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李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白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转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9年王莽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洛阳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光武中兴”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的范围是哪里?汉代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及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哪位皇帝支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寻求军事联盟汉武帝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①②)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对汉代:①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对今天: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③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④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5、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6、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7、东汉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①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书写材料的变化?最早的纸什么时候出现的?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2、谁改进了造纸术?优点?意义?东汉蔡伦(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沪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统一的隋唐时代》PPT
“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魏 征
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② “贞观之治”的内容
材料一:唐太宗以四海为家,从各方面网罗人才。魏征 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以后又充当 了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唐 太宗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以后提升为尚书右丞。其他如 农民起义领袖如程咬金、秦琼等也都被太宗任用,并都 高官显职。少数民族的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等,也都当 了将军。 ——乌廷玉《隋唐史话》第63页 材料二: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 权势,除了重新修改《氏族志》以外,更积极推行科 举制度。 ——《隋唐史话》第87页
第13课
统一的隋唐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220-589)
北朝
十 六 国
三国
魏
蜀 吴
→
西 晋 统 一
东魏→北齐 ↓ 北魏→ 西魏→北周→隋
304 – 439 ———— 581
→
东 晋
南朝 → 宋→齐→梁→陈 →
220 — 280 —317 —420 ———— 589
隋朝疆域图
一、唐朝的开国
谢谢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科举制 ——选官制度
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图》
变化:
西汉 察举制 德.才 中央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中央
门第观 念 地 方
世袭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龙生龙,凤生 凤,平民百姓 面朝黄土背朝 天。
1.唐朝的建立
A.原因
第13课 统一的隋唐时代1
常科考试程序:州府考试(初试)→ 尚书省考试(省试)→ 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孟
《再下第》 郊 郊(46岁时中进士) 孟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嗟,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丙申岁诗
元和((806 - 820年)唐宪宗年号)举子
秦代 :
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廷尉、治粟内史……)
汉代 : 皇
内外朝制度 帝
外朝
中朝
(决策)
(以丞相为首 的三公九卿)
皇帝
中书省
政令的草拟 (决策)
门下省
政令的审批 (审议)
尚书省
政令的执行
三省六部制
吏 户礼兵刑 工 部 部部部部 部
目的: 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 驳,尚书奉而行之”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 进士科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 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469人,占总数40%,唐 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占总数 49%。武则天时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教育与科举》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高兴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zhí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 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gǔ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
世卿世禄制
贵族 等级
教学设计7:第13课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
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2015)
三、科举制——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1、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主要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 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 也最大。 3、主要作用:(1)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 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 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2)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 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 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 权得到进步加强。
1、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主要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 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 也最大。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顾鑫洲、胡舒捷、朱睿杰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赵嘏)
西汉 察举制 德、才 地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门第观念 地方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中央
唐朝文学家皮日 休在《汴河怀古 》一诗里赞颂这 条大运河说: “尽道隋亡为此 河,至今千里赖 通波。”
唐朝前期疆域图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的忧虑:
皇权危机:自王莽以来,权臣强 相得国者不可胜数,如何防范?
王莽
魏文帝曹丕
晋武帝司马炎
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 始 皇
皇帝
御史 大夫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 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 度推举与考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 各有哪些利弊?
•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 如果政治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 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 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 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 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 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 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 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 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解被举者的 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 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二
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
2.政事堂 (1)性质:宰相议事的处所 (2)功能:商议决定军国大事 (3)政事堂会议官员的地位:都是宰相
三 科举制
1.性质: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 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2.考试科目: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以后者 为主; 3.影响: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讨论问题: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 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 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 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 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 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 一直延之于清代。
一 隋与唐的简况
2.唐的简况 (1)起止时间(618——907年) •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 • 755年,安史之乱。 • 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历史开始 (2)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 天、唐玄宗李隆基 (3)重大事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析诗歌
抒情
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5.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 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 与惆怅之情。
品析诗歌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 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 “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 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 山冈。
品析诗歌
品读古诗
再读,体会律诗
野望 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韵脚 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韵脚
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韵脚
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韵脚
文体知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 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 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完成课后习题;
写作背景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 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 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 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 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NO!坚 持PK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704年—754年),字、号不详,河 南开封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出身于唐 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崔颢秉性耿 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这首 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 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唐诗》收录了他的 四十二首诗,原集已佚,有辑本《崔颢集》 二卷。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融情于景。诗独、落寞的 情怀。
表现 手法
小牛,这里指牛群。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泛指猎获的鸟兽。
野 望王 绩 xǐy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qín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 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gāo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傍晚。 徘徊。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美景,诗 兴大发,正欲挥笔作诗,却发现崔颢的《黄鹤 楼》 已经题写在上头。读罢崔颢的诗,李白连声称奇, 认为崔颢已经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自 己再写也难以超越,于是搁笔不写。这个典故不 仅展示了李白对崔颢诗作的敬仰,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使得黄鹤楼的声名远扬。
第13课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4)材料四胡适的表述中有一处“硬伤”,请指出并改正。
从隋代创设科举,到清末废科举,历时1300多年。胡适说科举是“保持中 国两千年来的统一安定的力量”,应为笔误。
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
议的执行机关。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有人认为: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并在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后, “皇帝不能独裁,宰相也不能独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同意 或 不同意
选官制度变化:
先秦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唐·杜佑《通典》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材料四:近代学者胡适评价科举制度:“打破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同时也 是保持中国两千年来的统一安定的力量,······所以并不是完全失 败的制度!”
——耿云志《胡适年谱》
材料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请帮忙写出材料一、材料二Fra bibliotek作者。—— 《春望》 —— 《长恨歌》
(2)请你谈谈材料一、材料二能不能作为研究安史之乱的第一手资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 民疾苦,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真实深刻地反 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 为一代“诗史”。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 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 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 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 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 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 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 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 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 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 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 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 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 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 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 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 寂寞和孤寂
唐王继
了解文体知识 了解诗歌背景
理解诗的感情并被诵全诗
• 走进作者 • 写作背景 • 分析理解 • 整体感知 • 思考探究 • 总结
走进
作者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 号东皋子,别名斗酒学士, 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 文中子王通的弟弟。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 合县丞。面对天下大乱,弃 官还乡。武德初年,待诏门 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 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 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 贞观十八年(644年),去世, 时年五十六岁。个性简傲,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 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 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风骨。律 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 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课堂笔记
少年我国说是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主题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少年我国人的成长历程。
这个主题非常有深度和广度,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它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升的途径更加公平,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文武官员。
2.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人们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造就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文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少年我国人的成长历程1. 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人们接受教育、塑造性格、培养兴趣爱好,这些都对他们的将来产生重大影响。
2. 少年我国人的成长特点:少年我国人在古代有着与现代相似的成长特点,他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树立理想和追求。
他们的成长历程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熏陶,这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回顾通过对《少年我国说》这个主题的全面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少年我国人的成长历程。
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少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同样至关重要。
在文中多次提及主题文字的情况下,我们更加有机会深刻地理解和思考这个主题。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它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许多人提供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少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人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少年我国说》这个主题,从科举制度到少年我国人的成长历程,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论述。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导入:解读前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581年由杨坚建立,589年,完成全国统一,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隋朝长安为都城。
隋唐时期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隋、唐两朝制度创新中,尤为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期,唐继承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朗读、划线、讨论、问答、互动等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机制运行的基本情况;皇帝同宰相的特殊关系以及这一关系自秦朝至隋唐的变迁;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三省六部制的机制运行基本情况的探究,初步培养研究中国封建制度的兴趣和客观地看待三省六部制度的史学态度。
2、操作程序:(1)点播——划线——自学——划线——朗读:P51/1、2。
(2)P51/3——P52/3。
A、自学——阐释:P51/倒1(第一句号)B、读图——朗读——阐释——划线:P51/2、图。
C、阐释——划线——自学——讨论:P52/2。
D、朗读——划线——阐释——P52/1。
E、阐释——划线:P52/1。
二、科举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从秦汉以来到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的需要,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代。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朗读、自学、问答、讨论、互动等教学形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封建统治阶级建立科举制以间接地加强封建统治,体会那种用人凭关系讲门第的观念的落后与反动性。
上海初中历史考点整理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1、北京人我国是目前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重要原始人化石有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等。
其中北京人遗址在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是最丰富、最系统的,对于研究原始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体质进化上的这些特征,印证了恩格斯有关劳动在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论断。
北京人打制石器,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
2、炎帝和黄帝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只能用口述的方法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传递给后人,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传说时代”。
炎帝和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祖先。
传说虽然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但也并非完全是想象和虚构的,它保留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史学方法)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1、南稻北粟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明特色,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人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半坡人种粟、黍,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2、大禹治水抗洪排涝、兴修水利就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民安全,有利于农业发展。
尧、舜、禹是禅让制。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1、夏商周的兴替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夏朝已经有了领土疆域、军队、刑法,还有了统治中心——都城。
(国家特征)商部落的首领汤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打败了桀,建立商朝。
(商汤灭夏)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人也因此将商朝称为殷。
盘庚迁殷后,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王,商朝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 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 讨论。 请问,议事的具体流程应是怎样的?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力量,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②它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 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袭这种制度。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
(627—649年),政治比较清
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
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
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你知道唐太宗手下的名臣吗?
房 玄 龄 杜 如 晦
“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魏 征
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演变
④ 17、18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成为西方近代文 官制度的借鉴。
皇 隋 特点:三省相互制衡, 帝 均受制于皇帝。 唐 三 省 中 ( 门 ( 尚 ( 六 书 草 下 审 书 执 诏 行 核 部 省 ) 省 ) 省 ) 制 示 工 刑 兵 礼 民 吏 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图
情境分析
假如有一年,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
(完善)
武则天: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按考试成绩选
拔人才,会给各阶
层带来什么变化?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归中央,门阀势力 受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③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选拔途径: 自下而上的推荐 秦: 军功爵制 选拔标准: 汉: 察举制 品德、家世
先秦:世袭制
(世袭)
自上而下的考试 (军功)
(德.才) 真才实学转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观念)
隋—清: 科举制
(才学)
隋唐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急 需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材料1:(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2:(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 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 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 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二段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现象?
第13课 统一的隋唐时代
邵冠青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图示
东魏 蜀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东 汉 魏 西晋 北朝 北周 北齐
隋
589年统一
梁 陈
东晋
宋
齐
南朝
吴
隋的建立:
581 时间:__年;
杨坚 人物:___; 长安 首都:___。
589年,隋灭陈
重建大一统格局
唐的建立
618 时间:__年; 李渊 人物:___ 长安 首都:___。 626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成功夺 位,史称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