 广州市社科 立项

2017 广州市社科 立项
“互联网+”背景下的广州市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地传承“广州模式”探究 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特色小镇规划研究 广州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战略、路径与支撑体系研究 高房价影响城市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实证研究 广州外来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融合研究 广州建设跨境电商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 广州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共享单车”为 例 广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难点、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体质测试结合学校公众平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应用研究 广州市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负荷特征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6 彭未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7 王和勇 华南理工大学
8 赵元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9 吕立才 华南农业大学
10 刘建进 广州商学院
11 刘鸿优 华南师范大学
12 刘晓斌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13 宾宁 广东工业大学 14 滕宏庆 华南理工大学 15 吴菊华 广东工业大学 16 王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 17 田新朝 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18 闫埔华 暨南大学 19 欧江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20 郭文伟 广东财经大学 21 李红锦 华南理工大学 22 李超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3 左晖 广东工业大学 24 赖伟娟 华南理工大学 25 朱殊洋 广州市委党校 26 孟凡强 广东财经大学 27 吴强 广州商学院 28 孙辉 广州大学 29 何亦名 广东金融学院 30 庄德栋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1 程风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2 范兆斌 暨南大学 33 毕凌燕 华南理工大学 34 于大川 广东金融学院 35 王红丽 华南理工大学 36 颜海娜 华南师范大学 37 李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38 贺勇 广东工业大学 39 彭思喜 华南农业大学 40 张树旺 华南理工大学 41 林学军 暨南大学 42 叶文晖 广东财经大学 43 华幸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44 刘石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在不断推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对贫困地区进行改善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其内在联系程度也非常紧密,而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政策,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而精准的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目的,首先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这一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综合运用“贷、担、保、富”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展业用的财务权益,支持其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务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新型乡村,推进和细化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扩展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城乡相融、产供销对接、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机制。

同时,金融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增强发展财富和各项权益的一种发展理念。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成就共同富裕必须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并通过优秀的制度机制,实现全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支东,张运华,罗小芳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创 新 驱 动 视 角 存 在 价 值 定 位 与 主 张、价 值 创 造 及 价 值 传 递 创 新三条技术路径。为使供给主体循行创新驱动之路,当辅以国企创新体系建设、知识 产权 保护 及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制度供给,优 化 政 策 机 制,形 成 适 应 及 激 励 创 新 的 制 度 与 政 策 环 境。当然,改革毕竟是系统工程,还涉及一系列的政策框架,其中,核心仍在于推进市 场经 济体 制改革。改革任重道远,可先从改革地方政府间基于竞争式的发展模式入手,配套收 入分 配和 社 会 综 合 保 障 及 消 费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改 革 ,着 力 促 进 供 需 结 构 性 平 衡 。 关 键 词 :供 给 侧 ;改 革 ;创 新 驱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F4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6604(2018)04-0072-07
2018 年 7 月 第 20 卷 第 4 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ofJiangsu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D OI:10.133 17/j.cnki.j dskxb.201 8.049
Jul.2018 Vol.20 No.4
收 稿 日 期 :2018-02-2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71601087);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15YJC630088) 作 者 简 介 :李 支 东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技 术 创 新 及 管 理 研 究 ;张 运 华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科 技 管 理 与 政 策 研 究 。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章概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接着,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的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要素禀赋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要素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更高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

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等,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链协同是指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优化和价值创造。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一重要的研究框架,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1. 产业链的理解产业链是指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而实现资源、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链的研究需要从行业关联、资源配置、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2. 创新链的重要性创新链是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包括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

创新链的畅通和高效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更大的附加值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链的建立和优化,企业可以不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 供应链的关键作用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生产调度、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供应链的畅通和高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客户的满意度。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链和创新链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

4. 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构建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既需要充分考虑各个链条之间的关联和依存关系,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从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机的三链协同体系,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总结回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摘要:本文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和建议。

总体来说,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产业结构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是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一、背景介绍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所需的所有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的利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在2012 年后开始下降,尤其是2015 年之后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具体而言,从2012 年到2016 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远低于2002 年到2011 年的年均增长率(5.4%)。

这表明中国目前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1.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来看,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仍然较低,技术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

这导致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迅速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因此,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是当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优化,以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相对较缓慢。

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不够灵活和多元化,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四川农业大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深度解析

四川农业大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深度解析
(2)科技发明制作 B 类(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 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创新性 1)创新思想可延展至多个应用领域 2)有创新点+能够有效带动关联领域技术革新与关联产品迭代升级
广泛性 1)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丰富 2)着力解决日常生活的痛点和难点+发明有专利保护 商业性 1)有商业化可能+已有销售订单或购买合同 2)在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兼具社会效应
(3)往届“挑战杯”相关作品案例
1)农业、农林类高校获奖案例(部分统计) 东北农业大学
特等奖 《基于视觉技术的大豆种子球表智能检测与自动选别系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等奖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等奖 《基于适宜根温区间的水培蔬菜光环境高效调控系统》
青岛农业大学 特等奖 《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 二等奖 《根治农田 “ 牛皮癣 ” ,还土地清洁 -- 山东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调
《特色小镇:新发展理念下 “ 区位分布 - 产业创新 ” 的浙江经验 –– 基于浙江省 首批小镇的实地调研》 《住房公积金与农民工的城市梦研究》
《 “ 留守 ” 与 “ 退出 ” :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处置行为分析 —— 基于福建沙 县典型农村农地流转和农民意愿调查》 《 “ 宅院 ” 还是 “ 社区 ” :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基于河北省安平县的调查》 《大数据视角下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的调研 --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 崇礼区和阳原县为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优化研究 —— 基于四川威远与彭山模 式的比较分析》 《新型秸秆连续水解转化利用装置》 《基于可抛弃电极的果蔬有机磷农药残留掌上快速检测仪》 《以豌豆蛋白废水为原料高效生产农用聚谷氨酸技术的研究开发》 《活 “ 权 ” 达变,以贷赈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意愿与效果的 探究》 《土地流转进程中耕地 “ 非粮化 ” 现象探究 -- 基于河南滑县、唐河等六个产 粮大县的调查研究》 2) 大学生自身相关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 以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为例》(北京 林业大学) 《境遇与选择: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及满意度研究 -- 基于天津市高 校 大学生的调查》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值和货币供求平衡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称之为金融管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多阶段多目标洗钱网络路径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2、利率市场化、重组效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3、生态补偿投融资市场化机制研究综述4、互联网金融与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研究--基于投贷联动模式的思考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分析6、我国小额贷款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7、汇率市场、利率市场与金属期货动态关联的实证8、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9、信息不透明、金融危机冲击与公司价值10、从广义资产证券化视角透视互联网金融11、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12、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模式研究13、我国保障房融资问题研究述评14、衍生品交易中融资调整(FVA)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探究15、法制视角下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思考16、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影响因素及其非对称性研究综述17、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探讨--基于商业银行视角18、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48家县域农信社的调查;1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经济犯罪的理性审视与治理对策20、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21、以信贷资金运动视角探究中小金融机构潜在风险根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例22、国外股权众筹监管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3、P2P网络借贷平台违约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24、大数据时代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25、基于VAR模型的影子银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6、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研究综述27、透视民间金融监管及其立法完善问题28、PPP项目融资结构分析与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29、基于比特币数据和经验的维卡币发展前景研究30、互联网金融中投资者的风险规避--以P2P和众筹为例31、京东贷金融产品的运营风险及防范研究32、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33、银企关系、自由现金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34、基于BSC的金融机构绩效管理研究35、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预测36、加强中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研究37、经济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思考及反腐败分析38、上饶市养老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调查39、浅议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工会组织建设40、物权法新司法解释与商业银行应对之策41、基层央行信息基础架构优化初探42、银行大数据的价值及在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43、微博、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44、金融改革与资产价格机制中的美国因素--基于TVP-VAR模型45、货币政策对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房价的影响46、金融支持PPP模式的路径与投资策略47、关于农发行运用PPP模式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48、FDI的流入对我国各地区GDP的发展影响分析49、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50、制度环境、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51、论利率调整对我国上市银行股价的影响52、财务公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建设研究53、基于微观视角下日本银行业盈利能力研究54、互联网金融影响下银行低端客户市场发展策略55、价格随机下基于采购执行不同风险的契约决策模型56、大中华区股市波动的相关性及动态联动性研究57、国债期货推出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与流动性的影响研究58、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记忆效应分析59、三叉树期权定价模型的矩阵算法60、金融支持资源型省区发展非资源产业的探析61、R&D项目间复合期权的价值分析62、我国商业银行品牌标识的差异研究63、我国短期跨境资本外流风险与监管政策选择64、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探析65、人民币国际化与能源价格互动关系研究66、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67、长三角区域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江苏为例68、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及实证研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69、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70、试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论文题目1、农村金融多样性对农民创业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2、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与“减法”:政府、合作社与农村金融3、我国农村金融理财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4、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扶贫水平分析及对策建议5、农村金融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6、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剖析——基于河南省实证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7、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以中国农业银行锦州锦塔支行为例9、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10、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第十一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会议综述11、互联网金融发展、市场竞争与农村金融机构绩效12、多元法学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联结13、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与西部地区减贫效应分析——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14、农村金融网点扩张与县域资金外流——基于20x-20x年县域经验证据15、移动支付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6、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异质性与门槛效应分析17、农村金融排斥、金融扶贫与政府监管效能18、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19、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20、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21、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22、国内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23、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4、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思考——基于对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调查25、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26、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存量提升与农村经济增长27、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探索的成都经验研究28、互联网金融助力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SWOT分析及对策29、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30、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3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成效的评价——基于江西农户的调查32、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33、金融扶贫、存款外流与农村金融困境34、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为例35、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36、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x长白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普惠金融论坛在我校举行37、农信社股改与农村金融地方监管体制重构38、银行业竞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与金融包容性发展39、关于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为分析例证40、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41、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深层原因与战略重点4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数据的实证研究43、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2018两岸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侧记44、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4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带来双元效益吗?——以宜信农村金融业务为案例46、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监管研究47、以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策略重构中国的农村金融48、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地区为例49、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指标体系实证分析50、农村金融改革视角下江苏省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1、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3、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5、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6、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7、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8、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因素与定价研究9、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10、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11、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研究1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13、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14、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1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16、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17、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18、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19、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2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1、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3、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24、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25、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26、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27、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28、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29、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30、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31、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问题研究32、中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研究3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防范问题研究34、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35、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36、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37、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38、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39、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40、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41、中美中小银行比较研究42、关于黄金定价的一些研究4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44、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我国住房和金融市场发展45、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46、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风险传导研究47、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48、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49、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50、我国市政债券融资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51、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研究52、中国上市公司债权再融资的实证研究53、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54、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路径研究55、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56、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57、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5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5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研究60、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20年《福建金融》总目录

2020年《福建金融》总目录

2020年《福建金融》总目录**括弧内前为期数,后为页码。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共部门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单强(1.4)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福建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 发展丛林(1.12)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开发性金融——基于福建的实践与思考 曾丽卿(1.19)拥抱新金融奋进新时代——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和实践刘丽华(1.25)基于保险视角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福建人保财险实践为例骆少鸣(1.31)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信托公司转型探索沈卫群(1.37)回归初心本源专注支农支小扎实推进农合机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镇雄(2.3)AMC 回归不良资产主业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何庆东 陈雯雯(2.7)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陆岷峰(4.26)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传导效应研究——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43)经常项目银行展业原则的应用及有效性探析黄红林彧辰林晓莉(1.50)负利率时代重启下非常规货币政策走向研究——全球负利率政策的回溯、影响、展望及对策郑国忠赵建武(3.3)金融论衡务审批基本上是程序意义上的。

自2003年4月以来,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审批权均已移转至新成立的原中国银监 会,438号文虽未作修订,但外汇局已不再行使该项职能。

实际上,自2002年6月招商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交通银行、上 海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获批离岸银行业务 资格后,我国未新批离岸银行业务资格。

跨境直贷属于离岸金融业务项下的一项具体业务,在取得离岸银行外汇业务资格的前提下,开展 跨境直贷无需另行报批。

跨境担保项下国际收支外汇管理,在本质上是基于微观审慎的微观行为监管,主要审核相关外汇收支的真实性, 在现行监管分工体制下由外汇局负责。

参考文献:[1] 孙天琦等.“离岸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8,(11).[2] 王满仓,马芬芬,纪喆.中国离岸金融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20,(2).⑶朱庆育,民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2).⑸邓翊平.浅析离岸金融与离岸账户、NRA 账户[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6).(责任编辑:王勉)(责任校对:王 勉 吴湧超)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3主权信用评级对国债发行成本的影响研究——兼议国际主权信用评级的合理性严佳佳林宸宇(3.11)服务新福建建设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履职路径王京春(4.10)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系统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福建农信67家行社的面板数据模型喻海燕陈清阁(4.17)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苗晓宇陈鑫(6.28)“部门x部门”资金流量视角下金融发展探析孟蓼筠(6.34)金融科技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银行风险承担郑鸿(7.23)地方金融监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刘剑平(7.30)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及变化趋势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杨李娟付秋虹(8.19)我国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机制研究----基于时变DCC-Copula方法占煜林瑾瑜(8.28)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操作框架的理想模式与启示李宏瑾张习宁林瑾瑜(9.3)资管新规下信托业净值化管理的探索杨刚强华旸(9.11)“双循环”格局下商业银行的使命担当与实施路径陆岷峰(10.3)我国贷款基准利率市场化研究——基于LPR定价的国际经验对比视角黄宁田时嫣(10.10)权变理论视角下的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建设冯鸿凌(10.17)最优金融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11.3)科技金融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基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门限效应陈一琳林炳华(11.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信托公司介入“新基建”模式研究王广宇(11.22)社会网络与居民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杜朝运汪丽瑾(12.25)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产业集群融资机制研究----以福建省为例郑竑(12.31)基于PCA-灰色系统理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以厦门地区A、B、C、D四家银行为例杨志灿(12.39)财经观察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方略谈晏国祥(1.56)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应研究方艳(1.59)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问题姜羲刘秀光(2.12)2016-2018年度美联储财务状况分析及启示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课题组(2.17)2019年度福建省金融稳定报告金融稳定分析小组(4.3)竞争中性、国企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赵晓斐黄宁王伟斌(5.3)如何客观看待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吴昕烨王远卓(5.10)我国农村互联网众筹研究莫易娴赖冠洲(5.16)商业银行推进养老产业金融的路径探析朱春华(6.54)减税降费下转移支付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洪伟璇(6.59)疫情应对中的货币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波动与全球经济走向王宇(7.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股债同跌:表现、成因与启示娄飞鹏(7.8)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PPP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林景沛(7.15)大变局下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几点思考苏军良(8.3)居民杠杆现状、成因及调控对策----以福建省为例林丽琼梁颖欣黄晓莉吴鸿森(8.8)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4农地信托流转:制度理念、当代价值与发展建议杨得兵(8.15)产业结构升级目标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刘琨许建伟(9.17)促进金融业发展的税制改革取向及路径程辉(9.25)我国居民杠杆率适度性与稳杠杆的调控路径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0.23)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思考俞建璋(10.32)养老保险收支与老龄化的重心演进及驱动因子曹飞(11.27)基于系统GMM估计的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IT产业的经验证据李雪净赵燕(11.37)促进民营制造企业加大资本性支出的若干建议——基于经济下行期的宏观背景林晓甫(11.44)从印度经济发展看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苏乃芳(12.3)福建省工业上市公司发展分析与思考宋科进沈惟徐璐涵(12.9)基于DCF-BSC模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以移动互联网企业XW公司为例王招治雷金英薛见寒(12.16)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雷贵优(2.62)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探讨----------张宇强陈兰东赖雪卉吴宇激(2.69)国有大行发展普惠金融路径探析罗长武(3.59)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思考——基于永泰县红星乡的调研中国人民银行永泰县支行课题组(3.61)反担保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与思考——基于福建三明市的实践陈代权(4.3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温州实践及启示——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杜鑫星(4.37)普惠金融维度下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博弈、Logistic模型与南平实践的分析傅爱丹占李玲(5.33)农业价值链融资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影响述评武亚楠李建英(5.40)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郑寿明(9.42)业财一体化助力普惠小微金融服务的案例探析欧阳雪芳(9.47)农村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梁志元(10.37)闽西红色农信蕴含的普惠金融理念及当代启示郑树娴黄可权(10.43)中介组织在农村资金融通中的作用研究----基于福建省古田、屏南和寿宁三县280户农户问卷调查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2.46)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以龙岩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例林升(12.53)金融科技金融科技驱动商业银行变革的进程、特性及愿景陆岷峰周军煜(1.67)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思考谢小璐(1.74)金融科技融合下福建农信开放银行模式构建陈兆雁(4.59)区块链技术在外部监管及合作领域应用初探翁英英(4.6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小额信贷风控领域的应用----以A银行为例傅盛阳郭东平(11.50)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监管科技3.0概念的提出杨广昱尹若素(11.58)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5金融安全当前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抵押债权风险的思考姚世民(3.37)禁令背景下校园贷的模式演化、归因与防控祝健林燕彬蒋耀辉(3.41)金融数据共享与安全:反洗钱资金监测工作的思考杨雪星(4.42)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资产传递的渠道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4.48)内审视角下银行第三方支付业务风险及防范王柏昀(4.54)基于SVM模型的地方法人投保机构风险预警研究施永吴书斌(5.44)中小银行信贷经营的困境透视及风险治理——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吴林韩江波(6.3)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估与管理窦菲菲吴云(6.12)算法歧视下的普惠金融监管——基于算法歧视与普惠金融风险的耦合性王志杰(6.21)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周长锋孙苗(7.35)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风险驱动因素分解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7.42)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分析预警指标体系框架研究吴伟付志祥黄友逵(9.30)风险为本原则下的会计师行业反洗钱监管——基于FATF《会计师行业风险为本方法指引》的解读朱蕴卉(9.37)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林旻(12.58)商业银行信贷不良资产成因及应对之策徐巧红(12.66)对信用卡合同格式条款的规制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谢霓(2.44)破产重整中债转股模式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P2P平台合规化转型的法律保障——基于普惠金融视角黄杰(5.53)罗皓(10.55)民办学校学费收费权质押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合规视角宋立君(10.59)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试点政策问题检视刘伟明(11.64)非法买卖银行结算账户的法律问题研究施蕾陈杰(11.69)互联网涉众型金融犯罪的防控应对郑孝仁曹春源危虹敏(11.73)民营企业融资纾困民营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微观障碍与对策思考——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5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林进忠(2.58)金融开放新时代背景下构建跨境证券监管协作机制研究罗炜琳刘松涛(3.21)外资银行管理法规修订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浅析黄雪雅(5.25)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付英俊(5.29)资本市场金融法苑行政执法中常见问题和难点探析----基于央行审计视角鄢秉松(2.38)产权性质、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券违约风险闫现伟王松鹤(2.24)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的风险识别及因应之策余浩源(2.33)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6论科创板双重股权结构的引入与控制权约束姜宇(3-27)股市波动对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影响分析----以福建泉州A股上市企业G公司为例李悦吴文鑫(3.33)公司债券持有人会议的制度完善——以异议债券持有人利益保护为视角张文越(6.42)强化A股上市银行市场估值管理探究李大鹏(6.50)证券基金业私募资管:监管新政、发展现状与应对陈峥嵘(8.35)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制度比较与制度创新——基于英国另类投资市场的借鉴与启示丁京京张宏妹(8.42)学习与借鉴英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实践及经验借鉴谢华军(3.46)银行永续债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安溪县支行课题组(3.52)日本应对突发灾害的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陈希颖(5.60)欧盟《支付服务指令第二版》的影响及启示李森辉张薇(5.64)英格兰银行反假币工作机制研究及启示张鹏辉李鑫(7.58)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巫伍华李显耀涂诗琪(7.62)保险园地对新时期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思考伍朝晖(7.51)福建省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林全德刘锋(7.54)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研究与思考——基于福建省试点运行情况的分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课题组(10.48)试论韧性保险能力的培育途径叶远航温怀斌(10.52)外汇管理大数据时代下外汇局“数字内审”建设研究国家外汇管理局福建省分局课题组(8.49)通过主体行为分析提升个人购汇监管的有效性林晓莉纪圣森管小萃(8.55)银行理财子公司外汇管理探析高宏建陈春华(9.51)银海钩沉和而不同的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以泉州湾宋代沉船为视角张星(8.73)闽南侨批业与侨乡民间金融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课题组(9.66)适应与妥协:山西票号汇兑凭证与操作机制研究牟凯旋(9.71)实践与思考绿色金融生命周期视角下绿色产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6.66)绿色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探析----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王翔宇(10.65)强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责任认定的探讨曾勇(2.73)商业银行推进非现场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考胡国屏(2.76)养老服务产业运营投资及融资模式探讨与思考王倩颖(3.65)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7商业银行单位主子账户管理思考----以福建省为例施雷阮毅辉(3.70)中小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浅析姜辉(3.74)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4.66)征信市场培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基于“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导向的泉州实践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4.7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陈国盛(4.74)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实践与思考杨秀萍(4.78)运用大数据开展内部绩效审计研究洪埜贵(5.68)论如何加强完善反洗钱调查工作李凌(5.72)疫情环境下银行业推行非接触式服务的思考林旻(6.73)“一带一路”倡议下境外投资分析与对策——基于外汇管理便利化视角张万祥(6.77)银行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与对策郭靖荣(7.68)完善货物贸易非现场管理探究国家外汇管理局三明市中心支局课题组(7.73)大数据在国库统计分析中的探索与应用洪琳琳(8.60)构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长效机制初探陈本水(8.65)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发展的路径----以福建省沙县小吃业为例中国人民银行沙县支行课题组(8.68)关于宏观税负统计口径的思考吕海彦(9.56)新经济形态下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刍议刘玉凤(9.62)“金融+贸易公司+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探析王丽英林水山(10.69)基于数据应用的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模式与建议李政为吴杰(10.73)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利率管理对策邱江林林荫露(10.77)消费金融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难点与对策吕彬彬(12.70)福建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薛艳(12.76)我国外汇管理中的跨境直贷及其担保管理刘富城(12.79)业界传真八闽金融要讯(2019年11~12月)(1.77)欢迎订阅2020年《福建金融》(月刊)(1.42)2020年《福建金融》选题要点(2.51)八闽金融要讯(2020年1~2月)(3.77)关于梁雪芳等四位同志换领新闻记者证的公示(3.58)《福建金融》投稿须知(4.16)八闽金融要讯(2020年3~4月)(5.76)《福建金融》2019年度通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5.79)《福建金融》2019年度优秀文章目录(5.80)八闽金融要讯(2020年5~6月)(7.78)《福建金融》投稿须知(8.64)八闽金融要讯(2020年7~8月)(9.78)撤稿声明(9.41)《福建金融》投稿须知(9.65)欢迎订阅2021年《福建金融》(月刊)(10.36)八闽金融要讯(2020年9~10月)(11.78)《福建金融》投稿须知(11.26)欢迎订阅2021年《福建金融》(月刊)(11.49)欢迎订阅2021年《福建金融》(月刊)(12.75)2020年《福建金融》总目录(12.83)福建金融2020年第12期88。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研究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供给侧视角研究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的研究,为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深层次原因。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化系统实践路径的理论框架。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实践路径的有效性,并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1.1 双创教育的概念及意义即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开展的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双创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双创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创新思维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双创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动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双创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能力。

探索实践“智库+产业”模式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实践“智库+产业”模式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实践“智库+产业”模式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智库+产业模式被广泛认为是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智库作为智力资源库,不仅可以提供专业智力支持,还能协助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将探讨智库+产业模式在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智库+产业模式的内涵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从事研究和智力支持的机构或组织,其职责是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和智力支持。

智库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咨询能力。

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内,由一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侧重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济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地区或领域内,以产业支撑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比重和带动作用的行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智库+产业模式是指智库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和咨询活动,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推动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种模式将智库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与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了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1.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智库作为智力资源库,可以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

智库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出科学建议,为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智库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智库可以通过前沿技术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转型。

3.推动产业与环境融合发展智库可以开展产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战略指导。

智库可以帮助产业理解环境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与环境的融合发展。

基于价值网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协同策略研究

基于价值网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协同策略研究

辔》 o ~
价值 网络整合而成的 。 如图 1所示 , 各节点产 生的价值通过 价值流的流动 产生的 虚 拟 价 值 网 存 在 于 供 应 链 的协 同运 作 之 中 。 造业 的 价 值 网 构 制 造 程 序 , 一 个 明确 客 户需 求 , 定 价 值 网 目标 , 择 高 效 的 供 是 确 选 应 链 节 点 企 业 , 取 企 业 核 心 能 力 , 定 和 约 束 规 则 等 的连 续 提 制
一 一
传递 消费所需辅助材 料或服务 的实体 , 节点均通过组织者 的 各 协调作用进行交 易活动并完成价值创造 。




节点 企业 价值点

, , ,
制 造 业 价 值 网基 本 模 型
二、 供应 链协 同采购 管 理 策略
制 造 业 供 应 链 采 购 的 速 度 、 率 、 购 合 同 的 执 行 情 况 会 效 采 直 接 影 响 到 企 业 是 否 能 够 快 速 灵 活 地 满 足 生 产 的 需 求 。采 购 成 本 的高 低会直 接影 响到企业 最终成 本效 益和整个 供应链 的最 终 获 利 情 况 。 将 采 购 物 料 进 行 分 类 是 在 A C分 类 法 的基 础 上 B 提 出 的一 种 新 的 分 类 方 法 和 判 别 依 据 。按 照 这 种 分 类 方 法 , 把 各 种 物 料 基 本 分 成 四类 : 略 性 物 料 、 战 重要 物 料 、 颈 物 料 和 一 瓶 般 物 料 。 后 对 不 同类 型 的 物 料 采 取 不 同的 供 应 商 管 理 模 式 和 然 采购与库存策略 , 以节 省 成 本 。 经 过 企 业 生 产 物 料 确 定 , 业 就 可 以 进 行 供 应 商 选 择 和 管 企 理 阶段 , 这在协 同采购管理 中 占据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 。供应商 选 择 是 一 个 典 型 的多 因素 选 优 问 题 , O SS T c n u r T P I ( eh i e N q O dr r ̄ e c ySml tt Iel o t n 方 法 是 有 限方 案 多 re e rn e i iry o d aSl i ) P b a u o i 目标 决 策分 析 中常 用 的 一 种 方 法 , 优 点 是 能对 各 决 策 方 案 进 其 行 排 序 比较 。 有 m 个 供 应 商 , 设 n个评 价 指 标 , 以 表 示 第 i 个 供 应 商 的第 个 指 标 的评 价值 , 供 应 商 的 指标 评 价值 矩 阵 为 : 则

中国一次能源结构演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供给多样性视角

中国一次能源结构演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供给多样性视角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5.003中国一次能源结构演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供给多样性视角薛钦源1,聂新伟2,巩凯3(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北京102488;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824;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思想政治部,北京100007)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研究我国能源供给及结构问题重要且必要。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1949—2019年我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同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及其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演变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虽然同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能源供给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均衡化。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将面临资源禀赋限制、水电开发难度加大、油气上游探采领域开放仍存障碍、可再生新能源发展困境等问题。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次能源;结构演变;多样性;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5-0525-07PrimaryEnergyStructureEvolu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SupplyDiversityXUEQin-yuan1,NIEXin-wei2,GONGKai3(1.DepartmentofIndustrialEconomy,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2.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ResearchCenter,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824,China;3.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partment,ChinaNationalPetroleumCorporation,Beijing100007,China)Abstract:Energywasthematerialbasisforhumansurvivalandsocialprogress.ItwasimportantandnecessarytostudytheissueofenergysupplyandstructureinChina.UsingtheShannon-WienerIndex,weanalyzedthestructuralevolutionpatternsandcharacteristicsofChina′senergysupplystructurefrom1949to2019fromboth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spects.Moreover,thestudycomparesChina′senergystructurewiththeworld′smajoreconomiesandexaminesthedeep-seatedproblemsfacingtheoptimizationofChina′senergysupplystructureanditsdevelopment.Theresultsshowedthat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theenergydevelopmentandstructuralchangescouldbedividedintothreedifferentstages.AlthoughtherewasstillacertaingapwithdevelopedcountriessuchastheUnitedStates,energysupplystructurehasbe comeincreasinglydiversifiedandbalancedinChina.Besides,inthecontextoftheenergytransition,Chinamayfacetheproblemssuchasre sourceendowmentrestrictions,increaseddifficultyinhydropowerdevelopment,barrierstoopeninguptheupstreamexplorationandextractionofoilandgas,andthedilemmaofrenewableenergydevelopment.Finally,thepaperputforwardfoursuggestionsfortheexistingproblems.Keywords:primaryenergy;structureevolution;diversity;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收稿日期:2020-12-01;修订日期:2021-01-16基金项目:国家能源局能源规划项目“能源经济安全风险评估”资助(编号:2019-047);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项目“产业经济学”资助(编号:2019)。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深入剖析产业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首先回顾产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中国产业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接着重点探讨产业链分析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展望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对产业链的深度解读,本文旨在揭示产业经济学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知识经济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国产业经济学的丰富和多元。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实践。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但这一阶段的探索为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产业经济学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等,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宝库。

进入21世纪,中国产业经济学迎来了知识经济阶段。

在这个阶段,知识、技术和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者们开始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议题,探讨如何通过提升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产业经济学也开始关注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和优化,以及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1. 引言1.1 产业经济学视角简介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市场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分析着重于研究不同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创新以及市场结构等问题,以及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政策。

产业经济学视角通过对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视角对于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指导决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2 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学领域被广泛强调。

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

产业发展不仅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为国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产业发展不断需要适应新的技术和趋势。

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段字数:235】2. 正文2.1 产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产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产业政策、产业链完善度、竞争格局等方面。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需要不断调整和转型,以满足市场需求。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内生技术增长与去产能研究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内生技术增长与去产能研究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内生技术增长与去产能研究作者:张雪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004-02一、研究对象1.对我国供给侧情况的总体判断,引导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界定供给侧结构改革含义供给侧根据长期总供给函数值,主要与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关。

本部分基于“去产能”的视角,通过经济结构研究发现,我国供给侧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面临“技术升级陷阱”、第三产业缺少高质量的服务等方面。

破解供给侧方面“去产能”问题,结合美日韩等典型经济体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引导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

2.完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手段:激励机制设计与内生技术创新研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制度激励,研发主体理性选择技术创新,进行技术吸收。

3.供给侧结构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从要素、结构等层面实证研究各种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效果。

实证考察制度环境对内生增长模式的影响,从产业、城乡、区域等维度实证考察技术和制度对“去产能”的效果。

4.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对策建议探讨“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路径选择、制度安排以及政策设计等问题,并提出稳定需求与供给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与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总体框架在新结构主义理论和激励理论下,构建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框架,探讨激励机制设计推动内生技术创新,建立反映内生技术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技术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之间的关系。

具体包括:1.界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含义。

基于“去产能”的视角描绘和刻画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归纳和总结中国在第二产业产能方面的整体状况及特征。

2.探讨激励机制设计。

在激励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供给侧的微观创新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和政府间的策略依存关系,探讨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制度激励研发主体理性选择技术创新和扩散。

2024届辽宁省本溪市新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辽宁省本溪市新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辽宁省本溪市新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

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

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

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

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关键环节。

制造业服务化指的是在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中,通过与服务业部门的深度融合,提供从产前到产后、从产内到产外的全面服务,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生产成本降低、效益增长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满足等目标的一个过程。

制造业服务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型业态和模式,形成具有高度价值的增值服务,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应该如何实现呢?首先,要深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出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升级。

其次,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基础性技术和新兴业态、新业务模式的集成,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

此外,要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整合,构建全球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

最后,要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人才生产、培养和输送。

在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企业在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制造业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提高用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还要存量企业与新增长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动协作与协调,实现精细管理和协同效应。

这些都需要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转型升级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去应对。

总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3期科技和产业V o l. 17,N o. 3 2017 年 3 月 Science T echn ology and Industry M ar.,2017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及有效供给研究闵静静,胡登峰(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供给侧改革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对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合作开展研究,认为核心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仅为了合作过程中一般的期望收益,更是从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等战略目标出发来获得份额保证,本文认为合作关系依赖于合作双方信任度,同时认为合作时间长短、创新保护、组织模式和能级差异等都是直接影响合作效率高低的因素。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价值链;合作博弈;核心企业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7)03—0005 —06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高 速发展,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 三季度中国G D P增速仅为6. 9%,实体经济面临诸 多困难。

当下产能过剩、经济供需不匹配已经成为制 约中国经济产能转型的一大包楸,产能过剩占据大量 资源,使得产业成本居高不下。

在2015年的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 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习近平 的讲话显示出中国经济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供给 侧改革的思路就是要从供给端,生产端着手,更有效 地重组生产和市场。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企业有效 供给能力,加强现代组织方便变革,通过产权制度改 革、科技与金融等手段,加强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升 级,带来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重心从需求侧 刺激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移,表明政府开始下决心 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从供给角度看,关键在于实现 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 化。

产业链的升级又将进一步的推动产业价值提升。

很多学者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应当从鼓励创新、淘汰落 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理解供给侧改革。

更加深人地分析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挖掘潜在的非常重要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价值链管理角度看,供给侧关键就在于加 大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合理需求,真正实现“产品——商品”惊险一跳,实现产品价值。

价值链管理在提高 产业质量,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着重要 的作用。

有效的价值链管理,是按照产业组织方式,实现产品的商品价值。

在提升产业有效价值问题引 导下,核心企业对产业价值链作用问题研究更显突 兀,但是核心企业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依旧存在较多 的研究空间,这也是为供给侧改革在产业层面上的实 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文献综述1.1产业价值链概念及价值创造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波特[1]基于传统的制造企 业背景下提出的。

他的价值链模型表明,企业如果想 要比竞争对手更具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 这些活动,或以不同的方式导致产品的差异化,形成 企业产品新价值。

后来Peter H ines™把波特的价值 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他把顾客对 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副产 品。

以上的定义更多强调微观主体竞争优势获取。

对于产业价值链,则是侧重于从单一企业竞争优势获 取扩展到整个产业价值创造、传递、分配等活动中,价 值管理和价值增值。

因此,产业价值链管理已经成为收稿日期:2016 —10— 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 J Y028)。

作者简介:闵静静(199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创新管理;胡登峰(1971—),男,安徽庐江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产业网络。

5科技和产业第17卷第3期从单纯企业价值管理过渡为整个产业价值管理范畴。

在产业价值链管理方面,与产业价值链直接关联 的是价值模块化和界面管理问题。

余东华[3]提出企 业价值网络集聚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不同组 织模块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使成员企业共享模块 化经济、增强自生能力。

价值链模块化本身仍是从单 个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塑造价值模块,但 从产业价值关系来看,不同的模块或者不同企业必须 通过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提升模块效率,因此整个产 业价值链价值管理必须是模块价值管理与如何协调 和组织好界面来实现整个产业价值链管理。

界面管 理必然涉及到不同模块价值如何创造以及如何分配 过程。

杜义飞[4]采用博弈论分析从价值创造视角分 析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王延青[5]等在分析了 产业价值链在创新中,特别是产学研合作中如何有效 实现创新价值分配问题,特别是郑伟[6]围绕产业价值 链方面提出了产业价值具有分布不平衡、动态运转和 整合协同效应等特点。

产业价值链本身具有非平衡 性、动态性,也决定了产业价值链形成和发展是演变 过程,受到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影响,特别是产业价值 链是以纵向产业关联[7]为主现实决定了这种由相互 分工关系而连结的价值,受制于产业价值链不同企业 主体行为影响。

1.2核心企业及其作用核心企业,国外主要集中于leading firm s、leader firm s、focal firm s、core firm s,在国内翻译成领导企 业、龙头企业、焦点企业、核心企业等。

虽然翻译表述 不同,但基本对其定义,特征,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角 色的界定确是大同小异。

学者们主要从四个视角对 核心企业进行界定,即核心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核心 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核心企业的能力与行为等。

相关研究关于核心企业作用更多强调于在网络关系 的领导作用[8]。

国内对核心企业的研究一方面集中 于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网络关系中讨论核心 企业作用,另一方面试图研究核心企业如何发挥“核 心”作用,对核心功能及社会影响开展研究。

孙晓 庆[9]从产业价值链动态调整的角度上分析了核心企 业的功能,界定了核心企业具有功能和特征,程李 梅[1°]从价值整合角度阐释了核心企业应从企业内部 资源整合、产业网络资源整合和产业政策激励效应三 方面发挥作用,并建立了一系列观察指标。

核心企业 如何在发挥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关学者主要集中于竞 合分析视角。

如项后军[11]站在核心企业的视角对产 业价值链的竞合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竞争关系强度 6大于合作关系。

陈雨田[12]研究价值网络中横向竞合 关系和纵向竞合关系这两种不同结构的竞合关系,认 为在影响竞合关系的重要因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 同,包括了动机、关系目标、价值创造和价值分割的互 动过程等方面。

竞合关系的视角不仅仅成为相关学 者产业价值链企业之间关系基础,也成为协同创新分 析中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万幼清M在剖析协同创 新系统中创新模式时,也认为竞合关系是创新系统的 基础,决定了企业创新方式的选择。

综上文献所述,学者们对产业价值链上企业之间 关系主要集中于竞争合作视角做了较多的研究。

从 产业价值关系来看,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如何 有效改进产业价值实现模式和方式。

本文在综述前 人研究基础上,摒弃竞争思维,核心企业在合作过程 中不仅仅是合作过程中一般的期望收益,更重要在于 市场份额,以及这种份额如何从产业价值链提升、产 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等战略目标出发所获得份额保证,这与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和方向高度一致。

2核心企业与产业价值链合作合作的优势是通过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达到整个 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并能够形成风险共担能力,最终 实现产业价值链上价值实现。

合作不是自然的,必须 建立在市场机制或者一定的行为目标基础上的,必要 的价值链合作文化、行为人的自觉意识及核心企业创 新溢出有助于实现合作,因此产业价值链一方面能够 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他之间合作实现了价值创造(有效 价值创造),例如创新溢出效应发挥作用[14];另一方 面通过价值分割(利润分享或者价值分享)形成共 存[15]。

核心企业与合作企业的合作博弈中,一方面 核心企业会为了实现一定的产品价值和遵循价值链 价值递增原则,要求产业链配套期间按照核心企业规 定的标准开展材料采购、生产及开展活动,目标是实 现整个产业链上产品价值或者说社会期望的价值,具 体过程包括制定产业链上合作标准(产品链配套标 准),并监控合作企业是否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合作,这 样就形成内部协调一致[16]。

当核心企业的配套标准要求较高的时候,产业链 其他合作企业可能会选择较浅的合作或者拒绝合作。

与此同时,针对合作企业的策略行为,核心企业也会 调整自己的合作准人门槛,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达到 整个产业链的均衡为止。

围绕合作行为,我们提出假 设①:核心企业既要考虑对产业配套标准所带来的收 益(形成稳定产业链供给关系,企业收益以及良好社 会形象等),也要考虑监测过程中监测成本、机会成本和潜在损失等。

价值链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降 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按照预期目标实现产业 链创新价值,并促进整个产业链形成自觉意识行为。

核心企业的作用在于降低产业链合作企业,特别是参 与产业价值链其他企业不一致行为发生,特别是因为 资产专用性等原因而诱致非道德行为发生,同时通过 创新溢出等效应加强对企业间界面形成有效渗透,提 高企业之间行为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产业链上其他 合作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其自 身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企业会选择决定是否遵守核心 企业的配套标准并与之进行合作,进而双方按照各自 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围绕是否按照核心企业要求 的标准进行博弈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策略。

根据产 业价值链形成特征,特别是核心企业对产业价值链贡 献和企业自身利益以及对产业价值链创新效应的关 注,因此我们提出假设②:合作企业不仅要考虑遵守 配套标准的合作成本与合作收益,还要考虑参与合作 所带来额外收益,如规模效应、产业效应和良好的社 会声誉。

根据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 角色定位,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规律,我们可 以对模型作出以下的假定。

1)我们假设是否合作,只有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 两个博弈方,我们分别用民和r 2表示他们的效用 函数。

2)假设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都是理性人,都关心自己的目标利益,核心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整条产业价 值链价值最大化,而各合作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其自身 利润最大化,双方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决策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