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艺美学

合集下载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儒、道、释三家思想,它们对人类的审美有着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统和礼仪,强调教育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重视自然和身体,强调“自然无为”,释家思想强调“空”和“静”。

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和美的价值观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美是一种品质,是为礼仪、规范和道德的体现,是在人的一举一动中彰显出来的。

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敬”、“仁”和“礼”,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美的敬重和对美的追求。

儒家对美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把美学理论具体化为“美德”、“恶习”等概念,并将之运用到具体的行为上。

而道家思想则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是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感知和领悟。

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无为而治”和“自然主义”,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追求。

道家的审美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取向应该是自然、简朴、稳重和无为而治。

释家思想强调的是观念的清明和精神的净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境界,是对人类内心深层需求的回应。

不同于儒、道二家注重对美的规范或对自然的尊重,释家持有一种超越性的观点。

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它强调建立在个人内心的审美情感,由于佛教思想强调的是“空”和“静”,所以,释家的审美观宣扬的是一种内在的、身心合一的审美。

虽然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交融的地方。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同思想的融合,在美学理论的交叉应用上呈现了较为丰富的面貌。

儒道互补,释道合一,这三种思想互有补充,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美学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儒道释哲学对美学的影响是深刻而独特的。

儒家审美追求具有完美道德和规范意义的美,道家强调自然和内心的美,释家强调心灵和精神的美。

这些不同思想的交融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浓缩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

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

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

在他看来。

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注重孝,泛爱大众,那么,“礼”即可以恢复,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实现。

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

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

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

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

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

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

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技艺的自由、熟练的掌握,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对人的成长完善才有真正的意义、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在他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诗”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乐”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仁”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曲,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

儒家文艺美学

儒家文艺美学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儒家礼乐教化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及其社会作用1先秦的国家与社会制度:国野制与宗法世袭制1.国、野、庶由周朝的皇亲国戚率领全副武装的周民族及其同盟进驻被征服的地区,在那里建立城堡,即“国”。

周民族住在国中,成为“国人”。

而原先的东方民族被赶到没有城墙保护的野地生活,故而被称为“野人”,又因他们地位较国人位次,且人数众多,又称作“庶人”。

贵族:宗法制(包括大宗和小宗),天子以下分诸侯、卿大夫;国人:天子王城与诸侯都城中的自由民,居住在“乡”里,有公民的政治权利;遂人:是王城和都城郊外的“野”、“鄙”、“遂”的农民,也包括卿大夫所属采邑的农民,亦称为“庶人”、“庶民”、“野人”、“鄙人”或“氓”。

奴隶:贵族占有大量的奴隶,既有单身的奴隶成为“人鬲”、“鬲”或“讯”等,又有婚配成家的奴隶称为“臣”。

杨宽《先秦史十讲》2“亲亲”的宗法制☐君子阶层:王族、公族、大夫家族、上层士——周代的贵族;☐小人阶层:国人中没有贵族特权的人,虽然属于统治民族,但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地位,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战时还必须出兵赋、服兵役。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3西周末年,国人与庶人的边界开始模糊如“君子废,小人降”;民族矛盾平息后,国野制的意义不复存在,“小人”逐渐成为庶人和下层国人的通称;并且小人出身的人开始要求分享君子的政治地位。

二礼1.殷人的“德”:殷人以天命观为主,崇拜祖先和天神,用祭祀求得保佑。

殷人的“德”没有心灵的精神性内容。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卜辞中的‘德’字无精神性内容。

卜辞中出现若干次的‘德’字,皆作或,从‘彳’(行)、‘直’(目),而无‘心’符。

甲骨文字学家对卜辞中的‘德’有四种不同的解释:罗振玉说:‘……德,得也,故卜辞中皆借为失字,视而有所得也’(《赠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孙贻让解释为‘直,正见也’(《契文举例》下);商承祚说:‘“ ”释为直,直从“彳”者,行而正之义(《殷墟佚存考释》);叶玉森认为卜辞中的字即‘循’字,同‘巡’(《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四)。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属性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学、道家和释家,这三种思想都对美学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伦理道德修养,道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释家强调心灵的宁静和清净。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儒学中,美学是伦理学的一部分,美被赋予了道德价值。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礼仪风范,认为美应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于美的理解,认为美应该是脱离凡尘、高尚崇高的。

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将美视为人格的完美体现。

儒学认为,美应该是以德为本,以礼为容,以道为行,要求人们在修养自己的也要追求心灵的美和品德的完美。

儒家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大雅之道”、“深美之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和真诚,将美和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

道家作为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审美观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认为,美是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人性的,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与自然相统一、与自然相和谐的。

《道德经》中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论述,强调了自然的生生不息和物我相存的理念。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作品,因此审美的目标应该是与自然相一致、追求自然界的和谐美。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无拘无束的,它超越了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强调了个体的感受和体验。

释家作为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家崇尚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认为美是清心寡欲、舍得放下的境界。

在释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清新淡雅的,它超越了功利和欲望,追求的是一种心境的安宁和满足。

儒家文艺美学

儒家文艺美学

拳勿失,故今古文之争未起,自刘歆移书太常
为古文竟胜今文之始。新莽篡汉,崇尚古文。 东汉嗣兴,废黜莽制,五经博士仍沿西汉之规; 而在野巨儒多明古学,故今古文学之争,亦以 东汉为最著。
……盖东汉初年,古文学派皆沿刘歆之传(如杜 子春、郑众皆受业于刘歆),虽危今文所阨, 未克大昌,然片语单词已为学士大夫所崇尚, 后经马、卢、郑、许诸儒之注释,流传至今,
而今文家言之传于后世者又何休《公羊解诂》
而已,余尽失传:此今文学所由日衰而古文学 所由日盛也。”(《中国经学思想史》卷二, 324-330)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濅
盛,枝叶蕃兹,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
书· 儒林列传》)
齐人的“尊贤上功”意味着“好智”,《史 记· 货殖列传序》说,战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 俗表现为“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汉书· 地理志》说:“太公治齐,修道术, 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 名,舒缓阔达而足智。”这些议论都表明,战 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尚以“好智”为其重要的
特征。
第四,经以致用。经学家对经典的阐释目的并不在
于理论建树,而是要治国平天下,实现王道政治。 传统儒者是以周公和孔子为榜样,以投身政治、 实现王道为己任的,只有时世混乱,才不得已隐 居著书立说,以待圣王的出现。……(《中国经学思
想史》卷二,6-12)
二.今、古文经学的差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汉代今文、古文经的区别,最早是指分别以古文 (古籀文)、今文(隶书)两种文字书写的, 并且字句、篇章或有所不同的两种经典。到了 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引述有古《尚书》 说、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古《毛诗》说、 今《诗》韩、鲁说,故《周礼》说、今《孝经》 说,皆分别言之,这一情况就如皮锡瑞所说: “非惟文字不同,而说解亦异矣”(《经学历 史· 经学昌明时代》)。(崔大华《儒学引论》1271.

儒家文化经典对美学审美与文学创作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美学审美与文学创作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美学审美与文学创作的启示儒家文化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丰富的美学价值观念。

这些经典作品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生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思考,对于审美和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视角,探讨其对美学审美与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念儒家思想强调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这种理念也融入了儒家对美学的理解。

儒家认为美应当是与道德相一致的,美是一种内外皆美的特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良。

这种美学追求可以在《大学》中找到:“修于心则事思真,修于家则事齐,修于国则事治,修于天下则事平。

”这种儒家美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儒家经典对审美的塑造力儒家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对审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了恰到好处的语言之美,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孟子》中提出的“四美”观念,即“美言、美行、美德、美心”,揭示了美的本质与内涵,给予了审美品味以启迪。

这种审美观念在文学创作中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使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儒家思想对于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儒家注重人类的情感和情义,强调人的善良和互助精神。

这些思想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感人至深的情节塑造,使作品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儒家思想关注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创作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儒家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可以激发文学创作中展示人性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

通过表现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作品可以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总结起来,儒家文化经典对美学审美与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其美学观念强调道德与美的一致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经典对审美的塑造力营造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与学术研讨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

不仅提倡对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要进行学习和借鉴,同时又摒弃将西方法文化与科学技术完全照搬与应用,要进行应用,也应有选择性,使西方先进技术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希望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同时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改良与转化。

在此类群体中,文艺美学思想作为其学术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涵盖了中国的人文精神,还包含了西方的哲学思想,这种文艺美学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我国民族审美、科学艺术等形成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还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部分的更新与改良,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是目前新儒家思想意识的重点体现,更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积极产物。

因此,对于“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及价值探微”的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遵循心性,天人合一传统儒家学说,是现代新儒家的传承根本,将西方文化和思想与儒学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思路,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发扬,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己任,试图以儒家心性之水,浇灌传统文化之田,不但需内外兼修,更要天人合一。

现代新儒家文化主张进行自身道义的分解和融合,在传统文化中需做自我反省,以达到道德层面约束的作用,而西方文化则严格遵循逻辑的推理和分析[1]。

此观点形成中,较为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主要包括:牟宗三、徐复观等人,其主要理论观点为:国人的生命及智慧,是使生命确定形态和定向的基础,不仅要摒弃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入,更应将我国的儒家心性之水提取出来,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天理留存于心性之内,做到万物的生命与宇宙相通且共融,达到天人合一。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摘要】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作为当代文化领域的重要议题,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通过对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艺术的关系,提升文学艺术的审美境界,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未来,新儒家文艺美学有望在当代文化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特点、价值、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影响、社会意义、实践案例、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是一种融合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艺创作相结合的美学观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美学理念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强调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

它既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和重构。

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借鉴,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在文艺创作中追求道德、美感和智慧的统一,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注重个体情感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它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倡导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关注社会现实、照亮人性真相,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人情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关注个体情感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使得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在当代文艺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在探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价值与人性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独特性,对于当代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当代文化的创新和拓展,为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挑战。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以及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爱”、“礼制”和“中和之美”。

儒家美学认为,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在儒家美学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

同时,儒家美学也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它是审美境界的最高标准。

儒家美学对于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实现“仁爱”和“中和之美”的手段。

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二、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自然”和“虚实相生”。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道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的手段。

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道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三、佛教禅宗美学佛教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美学的核心是“禅定”、“般若”和“空”。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在佛教禅宗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手段。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艺术的修行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帮助人们修行成佛。

因此,佛教禅宗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修行作用和宗教性。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一、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1. 儒家美学的理念来源儒家美学是指儒家对美的认识、表达和评价的一整套理念和观念。

其来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中对美的思想表达及注解。

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不仅在于其崇尚和支持具体形式的审美情趣,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道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儒家美学的特点儒家美学的特点包括强调内心修养、注重和谐、重视礼乐、重视审美价值的综合性等。

这些特点使得儒家美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文化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1. 儒家美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家美学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受到了儒家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论语》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而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儒家美学也对画家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儒家美学对音乐舞蹈的影响同样的,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儒家美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重礼乐,提倡和谐美,这一观念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广泛体现。

从传统的宫廷音乐到戏曲舞蹈,儒家的审美理念无处不在。

三、儒家美学对传统建筑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园林造园的影响受儒家美学的影响,古代我国的园林造园追求的不仅是园林的自然美,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石雕、树木等元素都展现了儒家的审美理念,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原则都与儒家美学密切相关。

2. 儒家美学对宫殿建筑的影响在宫殿建筑中,儒家美学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礼乐、讲究自然、追求和谐,则使得宫殿建筑美学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的设计布局,尽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四、儒家美学对生活礼仪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日常生活礼仪的影响儒家美学追求和谐美,注重礼乐,这一审美理念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中,更是深入到了我国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中。

从穿衣打扮到饮食礼仪,儒家美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摘要】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是一种结合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艺审美理念的美学观念。

本文从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形成、特点、意义、与传统文艺美学的比较以及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其特点包括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这种美学观念对于推动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与传统文艺美学相比,新儒家文艺美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实践正在不断探索中,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未来,新儒家文艺美学将继续发展,为文艺创作注入更多传统智慧与现代思想,促进文艺审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特点、意义、比较、实践、传统文艺美学、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背景介绍: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再次崛起,新儒家文艺美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归,也导致了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兴起。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既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现代文艺审美的探索和重新定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儒家文艺美学也逐渐走向世界,并在不同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儒家文艺美学不仅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新儒家文艺美学,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儒家美学的基本原理

儒家美学的基本原理

儒家美学的基本原理
儒家美学是儒家学派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体系的总称。

儒家美学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主义、和谐美和德性美。

其次,和谐美是儒家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儒家追求和谐美,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儒家认为和谐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将和谐视为实现一切美的基础。

和谐美体现在思想、义理、情感上的协调与平衡。

儒家提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中和、平衡、适度的原则,认为这是实现和谐美的关键。

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建立,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形成美的氛围。

最后,德性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理念。

儒家将道德美与审美美进行紧密结合,并认为道德美是美的最高境界。

儒家强调德行的培养和修养,提倡“仁爱”、“礼乐”等道德美的实践,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才能感知和创造真正的美。

在儒家美学中,道德行为和审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德行美与艺术美相互交织。

儒家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感官和形式上的美,更是内心高尚的精神和境界上的美。

综上所述,儒家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人文主义、和谐美和德性美。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为美的主体和创造者的重要性;和谐美追求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德性美是儒家美学的最高追求,将道德美与艺术美相结合。

儒家美学通过追求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审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和谐,并通过这种和谐来达到最高层次的美的境界。

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观念与特色

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观念与特色

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观念与特色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特色。

这些观念和特色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从题材选择到表达手法,都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强调“儒家美学”的思想。

儒家美学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常常是作家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人物的品德和情感的描写,作家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既有高尚的情操,也有世俗的欲望,这种矛盾性使他成为一个鲜活的形象,引发读者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儒家美学也注重社会伦理观念的传达,通过作品传递道德的启示和警示。

这些作品旨在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庄重和诚实。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诗意”的表达。

诗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不仅存在于古诗、词曲,也体现在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诗意强调的是表达方式的美感和意境的留白,追求文学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人与自然融合的意象表达。

通过吟唱自然中的美感和谐,作家传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之处的向往和对世俗困境的思考。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作品富有美感,也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思想的深度。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意境”的追求。

意境强调情感的内化和审美的享受,作品的主题常常与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抒发相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氛围的营造,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情感空间。

作者通过对情感的渲染,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揭示,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使读者的心灵得以抚慰和启示。

例如元曲《琵琶记》中女主角李师师的命运之苦和对爱情的坚守,引起了读者们的同情和思考,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以儒家美学思想为基础,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

同时,强调诗意和意境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家对美感和情感的追求。

儒家文艺美学 唐

儒家文艺美学  唐

佛教“三世”生命说,必然蕴含着这样的理论 观念,或者说必然要逻辑地回答这样的问题: 首先,构成三世连续性、承继性的因素是什 么?佛教教义称之为“因果”或“业 报”。……其次,作为承担三世因果业报之 载体的某种“实体”或“实在”是什么?
在印度佛教教义中,似乎是“诸法无我” …… [注:印度佛典中有谓“如来藏常驻不变” (《胜鬘经· 自性清静章》), “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执持种子及诸色根, 令不坏故”(《唯识论》三), 此藏此识,亦似为万法根本,然其非为实体或 实在,且亦非是从生命这一特定角度的立论。 小乘之部派佛教立“补特伽罗”为轮回所依, 但此乃是如同“依薪立货”之假设,非为实 有(见《阿毗达摩俱舍论》卷二十九《异部宗轮论》)],
相对于前四位,第五位则称之为“无为法”, 无生灭变化、无所依待的绝对存在。


不难看出,“无为”分类法在从“有为法”到 “无为法”的具有罗逻辑学意义上对宇宙事 象的划分中,甚为清晰地显示着佛教修持从
低级到高级的宗教境界发展。
在佛教的宇宙结构观念中,无疑地,“三界”
说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

所谓“三界”,一曰“欲界”,是有食欲、 淫欲的有情之类的居处; 二曰“色界”,是欲望已经断绝,但尚有形 体者的居处; 三曰“无色界”,是既无欲、又无形体者的 居处(《智度论》九、《俱舍论》八)。


也很显然,佛教的“三界”宇宙结构观念,实 际上是解说、映照其宗教修持理论中所设定 的具有等级性精神境界结构了。可以说,将
人的认识活动和宗教修持视为是宇宙构成和
宇宙结构中核心的、主导的成分或因素,是
佛教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的宇宙观念却与此迥然异趣。中 国传统思想的宇宙构成论虽有五行和阴阳两 个有所区别的系统,但却都是把某种物质性 的基本元素(气)或成分(金木水火土)作 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成的基础,基本上是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为中国古代思想所观察、 分辨出的宇宙基本要素中,绝对没有人的意 识。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儒家文艺美学_宋

儒家文艺美学_宋
(2)同时实现了对佛老思想的批判和消化, 这两项内涵或标准来界定“理学”,朱熹的 判定是符合事实的。……
1.超越经学
……疑经变古是宋代经学的首要特色。宋代经 学的这一特色实际上是唐代以来佛老思想笼 罩和五代残唐时伦理明教崩溃所带来的儒学 觉醒的一种表现。
宋代儒学家学者把这些社会政治的和精神的危 机的出现而又不能消除,视为是儒者的“耻 辱”,如孙复作《儒辱》说:“卿大夫以四 郊多垒为辱,士以地广大而不治为辱,然则 仁义不行,礼乐不作,儒者之辱欤?”认为 战国时有杨墨申韩之学行世,汉为隋唐有 “佛老之徒横乎中国”,所以“儒者之辱, 始于战国,汉魏而下,则又甚焉。”(《孙 明复小集》卷三)……
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与程颐。他们吸取了张载 关于“天性”(理)的理论,把具有自然性 与精神性双重意义的“天性”(理)改造成 为一个高度抽象的、精神性的结晶体,以 “理”(或“天理”)作为世界的本原。这 样,儒学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过渡,终 于完成。……
还要提到,二程把《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 四书并行,最初是出于二程的提倡。……
第四章
宋朝时期的新儒家
第一节
宋朝时期的新儒家: 心体与性体
一、理学的形成
儒家在宋代的新发展是为了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宇宙生成论问题;二是认识论问题。二 者均来自于佛教理论的挑战。
周敦颐的太极说和张载的气论都是解决宇宙生 成问题的;而程颢的心学系统与程颐、朱熹 的理学系统,则是解决认识论问题的。
在佛学的这一理论挑战面前,比起先前的儒家, 理学家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他们从 更多的理论侧面和更高的理论层面辨析了佛 儒的差异,判定这种差异具有不可调和的对 立的性质,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释氏与 吾儒二本殊归”(《正蒙·乾称》)。理学家 的儒佛根本差异之辨,主要之点可以归纳为 三个方面:

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

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

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并且已在当今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儒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即以仁慈、仁爱、道德行为准则、礼貌待人、智慧思考和信任同志为基础,以正义、诚实、勤劳、敬畏、爱护等生活品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以及追求高尚的艺术境界,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当代社会,儒家美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人们要尊重道德,坚持正义,为了保护、维护社会的和谐,不能偏离道德的把握,要勇于担当,弘扬正气,以真诚的态度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儒家美学还告诫人们要端正思想,坚持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发展自身的潜能,以便达到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

此外,儒家美学还倡导人们要增强自律能力,保持自律,不断学习,追求高尚的艺术境界,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适感来把握自己的生活,来塑造一个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风尚。

儒家美学强调人们要以礼让的态度对待他人,要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尊重他人,尊重自身的价
值,努力创造一个安定的、友爱的社会环境,使大家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儒家美学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既倡导关注道德准则,坚持正义,又弘扬礼仪之美,崇尚自律,提倡和谐社会。

更重要的是,儒家美学强调,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诚实的、有道德的人,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社会价值的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拳勿失,故今古文之争未起,自刘歆移书太常
为古文竟胜今文之始。新莽篡汉,崇尚古文。 东汉嗣兴,废黜莽制,五经博士仍沿西汉之规; 而在野巨儒多明古学,故今古文学之争,亦以 东汉为最著。
……盖东汉初年,古文学派皆沿刘歆之传(如杜 子春、郑众皆受业于刘歆),虽危今文所阨, 未克大昌,然片语单词已为学士大夫所崇尚, 后经马、卢、郑、许诸儒之注释,流传至今,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 “微言大义”
一.汉代儒学的构成
(崔大华《儒学引论》258-262) 1.
有机自然观背景下显董仲舒《春秋
繁露》——翼奉《齐诗》


高峰:两汉间的纬书
终结:白虎观会议产生的《白虎通义》
2.
“齐学”:阴阳家与道家的阴阳五行理 论,显现了宇宙图景和天人的互动关系,
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汉武帝立五经博士, 被认为是经学正式确立的标志。博士制度并非 此时才出现,战国时代就有博士的存在,秦王 朝有博士七十余人,汉初也仿照秦制,设立博 士,但这时诸子百家都可立为博士,据钱穆先 生的考证,汉初博士决不限于儒家,即使此时 因为是儒家而被立为博士,也不可能设立专经 博士,由于汉文帝时因申公精通《诗经》而立 为博士,史称“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所 以武帝立五经博士并不是指全部的五经。五经 只有在武帝时才被立为官学,……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 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 不说魏其等。……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所以,儒道互绌是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重要 斗争,这里面包括了儒道皆欲在统一百家的趋 势中各显身手,一直到武帝推恩削藩,诸侯王 势力下降,独尊儒术的局面相应确立,才结束 了这一合法思想的争论。太史公说:“世之学 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通, 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另一方面,秦王朝亡国的教训也使得刘邦不得不 吸纳儒学的思想来治理社会,史载,太中大夫 陆贾“时时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 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罚不变, 卒灭赵氏。乡(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 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 以得之者,乃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 其书曰《新语》。”(《汉书· 郦陆朱刘叔孙
社会理想和价值观为依据的。并不是有了经学, 才有了对上古三代王道的信仰,恰恰相反,正是
由于先秦儒家对五经的诠释和总结,提出了王道
理想,五经才成为蕴含王道理想的经典。五经本
身只不过是上古三代的历史、政治、文学、制度
等的资料汇编,没有儒家的诠释,五经是不可能 上升为经典的地位的。
第二,汉代经学阐释以“天人合一”为其基本思维
是文献资料的汇编,而是经过圣人的选择、编排、 删改等制作的功夫而形成的万世不变的经典。
其次,儒家对经典的阐释以及五经官方地位的确立,
标志着上古三代的文化传统的命脉得以肯人和传
承,儒家所理解的社会历史观占据了传统文化的
主导地位。……
汉代经学阐释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对五经的诠释乃是以儒家所总结的上古三的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3.今存《仪礼》《公羊》3.今存《周礼》《毛诗》 《谷梁》《礼记》《韩 《左传》;以《周礼》 诗外传》;以《公羊传》为主。 为主。 4.信纬书,多讲阴阳灾 4.斥纬书、灾异为妖妄, 异,大义微言。 多讲名物训诂。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5.斥古文经传是刘歆伪 5.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 造。 缺之余。 6.经的传授多可考,西 6.经的传授不太可考, 汉时盛行,皆立于学官。西汉时在民间流传,东 汉时盛行。
第四,经以致用。经学家对经典的阐释目的并不在
于理论建树,而是要治国平天下,实现王道政治。 传统儒者是以周公和孔子为榜样,以投身政治、 实现王道为己任的,只有时世混乱,才不得已隐 居著书立说,以待圣王的出现。……(《中国经学思
想史》卷二,6-12)
二.今、古文经学的差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汉代今文、古文经的区别,最早是指分别以古文 (古籀文)、今文(隶书)两种文字书写的, 并且字句、篇章或有所不同的两种经典。到了 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引述有古《尚书》 说、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古《毛诗》说、 今《诗》韩、鲁说,故《周礼》说、今《孝经》 说,皆分别言之,这一情况就如皮锡瑞所说: “非惟文字不同,而说解亦异矣”(《经学历 史· 经学昌明时代》)。(崔大华《儒学引论》1271.
最终指向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君臣之
礼,长幼之序”,“王道三纲”。
补充(齐学与鲁学):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第74页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齐鲁两派在《诗》学方面
各有不同的学说,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当时齐学的重点在于《春秋》学,在《礼》学方 面几乎无所建树;当时鲁学的重点在于《礼》学, 而在《春秋》学方面缺乏显著的成就。齐学、鲁 学的这种差异,是由先秦时期齐鲁两地不同的文 化与风俗造成的。
而今文家言之传于后世者又何休《公羊解诂》
而已,余尽失传:此今文学所由日衰而古文学 所由日盛也。”(《中国经学思想史》卷二, 324-330)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濅
盛,枝叶蕃兹,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
书· 儒林列传》)
128)
2. 今古文经学斗争的背景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表面上是由于卫(绾)
董(仲舒)辈先后的建议,但主要的确是由于汉 家统治上的需要。…… “及申公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申公……对曰: ‘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上方 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大 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汉书· 儒林列
指要》,如刘向父子的《诸子要略》,后者如
杂家《淮南鸿烈集》(应当从秦代《吕氏春秋》
作始),它“出入儒墨名法”,即《史通》所
谓“牢笼天地,博极古今”,……
第二,在子学传统衰微时代,对于诸子余绪,与 其说是继承,毋宁说是改变它们的思想材料, 把其中一家扩大变质,作为理论斗争的武器, 而遂自己的学术目的,或者托一家为重言以保 留百家,或者想建立这一尊以绌别一尊,或者 肿胀大一家之说以反对他家之说。如司马谈的 《六家指要》崇尚道家,便是以道家虚因之术, 反对汉武帝法度的一统。如窦太后好黄老之术, 即有意道家试求统一百家之意图,和当时欲以 儒家统一百家者相抗,《史记田蚡列传》说:
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
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
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书· 元帝纪》)
两汉今古文学之争,就是在这所谓“以霸王道杂 之”的政治原则之下演变的。刘申叔说:
“西汉之时,经学始萌芽于世。汉武表彰经术,
然宣帝即位,重法轻儒,说经之儒犹抱遗经拳
经学的确立对于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五经博士的确立使得作为上古三代文献汇编
的五种著作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自此以后,儒 学的发展便采取了经学的形态。五经之所以成为
经典,一方面因为它是上古三代文化传统和文化
经验的凝结,另一方面在于儒家对于五经文化传
统的总结和阐释。……在经学家眼里,五经已不
周予同《经今古文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1.尊孔子为“受命”的 1.尊孔子为先师,“信 “素王”,“托古改制”。 而好古,述而不作”。
2.以“六经”为孔子作, 2.以“六经”为古代史 其次序由浅至深为:《诗》 料,其次序由古至今为: 《书》《礼》《乐》《易》 《易》《书》《诗》《礼》 《春秋》。 《乐》《春秋》。
传》)
“元光五年,复徴贤良文学。上……诏策诸 儒,……时对者百余人,……天子擢弘(公孙
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侍
诏金马门。……(弘)每朝会议,开陈其端,
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甚
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 (悦)之。……元朔中代薛泽为丞相,……无 爵,上于是……封丞相弘为平津侯。”(《汉 书· 公孙弘传》)
齐人的“尊贤上功”意味着“好智”,《史 记· 货殖列传序》说,战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 俗表现为“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汉书· 地理志》说:“太公治齐,修道术, 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 名,舒缓阔达而足智。”这些议论都表明,战 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尚以“好智”为其重要的
特征。
这种喜欢臣下“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的内法外儒政策,正是汉家历代皇帝的 心传。《后汉书· 班彪传》说:“汉兴,
太宗(文帝)使晁错导太子以法术”,
不用黄老,也不用儒术。而下引宣帝这
段故事,尤表露得淋漓尽致:
“孝元皇帝……为太子(时)……仁柔好儒,见 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 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 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
鲁人的“亲亲上恩”意味着“好礼”,《史 记· 货殖列传序》说,战国秦汉之际的邹鲁地
区“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汉
书· 地理志》说,鲁地“其民好学,上礼义,
重廉耻”。这些议论表明,鲁地风尚以“好礼”
“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
然向风矣。”(《汉书· 儒林列传》)
这一对照,可见武帝所好,并不是重力行的真儒 学,而是要以文辞来创议宗教仪式的或者“习
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神甫教条。……所
以,无怪“学黄老言”的汲黯要批评武帝“陛
下内多欲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同时并“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 容”(《汲黯传》),就是同行的儒家辕固生 也要告诫“公孙子(弘)务正学以言,无曲学 以阿世。”(《儒林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