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二)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归纳,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过程,体会确定标准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了解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整理办法。
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整理的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不仅让学生经历“观察―排列―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更要让学生体验在互相鼓励与帮助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整理。
课堂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促使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1.此时学生入校4个月,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但仍处于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他们往往只看到某个对象或某个对象的一个方面,观察事物只是凌乱的、不系统的,分不清主次,还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品质。
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其观察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2.学生能认、读、写1~20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学生已经具有整理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体验,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他们初步具有合理地整理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
〖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朋友――精灵兔,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封信,谁愿意打开信?老师带来卡通玩具,请一位小朋友打开一封信,教师读信。
内容是:小朋友们新年好,我是数学王国里的精灵兔,听说你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我是来请教小朋友的,首先请大家计算几道题好吗?8+49+47+68+52+94+77+96+8……(出示36个算式卡片,学生边算教师边随意贴在黑板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2)-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2)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2)”。
本节课主要复习和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比较大小”和“10以内数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各种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的方法。
2. 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卡片、图片、小动物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比较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例如,比较两张卡片的大小,让学生说出一张卡片比另一张卡片大还是小。
3. 1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
例如,给学生一些小动物玩具,让学生按照数量进行分类,并数一数每种小动物的数量。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来解答。
例如,比较两组物品的大小,让学生选择出哪一组物品更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目,巩固比较大小的方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
例如,让学生比较大小的图片,并说出哪个图片更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大小的方法:1. 比较两张卡片的大小2. 比较两组物品的大小10以内数的认识:1. 数一数小动物的数量2. 按照数量进行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大小的图片,并说出哪个图片更大。
答案:根据图片的大小,学生需要选择出哪个图片更大。
2. 作业题目:数一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并将其进行分类。
答案:根据物品的数量,学生需要将图片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并和家长分享。
13整理和复习(二)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再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通过练习,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
练习册练习六。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
解:设运行14周要用X小时。
6:10.6=14:X
6x=10.6×14
X=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P27页,第4、5题,完成练习六余下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列出方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程性目标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1)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2)提问: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3)板书出解答过程:
指名说说这道题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指名板演。
复习用正比例解答的应用的解题思路。
复习用反比例解答的应用的解题思路。
课堂练习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字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仍存在计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对运算规律理解不深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及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律。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运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计算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
人教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2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整理和复习(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整理并落实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使学生养成认真理解题意,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及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这一单元我们不仅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学习了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一单元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预设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预设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预设3: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思维导图。
(二)重点复习,沟通联系1.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决问题时,一般分为哪些步骤?预设:先审题,理解题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最后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师:看来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同学们记得很牢固,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做两道题。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汇报。
师:这两道题求的分别是什么?预设:第(1)题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第(2)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师:那解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我们先看第(1)题。
你是怎样想的?预设:腰鼓队有32人,高跷队比腰鼓队少15人,要求高跷队的人数,可以画图分析题意。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图。
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列式计算,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分享。
预设:从图中可以看出,用腰鼓队的人数减去高跷队比腰鼓队少的人数,就是高跷队的人数。
列式计算为32-15=17(人)。
师: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怎样检查一下?预设:17+15=32,和图中的“腰鼓队有32人”一致,所以解答正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整数加法和减法、乘法、除法、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 整理和复习(2) 教学课件
二、解决问题练习
2 甲楼高38米,乙楼比甲楼高13米,乙楼高多少米? 丙楼比乙楼还要高5米,丙楼高多少米? [教材P37 练习七 第6题] 38+13=51(米) 答:乙楼高51米。 51+5=56(米) 答:丙楼高56米。
二、解决问题练习
3 阅览室里有28人在看故事书,看漫画书的人数比看 故事书的多13人,看漫画书的有多少人?看科技书 的人数比看漫画书的少6人,看科技书的有多少人? 28+13=41(人) 41-6=35(人) 答:看漫画书的有41人,看科技书的有35人。
二、解决问题练习
4 一捆丝绳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
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丝绳够吗?
20+38=58(米) 100-58=42(米)
[教材P36 练习七 第4题]
42米>40米 够
答:一共用去了58米,剩下的丝绳够用。
三、综合练习
1 看谁算得都对。[教材P37 练习七 第7题] 41-2= 39 16+80=96 72-9= 63
[教材P37 练习七 第9题]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并解答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三只小猫去钓鱼,小花猫钓了26条鱼,小黑猫比小花 猫多钓15条。小黑猫钓了多少条鱼?小白猫比小黑猫 少钓19条,小白猫钓了多少条鱼?
26+15=41(条) 41-19=22(条) 答:小黑猫钓了41条鱼,小白猫钓了22条鱼。
80-4= 76
26+3=29 20+39=59 6+30=36 18+9= 27
39-9=30 82-50=32 59-3= 56 70-40= 30
祁东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9
第2课时整理与复习(2)教材第52页“比一比”的内容和第54~55页第5、6题1.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思想,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地表达比较的结果。
2.通过小组合作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尝试提出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建立比较的思想,能正确比较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
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件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吧,看看你都掌握了吗?1.单元基础知识整理。
师:在“比较”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体之间比大小、比高矮、比长短、比轻重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一单元的具体内容吧。
(课件出示知识结构表,并一一简要讲解。
)重点知识具体内容要点提示比大小比较大小的方法:(1)用观察法直接比较,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就大,相反就小;(2)统一标准进行比较,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使被比较的物体都与参照物比较后再进行判断。
当不能直接用眼睛判断出物体的大小时,就需要通过测量等更科学的方法比较。
比高矮、比长短1.比较高矮(或长短)的方法:(1)直接比较;(2)利用测量工具比较。
2.高矮(或长短)的相对性:两个物体相比,一个物体高,另一个物体就矮。
比较几个物体的高矮或长短时,一定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
比轻重比较轻重的方法:(1)有些物体可以用手掂一掂,比较压手的物体就重;(2)当难以直接分辨出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秤、天平等)称量。
形状相同的两个物体,质量不一定相同。
2.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比一比”的情境图。
师:你知道怎样判断轻重和高矮吗?鼓励学生实际做一做。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身边找一找与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有关的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说说如何进行比较。
3.收获和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与同学分享。
提出自己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全班交流并解答。
完成教材第54~55页第5、6题。
(鼓励学生先说明图的意思是什么,再独立解决。
2018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二)
整理和复习(二)一.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7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小数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列竖式计算。
182.4÷0.48= 12.324÷0.316=84.48÷1.6= 0.396÷0.12=2、先想想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再计算。
2.5×3.2 3.69×9+3.692.14×1.25×0.8 4.7×2+4.7×8(1)学生看题说一说每题应该怎样算简便?根据是什么?(2)学生独立简算。
(指4名学生板演。
)(3)集体订正。
(二)巩固应用1、出示教科书第36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1)学生自由提问题,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用除法计算。
(2)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2、练习七第5题。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3、练习七的第3题。
(1)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填出篮球的个数、总价和排球的单价?并选代表发言。
(2)学生填写,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37页练习七的第4题。
5、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后,要求说一说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自主选择,重点练习1、口算题:0.48÷4= 6.3÷7= 4÷0.2=3.6÷0.3= 0.36÷0.4= 2÷5=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分数与面积”整理复习一课,是在完成本册有关分数知识和面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
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现实的、鲜活的、贴近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提供适当的交流合作机会,从交流、梳理、概括和反思中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并将这两部分知识根据知识特点,分别巩固深化,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的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理知识的迫切愿望;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所处的学区比较特殊,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
学生学前教育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少数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知识起点底、思维不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差;而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思维启蒙早、起点高,学习积极主动。
这些情况,给教学设计造成很大的难度。
为此,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采用好学生带动学困生的互帮互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不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我校领导也非常支持课改实验,为课改年级配备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课堂实录〗(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
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知识。
2024年秋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整理和复习 (2)(教案)
整理和复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P32,完成教科书P33“练一练”第2、4题。
▶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5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表的过程,通过观察初步发现表中的规律,提高口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能力。
2.在整理加、减法算式表的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发展有序思维。
3.初步感知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整理加、减法算式表。
▶教学难点探索和发现算式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卡片(教师一套、学生每小组一套)。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家把我们学过的加、减法算式制成算式卡片。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算式卡片玩“开火车,说得数”的游戏。
教师手拿算式卡片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抽,抽中哪张就大声读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其他同学当小老师判断对错。
【学情预设】学生很感兴趣,能轻松完成任务。
师:同学们,如果要把这些算式卡片有顺序地排列,应该怎么做呢?【学情预设】有学生能说到里面有加法有减法,可以把加法算式放在一起,减法算式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加法和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先以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直接抛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理加法算式表1.引导讨论排列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想好怎样排列这些加法算式了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计算结果分类,也可能根据结果的大小按顺序进行分类。
师:不管怎么排列,我们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来整理,可以一列一列地排,如第一列先是0+0,再是0+1,从小到大依次排下去;第二列先是1+0,再是1+1,以此类推。
2.自主排列加法算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一定的顺序将你们手上的加法算式整理一下吧!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学生能领会有序排列的意思,有的同学是一列列地排列的,也有同学是一行行地进行整理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第一次进行算式的整理,教师的“扶”是很有必要的,先组织学【教学提示】整理加法算式表时,教师可以先指导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也可以降低要求,先出示整理好的但不完整的加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作用的算式),再让学生补充完整。
2024年秋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 (2)(教案)
整理和复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P64,完成教科书P65~66“练一练”第3、4、5题。
▶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10以内加法、减法表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表中的简单规律,进一步理解算式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
2.通过解决问题、知识整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加法、减法表并发现规律,提高口算1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卡片。
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与复习了10以内有关数的知识,同学们自己还画了“知识图”。
在上一单元我们整理了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之前的方法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忆及整理加法、减法表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自主整理,复习巩固1.整理加法表(1)分一分。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同学们手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谁能把它们整理一下呢?说说你想怎么整理。
【学情预设】预设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放在一起。
预设2:把有相同加数的算式放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示范整理,例如:找出所有得数都是6的加法算式,6+0=6,5+1=64+2=6,3+3=6,2+4=6,1+5=6,0+6=6。
也有学生说出:把0+几的算式放在一起,1+几的算式放在一起·······。
师:你们能接着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吗?学生借助摆卡片的形式进行初步整理。
(2)汇报整理。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加法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也整理了一份10以内的加法表。
(课件出示)请你仔细观察,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发现:横着看,每一行得数都相同;竖着看,每一列的算式中第二个加数相同,从上到下每一列第一个加数依次多1,从下往上每一列第一个加数依次少1;斜着看,从左上往右下第一个加数相同,第二个加数依次多1,结果也依次多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整理和复习(二)》人教版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关键
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教具
小黑板
时间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10分
30分
43分
45分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汇报发言
先独立笔算,然后在全班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和笔算的方法
说试商方法
互相说一说题意,独立填写表格,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完成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全班订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教案
检印:月日
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课时
安排
2
第2节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前一课时所学内容,巩固数学基本概念;
2.能够整理和组织所学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准备
1.教案、黑板、彩色粉笔
2.数学练习册
3.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具
教学内容与安排
1.复习:让学生回想前一课时所学知识,简单回答几个问题,梳理已学
内容。
2.整理与复习:
–提出问题:给学生几个数学问题,要求他们依次解答。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问题的解法,并展示思路。
–扩展训练: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小结:回顾当天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归纳。
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回忆数学知识点。
2.整理与复习: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教师辅导,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学生展示思路和答案。
–教师布置扩展训练题目。
3.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当天学习内容,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与展望
通过这节整理与复习课,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并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和团队合作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理与复习(第二课时)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自己表现如何?
*2.课外延伸
在比例尺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
时30千米的速度在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那么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多少?
板
书
设
计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
学
反
思
(3)一张贺卡的长是6㎝,宽4㎝,笑笑按一定的比例把贺卡放大,放大后的宽为6㎝,放大后的长为()㎝。
A、8 B、9 C、10D、12
3.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4.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10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把这两地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3)点A′可以表示为(,),点C′可以表示为(,)。
3.提高、拓展性练习:
下面是一根木料锯成的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表。
(1)请你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此表。
(2)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关系?说明理由。
(3)若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8分,那么锯成6段需要几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Fra bibliotek教法资源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上节课我们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理,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复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根据规律判断比例关系,并填空。
(1)X与Y成( )比例。
整理复习(二)
三、小组助学:
1、第8题读题后,估计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三角形的腰长8米”。可画其中的一个,让学生理解这个腰长,其实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8米。
算一算:8×8÷2×8
2、第9题读题后模仿第7题的解题步骤,指名板演。
注意的问题:(1)算出的面积57平方米是不是就是57千克?应该用怎样的算式表达得才比较规范?
3、第4题读题后,要求学生用自己话来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
明确要画的三个图形,不要漏画
分别说说在画每一个图形时自己是怎么想的?
先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5个3。
画平行四边形时想:底是5高是3或底是3高是5
画三角形时想:底不变是3的话,高应该是原来的2倍即10,或底不变是5的话,高应该是原来的2倍即6。一句话: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是原来的2倍。
(2)算出需要油漆57千克后,后面怎么写才规范?
四、师生展学:
完成思考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去思考。
五、反馈检学:
板书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反思
画梯形,最复杂:可以参照自己已画好的平行四边形,底不变,上底加下底的和应该是原来的2倍
学生分别画,并在画好的图上标出关键数据。
4、第7题读题后,强调:这道题要分两步,先算面积,再算题中的问题。
指名说说算面积的方法。方法一:20×9-1×9
提醒:减去的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减“1”
方法二:(20-1)×9转化:可以假设那条小路是在边上,那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19米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总2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整理和复习(二)
-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2)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及倒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的第3、4题及练习七的第2、3、5、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进一步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意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3、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2)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3)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二、复习倒数的知识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判断下面各题的错对,说明理由。
(1)83是倒数。
(2)32的倒数一定是23。
(3)小数没有倒数。
5、练习:练习七第7题。
三、作业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四、课堂小结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整理和复习(二)-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整理和复习(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整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简易方程、统计与概率等。
2. 整理和复习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简易方程、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整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简易方程、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练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成绩:通过定期测试,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进步。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0.3925×2)≈152(天)
答:这支牙膏最多能用152天。
二、互动整理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1+1+1
6、一个圆柱形木桶(如图,木桶平置),底面 内直径为4dm,桶口距底面最小高度为5dm,最 大高度为7dm。该桶最多能装多少升水?
如果平置这个水桶装水,水最多能装多高?
3.14×(4÷2)2×5=62.8dm3 =62.8(升)
理解星
答:能铺117.75m。
二、互动整理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1+1+1
3、一块蜂窝煤如图所示。做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 用煤多少立方分米? 蜂窝煤的体积怎么求呢?
3.14×(2÷2)2×9×12=339.12cm3 3.14×(12÷2)2×9-339.12=678.24cm2 ≈0.68dm3
答:做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用煤0.68dm3。
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设计:丁集学校
林波
2015.3.16
一、回顾引入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1+1+1
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该知道 哪些条件?
V
柱
=πr² h
1 πr² h V锥=— 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答:该桶最多能装水62.8升。
正确星
三、课堂总结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 些收获?
表面积应用时: 分清图形,弄清所求表面,选择正确公式解决问题。 体积应用中: 不同形体间体积的转换,体积不变。
善思星
四、当堂检测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2+2+1
1、学校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直径是10米,深3米。 (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10÷2)2=78.5m2 (2)给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内壁涂上水泥,涂水泥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10×3+ 3.14×(10÷2)2=172.7m2 (3)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1立方米水重1吨)
智慧星
二、互动整理
小组交流—展示
2+1
4、有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4dm。把这块 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如右图)。这个圆 柱的体积是多少?
将正方体加工成最大的圆柱后,圆 柱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14×(4÷2)2×4=50.24dm3
答:这个圆柱的体积是50.24dm3。
表达星
二、互动整理
3.14×(10÷2)2×3=235.5m3=235.5(吨)
四、当堂检测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1+1+1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相差18cm3。它们 的体积各是多少?
圆柱的体积:
18÷2×3=27cm3
圆锥的体积:
18÷2×1=9cm3
答:圆柱的体积是27cm3,圆锥的体积是9cm3。
小组交流—展示
2+1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2,高是2.5m。 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 多少米? 这道题是什么形体转换为什 么形体?还要注意什么?
1 ×28.26×2.5=23.55m3 — 3 2cm=0.02m 23.55÷10÷0.02=117.75m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2+1+1
5、一支120mL的牙膏管口的直径为5mm,李叔叔每天刷2 次牙,每次挤出的牙膏长度是2cm。这支牙膏最多能用 多少天?(得数保留整数)
如何计算每次使用了多少毫升牙膏? 得数保留整数,在这里应采用什么方法 保留整天数?
5mm=0.5cm 3.14×(0.5÷2)2×2=0.3925cm3
二、互动整理
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1+1+1
1、把一块长方体钢坯铸造成一根直径为4dm的 圆柱形钢筋,求钢筋×4=251.2dm3 3.14×(4÷2)2=12.56dm2
251.2÷12.56=20dm
答:钢筋的长度是20dm。
二、互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