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的操作规程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的操作规程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操作过程中,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无菌区域不被污染、保持无菌物品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基础技术,无菌技术的详细操作步骤为用物准备、带无菌手套、打开无菌包、取放无菌钳、物品摆放。
1.用物准备:准备无菌手套、治疗车、弯盘、治疗盘等物件。
2.戴无菌手套:在接触无菌物或执行无菌操作时需戴无菌手套,以免造成患者感染。
3.打开无菌包:打开无菌包将里面的无菌钳放置在操作台面上,要明确标明打开时间,一般有效期为4个小时。
4.取放无菌钳:取放无菌钳时,钳端应闭合向下,应避免触及容器口的边缘,用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
5.物品摆放:取贮槽中的物品时您将盖子完全打开,以免物品触碰边缘造成污染。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 (SOP)概述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遵循本SOP的步骤,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目标- 提供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准则- 加强手卫生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措施- 严格管理医疗废物处理-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培训操作步骤1. 抗生素使用准则-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定期审核抗生素使用情况,提供反馈和培训2. 手卫生- 医护人员应常规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使用合适的洗手消毒剂或肥皂,并正确按照手卫生程序进行洗手- 鼓励患者及访客正确洗手,提供相关宣教和支持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和使用需求,采取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 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正确的消毒灭菌过程- 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4. 医疗废物处理- 制定医疗废物分类、包装和处置规范- 监管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过程,确保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定期进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检查和维护5.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和疫情,确保信息畅通和协调行动- 追踪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6. 培训和教育- 提供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组织定期培训和考核,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并针对改进提出建议结论通过遵循本操作规程的步骤和准则,医院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工作,并持续关注和改进感染控制措施,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手卫生1.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2.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3.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第二章不同传播途径的预防与控制策略4.标准预防标准操作规程5.接触预防标准操作规程6.飞沫预防标准操作规程7.空气预防标准操作规程第三章清洁与消毒8.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9.体液、血液溅污处置标准操作规程10.可重复用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11.可重复使用低度危险性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12.常用皮肤、黏膜消毒剂使用与管理第四章医院感染监测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4.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第五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5.手卫生依从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6.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7.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8.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9.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20.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第六章多重耐药菌管理2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七章重点部位与重点部门2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4.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25.牙科手机清洗、保养标准操作规程26.牙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27.牙科综合治疗台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8.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9.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第八章职业安全与防护30.安全注射31.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3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规程3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预防标准操作规程第九章医院感染暴发34.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标准操作规程第一章手卫生1.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2.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3.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注:a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清洁双手时,可使用清洁指甲用品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使用揉搓用品清洁手部皮肤的褶皱处。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
• 接触患者前(before touching a patient);进行
清洁(无菌)操作前(before a clean(aseptic) procedure);接触体液后(after body fluid exposure risk);接触患者后(after touching a patient);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after touching patient surroundings)。 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若符合上 述手卫生指征且需要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 手套后,认须执行手卫生。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 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四、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六、就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七、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 管理 八、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九、医院感染暴发与处置 十、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管理
术语和定义
• 一、术语和定义 • 1、手卫生(hand hygiene):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 •
•
•
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hand washing):医务人员肥皂(皂液)和流 动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医务人员使用速干 手消毒剂搓揉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在使用外科消毒 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
手卫生促进策略
• 1、确保受清洁剂、一次性纸巾、速干手消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完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完整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操作准则,以确保医院环
境的卫生和员工、患者的健康安全。
以下为一些关键措施和操作建议。
手卫生
- 员工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正确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消毒;
- 携带手伤、湿疹或湿疹破损的员工,应避免直接与患者接触;
- 定期培训员工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感染控制措施
- 员工在患者接触、患者体液处理、清洁污染设备等操作前后,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按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 定期清理与消毒医疗设备、工具和表面。
清洁和消毒
- 员工应根据规定要求,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工具和表面;
- 使用合规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使用;
-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卫生检查和评估。
废弃物处理
- 按照规定要求将医疗废弃物分类并妥善处理;
- 员工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正确的废弃物处理流程;
- 定期检查和评估医疗废弃物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感染监测和报告
- 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疾病的情况;
- 员工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及时上报感染相关信息;
- 定期分析和评估感染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培训和教育
- 为医院员工提供相关的感染预防控制培训和教育;
- 更新员工有关感染预防控制的知识和技能;
- 定期评估培训和教育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改进。
以上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的基本内容,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规章制度
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本规章制度制定。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科室和员工,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感染预防和控制机制,保证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第四条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开展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员工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发现的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要定期检查和评估感染防控工作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预防措施。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二章感染预防第八条所有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等可能导致感染的物质。
第九条患者应在入院时进行感染筛查,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第十条医院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保证患者和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清洁卫生。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要定期检查和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二条医疗废物要分类处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置,防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
第三章感染控制第十三条患者感染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病例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要建立有效的病历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治疗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第十七条患者出院前要进行感染筛查和评估,确保没有潜在的感染病例离院。
第四章感染处理第十八条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处理工作小组,随时应对突发感染疫情和病例。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感染处理流程,包括隔离治疗、密切观察等措施,确保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第二十条医护人员要接受感染处理培训,掌握正确的处置方法和技巧,防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1、目的本文件旨在建立和实施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的标准操作规程,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员工和访客的安全和健康。
2、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医院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住院部、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实验室和病理科。
3、术语定义3.1 感染:指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引起的疾病或病理状态。
3.2 感染控制委员会(ICC):负责监督和指导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委员会。
3.3 标准预防措施:指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消毒和清洁措施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用于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传播。
4、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ICC)4.1 委员组成4.2 职责和权利4.3 会议安排和记录4.4 感染控制专家的选拔和培训5、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5.1 手卫生5.1.1 原则5.1.2 手卫生程序5.1.3 手卫生设施和用品的配置5.2 个人防护措施5.2.1 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佩戴5.2.2 防护用品的管理和维护5.3 接触预防措施5.3.1 定义5.3.2 接触预防措施的实施6、消毒和清洁措施6.1 消毒6.1.1 消毒的定义和原则6.1.2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6.1.3 消毒程序6.2 清洁6.2.1 清洁的定义和原则6.2.2 清洁剂的选择和使用6.2.3 清洁程序7、感染监测7.1 定义和目的7.2 感染监测指标和方法7.3 感染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7.4 感染监测结果的反馈和应对措施8、病例管理和隔离措施8.1 病例管理8.1.1 标准预防措施8.1.2 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登记8.2 隔离措施8.2.1 隔离的定义和原则8.2.2 隔离分类和级别8.2.3 隔离措施的实施和维护9、培训和教育9.1 员工培训9.2 感染控制知识的传达和宣传9.3 知识考核和评估10、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10.1 样本监测表格10.2 感染预防指南10.3 应急预案⋮11、法律名词及注释11.1 Infectious Diseases Act - 传染病法: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规定。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的、复发性或恶化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难,还可能会给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带来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和监督措施。
2. 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统计和分析感染发病率及其易感因素,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3. 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家的感染意识和防护能力。
4. 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体液喷溅传播感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
5. 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执行规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也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努力,共同抵御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一般防治措施1、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应严格手卫生措施,吸痰前、后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2、口腔卫生:对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应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3次,包括使用含洗必泰成分的漱口液漱口、口腔黏膜擦拭或冲洗。
口腔护理操作中应注意有脱管和插管移位的危险,对气管插管的病人采用口腔冲洗法。
3、无特殊禁忌症病人应采取30-45度半卧位。
4、穿隔离衣:不常规推荐与患者接触时穿隔离衣,但当患者携带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病原微生物时,与患者接触或处理气道分泌物时应考虑穿隔离衣。
对于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
5、首次气管切开或插管的患者应即刻送病原学微生物培养。
(二)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1、人工气道的建立(1)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2)坚持经口插管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插管。
2、人工气道的管理(1)气管套囊压力监测:常规监测带机病人气管套囊压力,压力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有效通气。
(2)预计插管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应选用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气管插管。
(3)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吸痰时应戴手套,吸痰管一次一根,吸痰管放入时勿用负压,以旋转方式退出,切忌上下提插。
(4)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主管医师每天应进行评估并报告科主任,科主任或医疗组长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6)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评估患者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三)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管理1、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参照《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规程》。
2、呼吸机面板消毒:正在使用的呼吸机面板每天由护理人员以75%的酒精擦拭消毒;库房待用的呼吸机每周擦拭消毒一次。
3、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湿化用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4、连接呼吸机管道,坚持无菌技术操作;管道连接者应佩戴口罩帽子及手套;更换管道,调参数等前后均应洗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1 、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管理一、储存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为 20-25cm,离墙 5-10cm,距天花板 50cm。
宜使用开放式的物架。
3、物品放置应固定,设置标识。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有效期:(1)无菌物品存放区达到相应环境标准时(相对湿度<70%,温度<24℃),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4 天;未达到环境标准时,有效期宜为 7 天。
(2)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 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无纺布、纸塑袋以及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6 个月。
二、发放 1、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不得发出散包、湿包、落地包、不洁包、失效及标识不明确、灭菌不合格的包。
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1/ 33、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应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2 、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一、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做好手卫生。
2、用物:物品发放清单、无菌物品下送车、快速手消毒剂。
二、操作 1、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
2、检查无菌物品质量,核对领用科室及无菌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发现不合格的物品及时更换。
核对完毕将无菌物品放至无菌物品下送车,按下送顺序合理放置。
3、无菌物品下送车不得进入污染电梯及污染区域,运输过程中保持下送车的密闭性。
到达科室后卫生手消毒,与科室护士核对无菌物品质量、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双方签名备查。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3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一、建筑布局 1、应设单独出入口、医疗区和支持区。
标准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设备清洁与消毒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设备应规范清洗消毒。
1.消毒和灭菌之前应使用去污剂去除器械?设备上的有机物。
2.对器械/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根据污染程度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3.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式对器械、设备进行处理。
诊疗环境
3.如使用多人份药物,应确保针头、注射器等无菌。
标准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定义: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原则,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措施类别
干预措施
实施原则
手卫生
按照手卫生指征执行
1.诊疗工作中,应免不必要的接触患者部近的环境表面。
2.手部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应选择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洗手。
3.如果手部无可见污染,宜选择含醇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职业防护
根据预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的暴露风险,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1.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或污染身体时,应需要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屏,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条件允许时,存在将感染传播给他人危险的患者(如存在伤口引流、患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婴儿)应单间安置。
患者安置
1)确诊或疑似感染源的传播途径;
2)感染传播的风险因素;
3)该区域其他患者感染那后出现不良后果的风险因素;
4)可供使用的隔离病房;
5)可同室安置的患者选择(如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评估与控制
风险评估
对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高风险科室、高风险患 者和高风险操作。
风险控制
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进医疗流程、加强 手卫生、实施隔离措施等。
监督与评估效果
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信息报告与反馈
1 2
报告内容
包括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情 况等。
消毒与清洁
03
对隔离区域和患者接触过的设备或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医疗废物的处理
分类收集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型进行分类收集,如感染性废 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
存放容器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废物存放容器进行存放 。
转运交接
医疗废物应由专业公司进行转运和交接,并确保 交接记录准确无误。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 施。
定义与概念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包括消毒、隔 离、防护、灭菌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提高 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01
0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 作规程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组织与培训 • 标准操作规程 • 监测与评估 • 应急预案 •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还给医院带来额外的医疗负担和经济 损失。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标准预防一、基本原则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损的皮肤和粘膜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
2、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是疑似或确认有感染的患者。
3、目的在于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传播。
二、措施1、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预计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3、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下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
并应避免污染自身与周围物品表面。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1、各位置放蓝色的"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三、个人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四、患者转运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工作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五、环境与仪器1、病房环境表面与医疗仪器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2、患者出院后,应对房间里空气、所有物体表面、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基本原则1、适用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源,如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规程一、前言医院是重要的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有效的感染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防控的操作规程,旨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二、入院防控1. 患者登记和筛查a) 就诊患者应当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以及近期接触史的报告。
b) 根据疫情和疾病流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筛查,包括体温测量、症状询问等,以判定是否可能携带传染病。
2. 患者隔离a) 携带传染病的患者应当进行单独隔离,以防止传染给其他患者、访客或医务人员。
b) 隔离病房的环境和设施应符合隔离要求,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三、手卫生与个人防护1. 手卫生a)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b) 手卫生的正确方法是使用流水和肥皂或者含酒精的消毒剂,在特定情况下应结合具体的消毒步骤。
2. 个人防护a) 医务人员应根据接触的对象和操作的性质选择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b)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后应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1. 空气清洁a) 医院应维护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质量和流通,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b) 空气过滤器应定期更换和清洁,以保持其良好的过滤效果。
2. 水质管理a) 医院水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并保持其清洁和卫生。
b) 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避免引发水源性的感染。
3. 表面消毒a) 对医院环境和设施表面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
b)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使用要求,确保其对目标病原体的有效杀灭。
五、医废管理1. 医废分类a) 将医废按照安全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置措施。
b) 医废分类的原则是将有害废物、感染性废物、一般废物和可回收物分别进行处理和处置。
2. 医废处置a) 医废应当妥善存储,避免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
b) 不同种类医废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高温消毒、填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计数菌落数。 ⑵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 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 4.结果判定及报告
菌落数 /镜 =2 个平皿菌落数的平均值 × 20
⑴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表 5 消毒后内镜的检验结果及报告 采样地 点 内镜室 检验结果 细菌总数 (cfu/件) < 10 致病菌 未检出 细菌总数 (cfu/件) < 20 标准 致病菌 不得检出
文件性质:试用(仅限本局管辖各医院制定院内 SOP 参考)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 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 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 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3. 灭菌物品的监测; 4. 内镜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5. 消毒剂及灭菌剂的监测; 6. 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7.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8. 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 9. 洁净手术室空气的监测。 二、监测单的填写: 监测单的填写: 1.空气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空气) 、采样时间、采样人,检验项目:细菌总数、 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 2.物表监测:采样地点、物表名称(注明所采物品的名称和部位) 、采样人、采样时间、 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3.手监测:采样地点、被监测人姓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 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4.其他物品的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检验项目、采样人、采样时间等。
3.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⑴ 监测样品:碘伏、安尔碘、戊二醛等。 ⑵ 采样方法: ① 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 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ml,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 板监测霉菌染菌量置25℃,培养7天;另一平板35℃,培养72小时计数菌落数。 ② 倾注法及中和剂选择参考手消毒效果监测。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2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cm )= 30×2
2
采样液的稀释倍数为10
3
手细菌菌落总数( cfu / cm 2)=
10 ×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 =0.1667 30 × 2
②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 一般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不得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母婴同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溶血性 链球菌。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见表2。 表2 手卫生的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 检验结果 编号 004 样品名称 手(张三) 采样地点 口腔科 细菌总数 (cfu/ cm2) 15 致病菌 未检出 标准 细菌总数 (c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平皿 9cm直径的平皿计算常数为:
50000 3 ×N=157 空气菌落总数(cfu/m )= × N=157.23N 63.6×5
⑵ 监测结果的判定及结果报告格式(见表 1)
2
表1 编号 001 002 样品 名称 空气 空气 采样地点 手术室 产房
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名称: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 页数:共 12 页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检验科 手术室 供应室 产科 血透室 新生儿科等重点部门 制订者:xxx 制订日期:2008 年11 月24 日 修订者:xxxx 修订日期:2009 年 4 月17 日 审核者:xxxx 执行日期:2009 年 8 月 1 日
图1
室内面积≤30m 布点图
2
图2
室内面积>30m 的布点图
2
4.注意事项 ⑴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 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 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5.结果计算及报告 ⑴ 结果计算:
50000 3 空 气 菌 落 总 数 ( c fu / m ) = AT
(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监测时间 ⑴ 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 ⑵ 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经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内 镜可不做日常监测) 。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⑵ 采样方法: 软式内镜内腔面: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 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3.检验方法: ⑴ 菌落计数:吸取0.5mL被检样液加入2个无菌平皿,注入营养琼脂,35℃培养48小时,
2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
采样液的稀释倍数为10;物体表面面积≥100cm2的物表,按照100cm2计算。 cm cm ②判定标准及报告格式: 一般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母婴同室、早产儿室 、新生 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见表3。 表3 物体表面的结果报告及判定标准 检验结果 编号 003 样品名称 治疗台面 采样地点 口腔科 细菌总数 2 (cfu/cm ) <1 致病菌 未检出 标准 细菌总数 2 (cfu/cm ) Ⅰ类环境≤5 Ⅱ类环境≤5 Ⅲ类环境≤10 Ⅳ类环境≤15 检测结果为“0”或细菌菌落总数不足“1”时:应报告为<1cfu/ cm2;当细菌菌落总数 有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数。如 1.2cfu/cm2 报 1cfu/cm2,1.5cfu/cm2 报 2cfu/cm2。 cm cm cm cm (三)灭菌物品的监测 1.灭菌物品不做常规监测, 如怀疑医院感染与灭菌物品有关时, 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监测。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 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⑵ 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 ,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 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 ,将棉拭子投入 10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⑶ 检验方法:吸取被检样液1.0mL接种15mL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 照) ,接种量为1ml/管,30℃-35℃培养5天。再取1.0mL接种15mL霉菌培养管(共4管,其中1
卫生手消毒≤10 不得检出 外科手消毒≤5 不得检出
检测结果为“0”或细菌菌落总数不足“1”时:应报告为<1cfu/ cm2;当细菌菌落总数 有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数。如 1.2cfu/cm2 报 1cfu/cm2,1.5cfu/cm2 报 2cfu/cm2。 cm cm cm cm ⑸注意事项: ①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不需要加中和剂; ◆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硫代硫酸钠; ◆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 ◆醛类消毒剂,需加入0.3%甘氨酸;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4.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 物体表面的采样: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 ≥100 cm2,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 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 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⑵ 注意事项 ①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 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 ,取100cm 。
编号
样品名称
007
胃镜内腔面
注:致病菌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并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⑵ 平板菌落数为“0”时,细菌菌落总数应报告为<10cfu/件。 ⑶ 灭菌后内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五)消毒、灭菌剂的监测 1.监测时间 ⑴ 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设定监测时间,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 挥发产品每日监测; 戊二醛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⑵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灭菌剂每月一次。 2.结果的报告可参考以下格式: 表6 编 号 008 样品名称 2%戊二醛 戊二醛有效含量的结果报告 采样地点 口腔科 检验项目 有效含量 检验结果(%) 2.0
空气监测的结果报告 检验结果 细菌总数 3 (cfu/m ) 157 <1 致病菌 未检出 未检出 标 细菌总数 3 (cfu/m ) Ⅰ类环境:≤10 Ⅱ类环境: ≤200 Ⅲ类环境: ≤500 准 致病菌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注:致病菌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⑶ 注意事项 检测结果为“0”时:细菌菌落总数应报告为<1cfu/m3。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 供应中心等。 1.监测频次 ⑴ 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 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2.手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 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⑵ 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 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 )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 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⑶ 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 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⑷ 结果判定及报告 ①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