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2

合集下载

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标准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标准
(一)甲类(2种):鼠疫、霍乱。

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

(二)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

(三)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手足口病。

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

水痘、恙虫病参照丙类传染病报告。

二、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一)在同一班级或宿舍(≥1例/周)出现疑似甲类传染病疫情,应在2 小时内报告。

(二)在同一班级或宿舍(≥2例/周)出现疑似乙类传染病疫情,应在24 小时内报告。

(三)在同一班级或宿舍(≥3例/周)出现疑似丙类传。

传染病诊断标准2

传染病诊断标准2

确诊病例
百日咳(WS 274-2008)
典型病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咳嗽≥2 周者。 不典型病例 :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青紫和心动 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青少年和成人具有不典型较 轻症状,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期症状都缩短或无明显的 阶段性,而只表现持续两周以上的长期咳嗽。 或伴有流行病学史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 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 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 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 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2已排除由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 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 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 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 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 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 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稀便、水样便, 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 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 致的腹泻。
具备任意1条临床表现或皮肤涂片检查AFB 阳性 1 浅色斑、红斑、丘疹、斑块、结节或弥漫浸润等皮损,病程大 多慢性,同时不具备其他皮肤病的特点; 2 皮损或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明确的浅感觉障碍(减退或丧失) 或闭汗; 3 明确的周围浅神经粗大。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2项
确诊病例
1 1项临床表现+皮肤涂片检查AFB 阳 性 2 疑似病例+病理学检查阳性
传染病诊断标准2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是指在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传染病学》教材中提出的。

该标准根据传染病的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传染病分为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潜伏期传染病和病原携带状态四类。

一、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3.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传染病分为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潜伏期传染病和病原携带状态四类。

4. 急性传染病的特点: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等。

5. 急性传染病的例子: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

2. 使学生掌握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3. 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

2. 教学重点: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传染病案例图片、病原体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疾病诊断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传染病案例图片,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诊断标准、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3. 案例分析:分析传染病案例,让学生学会根据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传染病类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 随堂练习:填写疾病诊断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的定义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4. 急性传染病的特点5. 急性传染病的例子七、作业设计(1)流感(2)糖尿病(3)手足口病(4)水痘2. 答案:(1)流感:急性传染病(2)糖尿病:非传染病(3)手足口病:急性传染病(4)水痘:急性传染病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是否讲解清楚。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对社会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和判定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传染病预警级别。

一般来说,传染病预警级别可以分为四级,分别是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特别重大(Ⅰ级)传染病疫情通常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多个省份甚至全国,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烈性传染病爆发,如霍乱的广泛流行,或者出现了新型且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重大(Ⅱ级)传染病疫情则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省或多个市范围内大规模爆发,已经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公众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某个省份内多个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

较大(Ⅲ级)传染病疫情一般是指传染病在一个市范围内爆发,可能对该市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

像某个市出现了局部的流感爆发,且感染人数较多。

一般(Ⅳ级)传染病疫情是指传染病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情况相对可控。

比如某个县出现了少数几例麻疹病例。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传染病的分级标准。

传染病的分级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如果一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传播迅速,涉及的地域广泛,那么其分级可能就会较高。

二是传染病的致病性和病死率。

那些导致严重病症、高病死率的传染病往往会被划分到更高级别。

三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程度。

如果传染病的爆发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经济活动停滞等重大影响,分级也会相应提高。

四是公众的关注度和恐慌程度。

如果传染病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恐慌,也会在分级时予以考虑。

判定传染病的级别,需要依靠一系列科学的指标和数据。

首先,医疗卫生部门会对病例的数量进行监测和统计。

包括累计发病数、新增病例数等。

同时,还会关注病例的分布情况,是集中在某个地区还是较为分散。

医院感染的判断

医院感染的判断
尿路病原体: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β溶 血链球菌、肠球菌、阴道嗜血杆菌、脲气球菌、 脲酶 阳性的棒状杆菌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 【临床诊断】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如:放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创伤 潜在性感染:无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7.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 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医院感染?

患者痰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生长,予以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湿罗音减 少,胸片示双肺斑片影略有吸收。但患 者仍发热。2天后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 长。
医院感染?
否 临床表现好转——非新发感染
患者继续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但5 天后,痰量增多,变黄稠,痰培养示铜 绿假单胞菌生长。
SSI? 表浅切口感染?
练习5
患者女, 49岁, 因“腹痛腹胀1+月,便血22 天”于2012年2月28日入院,诊断为升结 肠癌。于3月6日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癌 切除术”,术后转入SICU,术后生命体征平 稳,切口清洁无渗出,术后第6天,患者诉切 口轻度疼痛,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渗出。 无发热
SSI? 表浅切口感染?
( 1)患者留置导尿管>2天后且仍在留置期间;或(2 )或者留置>2天后且在拔管当天或1天后。
无上述有症状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 尿培养尿路病原体阳性、细菌数>105CFU/mL( ≤2菌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2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2
5 1.1.6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有医源性感染史。 有职业暴露史。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2.2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1.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
3. 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 2 血清抗-HCV阳性
3. 3 血清HCVRNA阳性
▲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慢性丙肝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1的内容 ▲确诊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2 符合慢性丙肝临床表现以及3.2 符合3.1以及3.2
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 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2.1.2 15岁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 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 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 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b) 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
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除 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4. 诊断依据4。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4.2。

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4.3。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

3。

3血清学检测抗—HA 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6.1 临床诊断病例6.1.1 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①4。

1和4.2和4。

3.1;②4。

1和4.2和4.3。

1和4.3。

2;③4.2和4。

3。

1;④4.2和4.3。

1和4.3.2。

6.2 确诊病例6。

2.1 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6。

2。

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

3。

6。

2。

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5.诊断5。

1 急性乙肝5.1。

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

3 HBsAg阳性。

5。

1。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

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5.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

7 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2)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2)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 --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 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103CFU/ml。 (病原学诊断:包括微生物培养和血清免疫学检测或病理学检测) 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仅需报告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可诊断 1、经筛查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 物病原菌数≥105 CFU/ml。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2019年4月26日
主要内容
1 相关定义 2 医院感染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诊断分类
3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 4 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5
医院感染定义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 1、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2、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3、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不包括:1、入院前已开始。 2、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需说明的问题
1、感染发生在手术病人身上。 2、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 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3、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4、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再次手术 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需再次手术者,应视为器官(或腔隙)感染。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精品文档我国已有的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一、预警级别划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将事故响应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I级)、重大事故(II级)、较大事故(III级)和一般事故(W级)四级。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分级预警,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预警级别分级方法及预警颜色如下:W级,可能死亡1〜2人的一般事故,预警颜色为蓝色;I级,可能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预警颜色为黄色;II级,可能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橙色;I级,可能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红色。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消除。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标准I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II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III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鼠疫预警级别分级(特别重大鼠疫疫情(I级)、重大鼠疫疫情(II级)为I级预警,较大鼠疫疫情an级)为n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W精品文档级)为ni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鼠疫分级根据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H级)、较大(ni 级)和一般(W级)四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I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I级):•(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引言概述:在医学领域中,准确且及时的传染病诊断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制定了国家标准用以指导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的第二部分,包含了五个大点。

这些大点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正文:一、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临床表现和症状的分析和判断2. 常见细菌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 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4. 细菌DNA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二、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2.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3. 病毒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分析4. 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病毒传播途径的防控策略和药物治疗的研究三、真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2. 真菌的培养和鉴定方法3. 真菌血清免疫学检测和PCR技术的应用4. 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5.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四、寄生虫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的分析2. 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3. 寄生虫的显微检测和培养技术4. 分子生物学诊断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5. 寄生虫感染的医学防控措施和疫苗研发的探索五、其他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规范2.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3. 常见传染病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测方法4. 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离和培养方法5.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总结: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涵盖了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这些标准提供了指导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控。

然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这些标准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带来的挑战。

2-4 传染病报告标准

2-4  传染病报告标准
学校和托幼机构重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病种
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霍乱
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
同暴发报告标准。
手足口病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
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死亡。
同暴发报告标准
伤寒、副伤寒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4例病例。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同暴发报告标准。
细菌性痢疾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9例及以上病例。
7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2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同暴发报告标准。
流感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例以上流感样病例。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发生2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及
同暴发报告标准。其中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发现病例者,
病种
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2.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传染病:SARS、禽流感 机会致病菌:与宿主免疫有关、二重感染 耐药菌:
.
一、感染性疾病的共同待征 ---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3.流行病学特征: a 外来性与地区性 b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c 三间分布
4.感染后免疫: 终身免疫:麻疹、脊灰、乙脑 短暂免疫:流感、细菌感染、 无保护性免疫:蠕虫感染、
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 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
动杆菌、军团菌等 5、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
一、 呼吸系统
(二)下呼吸道感染
6、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
道分泌物病原菌数≥ 105cfu/ml ;经支气管肺泡灌 洗分离到病原菌数≥ 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 刷、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 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 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 ≥ 103cfu/ml。
设施的同源性
1.培养 2.特异性抗体 3.影像学
.
鉴别诊断
发热 致病菌与污染菌 细菌与病毒 脂肪液化 输液反应 腹泻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
二、医院感染的判定 ------感染病历的调查方法及技巧
一、查阅病历: 1.住院志 2.三测单:入院日期、手术日期、大小便排泄、体温变化(起止、热型 ) 2.医嘱:① 抗菌药物应用(应用/更换的信息) ② 侵袭性操作 3.病程:基础病情发展、新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处置情况 4.化验结果:三常规、微生物-----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多重耐药菌 感染的监测是可靠的 5.影像学:对呼吸道及胸腔感染判定有指导意义
.
一、感染性疾病的共同待征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期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艾滋病【GB 16000—1995】1、确诊病例1.1流行病学史1.1.1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静脉吸毒史。

1.1.3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出国史。

1.1.7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3.2临床表现3.2.1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实验室检查3.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3。

3.3.7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二)乙型肝炎(HB):【GB 15990—1995】确诊病例: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第三版)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8、麻疹(WS296-2008)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11、风疹(WS297-2008)12、手足口病( 2009版)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1.1.1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经过3d〜35d (一般为5d〜14d )的潜伏期。

1.2临床表现1.2.1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麻痹60d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实验室检测1.3.1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

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诊断3.1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 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临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传染病暴发定义标准(二)

传染病暴发定义标准(二)

传染病暴发定义标准(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暴发是指在特定人群或地区中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感染的现象。

准确的定义标准对于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暴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暴发的定义标准(二),包括暴发人数、发病率、临床表现等方面的要求。

正文:一、暴发人数要求:1. 确定暴发是否存在:通过人群调查、病例报告等方式,确定感染人数是否超过事先设定的暴发标准。

2. 暴发人数阈值: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制定暴发人数的最低阈值,例如在一周内连续报告超过100例的感染,则视为传染病暴发。

二、发病率要求:1. 发病率计算:根据暴发区域的人口总数统计感染人数,计算发病率,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超过暴发标准。

2. 发病率阈值: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方式,设定不同的发病率阈值,如超过暴发标准的一倍或更多,则认定为传染病暴发。

三、临床表现要求:1. 严重程度评估:根据传染病病程、致死率等因素,评估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并设定标准,如死亡人数超过一定比例,则判定为传染病暴发。

2. 病例特征分析:对暴发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症状、病程等方面,以确定是否符合传染病暴发的定义。

四、疫情传播速度要求:1. 传播速度测定:根据暴发病例的时间和地理分布情况,测定疫情的传播速度,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达到暴发标准。

2. 传播速度阈值: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征,设定传播速度的最低阈值,例如在24小时内连续出现3个以上的新感染,则视为传染病暴发。

五、应对措施要求:1. 应急响应级别: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启动相应的防控措施。

2. 防控措施实施: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暴发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如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等,以控制传染病的暴发。

总结:传染病暴发的定义标准(二)包括暴发人数、发病率、临床表现、疫情传播速度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准确识别传染病暴发是及时控制和预防其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通过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诊断和应对,可有效减少传染病暴发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及时准确地诊断传染病对于控制疫情的蔓延至关重要。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是医学界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诊断要求,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传染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一、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的传染病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流感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乏力等,而肠道传染病则表现为腹泻、呕吐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可能的传染病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传染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可以直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三、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潜伏期、传播范围等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流行病学调查还能够帮助医生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某些传染病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肺结核的诊断中,胸部X光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部结核病变。

在疟疾的诊断中,血液吸虫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疟原虫的感染情况。

五、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是传染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各种传染病都有相应的临床诊断标准,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某种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总之,传染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医生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诊断标准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判断。

只有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防控措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链,保护人民的健康。

【2019年整理】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2019年整理】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23
淋病
淋病奈瑟菌
男性淋病:表现为淋菌性尿道炎,尿道口红肿、尿道有脓性分泌物、尿痛、排尿困难。少数病例感微热和疲乏。累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时,局部红肿疼痛。
女性淋病:根据感染部位,如为尿道,则有尿频、尿痛及排尿烧灼感,可见尿道口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如为宫颈,则阴道排出物增加.有触痛及性交痛。偶尔腰痛及下腹痛。前庭大腺感染时,腺开口红肿,有分泌物,严重者形成脓肿。
管理传染源;处理伤口;预防接种。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病毒
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急性脑炎期;恢复期。
控制传染源,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3
有流行病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②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分泌物M1(基质蛋白)或Np基因(特异性H抗原基因)检测阳性或其编码核酸阳性.
③临床诊断病例对疑似病例,无法取得标本或实验证据,而其共同接触史的人为确诊病例,并能排除其它诊断者。
④确诊病例
q 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分泌物病毒或RT-PCR法检测阳性,或双份血抗体≥4倍上升。
1期:急性感染,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2期:无症状感染.3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4期:艾滋病期:体质性疾病如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除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可有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病源体感染;因免疫缺陷继发的肿瘤;免疫缺陷病发的其他疾病.
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传染病名称
病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传染病诊断标准一、鼠疫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2.1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2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2.3咳嗽、胸痛、喀痰带血或咳血。

2.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2.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2.6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2.7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3.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4.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二)疑似病例具备(一)中的1加(一)中2任一项。

(三)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一)中的3或4。

(四) 隐性感染者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五) 追溯诊断病例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六) 病型1.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2.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2临床表现者,为败血型鼠疫。

3.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3临床表现者,为肺型鼠疫。

4.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4临床表现者,为眼型鼠疫。

5.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5临床表现者,为肠型鼠疫。

6.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6临床表现者,为皮肤型鼠疫。

7.确诊鼠疫病例,有(一)中的2. 7临床表现者,为脑膜炎型鼠疫。

二、霍乱诊断标准(一)疑似霍乱诊断标准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二)确定诊断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凡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具备 (二)中的2。

确诊病例:具备(二)中的1或3或4。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条或1.2+2+4条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4+5条,或1.2+2+3+4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条。

四、艾滋病诊断标准1.急性HIV感染1.1流行病学史1.1.1 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 静脉吸毒史。

1.1.3 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 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 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 出国史。

1.1.7 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 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1.2 临床表现1.2.1 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2 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1.2.3 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4 肝脾肿大。

1.3 实验室检查1.3.1 周围血WBC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1.3.2 CD4/CD8比值大于1。

1.3.3 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

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

1.3.4 少数病人初期血清P(下标始)24(下标终)抗原阳性。

2.症状HIV感染2.1 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2.2 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2.3.1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2.3.2 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大于1。

2.3.3 血清P24抗原阴性。

3.AIDS3.1 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3.2 临床表现3.2.1 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 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 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 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 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 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 实验室检查3.3.1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 P 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 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上标始)3(上标终)。

3.3.4 CD4/CD8小于1。

3.3.5 周围血WBC,Hb下降。

3.3.6 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

3.3.7 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4.病例分类4.1 确诊病例4.1.1 HIV感染者需具备抗HIV抗体阳性,急性HIV感染系高危人群在追踪过程中抗HIV阳转。

4.1.2 AIDS病例:具备有3.3.1,3.3.2中任何一项和3.3.3中3.3.3.1、3.3.3.3、3.3.3.7。

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3)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一)甲型病毒性肝炎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1.急性型肝炎1.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接触史。

1.2症状:近一周出现无其他原因的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4肝功能检查:1.4.1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1.4.2 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巩膜、皮肤黄染。

1.5 HAV标记物检查: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4倍升高。

疑似病例:有上述 1.2 + 1.1.1 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1.5 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疑似病例 +1.4.2 + 1.5为急性黄疸染型肝炎。

2.淤胆型肝炎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2.3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疑似病例:有上述2.1 + 2.2 + 2.3 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1.5。

3.急性重型肝炎3.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3.3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4病理:广泛的肝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由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有上述3.1 + 3.2+3.3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1.5 或3.2 +3.4)。

4.亚急性重肝4.1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即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 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

4.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3病理: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或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成缘小叶结构。

疑似病例:有上述4.1 +4.2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1.5或4.3+1.5。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1.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1.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1.3体征:1.3.1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