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状况研究
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第五章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概述我们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概述,即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建国后十七年的成熟时期、“文革”十年的荒芜时期以及“文革”结束至今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时期1、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即从1905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放映的影片,直接沿用了好莱坞“影院配乐”的做法,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好莱坞一脉相承。
所以,默片时期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出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此后,有声片在中国逐渐兴起,而最先进入电影的声音元素就是音乐。
2、歌曲成为电影音乐的主流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歌曲逐渐占据了电影音乐当中最为重要的位置。
这也是中国音乐逐渐摆脱外国电影音乐形式的束缚,形成自己音乐形式的开端。
中国的电影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此外,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虽然主题歌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并不多见,但有些电影歌曲器恰好题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桃李劫》的《毕业歌》)。
当时的电影音乐创作还对多种电影音乐表现手法进行了尝试,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出露端倪(《小城之春》)。
3、器乐音乐在电影中的发展比较缓慢这一时期的配乐思想还比较简单,缺乏统一的规划,对器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认识不足。
不过电影音乐中的器乐部分并不是止步不前的,我们偶尔也能够听到一些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管弦乐或民族器乐音乐(《马路天使》)。
二、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时期1、国家政策对电影音乐发展的影响建国十七年,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七年,国家政策对电影和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提出后,产生了许多优秀影片及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铁道游击队》、《不夜城》、《芦笙恋爱》等),政策还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文件指导下还产生了《早春二月》、《阿诗玛》、《红色娘子军》等在音乐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电影音乐在电影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增添电影的视听效果,还能够传达情感和情绪,深化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将探讨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伴奏在早期的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院通常都会雇佣钢琴手或乐队来为电影进行现场伴奏。
这些音乐既包括原创作曲,也包括对现成的音乐作品进行改编。
音乐伴奏的作用在于引导观众的情绪和表达电影中的剧情。
二、有声电影时代的配乐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配乐逐渐成为电影音乐的主要形式。
制作人开始邀请作曲家专门为电影创作音乐,以丰富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典型的例子是《乱世佳人》中的配乐,这首音乐通过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乐器演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战争时期的南方庄园。
三、电影音乐与角色的关系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影音乐逐渐不仅仅是配乐的角色,它开始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星球大战》系列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音乐,这些音乐成为人们对于角色的印象和记忆。
四、电影音乐的实验与创新在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作曲家开始探索音乐与电影的更深层次融合。
例如,亨利·曼奇尼在《汉尼拔》中使用人声合唱的方式创造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置身于电影的恐怖氛围中。
这种实验与创新为电影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电影音乐的多元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音乐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电影使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以适应电影的主题和风格。
例如,动作片通常使用激烈的快速节奏音乐,而爱情片则倾向于使用温柔的浪漫音乐。
电影音乐的多元化使得电影更能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六、新技术对电影音乐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音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音乐和合成器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制作更加自由和灵活。
作曲家可以根据电影的需求,利用新技术来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的音乐效果。
总结: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帕金斯吉尔曼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
帕金斯吉尔曼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电影史上,帕金斯吉尔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帕金斯吉尔曼的转变,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是他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20世纪初,电影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无声电影是当时主流的电影形式,观众通过视觉效果和字幕来感受电影的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导演,帕金斯吉尔曼致力于利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技巧,将无声电影制作得栩栩如生。
他善于运用黑白色调和对比的光影效果,给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惊险刺激和令人兴奋的镜头,无声电影时代下,他的作品成为当时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声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帕金斯吉尔曼决定迈出这一步,进入新的电影时代。
有声电影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他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和语言,来展现电影中的声音。
他之前广受赞誉的默片技巧不再适用,相应地,他需要调整自己的导演风格和审美观。
但是,帕金斯吉尔曼并没有退缩,他愿意面对这一变革,带领观众走向新的电影领域。
在有声电影时代,帕金斯吉尔曼迎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的释放。
他开始尝试利用声音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他善于运用音效和配乐,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节中,让他们更加身临其境。
帕金斯吉尔曼的电影中充满了声音的层次感和细腻度,观众们仿佛听到了主人公们的低语、脚步声和心跳声,这使得他的电影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然而,帕金斯吉尔曼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他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和新的竞争对手。
许多人对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有声电影只是一时的潮流,难以长久发展。
然而,帕金斯吉尔曼并没有被这些声音所影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追求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帕金斯吉尔曼的作品得以在有声电影时代中继续闪耀光芒。
总结起来,帕金斯吉尔曼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是一个艰难但意义深远的过程。
音乐音响知识点整理教程文件
音乐音响知识点整理❖电影声音的发展情况❖电影声音概论❖影视声音工艺❖影片实例分析❖拍摄与制作中的实际问题❖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渡❖1877年12月6日,爱迪生用第一台锡箔圆筒留声机录制了人类的声音《玛丽有只小绵羊》,人类对声音的记录有了突破。
❖第一部公认有声片《爵士歌王》❖1928年迪斯尼公司《汽船威利》是声画同步的,以光学方式记录在胶片上的。
❖ 1.电影镜头的长度受到了限制。
❖ 2.早起的传声器灵敏度和指向性不好,为了保证声音质量而舍弃了流畅的运动镜头。
❖ 3.为了保持声音连续性,蒙太奇的使用也受到了影响,镜头的剪辑无法按默片的方式处理。
❖ 4.为了追求利润,为了抓住观众,对白片泛滥,粗制滥造。
因此早起电影声音的出现遭到了很多默片大师以及电影理论家的反对。
❖1928年,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这是关于电影声音的最早的理论论述。
❖爱森斯坦等人认为有声片的发明,已经导致电影中已有的先进技术被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对于声音的潜力的错误理解不仅阻止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很有可能摧毁所有已经取得的成就。
这种“错误的理解”就是对白片。
在他们看来,对白片中的声音只是体现声音的自然属性,片子里的声音只是对应屏幕上的各个动作,这样使用声音将会摧毁蒙太奇艺术。
他们希望声音的出现强化和扩大蒙太奇。
❖他们意识到声音的出现解决了默片的一些问题。
如:默片中的大量字幕;默片中用来解释说明的镜头,为了延缓节奏加入的一些特写镜头。
❖他们要求声画蒙太奇的对位使用才能为蒙太奇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新的潜力。
❖1929年2月1日米高梅公司《百老汇的旋律》❖采取对口型的制作方式完成声音制作。
❖后期配音的制作工艺由此产生。
❖最早此工艺产生于美国,这样❖不懂外语的演员,可以用别人❖的声音来代替自己说话,从而❖扩大了美国电影市场。
❖《歌女红牡丹》❖蜡盘发声❖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在有声电影初期,光学录音已全部取代了电影蜡盘录音方法。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作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在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无声电影时代开始,电影音乐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大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探讨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的变化与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在20世纪初期,电影还没有声音,只有图像。
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效果,电影放映时常常伴随着现场的音乐演奏。
电影院常常邀请乐团或小型乐队现场表演配乐,以营造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这个时期的音乐演奏主要以钢琴为主,或者伴以其他乐器演奏,但演奏的曲目与电影内容并没有直接关联。
二、有声电影时代的音乐1927年,首部长片有声电影《爵士歌谣》问世,标志着电影音乐的重要转折点。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对话、音效和音乐可以统一呈现给观众,为电影增添了声音层面的表达。
有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开始逐渐与电影情节相结合,为电影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配乐的崛起与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配乐逐渐成为电影音乐的主要形式。
电影制作公司开始请专门的作曲家为电影创作原创配乐。
著名的电影配乐作曲家约翰·威廉斯、恩尼奥·莫里康内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成为电影音乐领域的经典之作。
配乐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情感和氛围,还成为了电影中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让观众记住并联想到电影作品。
四、流行音乐与电影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使用已有的流行音乐作为片中的配乐。
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多元化,也让电影与音乐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流行音乐的使用不仅让电影更具吸引力,还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为电影带来更大的票房收益。
五、音乐电影的繁荣音乐电影是指以音乐表演为核心内容的电影作品。
这种类型的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音乐与影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音乐电影的繁荣使得电影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音乐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的桥梁——音乐
境 与人 物 内心世界并 调动观众情绪? 因此 , 们可 以说 , 我 电影如果没 有音 乐的 存在 , 它要从 无声时期直接转 变到有 声时期是 非 常 困难 的 , 乐 就好像 一座 桥梁 , 接着 电 音 连 影 的历史从 无声跨入到有 声。 电影作 为一种大 众 媒介 的艺 术形 式 , 乐使 它变得 更加 完整 , 音 观 赏者 可 以更加 充分地 发挥他 们对 于艺 术欣 赏的视 听感 官 的全 部功 能 。 无声 电影 时期 . 在 带有内容 与意 义的音 乐旋 律 , 的观众 不仅不 使
面 的含 义。 画面毕 竟是 直观 的 , f ̄看 到 到 巨轮沉没 时的悲哀 。 但 我' ' /P l- 在歌者 最后几 句近平呐 更为有效 地增强影 片的神秘感 和紧张气氛 。 而 的东西始终缺 乏想象和安慰 , 像我们去读 一 喊 的高亢 声中 , 们听到 的不仅仅是 几行简单 当 电影进 入有声 时期 后 , 就 我 陪伴着 它的音乐并没 部 著作和看一部 由此著作所 改编的 电影 一样 , 的歌词 , 而是 令天 地为 之动容 、 令听 众 为之心 有像 字幕一 样逐 渐消 失或 是被其他 的艺术形 文字始终 比画面 更能让人产 生联 想 。 乐也 是 颤 的的宣言 书。 至有人说尽 管《 坦尼 克号 》 式所 替代 , 音 甚 泰 反正 更加 紧密 的结合 到电影 中去 。 如 此 , 们在音 乐 中才能 听到 更深层 的东 西 , 我
跌 宕起伏 。 从表 面上 看 , 乐在 电影 中是作 为 力 。 音 当在 观看 电影 时听见 这首 主题 曲 , 我们 既 音 的默 片 时代 , 乐与 其带 来了新 的意义 , 音 或
种辅助 手段 存在 , 它具有 营造 氛 围 , 引观 能 听到 这“ 吸 不会 沉没 ” 巨轮 启航时 的气 势磅 产 生新 的戏剧 性效果 。 别是 当时电影中想要 的 特 众, 引导表演 , 示未来发生 的事 情 , 暗 弱化情 节 礴 , 又能听到 巨轮 撞上冰 山时那种大跌 大宕的 描绘 人物 内心世 界和故 事 情节 的戏剧 性发展 带来的冲击等 功能 , 音乐 的存 在是为 了增添画 旋 律 : 感 觉到 恋人 缠绵 的柔 情 , 既能 又能 感受 只有借 住 与音 乐对于 无声 电影 的再处理 才能
中国电影_从无声到有声
影视天地美国用了四年多时间彻底完成了向有声片时代的过渡。
而同样的过程,在中国却用了八年时间。
这八年不但是有声技术、有声电影的成熟过程,同时也是无声电影艺术走向巅峰的过程。
现在被评价为无声经典的中国电影几乎都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产品。
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很少见的。
1929年2月4日,上海夏令佩克影院大戏院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机,第一次正式放映完整的有声电影美国影片《飞行将军》。
此前,1927年底,在美国最初放映有声片之后数月,“靶子路的百星大戏院开映正式的有声电影,曾轰动一时,座价增加到一倍以上。
”此时的无声电影还是新闻短片,无声电影的放映仅属局部现象。
《飞行将军》上映之后,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有声片时代。
这个时代的第一阶段是有声片的放映。
夏令佩克影院独家放映有声片持续了半年之久,1929年八月,上海的各家首轮影院开始安装有声片设备。
大光明戏院于1929年9月初开始开放放映有声片,此后各首轮影院陆续开始放映。
据《世界与中国》二卷三期所载《美国影片在远东的销路》记录,至1930年9月,在美国输入中国的影片中,有声片已占50.2%,在当时中国的233家影院中,放映有声片的影院已有40家。
有声片在中国放映之后,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便提上了各家制片公司的日程。
但民族企业制作有声片困难很大。
当时中国没有生产有声片设备的技术条件,也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
设备虽然可以向国外购买,但苛刻的专利权限制和昂贵的费用,使大多制片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联华对有声片的态度消极。
最初的有声片作为噱头远多于作为艺术品。
天一公司的影片主要销往南洋,当时的出品,多为武侠神怪片。
随着武侠神怪片的风潮减退,天一便面临着经营困难。
善于经营的邵仁枚提议便开拍无声电影。
1930年初,天一拍摄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短片《钟声》,可惜毁于火灾。
无声片和有声片各有利弊,于是中国的制片企业多是一边继续拍摄无声片,一片开始了有声片的探索。
1930年6月,在法国百代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之下,明星开拍《歌女红牡丹》。
媒介变迁与艺术困境——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为例
变为例 , 分析媒 介变 迁对 于艺术 的 影 来
响 绝 非 空 穴 采 风 。一 方 面 , 影 作 为 电 电
子媒介 产生 以来 的新兴 艺术 , 至今 日 时
电影 , 是具有世界性吸 引力的, 它的对 象
包括知识分子和 下层社会 , 然而, 现在这
一
地要 受 到 资本 的冷 落 而处 于 边 缘 的 地 位 ” 要么 “ ; 交成一种精 致的精神 符号 , 在 张 扬 自己的高 蹈雅致 品格的 同时 , 除 废
至 , 而 , 图 像/ 像 不 是 彼 图 画 ( 然 此 影 艺
7 3
—●■● J0URNAL 0F GUIZH0U UNIVERSITY
术 ) 在 这 个 “ 像 时 代 ” 艺 术 要 么 因 为 , 图 , 与 电子 媒 介 的 形 态 格 格 不 入 , 所 当 然 理
自己 介 入 生 活 的 能 力 , 在 形 式 上 保 持 而
切 都要 成 为 明 日 黄 花 了 ” l 于 。 { 对 哪
它的影响仍 然是其他基 于 电子 媒介 的艺
术 形式 所 不 可 比拟 的 ; 一 方 面 , 声 电 另 有 影 的 出 现 。 意 义 之 重 大 绝 不 只 限 于 电 其 影 媒 介 本 身 , 整 个 人 类 媒 介 发 展 史 而 就 言 , 声 电 影 标 志 着 图 像 媒 介 和 声 音 媒 有
术 也 在 传递 讯息 , 只不 过 它 与 新 闻 、 传 宣
层影响就是本文的研究 目的。
中图 分 类 号 : 0 J 9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1— A 17 4# 2o )4 0 3一 4 A X(o 9 o —07 o
一
无声时代和有声时代电影表意的不同看法及原因探析
无声时代和有声时代电影表意的不同看法及原因探析摘要:本文以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语言的演进》为基础,综述巴赞对于无声时代和有声时代电影表意的观点,最后对巴赞观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无声时代;有声时代;电影表意;蒙太奇;巴赞表意,语义学概念,指用来表现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结构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表意指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构成的表达含义的功能。
电影符号学认为,注重研究符号的表意功能,确定能指(表达手段)与所指(含义)的关系,深入探讨表意的结构,是电影符号学的根本任务。
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之后,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如主体、人类现实的自然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转化、想象者的心理功能、形成内心视象的“镜像阶段”、体现主体和形象关系的想象和体现主体和语言关系的象征,已经成为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电影表意系统的重要依据。
强调表意功能就是强调影像的产生不是现实的自然显现,而是一个创造过程。
所谓对影片的“读解”就是细致分析影片中的各种表意方式。
一、无声时代电影的表意安德烈·巴赞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说,“1928年,无声电影艺术已经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 他认为,1920-1940年期间的电影分为两大对立的倾向:一派导演相信画面,另一派导演相信真实。
所谓画面是泛指被摄事物再现于银幕时一切新增的东西,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画面的造型,一类是蒙太奇手段。
所谓造型,包括布景与化妆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表演风格,还包括照明以及完成构图的取景。
蒙太奇则来源于格里菲斯,镜头的分切是按照一场戏的实际逻辑或戏剧逻辑来分解事件,运用则是“觉察不到”的,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导演提供的观点;另一方面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的蒙太奇方法,都不是展示事件,而是暗示事件,影片的最终涵义取决于镜头的组织安排,而不是取决于镜头本身的客观因素,总之是通过隐喻或联想来提示概念。
无论是画面的造型内容还是各种蒙太奇手法,都是帮助电影用各种方法诠释再现的事件,并强加给观众。
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
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作者:姚远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11期【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的作用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而在此期间不断的探索,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一直以来,在电影声音上成功的实例都验证了声音的重要性以及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一种趋势。
电影放映如同致幻的过程,而这幻觉的来源正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关键词】有声电影声画结合视听致幻一、从无声片到有声片托马斯·爱迪生因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而成为录音之父,自此声音可以被记录下来。
而这项发明并没有马上和电影相结合,但是在电影出现之初并非都是无声的。
往往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会现场为画面配上声音。
当时为电影配音的方式大致有三类:音乐伴奏、音响配音以及真人配音,它们采用临场方式,其中音乐伴奏是常用的方式之一。
有些是即兴的演出,有些则是已经写好总谱,并严格按照其进行演奏。
例如1908年的法国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则由著名的作曲家圣·桑专门为它作曲。
放映时,乐师根据作曲家提供的总谱演奏。
而音响配音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不准的问题。
演员或者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的做法也比较少见。
直到1927年公认的第一部有声长篇《爵士歌王》公映,才将声音真正引入电影。
整个片子延续了默片的一些拍摄手法,只在有限的片段中使用同期声的播放,大段的篇幅仍延续默片时期演员的夸张表演和字幕相结合的形式。
而随后的大量有声片的拍摄,可以说暗示着电影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有声片时代。
由于电影技术和工艺往往是和电影发展密切相关的,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工艺流程的变化都会对电影本身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程,是不断实践与尝试的过程,同时也是技术发展的过程,而最终有声片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电影声音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部分。
好莱坞经典影片,米高梅公司的《雨中曲》(〈Sing in the rain〉 1951)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初期的缩影。
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的桥梁
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的桥梁作者:郑毅峰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24期【摘要】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以不同的模式为电影的画面服务,构建了电影艺术声画统一的整体性。
音乐就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电影的历史从无声跨入到有声。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使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视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关键词】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音乐电影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好的音乐会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而音乐对于电影之作用也是任何一种另外的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它在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听觉的同时,更加明确着电影的故事核心,强化着电影的感染力,揭示着电影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更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从表面上看,音乐在电影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存在,它具有营造氛围,吸引观众,引导表演,暗示未来发生的事情,弱化情节带来的冲击等功能,音乐的存在是为了增添画面的含义。
但画面毕竟是直观的,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始终缺乏想象和安慰,就像我们去读一部著作和看一部由此著作所改编的电影一样,文字始终比画面更能让人产生联想。
音乐也是如此。
我们在音乐中才能听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希望或死亡。
在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
剧中人物的对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当时的电影属于一种纯视觉艺术。
但就是这样的电影在那个年代也仍然吸引着一部分的观众。
电影由诞生至今经历了有声时代和无声时代两个时期。
早期的无声电影也被称为“默片”,但其实它并不似它被赋予的名称那样“沉默”。
关于“默片”一说甚至有一些人持有~种观点,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无声的时期——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我们的音乐艺术对当时电影的帮助。
在默片放映时期,当时的影院经营者专门雇佣了乐队在电影播放现场演奏音乐。
开始是使用巴赫、贝多芬等一些现成的音乐,后来甚至还出现有专门为每一部影片所创作的乐曲。
电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电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为电影场景增添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音乐创作理念的革新,电影音乐也经历了多样的演变和丰富的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代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音乐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因为无法通过对话传递情节和情感,电影音乐需要代替对话,表达角色的心情和氛围。
最初,无声电影音乐多使用钢琴或者小型管弦乐队进行伴奏,以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
然而,无声电影音乐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是1908年德国电影《鼓上蚊子》中所引入的“配速器”。
二、有声电影黄金时代随着有声电影的问世,电影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有声电影黄金时代(1930年代至1950年代),电影音乐成为推动电影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时,大规模管弦乐队成为了电影音乐的主流形式,通过强大的音响效果和戏剧性的音乐旋律,丰富了电影场景的氛围。
例如,1939年上映的电影《风》中的音乐,以其浩瀚、壮丽的氛围成为经典之作。
另外,一些有声电影也开始采用歌舞片的形式,在剧情中穿插歌曲和舞蹈,音乐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现代电影音乐的多样化进入现代,电影音乐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到电子音乐等各种风格都开始运用到电影当中。
电影音乐创作也更加注重与电影情节的融合,强调情感共鸣和角色形象的塑造。
例如,1994年上映的电影《狮子王》中的配乐以非洲风情音乐为主题,成功地烘托了影片背景和角色情感。
而在2008年的电影《黑暗骑士》中,电影音乐通过暗黑的音乐风格,更好地表达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故事的紧张氛围。
此外,电影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愈发常见。
一些电影中加入了经典音乐作品,如2001年的电影《太空漫游》中的背景音乐使用了理查德·斯特劳斯的作品。
同时,流行歌曲也频繁地出现在电影中,如1984年的电影《绝地战警》使用了一首著名的摇滚乐队合唱的歌曲。
总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部分,经历了从无声电影时代到有声电影黄金时代再到现代的多样化发展。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电影音乐在电影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音乐的表达力,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本文将探讨电影音乐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一、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在电影诞生初期,电影是无声的,而为了弥补影片中缺乏对话的空白,音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原本,放映电影时,会请专门的音乐家在场演奏,以配合电影的情节发展。
这种形式不仅仅为观众提供声音,还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表情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音乐和配乐的引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由无声向有声转变,电影音乐的演进也得以实现。
音乐不再完全依赖现场演奏,而是由录制的音乐作品配合电影剧情。
这种改变为电影音乐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创作者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自由地选择音乐和配乐。
三、经典电影音乐的兴起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电影音乐作品逐渐成为经典。
例如,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星球大战》主题曲和恩尼奥·莫里科内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主题曲等,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仅是电影的一部分,更是独立存在且广受喜爱的音乐。
四、多样化的音乐类型和风格随着电影的多样化和全球化,电影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原创音乐外,电影中开始引入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音乐选择,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五、电影音乐与流行乐坛的融合当前,电影音乐正在与流行乐坛实现深度融合。
许多电影开始邀请当红歌手或乐队创作电影主题曲或插曲,通过音乐的推广也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
这种合作消除了传统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界限,创造出全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六、技术的革新和电影音乐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音乐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音乐的空间,观众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式地感受电影音乐。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创作者可以通过AI生成音乐来配合电影的情节。
[电影,声音,出现,其他论文文档]电影中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产生的影响(1)
电影中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产生的影响(1)内容摘要但是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了,在有声片初期,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的语言上,剪辑的节奏被打乱的一塌糊涂,默片时代的镜头语言体系被搁置一边。
声音的出现打破了默片时代的平衡。
在有声片初期的几年里,几乎是语言主宰了画面。
由于声音在电影中不加节制地乱用,电影“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纪录片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隐藏在电影声音汹涌攻势背后的强大力量是什么?以吉加?维尔托夫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作者开始对电影中的声音做出试验和探讨。
让对白、旁白和音乐摆脱传统戏剧模式的束缚,沿着纪录片电影“真实性”的原则进行发展。
如何运用电影中的声音成为了有声片初期纪录电影人探讨的焦点问题。
究竟声音的出现为纪录片带来了些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吉加?维尔托夫、弗拉哈迪、格里尔逊“具有文献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
” 纪录片就这样被定义下来。
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或真实情境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以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影片类型。
> 由于首次放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卢米艾尔兄弟开始将他们的事业面向全世界。
在世界各地拍摄影片素材,再到世界各地巡回放映。
电影事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镜头有时并不能让观众理解影片的内容,于是讲解员出现了,他们站在银幕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介绍,这就是日本人所称的“辩士”,而这种讲解也就是旁白的雏形。
“辩士”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体现了观众对电影中的有声语言渴望的呼声。
五年以后,每本拷贝的长度发展到了五至十分钟,由于放映时间的增长,故事片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辩士”逐渐被影片中的字幕所取代。
在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研发有声电影的同时,无声片时代的纪录电影人们却努力地使纪录片的电影语言趋于完美。
这种语言体系并不仅仅作用于镜头与镜头之间,也使解说字幕成为影片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它起着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作用。
百年印度电影史中的女性形象
CHUANMEILUNDAO 传媒论道百年印度电影史中的女性形象■ 卢雯婷 上海戏剧学院〔摘 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国家,每年电影的平均产值都在九百至一千部之间。
印度电影的空前繁荣自然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于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民族、宗教、叙事方法、传播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其中对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女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她们饱受着宗教、种姓制度、婚姻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与摧残。
至今,印度仍是一个女性社会问题频发的国家。
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原型之上,对于印度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是对当今印度女性生存状态的揭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印度电影;印度女性;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印度作为一个新旧文化并存的国家,它的文明具有极强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于亚洲邻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艺术载体,反映着印度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印度电影更是展示印度的一个窗口,可让世界观众了解印度以及印度民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女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她们饱受着宗教、种姓制度、婚姻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与摧残。
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原型之上的,研究印度电影中女性形象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代印度女性生存状态的揭示。
通过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生存状态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来映射印度社会的变革。
一、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1912年唐狄拉吉·巴尔吉拍摄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影院上映的叙述性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它拉开了百年印度电影史的序幕。
在印度,由于有着12种主要语言和20种附属语言,一开始,无声电影理所应当地成为最为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
这种“无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声。
印度电影在出现之时就是与声音相伴相生的,当时的电影院在大银幕前布置着一个乐池,乐队在其中直接为银幕播放的画面配乐,这就是早期印度电影的放映方式。
与沉默的银屏告别
与沉默的银屏告别——分析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姓名朱虹学号 071281026 院系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摘要:电影从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是电影艺术史上的重大转变。
在有声电影出现初期,曾遭到一些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反对。
本文在总结了这些电影艺术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对比了有声片与无声片的优缺点,肯定了有声电影是电影艺术的巨大进步。
关键词:无声电影有声电影进步一、绪论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生日,法国工业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的戏谑之举,为世界艺术喜添一丁。
从此,人类宣布进入了映画纪元。
然而,在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对白通常通过动作、表情来间接表达,影片本身也经常利用视觉形象引起观众的联想或是在影片中直接插入字幕来表现声音。
当时的电影属于一种纯视觉艺术,这样的无声电影现在通称为“默片”,但是,“默片”其实并不似它被赋予的名称那样“沉默”。
二、有声片的出现电影由诞生至今经历了无声片和有声片两个时期。
不过,对于无声时期的“默片”有些人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无声的时期——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音乐艺术对当时电影的帮助。
在默片放映时期,当时的影院经营者开始是在电影播放时使用巴赫、贝多芬等一些现成的音乐,后来又专门雇佣了乐队现场演奏音乐,甚至还出现有专门为每一部影片所创作的乐曲。
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原创电影音乐应当是1908年拍摄的《吉斯公爵被刺记》(影片故事的大背景和我们熟悉的影片《玛戈皇后》是一致的)。
而演奏这些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正在播放的电影烘托气氛、渲染情节,让它更具感染力,让观众能更好的融入到电影的情节中去。
当然,否认“默片”时期的人还是占少数的,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有声电影的标准是:声音和画面记录在载体上并能同步放映;有与画面同步的语言声音。
因此,1927年10月6日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产生。
《爵士歌王》是由华纳兄弟制片公司拍摄的一部音乐故事片。
中外电影史4
其中如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八百 壮士》、《塞上风云》、田汉编剧,史东 山导演的《胜利进行曲》,沈西苓编导的 《中华儿女》等。
比如:影片里的主人公陶建平沦落后劳动 的工厂、雨夜弃婴等场景中环境音响的运 用等。
《都市风光》作为一部音乐讽刺喜剧,在 有声电影的新风格样式上做了尝试。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中,不同的创作部 门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在电影的声音 艺术方面也同样如此。 30年代电影在有关声音的各方面都进行了 不少艺术探索,但对白、音响、音乐三个 部分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电影音乐和歌 曲方面做出的成绩。
无声电影缺乏声音表现手段的缺憾,早已 为人们所感受到了,为了打破放映场内的 宁静和沉寂,人们尝试了采取各种方式企 图弥补这一缺憾。
从世界电影的历史来看,无声时期向有声 时期的转变本来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商业现 象而出现的。在中国也是如此,最初的声 音在电影中出现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由 新技术造成的新的噱头而已。
在这里,声音不仅起到了引导和连接画面 场景变化的桥梁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有力 的蒙太奇因素展示了战争给主人公造成的 巨大心灵创伤。 可以算作中国初期有声电影中声画蒙太奇 运用的经典性段落。
配音片作为无声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一 种影片样式,其出现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 因的。
在30年代的电影创作发展中,对有声电影 的艺术规律开始作出比较深刻的认识是1934 年以后几年的事,在这几年中,真正对电 影声音艺术作出了较成功的探索的影片不 多,在仅有的几部重要的电影都和袁牧之 有关。
这部影片由于是直接以抗日战争的宣传为 目的,为了面向广大农民观众,能让农民 理解,所以很注意艺术形式的通俗化。 许多抗战宣传影片出于同样的原因也都有 类似的特征,这也形成了抗战电影的一种 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 估。
无声 的影院从未存在过 ,电影作 为一种娱 乐方式 ,从来都是有 声音的 。电影 的前身幻灯片、西洋镜等都是 多媒体 的表演形式 ,声
音 被 用 来 补 充 和 强 化 画 面 。并 且 ,早 在 电 影 诞 生 之 初 ,“ 爱 迪 生 在 的 ‘ 实验 室 ’ 中 ,迪 克 逊 在 发 明 ‘ 影 视 镜 ’ 的 同 时 ,就 具 有 了 电 声 画 同 步 的 意识 ,他 设 计 出 了 留 声 视 镜 ’” 因 此 ,可 以说 声 画 。
转 向的必 然。在默片时期 电影 家们 的各种努力之 中,我们完全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一 种 对 于 声 音 进 入 电影 的 强 烈 需 求 。 电 影 先 驱 们 在 没 有 声 音 的 时 代 对 电 影 的 表 达 并 不 是 一 帆风 顺 的 ,恰 - 反 ,他 们 为 了 恰相
同步 的 观 念 几 乎 与 电 影 艺 术 同 时 诞 生 , 同 电 影 艺 术 的 历 史 一 样 长 ,
【 键词】 关
有 声 电影 默 片 电影 声 音 艺 术 空 问
蒙太 奇
只 是 由于 受到 当时 声 音 技 术 的 限 制 而 未 得 以实 现 。在 整 个 默 片 时期 , 各 种 各 样 为 电 影 配 上 声 音 的 努 力和 尝试 从 未 停 止 过 ,并 且 在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美 学上 的 实践 当 中 , 渐 形 成 了有 声 电影 的 雏 形 。另 一 方 面 , 逐 电影 不 仅 从 来 就 是 有 声 的 ,应 该 说 ,这 种 有 声 的 根 源 来 自于 一 直 以 来 这 种 媒 介 内 在 的 对 声 音 的需 求 。也 就 是说 ,默 片 时 代 的 电影 语 言 演 进 得 并 不 完 美 ,声 音 的 出现 是 这 种 电 影 语 言 遭 遇 发 展 的 瓶 颈 时所
觉强调来激发声音形象的努力。这一切的努力无疑揭
示 了 无 声 电 影 时 期 电影 语 言 手 段 的 不 完 美 ,并 将 声 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入电影的内在需求显露无疑。就像电影先驱们在有
声电影的 《 言》中所承认的 : 这一新技巧的发现 , 宣 “
这 个 系统 是 用 一 些 电 线 将 一 台 放 映 机 与 两 台 留声 机 联
形式。
人 跳 舞 场 面 中 的皮 靴 特 写镜 头 , 以及 《 破 仑 》 中 反 拿 复 强 调 的 大 钟 不 同节 奏 摆 动 的特 写 ,还 有 一 些 插 人 的 快 速 蒙 太 奇 等 ,都 是 在 没 有 声 音 的 情 况 下 企 图 依 靠 视
另 一方面 ,除 了现场 的声音 表演 ( 演奏 ) ,企图
对这一时期 声音创作的研 究不仅 有助于我们
理 清 电影 语 言 发 展 的脉 络 , 更提 供 给 我 们 重 新 审 视 对 待 电影 声 音 的 历 史 眼 光 新 的 角 度 。 纯 粹 意 义 上 的无 声 电影 其 实 并 非像 我 们 想 象
的那样 坚固地存在 于电影 发展初期 的漫长历 史中 ,因而传统观念 中根 深蒂固的 电影声音
己O1 O
无声 电影 向有声 电影过渡 时期状 况研 究
■黄英侠 、王红 霞、王婧雅
前言
从 技 术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说 ,2 O世 纪 初 有 声 电 影 的 出 现 ,是 对 1 9
【 摘要】
无 声 电影 向 有 声 电影 过 渡 时期 对 于 电影 声 音 的 发展 乃 至 整 个 电影 形 式 的 发展 至 关 重 要 ,
世 纪 技 术 发 明 的 综 合 利 用 ,包 括 机 械 录 音 设 备 、有 效 的胶 片 传 输 装
置、 电灯 、电动 马达、电子管等。所有这些技术 发明经过改进 ,被
整 合 到 有 声 电 影 的技 术 中 ,再 经 由 商 业 化 的 过 程 成 为 有 声 电 影 最 终 的 技 术 实 现 。 因 此 ,一 直 以 来 , 电影 史 上 对 于 电 影 无 声 和 有 声 的 界 定 总 是 理 所 当 然 地 与 声 音 的 这 些 技 术 发 明 紧 密地 联 系 在 一 起 ,却 忽 略 了声 音 作 为 与视 觉 同 样 的 一 种 美 学 的 追 求 ,其 实从 未在 电 影 的 成 长 中缺 席 。
将声音 搬上银幕 的影院发 声系统其 实早在 2 0世 纪初
就 被 安 装 在 了欧 美 的 上 百 家影 院里 。其 中较 具 竞争 力
的如 克 罗 诺 风 ( r n p o e , Cho o h n ) 由里 昂 . 蒙 (6 n 高 Lo Ga mo t u n )发 明 ,10 2年 首次 在 法 国摄 影协 会 放 映 , 9
随着剧院电影声音的发展剧院音乐家的职能的也有由后台专人来现场演出的并且人们也并开始有所变化一方面他们仍然要负责从旋律等方面未在观念上对这两类演出中的声音进行区分但是去把握电影音乐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早期的音乐和当时的创作者们寄希望于音效的出现来增强一种现实音效并未被划分开的情形下剧院的音乐家们还担负的幻象
弥补声音 的缺 失 ,不得不带着破釜沉舟 的精 神运 用了大量的表现手 段。例如利用 叠化 ,在 耳朵的特写镜头上叠化一 个妇 女在 走廊走过
北 京 电影 学 院
i
B UI l F L A ADE | H l IM C MYT
J
的镜 头 ,或 者 在 小 伙 子 唱歌 的镜 头 上 叠化 出歌 曲 的 乐
锁 起 来 ,一 个 转 轮 可 以调 整 留 声 机 与 活 动 画 面 的 同步
在 电影 史 上 不 是 一 个 巧 合 ,而是 无 数 的 电 影 先驱 者 们 在 遇 到 一 系列 无 望 的 难题 之后 找 到 的 出路 。 ”④
映 机 及 剧 院 现场 的 噪 声 ,但 是 随 着 表 演人 员的 专 业 化 ,
谱 , 以此 来 弥 补 没 有 声 音 的叙 事 。以 及 使 用 大 量 的特
写镜 头 强 调 ,如 爱 森 斯 坦 在 《 月 》 中强 调 了哥 萨 克 十
解 说 ( 说 )和 伴 奏 音 乐 成 为 了 无 声 电 影 的 声 音 表 现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