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一、引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是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救治、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专家对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
本制度旨在规范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和报告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疑难、危重病例的定义及范围1. 疑难病例:指诊断不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病例。
2. 危重病例:指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例。
3. 疑难、危重病例的范围:(1)罕见病、罕见症状、罕见并发症的病例。
(2)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等病情危重的病例。
(3)诊断不明,经多次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4)治疗难度大,疗效不佳,需要特殊治疗的病例。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组织与实施1. 讨论组织:(1)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由相关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组成。
(2)讨论小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
(3)讨论会邀请相关科室专家、护士、技师等参加。
2. 讨论流程:(1)病例筛选:各科室将符合疑难、危重病例定义的病例提交给讨论小组。
(2)病例病例报告人详细汇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经过及目前状况。
(3)讨论:参会人员针对病例提出疑问、分析原因、探讨治疗方案。
(4)总结:讨论小组对病例进行总结,形成讨论意见。
(5)反馈:将讨论意见反馈给病例所在科室,指导后续治疗。
3. 讨论要求:(1)讨论会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发言。
(2)讨论内容应真实、客观、全面,避免主观臆断。
(3)讨论会应做好记录,包括病例报告、讨论内容、讨论意见等。
四、疑难、危重病例报告制度1. 报告对象:各科室发现的疑难、危重病例。
2. 报告流程:(1)病例所在科室应及时向讨论小组报告病例。
(2)讨论小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纳入讨论。
(3)纳入讨论的病例,按照讨论流程进行讨论。
(4)讨论结束后,讨论小组将讨论意见反馈给病例所在科室。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分为科室内疑难病历讨论和全院疑难病历讨论。
一、科室内疑难病历讨论1.由科(副)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全科医疗人员、护士长、护理骨干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由经治医师提出,医疗组长或副科主任同意,报科主任批准。
3.疑难病例讨论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4.病例讨论前,提供病例的病区应做好各种准备,提出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通知所有参加讨论的人员。
5.参加讨论的所有人员在讨论前应详细阅读病历资料,查看患者并查阅有关资料,为疑难病例讨论作充分的准备。
6.讨论内容应单独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
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情记录。
二、全院精神科疑难病历讨论1.由科室向医务部提出。
由医务部组织,医务部主任或当事科室科主任主持,全体精神科医生参加。
2.病例讨论前,提供病例的科室应做好各种准备,提出需讨论的主要问题,提前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3.讨论程序:(1)病史汇报:由提供讨论病例所在病区的医疗组长汇报病史;(2)精神检查:主持人进行精神检查;(3)问题澄清:对不清楚或想了解的问题对患者、患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员进行自由提问;(4)小组讨论:以科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科室的总结讨论意见,依次讨论发言;(5)自由发言:持有不同观点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6)总结发言:由主持人最后总结发言。
4.提供疑难病例讨论的科室做好讨论记录,并将讨论情况告知患者或家属。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每科室每2月至少1份病例。
2、病例选择:疑难病例一般是指一周内未能确诊或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的患者,需组织疑难病例讨论。
七天内未能确诊的疑难病例应组织科内讨论,十五天内不能确诊者,组织院内讨论,紧急情况即刻组织讨论。
3、各临床科室遇有上述患者,即刻报告科主任,决定讨论范围和时间,必要时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院内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同时也可应患者家属请求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4、讨论方式和讨论范围:(1)全科病例讨论:由经管医师提出,科室主任主持,全科各级人员参加。
(2)全院讨论或外院专家参加的讨论会,详细见会诊制度。
5、讨论程序:由经管医师详细介绍病史、诊疗过程及各种检查结果,以病例诊断、治疗为重点,陈述当前治疗方案、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提出诊疗过程中的困难。
参加专家需对患者病历、当前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及针对病情的可行性诊治方案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由讨论会主持者归纳总结,尽早明确诊断,形成统一的诊疗方案。
6、经治科室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资料准备。
应先由经管医师整理有关临床资料,尽可能写出书面摘要发到参加会诊和讨论的医师手中,有病理报告者可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报科主任决定参加讨论人员,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报请医务科备案,由医务科通知相关参加讨论的有关人员。
7、专家讨论对病情的分析,进一步诊疗方案,经治医生必须认真记载在“疑难病例会诊讨论记录本”中,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不必记载在病程记录中(允许记录在科室保存的《疑难病例会诊讨论记录本》中)。
8、讨论内容包括,病情分析,诊断意见,进一步检查意见,治疗方案,疗效分析及预后评估。
9、病例中疑难病例讨论规定记录以下内容:病人姓名、年龄、住院号、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讨论者姓名、职务(职称)、讨论目的、病情摘要、参加讨论者发言纪要、下一步诊疗意见、主持人总结意见、记录者签名、科主任签名,不得缺少。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5篇)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5篇)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通用15篇)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篇1疑难病例讨论目的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诊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是提高诊断率、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各级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疑难病例讨论范畴:入院3天不能确诊病例;住院期间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院内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涉及重大疑难手术或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例;住院期间有医疗事故争议倾向以及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二、疑难病例讨论,先进行科室内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有关医护人员尽可能参加。
如需多科讨论,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由医务科召集举行几个科室联合或院内病例讨论。
三、举行疑难病例讨论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经治医师应尽可能全面收集与患者病情相关资料。
必要时提前将有关病例资料整理形成书面病情摘要,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
讨论时由经治医师简明介绍病情及诊疗经过。
主治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及目前主要的诊疗方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关键的难点疑点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等。
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该病例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针对病情提出可行性的.诊疗建议。
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尽可能明确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
讨论由经管医师负责记录和登记。
四、院级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并提前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做出书面摘要,提交医务科。
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会诊时间,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病历讨论,必要时主管院长参加。
若病情需要或因患者家属请求,也可邀请院外专家参加。
科室均要负责做好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
五、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记录员、参加讨论人员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入院诊断、病情摘要、讨论目的、参加医师发言的重点内容、结论性意见、主持人签名。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核心制度
1.疑难病例:包括诊断困难、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
2.典型病例:具有代表性、教育意义的病例。
3.危重症病例:病情危重,需多学科联合救治的病例。
四、疑难病例讨论组织形式
1.定期讨论:各科室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原则上每月至少1次。
2.临时讨论:遇到紧急、危重的疑难病例,可随时组织讨论。
二十四、疑难病例讨论的监督评估
1.内部监督:设立监督小组,对疑难病例讨论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2.评估机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讨论效果、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反馈渠道:设立反馈渠道,广泛收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讨论制度。
二十五、疑难病例讨论的持续优化
七、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评估与改进
1.定期对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进行评估,了解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建立反馈机制,广泛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
3.加强对疑难病例讨论成果的总结和推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八、疑难病例讨论的参与人员
1.病例汇报人:由主管医生或主治医生担任,负责病例的收集、整理和汇报。
3.全院讨论:针对涉及多学科的疑难病例,由医务部门组织全院范围内的讨论。
五、疑难病例讨论流程
1.病例筛选:由各科室负责人或指定的病例筛选人负责筛选疑难病例,并提前将病例资料发送给参与讨论的人员。
2.讨论准备:参与讨论的人员提前熟悉病例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做好讨论准备。
3.讨论过程:由病例汇报人详细汇报病例,随后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1.制度更新:根据国内外医疗发展趋势,及时更新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保持其前瞻性和实用性。
2.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提高病例讨论的效率和准确性。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指当出现(但不限于)以下情况时须采取的一项医疗管理制度:①入院3天诊断不明确;②住院期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将导致诊断、治疗较大变更;③治疗效果不佳;④严重院内感染者;⑤疑难重大手术;⑥其它临床疑难问题。
危重病人讨论参照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各科室对疑难病例均应组织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病
区医师均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原则上每月1次。
疑难病例必须提交全科讨论,以
终确诊,明确治疗、手术方案。
2、讨论前,主管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负责收集病例资料,住院医师汇
报病史,介绍病情和诊疗过程;主治医师应补充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讨
论目的及观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结合诊疗规范、国内外资料分析制定诊
治措施。
3、主管医师应做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及疑难病例讨论
记录本。
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
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等。
4、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应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申请集团内会诊以及院外专家会诊。
5、节假日或非正常上班时间的急诊疑难患者可由咨询班医师主持进行疑
难病例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向科主任或院总值班(医务部)汇报,以
明确诊治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复杂或者本院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罕见病例、病情危重或者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的病例,必须进行病例讨论。
尽早明确诊断,确定诊疗方案。
(二)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根据病情确定参加人员范围,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医务科、院领导参加。
(三)经治医生事先做好讨论准备工作,将有关资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
(四)经治医师报告病例,上级医师补充报告,提出本次讨论的目的,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五)参加讨论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主持人根据讨论意见,对于诊断、治疗和必要的检查作概括总结。
(六)经治医师要作好讨论记录,将讨论内容精炼,准确地记录病历中,同时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一、引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和管理,提高医疗团队的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活动。
二、组织架构1.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1)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由相关临床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护士等。
(2)讨论小组应具备以下条件:①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②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③ 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2.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委员会(1)设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委员会,由医疗机构负责人、相关临床科室主任、医务科负责人等组成。
(2)委员会负责对全院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三、讨论流程1. 病例筛选(1)各临床科室应根据病例的病情复杂程度、治疗效果、诊断明确程度等因素,筛选出需要讨论的疑难、危重病例。
(2)病例筛选标准:① 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② 诊断困难,需多学科会诊;③ 治疗效果不佳,需调整治疗方案;④ 有潜在风险,需加强监测。
2. 提交病例(1)提交病例的临床科室应准备好以下资料:① 病历摘要;② 辅助检查报告;③ 治疗经过及效果;④ 相关文献资料。
(2)提交病例应在讨论前一周内完成。
3. 讨论会组织(1)讨论会由组长主持,各成员积极参加。
(2)讨论会分为以下环节:① 病例由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汇报病例,包括病情、诊断、治疗经过等;② 分析讨论:各成员针对病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③ 结论:总结讨论成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4. 讨论会记录(1)讨论会应做好会议记录,包括讨论内容、结论等。
(2)会议记录应由组长或指定成员整理归档。
四、讨论内容1. 病例诊断(1)对病例的诊断进行讨论,明确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等。
(2)对诊断不明确的病例,提出可能的诊断方向。
2. 治疗方案(1)对病例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目的:规范疑难病例讨论,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范围:各临床科室。
定义: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标准:(一)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科室每月至少组织2次疑难病例讨论。
1、病例选择:入院1周未明确诊断、住院1月治疗效果不佳、特级护理持续1周以上或一级护理持续2周以上时,均应组织科内会诊讨论,以尽早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2、准备工作:主管医师须事先收集、完善病历资料,明确讨论目的,告知患者或家属,做好讨论前准备。
3、参加人员: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科室初、中、高三级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参加。
4、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历,提出存在问题及讨论目的,并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提问,责任护士可给予病情补充。
主持人查阅病历资料、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其他医师可做补充检查,主持人将病史及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报告。
参加讨论的医师及护士按职称、年限由低到高分别发言,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发言。
总结发言应包括病史特点、症状体征、诊断及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意见及需进一步完善的检查等。
5、记录:主管医师负责将讨论内容记录在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并审阅、签名。
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姓名及职称、参加人员姓名及职称、讨论目的、具体讨论意见(发言人应注明职称)、主持人总结意见、记录者等。
讨论结果应记录于当日或次日的病程记录中。
(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1、病例:各临床科室提供疑难或罕见病例,由医务科甄选一例进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
2、准备工作: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征得其同意与配合,并整理完善相关材料,作出书面摘要,科主任审核后报至医务科。
讨论前1〜2天,由医务科负责将病历摘要发给参加讨论人员。
参加人员应提前了解病历,查阅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3、参加人员:讨论由医务科主持,并指定相应专业主任医师任主检。
全院临床医师、药师及相关医技人员参加。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为了早日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于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讨论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疑难病例的讨论应由科室或医务科组织开展,讨论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
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对于入院一周尚未确诊的病例,应组织科内讨论并制定诊疗方案。
对于入院两周尚未确诊的病例,应报告医务科,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人员进行院内多学科会诊讨论,确定诊疗方案。
对于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的病例,应首先组织科内讨论并制定治疗方案。
必要时应报告医务科,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人员会诊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讨论前,经治医师应做好各项资料准备。
讨论时,经治医师应陈述病情、治疗方案、病情变化,上级医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加讨论的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根据国内外学术新进展对病情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诊治方案。
主持人应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讨论记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讨论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其他科室人员应注明学科、职称)、主持人、记录人,讨论过程中各发言人发言要点,讨论结论(主要是指后续诊疗方案)等。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定义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定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化交流平台,旨在解决医生在诊治疑难病例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该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生们共同探讨和研究复杂病例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的意义、组织形式和运行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制度的意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在医疗机构内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疑难病例讨论,可以促进医疗团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科室的专家可以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见解,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协同合作,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治效果。
其次,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有助于医生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讨论过程中,医生们可以深入探讨病例的细节和疑点,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并学习到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
最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于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知名度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医院内部的专业交流和讨论,可以在诊治疑难病例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和专业形象,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患者和外部专家前来协作和咨询。
二、组织形式疑难病例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如主题讲座、学术会议、专家讨论会等。
在选择组织形式时,需要考虑医疗机构的规模、专业领域、参与人员的数量和职称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可以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
相关科室可以提前准备好疑难病例的相关资料,并邀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参与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案例演示、病例报告或专家点评等。
三、运行流程疑难病例讨论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案例收集、讨论分析和总结反馈三个环节。
首先,在案例收集阶段,各科室的医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申报,并提交相关的病历、影像资料和检查结果等。
医务部门会对收到的病例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案例进行讨论。
其次,讨论分析是疑难病例讨论的核心环节。
在讨论环节中,参与讨论的医生们可以就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实施细则
1.疑难病例范围:门诊患者就诊3次未确定诊断者、住院患者入院一周未确定诊断者;住院期间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院内感染等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的病例;涉及重大疑难手术的病例;涉及多脏器严重病理生理异常者、涉及重大手术治疗者;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住院期间有医疗纠纷倾向以及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2.疑难病例讨论应由科室或医务科组织开展讨论。
讨论会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
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为二级医师。
3.讨论时,主管医师负责报告病例、提出讨论目的及意见;上级医师补充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参加讨论人员逐级提出诊疗意见;主持人做病例讨论总结,并根据讨论情况提出下一步诊疗方案。
讨论内容记录在《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主持人审核签字。
4.疑难病例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于当天书写疑难病例讨论后的病程记录,对本次疑难病例讨论做出总结和提出下一步诊疗方案,经上级医师审签。
5.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提医务科组织全院会诊或院外会诊进行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流程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流程
一、需进展讨论的疑难病例, 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未能到达预期疗效;非方案再次住院和非方案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院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涉及重大疑难手术病例;住院期间有医疗纠纷争议倾向;住院超过30天的病例以及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二、科主任主持疑难病例讨论。
三、参加人员:本科室全体医师,相关护理人员〔护士长、责任护士〕。
特殊病例、疑难病例可邀请医务科、其他临床科室、功能检查科室人员或院外专家参加。
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讨论流程:由主管医师介绍病情及诊疗经过;主治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及目前主要的诊疗方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关键的难点疑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参加讨论的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展总结,尽可能明确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
对经组织院级讨论仍不能明确诊断、解决问题的患者,科主任和主管医师须向家属或单位及时交待诊治方面的相关问题,必要时提出转上级医院治疗等建议。
五、讨论容应专册记录,主管医师做好讨论记录经主持人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及时有效地诊治疑难病例,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医师发现患者病情复杂、危重、罕见或病情变化迅速不易解释的病例等,可作为疑难病例提出讨论。
二、疑难病例讨论首先在科内进行,一般应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三级医师参加,实习医师、进修医师可以参加旁听(特殊规定的除外)。
由经治医师报告病历,各级医师可补充询问患者病史并做详细的体格检查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言顺序由低级向高级,最后由(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总结发言。
三、疑难病例经科内讨论诊治未明确者,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提出科间或院内病例讨论(或会诊)院内讨论应由医务科主持。
讨论后诊治仍不能确定者,由(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报告医务科批准请求院外专家会诊。
四、在各级病例讨论之前,经治医师应准备好病例、检验、病理及影像学等必备的资料,并作好现场讨论的原始记录,并保存在病案中。
五、疑难病例经科内外或院内外各级医师讨论后其诊断治疗原则应以技术职称最高的医师(们)意见为准,如其间意见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应以最高技术职称少数服从多数为准。
六、疑难病例经讨论后,按照最终讨论结论治疗和处置一段时间患者病情仍不见好转,可再向医务科提出下一轮病例讨论或会诊。
七、如患者提出申请,必要时经业务副院长或院长同意可将患者病情资料经信函、电话、电视介绍到国内外专家进行异地远程病例讨论或会诊,费用由患者本人负担。
八、医务科应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的登记和处理意见。
九、医院鼓励临床医师积极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并不断总结经验,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
5。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l.疑难病例讨论对象:凡确诊困难、疗效不确切、病情复杂或治疗困难的患者,有学术价值、罕见的病例,特殊人群病例等,经治医生或医疗组长应及时提请全科讨论。
2.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全科医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及护士长(各级护士尽量参加)参加。
3.经治医生应做好讨论前准备工作(准备各种影像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由经治医生汇报病史(包括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目前病情),并提出讨论目的,如有遗漏,由主管上级医生补充。
4.围绕讨论目的,参加讨论医生按照职称顺序由低到高逐级发表意见,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发言,综合讨论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
经治住院医师必须将发言内容记录在科室《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要求按照医院统一格式记录。
5.病历中只记录讨论的综合意见,由本院经治医师书写并签名,主持人审签。
6.科室讨论后诊疗仍有困难的病例,科室主任应向医教科报告,申请组织全院会诊,讨论会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医教科派人参加。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范文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范文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欢迎大家参考!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1.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是解决临床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难题及临床教学的重要方法,为保证我院的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程序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制度。
2.病例选择:疑难病例一般是指一周内未能确诊或至十五天内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的患者,需组织疑难病例讨论。
七天内未能确诊的疑难病例应组织科内讨论,十五天内不能确诊或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的患者,须组织院内会诊讨论,紧急情况即刻组织会诊讨论,非紧急的,在四十八小时内组织会诊讨论。
3.各临床科室遇有上述患者,即刻报告科主任,决定讨论范围和时间,必要时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院内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同时也可应患者家属请求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4.讨论方式和讨论范围:4.1全科病例讨论:由主治医师提出,科室主任主持,全科各级人员参加。
4.2全院讨论或外院专家参加的讨论会,则由经治科室主任提出,医务科负责安排.组织,全院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时由分管院长或医务科主持。
5.讨论程序:由主治医师详细介绍病史、诊疗过程及各种检查结果,经主治医师以病例诊断.治疗为重点,陈述当前治疗方案.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提出诊疗过程中的困难。
参加专家需对患者病历.当前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及针对病情的可行性诊治方案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由讨论会主持者归纳总结,尽早明确诊断,形成统一的诊疗方案。
6.经治科室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资料准备。
应先由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整理有关临床资料,尽可能写出书面摘要发到有关医师手中,有病理报告者可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报科主任决定讨论具体时间与地点,并通知参加讨论的有关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以病例促进业务水平提高、培养各级医师的临 床技能水平,加强临床教学内涵,形成良好的学习 氛围,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凡入院一周仍未能确诊或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 的患者;
2、住院期间相关检查有重要发现可能导致诊疗方 案的重大改变的病例;
2、经治科室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应先 由经管医师整理有关临床资料,尽可能写出书面摘 要发到参加会诊和讨论的医师手中,有病理报告者 可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报科主任决定参加讨论人 员,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报请医务科备案,由医务科 通知相关参加讨论的有关人员。
3、专家讨论对病情的分析,进一步诊疗方案,经 治医生必须 认真记载在“疑难病例会诊讨论记录
1、讨论时间、参加人员姓名及技术职务、主持人 姓名及技术职务;
2、经治医师汇报病史摘要,提出讨论与需要解决 的问题与看法;
3、参加人员发言记录(如实记录); 4、主持人对讨论病例的总结; 5、记录医师签名,主持人签名.
本”中,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不必记载在病程记录 中(允许记录在科室保存的《疑难病例会诊讨论记 录本》中)。
(1)讨论情况应及时摘要记入病程记录中,可另页 书写,也可记录在病程记录中,内容包括:姓名, 住院号,记录时间,讨论时间,主持人姓名及专业 技术职务,参加人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 签名等。 (2)“讨论意见”栏简明扼要记录参加讨论人员的主 要意见以及最终诊断,治疗意见,预后评估,要求 集中主题,归纳讨论总结性意见,讨论记录由经治 医师书写,主持人审阅并签名。
3、病情复杂疑难或者本院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罕见 疾病;
4、疾病或病情复杂,或有复杂合并症,病情较重, 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需慎重研究处理 的急慢性患者;
5、虽然诊断、治疗均已明确,但有学术或教学意 义的病例;
6、科室认为必须讨论的其他病例:如手术病人有 内科疾病可能影响手术方案的病例;需组织疑难病 例讨论。
各临床科室遇有上述患者,即刻报告科主任,决定 讨论范围和时间,必要时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 有关专家进行院内疑难病例讨论,同时也可应患者 家属请求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全科病例讨论:由经管医师提出,科室主任主 持,全科各级人员参加。
(2)全院讨论或外院专家参加的讨论:由经治科室 主任提出,医务科负责安排、组织,由经治科主任
或医务科科长主持,并报分管副院长或院长,讨论 前应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
1、由经管医师详细介绍病史、诊疗过程及各种检 查结果,以病例诊断、治疗为重点,陈述当前治疗 方案、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 介绍,提出诊疗过程中的困难。参加专家需对患者 病历、当前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应用国内外学术理 论、专业新进展及针对病情的可行性诊治方案做进 一步讨论,(有外院专家参加的病例讨论,先有本 院人员发表意见,最后再请外院专家提出意见或建 议)最后由讨论会主持者归纳总结,尽早明确诊断, 形成统一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