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首诊负责制1、首先接诊病人旳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初次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2、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对人应病认真组织就地急救,不得推诿,刁难病人。

3、要以高度旳责任心和同情心接诊病人,检查认真,解答问题耐心。

对患多种疾病旳急诊病人,初次接诊医师应根据本次就诊旳重要疾病进行分诊,首诊医师认为不属本科病人时,应建立病历,做好有关检查和必要旳处理后再请有关科室会诊。

4、边缘或跨科疾病,同步会诊医师未做处理时,应由首诊医师处理,不得推诿病人,收住院有问题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出面处理。

5、若确属他科状况应请有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订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6、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历记录和有关检查并予以积极处理,开原则处方,严禁大处方及人情方、人情假、人情证明。

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医疗查房是医院医生工作旳关键内容及应尽职责。

医疗查房必须实行三级医师负责查房制,任何科室及医生不得随意变化。

一、查房级别和类型(一)巡视性查房1、住院医师每天对所管病人进行例行旳晨间、午后查房各一次。

2、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每日上午应对疑难及重症病例进行行查房一次。

(二)医疗组查房1、上级医师查房时,应有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及有关旳下级医师参与。

2、主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两次。

3、副主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4、主任医师对全科或所分管旳医疗组旳疑难病例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三)全科查房1、疑难重症查房:科主任或主任医师组织全科疑难危重症查房每周至少一次。

2、医护质量查房(科主任查房):每周由科主任组织一次质量查房。

3、全科查房,规定在查房前l-2天提出拟查病例,并做好准备;所有下级医师、护土长参与。

二、查房内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处理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患者旳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病案、医嘱、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断护理旳意见,进行必要旳教学工作。

新的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新的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查房结果及发现问 题的记录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的记录
疑难病例需进行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目的: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讨论范围: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病例 讨论流程: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召集相关医师参加 讨论结果:提出诊疗意见,形成书面记录
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讨论目的:明确 疑难病例的诊断 及治疗方案
,
汇报人:
目录
第一次接诊的科室负责
第一次接诊的科室负责:首诊负责制度要求第一次接诊的科室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诊断和治疗,不得推诿或拒 绝
诊断不清需会诊:若第一次接诊的科室无法确诊,需及时组织会诊,邀请相关科室或专家共同讨论
需转科治疗需协调:若病人需要转科治疗,第一次接诊的科室需与接收科室进行协调,确保病人得到妥善治疗
记录与报告:对危急值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如医务科、护 理部等
及时报告危急值并处理
危急值的定义和 范围
危急值报告流程 和时限要求
危急值处理措施 和记录规范
及时报告危急值 并处理的意义和 价值
记录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情况
危急值报告的定义和范围
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规范
危急值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查房后需及时记录查房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查房时需认真查看病人病情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查房时需注意与病人沟通技巧
查房内容及目的
查房内容:了解患者病情、诊断依据、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 查房目的: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患沟通
记录查房过程及结果
查房时间、地点、 参与人员等信息记 录
查房目的、内容及 重点问题记录
审批程序: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级别,并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包括科室主任 审批、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审批等。

医疗卫生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卫生十三项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医院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互相扯皮,贻误病情。

2.首诊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

3.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

需住院者应和有关科室、部门联系协商,尽快收治。

4.对科室之间“临界病人"应由首诊医师负责诊治。

5.对于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患者,应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为主,首诊医师负责护送患者转科。

6.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

7.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人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

8.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

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每日至少查房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2.对危重病员,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病员。

3.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汇报病情要简明扼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副)任医师、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指示。

4.护士长组织护理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护理质量,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实际教学。

5.查房的内容:(1)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重危病员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及解释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及解释

医疗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医师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 1.凡患者到我院就诊,无论是门诊或急诊都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医师应及时接诊,书写病历,检查和处置病人。

如判断确实为非本科本专业疾病的患者,亦应书写简要病历,施行必要的检查或必要的紧急处理,并立即邀请有关科室或专科医师会诊,确认后方可转至有关科室专业诊治。

若属急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应立即给予必要的抢救治疗,待有关科室专业医师接诊后,首诊医师方可离开。

← 2.凡首诊医师在不能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确诊时,应及时诊治并请上级医师会诊。

← 3.必须谨慎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结论,一时难以做出结论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协助诊治,在未做出最后诊断前,病人的一切诊治工作均由首诊医师、首诊科室负责,不得推诿。

← 4.被邀请的会诊科室医师,无论能不能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肯定结论时,都应及时赴会诊,并书写会诊记录,提出和协助诊治处理意见,并当面向邀请科室的接诊医师交代清楚,方可离开。

← 5.凡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抢救病人,如一时难以决定由哪科负责诊治前,在医务科直至医疗副院长的协调下,所有相关科室必须听从医务科的指挥,一切从病人安危出发,积极协同抢救,不得推诿。

← 6.危重病人来诊,如暂不能交纳治疗及药品费用,接诊人员不能因此而拒绝治疗及抢救,在积极救治同时报医务科或医院相关领导。

检查方法:10分考核对首诊负责制度的知晓情况,对复合伤病人的首诊处理流程,对转科、转院流程的掌握情况对首诊制度不掌握每人扣2分,概念不清、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对复合伤病人的处理流程有缺陷的,每人扣2分;对转科、转院流程不掌握的,每人扣2分。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三级医师查房包括:住院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主任医师查房。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被引入医疗机构。

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流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和质量可控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关键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医疗流程规范化规范化的医疗流程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流程,包括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手术操作等环节。

通过流程标准化,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安全性。

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患者安全意识培养、医患沟通和纠纷处理等方面。

通过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并及时应对医疗事故和纠纷,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质量控制是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包括医疗质量考核、医疗纠纷处理和病种诊治指南等方面。

通过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纠正医疗不规范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四、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病历电子化、医生签名认证和药品管理等方面。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保障医疗质量。

五、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是医疗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包括临床技能培训、沟通技巧和医德医风教育等方面。

通过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增强医疗机构的整体竞争力。

六、医患沟通与协调机制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与协调机制,包括病情告知、治疗方案协商和医疗纠纷调解等方面。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查对制度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九、医生交接班制度十、护理分级制度十一、病历管理制度十二、病历书写规范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具体内容:医院管理年:十三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术前准备及评估制度术前准备及评估是外科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该制度旨在确保患者手术前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以便规避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全面收集患者病史和体征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术前评估,确定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合理安排必要的辅助检查。

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为了保障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并防止可能的手术失误或意外事件发生。

该制度要求手术前开展核查程序,包括确认手术部位、手术人员身份核对、核查手术器械、检查患者身份等,确保手术无误。

三、无菌操作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旨在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防止手术部位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

该制度要求手术人员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程、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使用无菌巾和器械,保持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和无菌性,注重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四、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旨在评估患者手术前的风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该制度要求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及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管理计划和并发症预警标准。

五、手术操作规范制度手术操作规范制度是外科临床中的基础制度,对手术人员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

该制度要求手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及科学指引进行手术操作,包括手术切口选择与处理、术中出血控制、组织缝合与修复等环节。

六、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旨在及时捕捉和报告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实现事故的及时处置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该制度要求手术过程中如发现出血、感染、损伤等并发症,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确保及时干预和处理。

七、手术后护理与随访制度手术后护理与随访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该制度要求手术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包括术后观察、疼痛管理、感染防控、营养支持等,同时建立术后随访机制,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现将各项制度要点整理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对所接诊的病人负责,不得推诿或拒绝病人。

2、首诊医师除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己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待明确诊断后,负责转有关科室治疗。

3、首诊医师开具的各种检查单,当班不能出结果者,应交给下班医师或与病人约定时间处理。

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6、对己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科者,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负责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3次,查房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查病人。

3、查房前医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4、经治医师应将各次查房内容作认真科学的记录,以便记录完整,反映出病程的转归,治疗疗效等动态变化。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高医疗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医疗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介绍,探讨其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一、患者知情权制度患者知情权制度是指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医疗操作等治疗过程中,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可能获得的效果等信息,并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知情权,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医疗质量。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这一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效果。

三、医患沟通机制医患沟通机制是指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包括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电话咨询、在线问诊等多种形式。

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可以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提高医疗效果。

四、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是指针对医患纠纷的处理程序和途径,包括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可以依法解决医患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五、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发现、参与或者知道医疗安全事件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并配合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六、医疗费用透明制度医疗费用透明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公布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和计费标准,让患者清楚了解自己需支付的费用,以防止过度收费或不合理收费。

这一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互信,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七、医学伦理规范制度医学伦理规范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要求,包括尊重患者隐私权、保护患者信息的机密性、维护患者权益等。

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外科临床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外科临床中,有许多核心制度被广泛应用,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以下是外科临床中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1.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疾病或手术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一套方案。

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手术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供更加规范的医疗服务。

2.术前讨论会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手术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术前讨论,医生可以进行病情评估,共同商议手术方案,以及确定患者术前准备和团队配合等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3.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在外科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手术难度等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手术风险并提升手术成功率。

4.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外科手术后感染是一项常见的并发症。

要做好感染预防工作,需要建立规范的手术部位消毒、洗手和穿戴操作规程,提供清洁手术环境,并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麻醉管理制度:在外科手术中,麻醉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并实施精确的监测和麻醉药物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6.输血管理制度:在一些外科手术中,需要进行输血。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进行输血前的血型鉴定、交叉试验和安全检查,以及监测输血效果和风险评估等。

7.手术室管理制度: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核心场所,在手术室管理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制度和规定,包括手术室环境的清洁、设备的维护和操作规范、手术床位的安排等,以确保手术室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8.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是一项重要的关注点。

需要建立术后并发症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制度,包括术后疼痛管理、血栓预防、伤口处理等,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康复水平。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3、手术前讨论制度4、病历书写制度5、三级医师查房制度6、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7、会诊制度8、9、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死亡病例)10、查对制度11、新医疗、新技术立项制度(技术准入制度)12、手术分级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1、门诊首诊负责制(1) 患者就诊时,第一位接待患者的科室和医师即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

(2)对非本专业范畴疾病的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生均不得拒诊。

(3)首诊医师在接诊非本专业病员后,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4)对于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严禁相互推诿。

2、急诊首诊负责制(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2)对于非本专业的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首先实施生命抢救,同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在接诊医师到达后,首诊医师应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

当接诊医生接手抢救工作后,首诊医生方能离开。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两科或更多科协作抢救,首诊医师也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同时向医务部或院总值班报告,请求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共同完成抢救。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为抢救指挥。

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1、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2、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

首诊医师和接诊的科室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相关科室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3、对于患多科疾病或边缘病的危重病人,参与抢救中最高年资的医师即任的急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现场救治。

4、重危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院是社会医疗与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在医院管理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适应医院实际的核心制度。

下面,我将介绍医院的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安全权。

患者应当获得医疗知情同意书,医院应妥善处理投诉和纠纷,保护患者权益。

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等。

医院应选拔专业能力、道德素质高的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医院应建立科学的药品采购、库存、使用和监管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药品质量。

四、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应配备合格的医疗设备,建立设备质量跟踪和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

五、感染控制制度医院应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院内感染防控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医院应加强感染源的控制,做好患者的隔离和个体防护,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六、病历管理制度病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的书写、存储和使用。

医疗机构应保存病历一定的时间,并确保病历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七、手术管理制度手术管理制度是医院核心制度之一、医院应建立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和手术安全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八、急诊医疗制度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急诊医疗制度,包括急诊病房和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急诊医疗制度应科学规范急诊医疗流程和急救操作,提高急诊医疗效率和质量。

九、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测和评估。

医院应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死亡病例讨论制度5、危重病人抢救制度6、会诊制度7、手术分级管理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0、医师交接班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体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病人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及时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了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制定医院的相关规定,望各科室、部门遵照本制度严格执行。

一、凡来院就诊的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进行诊治和抢救。

二、属于两科以上多科属疾病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进行认真负责的诊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请专科会诊。

三、必须转科治疗的患者,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四、凡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拒治。

五、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首诊医师在征得医务科、总值班、业务院长同意后方可执行,并提前与相关医院联系;如估计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若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要做好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转院途中,需有我院医务人员全程护送。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为了确保三级医师负责制的认真执行,各级临床医师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患者得到连贯性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各级医师的医疗水平,培养良好的医疗行为和医疗习惯,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查房频次及时限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

住院期间,对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应在其入院48 小时内完成。

对危重患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即时查房,并有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对一般病情患者的查房每日至少 1 次,由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负责记录和落实诊疗计划。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临床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与质量控制管理规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为了使门诊、急诊、住院病人能够得到及时、连续、有效的诊疗,避免科室间相互推诿病人,保障医疗安全,门诊部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首诊是指首先接触病人的医院为首诊医院,首先接触病人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先接触病人的医师为首诊医师。

2、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者对病人首先负责接诊、处理,保证病人始终处于有人管理、不间断诊疗的状态,首诊者对病人负责到底。

3、门诊医师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的就诊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

4、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进行积极救治。

5、重危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基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6、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多科室协同诊疗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诊疗和抢救,并马上通知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7、因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导致不良后果的,由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的科室承担完全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对住院病人应实行三级医师查房。

2、三级医师及二级医师查房,应有一级医师、实习、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三级医师查房每周1-2次,二级医师查房每日1次,一般在上午。

一级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3、对危重病人,各级医师应随时查房。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9、查对制度10、医生交接班制度11、新技术准入制度12、病历管理制度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护理十五项核心制度1、护士注册执业管理制度2、护理质量管理制度3、查对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抢救工作制度6、护理安全管理制度7、值班交接班制度8、护理文件书写与医疗文件管理制度9、医嘱执行制度10、护理查房制度11、护理会诊制度12、护理病例讨论制度13、消毒来菌隔离制度14、护理缺陷管理制度15、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准入制度一、护士注册、执业管理制度:(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执行护士注册执业管理。

(二)护理部严格审查护士资质,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独立从事护理工作。

(三)严格遵守护士执业范围,严禁超范围执业。

(四)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者,不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

(五)护士注册管理:1、护士首次注册每年一次:(1)临床试用期护士、普通高校应届毕业护理本科生。

(2)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成绩合格者。

(3)工作≥1年,工作表现好,年度考核合格者。

2、护士再注册每两年一次:(1)从事护理工作的注册护理人员。

(2)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3)年度考核及继续教育学分格格者。

(六)护理部或科护士长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排班表,有无非注册护士独立执业和书写护理记录。

二、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一)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对全院护理质量行使指导、检查、考核、监督和协调职责。

(二)制定护理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

(三)制定年度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有年、季、月质量分析以及信息反馈、整改措施和效果评价。

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列为护士长考核重点,并与科室绩效挂钩。

(四)每年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教育。

(五)检查护理质量标准落实情况,并有记录:1、实施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合格率≥90%。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修改)4、会诊制度(更新)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筛选原有的)9、分级护理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2、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13、临床用血制度(更新)首诊医师负责制(一)、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护人员不得推诿,做到“谁首诊,谁负责”。

(二)、首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地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三)、首诊医生经仔细检查发现该患者疾病不属本科范畴,由该医生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做好病历记录转相关科室诊治。

(四)、首诊医生经仔细检查发现该患者的病情属多科情况兼有,或病情较为复杂需其他科室会诊时,由首诊医生或科主任及时组织会诊工作,确定治疗方案及主管科室。

(五)、对急、危、重或疑难的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生会诊或请相关科室急会诊,对不宜搬动或危重的患者,应就地组织抢救并报告科主任,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入病房。

对需要立即施行手术的患者应及时施行手术。

首诊医生应向病房主管医生或手术医生直接交班。

如需转科,由首诊医生与转入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患者工作。

(六)、如遇重大抢救的病例,应立即报告上级医生、科主任和院领导。

凡涉及司法、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对需要转院的病例,需经科主任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待病情稳定后与接受医院联系,取得对方同意才能转院。

特殊情况上报医务部。

(八)、如发现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者及导致对传染病误诊、漏诊者,要追究首诊医生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查房一般每周一次以上,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二次以上。

重点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治疗,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新入院或普通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抽查病历质量,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

《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第一篇: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增强版)(模版)卫生部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查对制度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九、医生交接班制度十、护理分级制度十一、病历管理制度十二、病历书写规范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具体内容:医院管理年:十三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卫生部医疗质量十三项核心制度

卫生部医疗质量十三项核心制度

卫生部医疗质量十三项核心制度卫生部医疗质量管理十三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科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副行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临床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0、医师交接班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5、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6、 会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体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病人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及时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了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制定医院的相关规定,望各科室、部门遵照本制度严格执行。

、凡来院就诊的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进行诊治和抢救。

二、属于两科以上多科属疾病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进行认真负责的诊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请专科会诊。

三、必须转科治疗的患者,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四、凡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拒治。

五、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 首诊医师在征得医务科、总值班、业务院长同意后方可执行,并提前与相关医院联系;如估计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 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若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要做好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转院途中,需有我院医务人员全程护送。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为了确保三级医师负责制的认真执行,各级临床医师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患者得到连贯性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各级医师的医疗水平,培养良好的医疗行为和医疗习惯,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查房频次及时限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

住院期间,对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应在其入院48小时内完成。

对危重患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即时查房,并有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对一般病情患者的查房每日至少1次,由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负责记录和落实诊疗计划。

对危重患者应随时查房,但至少不少于每日两次。

3、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要全面负责,对一般患者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检查处理,执行上级医师指示,书写整理病历,及时完成病程记录,汇总、归纳、整理、分析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出现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负责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参加科室值班。

二、查房基本规范1 、查房前,在交班会上应明确查房的患者及患者数,以掌握本次查房的概况并能对查房时间加以控制,避免故此失彼。

2、下级医师及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如病历、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报告、所需检查器材等。

3、查房应严格掌握医师级别,做到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

4、查房时应衣着整洁、佩戴胸卡,站立时应有站姿,不得斜倚乱靠。

查房不得交头接耳,更不允许说不适宜的语言,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

5 、查房时各级医师站位应予严格规定。

科主任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主治医师站立于科主任医师右侧;住院医师站立于患者左侧,与科主任医师相对;护士长站立于床尾;其余相关人员站于周围,但应与主要查房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以确保充分的检查空间。

6 、带教学生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与操作,并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方可进行。

三、查房内容要求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应及时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能体现出当前国内外最新医疗水平的进展。

审查对新入院疑难病症或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

审查重大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准备情况。

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包括对各级医师的指导,重点帮助主治医师解决在诊疗工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抽查医嘱和护理执行情况及病历书写质量。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分型不清、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听取医生、护士的反映、倾听患者陈述, 对出、转院标准进行判断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对下级医师的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危重、疑难、新入院、诊断不清及手术患者,同时有计划地巡视一般患者。

审查各种检查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意见。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修改医嘱及开特殊检查医嘱。

听取患者对治疗和生活方面的意见并提出建议。

负责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病历,帮助实习医师做好新入院患者的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工作。

住院医师要详细记录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认真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负责书写病历相关内容,要求对危重患者随时检查并记录。

一、对疑难患者1、各病区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的患者,应在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尽快完善各项检查,进行病例讨论。

2、全科每周进行1次疑难病例讨论,各病区疑难病例必须提交全科讨论,以最终确诊,并明确治疗、手术方案。

讨论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关医师参加,术者必须参加,病历及记录本中应详细记录。

讨论前经治医师应准备好相关材料,必要时检索文献。

3、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应报告医务科,以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

4、节假日或急诊疑难患者应由值班组副主任医师主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及院总值班汇报,以明确诊治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二、对危重患者1、各治疗组(或病区)在病房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带领下,应及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护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程。

2、在每日下午下班前,主管医师应向科主任汇报病情,及时发现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做好记录。

3、对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讨论外,应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及相应科室的全院讨论。

一、患者入院24小时后死亡,必须有死亡病例讨论,特殊情况下,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者,也应讨论。

二、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后1周内(特殊情况立即讨论)在科内进行,由各病区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主持,全体医护人员参加。

三、死亡讨论记录中必须注明参加人员姓名和专业技术职称。

四、发言记录应包括主管医师汇报病史及抢救经过,各级医师发言要重点突出,应涉及分析病因、对抢救措施的意见及国内外对本病诊治的经验和方法。

五、应将讨论结果做好记录,结论意见应包括对死亡原因的认定和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六、死亡病例讨论,各级医师的发言内容记入《死亡讨论记录本》。

死亡讨论综合意见记入病历。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临床抢救工作必须有周密、健全的组织分工。

由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开展抢救。

、抢救器材及药品要力求齐全完备,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储存,用后及时补充。

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备不懈, 做好交接班。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应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包括电除颤)、配血、止血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以便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并注明抢救时间,对病情复杂、抢救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向医务科(节假日向总值班)汇报,必要时组织科、院有关人员会诊救治。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24小时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并做好记录。

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口头医嘱,如确因情况紧急需下达口头医嘱时,护理人员执行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校对药品后执行, 事后医师据实补记医嘱,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六、各种抢救器材、药品用后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七、及时向患者家属或代理人讲明病情,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家属或代理人的理解配合。

八、抢救结束,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小结,并写出抢救记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会诊制度对于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多科属以及病情危重需会诊者,应及时申请会诊。

、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

一般会诊,应邀医师应在24小时内完成,并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

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院内急会诊,会诊医师接通知后必须立即前往,并在10分钟内到位。

、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同意并召集科内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三、院内多科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科室人员(科主任或有副咼职称人员)参加。

医务科应在向业务副院长汇报后,参加并主持会诊。

四、院外会诊需要申请院外会诊的病人,由经治科室主任提出,并填写院外会诊邀请函,报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医疗机构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对于轻症病员,如有必要, 可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院外会诊的有关要求应符合卫生部颁发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五、上述各项会诊,均应由申请会诊科室主任或其指定的医务人员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工作,详尽报告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全程陪同,做好会诊记录。

应邀会诊医师要深入了解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会诊意见。

申请会诊科室主任要认真组织实施会诊意见。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分级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参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手术分级手术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 将手术分为四级:(一)四级手术: 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 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 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 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1 、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 、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1 、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 、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1 、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