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单元整合1 (共23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课件 (共42张PPT)
•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手法,
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 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 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 通感: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
**多音字辨析:
纤(xiān)纤腰 (qiàn)纤手 曲(qū)曲折;曲尽其妙 (qŭ)曲高和寡 差(cī)参差 (chā)差强人意 (chà)差劲 (chāi)差役 脉(mò)含情脉脉 (mài)一脉相承 颤(chàn)颤动 (zhàn)颤栗 荷(hé)枯荷听雨 (hè)荷枪实弹 薄(bó)如履薄冰 (báo)薄饼 (bò)薄荷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的方法
1.解释该字的本义和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该字用了手法,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3.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动
低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月光 高
正
优朦 雅胧 素 淡
色塘 上 月
侧
月影 低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树木 荷 远山 塘 四 路灯 周
近
远
视
近
朦 胧 黯 淡
蝉声 蛙声
听
• **探究一:在第4—6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中,你最喜
欢的语句有哪些?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从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选词炼字等角度进行分析,体会文章 情景交融的妙处)。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 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 动的语言,学习鉴赏修辞手法和重要词句,学 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提升感受美的能 力,享受美的愉悦。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全单元名师PPT课件(精编版超全338页)
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
谷一千亿公斤。 •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 (3)荣誉: •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 写作些特点: • (1)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
清楚的重要手段。
•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 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 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 “心灵富豪”颁奖词: •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
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 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 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 感动中国颁奖词: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谷一千亿公斤。 •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 (3)荣誉: •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 写作些特点: • (1)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
清楚的重要手段。
•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 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 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 “心灵富豪”颁奖词: •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
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 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 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 感动中国颁奖词: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共66张PPT)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心里颇不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宁静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踱 小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 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 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 (景)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 思。(偏重抒情)(情)
踱小路 出家门
小径
观荷塘
家
游踪
小径
猛一抬头,不觉已 是自己的家门了
赏四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 一、知识与技能: •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 情的艺术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 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 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 中的美点。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 追求自由的精神。
荷香 荷波 荷韵
“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 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 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 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 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 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 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 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 发读者的想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2.清廉。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 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 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共17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全套) 精品教学课件PPT汇总+单元整合PPT
-4-
1
荷塘月色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 清华园。这一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 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 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词语 点 zhuì chuò 学 chuò 泣 niǎo 娜 xiāo 雄 fú 水 易错字 缀 辍 啜 袅 枭 凫 词语 qiàn 影 jì ng 妆 jīng 纶 diān 量 diàn 记 diǎn 脚 易错字 倩 靓 腈 掂 惦 踮
-10-
1
荷塘月色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5-
1
荷塘月色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他曾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 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年7月 的一个静谧月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清华园古井堂附近 的荷塘小径散步,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瞬间领悟到了“独处的妙处”。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 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现实的扰乱、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 反映。《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单元整合1(共23张PPT)
1.景物与情感的一致性。这种景物与情感的一致性表现为两种 形式,一种是显露式,另一种是委婉式。情感显露式的特点是伴随 着写景状物,作者直抒与所描写景物相关的情感。如《故都的秋》 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章开头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 景物的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情感委婉 式的特点是作者的情感不外露,蕴藏于作者对笔下景物的描写之中, 读者需要通过景物的形象特征感知其深邃的内涵。如《囚绿记》, 写室外的常春藤,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 社会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荷塘月色》中,作者用“幽僻的 路”“夜晚更加寂寞”“蓊蓊郁郁”“路上阴森森的”这些外在的形象营 造出一种冷落、不宁静的氛围,这恰是此时此景中作者不宁静情绪 的写照。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匿于景物之中,读者应从作者笔下的 这些景物中,去感悟其相关的情感,以准确地把握作者感情的脉络。
2.景物与情感的变化性。作者的情感随着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荷塘月色》与其他几篇写景状物抒情散文有 所不同,其不同点是作者的情感处于起伏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因 景而异,随着景色的变化,作者的情绪随之发生变化。见到荷塘的 景物——作者的情绪开始好转,感到一些舒坦;观赏荷塘月色—— 作者得到超脱,情绪感到宁静;文章临结尾时,作者突发联想,引用古 人的两首诗,这暗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作者观荷塘月色 而引发出的宁静心情的进一步延伸、提升,以此升华了的心境,与 回到家后的不宁静情绪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 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 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 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 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 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 明白的。 (有删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共39张PPT)
•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毛泽东称赞 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 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1 叠音词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音 韵美.
2 典雅的书面语与朴素的口语相 连缀,雅俗共赏.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4.作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6.本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 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 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 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1 叠音词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音 韵美.
2 典雅的书面语与朴素的口语相 连缀,雅俗共赏.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4.作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6.本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 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 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2019年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ppt课件
江南曲(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出淤泥而 濯清涟而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宋.周敦 说》)
有关月亮的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 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如何赏析写景抒情散文
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步:写得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晓出净慈寺送林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 与四时同接天 碧映日荷花别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 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 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9、10段 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单元总结课件
能力层级
• 1能散文“三境”法鉴赏现代散文。 • 2学习理解运用“借景抒情、对比 写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 • 3能写出语句通顺逡辑吅理情景交 融的300字片段。
心态情趣
•通过对现代散文的学习 增加对散文的好感,提 升了读散文写散文的兴 趣。
•
• • • • • • • • • • •
这里汇聚了文句 这里凝集了情感 这里富含着历史 这里演绎着人生 这里藏着生的美 这里酿着活的力 这里传承了文明 这里潜伏了人类 繁衍丌息的秘密 这里是一个花园 你要做辛勤的蜜蜂 采蜜酿造生活的各种滋味。
化零为整定期复习记死记牢
• 共三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个人学情再补充一些
段落背诵(二册)
• 1、荷塘月色4、5段 • 2、故都的秋3、9、10段 • 3、囚绿记5.8.11段 • 共1000字左右,其它锦句彩 句随时采集记录
斱法指要
• 要熟练背诵默写,达到默写零 失误,一周复习一次,消化内 化成为自己的材料。
音形义用四位一体
• 110个,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 人学情再补充一些
三、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 是民主戓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 》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 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必 修 二 第 二 单 元
知识盘点现代文
• 一、字音·字形
• • • • • • • • •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 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 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4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完整复习 PPT课件 图文
《诗经》分为“风” “雅” “颂” 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风”有十五国风,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
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
bó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修辞
博喻 就是接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
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 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如:"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 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 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 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 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人教版教材语文 必修2
教材复习
必修2的基本结构
1、写景状物散文
圈点批注 反复诵读
阅读 2、先秦南北朝诗歌 鉴赏 3、古代山水游记
反复吟咏 关注手法 体验古人情趣
4、演讲辞
情感力量 表现手法
1、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表达 2、直面挫折 交流 3、美的发现
4、想象世界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 学习虚构
5、演讲
通感 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
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在通感中,颜色似 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 会有重量。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 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 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教学重难点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风”有十五国风,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
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
bó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修辞
博喻 就是接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
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 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如:"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 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 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 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 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人教版教材语文 必修2
教材复习
必修2的基本结构
1、写景状物散文
圈点批注 反复诵读
阅读 2、先秦南北朝诗歌 鉴赏 3、古代山水游记
反复吟咏 关注手法 体验古人情趣
4、演讲辞
情感力量 表现手法
1、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表达 2、直面挫折 交流 3、美的发现
4、想象世界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 学习虚构
5、演讲
通感 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
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在通感中,颜色似 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 会有重量。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 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 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教学重难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ppt5(3份) 人教课标版1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 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 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 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泳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 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 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 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回 忆我的母亲》。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 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 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 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对应考点:分析排比句的作用]
提示: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故都的秋” 的美妙意境。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第 4 段,阅读“像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说说这里的景 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对应考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示: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 象;脚踏实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 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社会动荡,颠沛流离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 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 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单元整合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 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剖析作者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了黄山绝壁松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黄山绝壁松刚强、坚韧的 可贵品质,不但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领略了黄山别样的美丽,而且 能使人得到启迪。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第三,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描写在小说中运用得比较多,其 次是散文,有时也与抒情结合运用。但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运用得 就相对较少。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题目写一则描写笔记。描写对象,可以是石缝间的蒲公英、砖墙 角的小瓜苗、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总之,是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 长的生命。描写要生动、充分,有整体感,能融Fra bibliotek个人经验更好。
第三,层次结构。文学作品的体裁不同,其结构要求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诗歌的结构是字与字、句与句、意象与意象、情感与情 感之间的关系,要求言简意丰、回环照应、富有情致。例如,抒情 性强的诗文结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复沓回环型,主 要见于民歌,如《诗经》中的《氓》《采薇》等;二是平铺直叙型, 即“赋”的手法;三是起承转合型,主要用于律诗;四是纵横开阖型,自 由想象,纵横驰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情感的一致性表现为两种 形式,一种是显露式,另一种是委婉式。情感显露式的特点是伴随 着写景状物,作者直抒与所描写景物相关的情感。如《故都的秋》 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章开头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 景物的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情感委婉 式的特点是作者的情感不外露,蕴藏于作者对笔下景物的描写之中, 读者需要通过景物的形象特征感知其深邃的内涵。如《囚绿记》, 写室外的常春藤,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 社会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荷塘月色》中,作者用“幽僻的 路”“夜晚更加寂寞”“蓊蓊郁郁”“路上阴森森的”这些外在的形象营 造出一种冷落、不宁静的氛围,这恰是此时此景中作者不宁静情绪 的写照。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匿于景物之中,读者应从作者笔下的 这些景物中,去感悟其相关的情感,以准确地把握作者感情的脉络。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 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 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 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 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 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 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 她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解析分析开头语句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的角度进行分 析,“雨是古典的”在结构上与题目和下文有关,在内容上不仅写出了 听雨的感受,还写出了古今的差别。只要围绕这两点解答即可得出 答案。 参考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 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 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 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 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 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 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 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 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 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 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
单元整合
本单元学习现代散文。对应的高考考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 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几类。本单 元所选散文属于写景状物散文。这类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 抒发感情,文中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 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作者笔下的景色及所状之 物是引发作者抒情的起讫点,是抒情的依托物。 鉴赏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应该了解景物与情感之间密切的内在 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014· 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 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 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 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 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 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 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 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2.景物与情感的变化性。作者的情感随着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荷塘月色》与其他几篇写景状物抒情散文有 所不同,其不同点是作者的情感处于起伏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因 景而异,随着景色的变化,作者的情绪随之发生变化。见到荷塘的 景物——作者的情绪开始好转,感到一些舒坦;观赏荷塘月色—— 作者得到超脱,情绪感到宁静;文章临结尾时,作者突发联想,引用古 人的两首诗,这暗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作者观荷塘月色 而引发出的宁静心情的进一步延伸、提升,以此升华了的心境,与 回到家后的不宁静情绪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 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陪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 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它只是在人们 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 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 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 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 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 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 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 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 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 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 明白的。 (有删改)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 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 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 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 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 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 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 她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解析分析开头语句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的角度进行分 析,“雨是古典的”在结构上与题目和下文有关,在内容上不仅写出了 听雨的感受,还写出了古今的差别。只要围绕这两点解答即可得出 答案。 参考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 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 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 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 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 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 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 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 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 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 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
单元整合
本单元学习现代散文。对应的高考考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 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几类。本单 元所选散文属于写景状物散文。这类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 抒发感情,文中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 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作者笔下的景色及所状之 物是引发作者抒情的起讫点,是抒情的依托物。 鉴赏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应该了解景物与情感之间密切的内在 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014· 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 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 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 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 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 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 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 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2.景物与情感的变化性。作者的情感随着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荷塘月色》与其他几篇写景状物抒情散文有 所不同,其不同点是作者的情感处于起伏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因 景而异,随着景色的变化,作者的情绪随之发生变化。见到荷塘的 景物——作者的情绪开始好转,感到一些舒坦;观赏荷塘月色—— 作者得到超脱,情绪感到宁静;文章临结尾时,作者突发联想,引用古 人的两首诗,这暗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作者观荷塘月色 而引发出的宁静心情的进一步延伸、提升,以此升华了的心境,与 回到家后的不宁静情绪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 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陪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 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它只是在人们 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 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 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 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 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 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 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 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 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 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 明白的。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