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相关知识点回顾】1.牢记实验室下列做法,注意安全操作(1)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或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

(2)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纯度。

(4)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移去导气管,再移去酒精灯。

(5)禁止给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掌握内容】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规则(1)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不得大声喧哗。

(4)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洗净,整理清洁实验台。

2.安全操作注意事项(1)酒精灯相关: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酒精灯帽盖灭。

不可用嘴去吹。

④不慎碰倒起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⑤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五官以及皮肤的伤口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为防止中毒,应注意几点:①应设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空气畅通。

使用、制备有毒气体和有烟雾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外加尾气处理装置。

②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存放食品,餐具不准带进实验室,实验完毕后要用水把手洗干净。

③皮肤上有伤口时,不能接触有毒物质,否则会经伤口进入人体而造成中毒。

④不可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实验过程若不慎发生意外事故应学会如下紧急处理:①玻璃割伤等其他“机械类”创伤,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再用双氧水擦洗消毒,最后敷药包扎。

②烫伤应找医生处理。

③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布或沙子盖灭。

④大量浓酸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溶液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并涂上NaHCO3溶液,严重的须就医。

人教版高一必修1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1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对于分子、原子以及其他粒子我们都知道他们很小很小(若生成一滴水水大约含有1.7×108个水分子),为了把这样庞大数字简单化,今天我们引入新的概念,相信本节课学完之后,同学们会对微观粒子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发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思考教材第11页中部〘教师提问〙哪位学生看懂的请举手?(若有举手的,给与表扬)〘教师过渡〙若没有看懂不要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发言〙为了更理性的了解粒子的数目,在化学上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师板书〗一、物质的量 n1、概念: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粒子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2、单位:摩尔 mol (说明该单位为国际基本单位,见课本11页资料卡片)3、粒子数目:在化学上我们通过计算可知,1 mol 任何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目与.0.012Kg 的12C 原子所拥有的原子总数相等(0.012Kg/1.993×10-26g ≈6.02×1023)【举例】 1 mol 碳含有约 6.02×1023 个碳原子1mol H 2O 中含有的约 6.02×1023 个水分子4、1 mol 任何粒子中都含有6.02×1023 个粒子,可以认为是一个它是一个定数,是一个常数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NA1、概念:每1 mol 任何粒子中含有6.02×1023 个粒子2、单位:每摩尔 / mol mol -1〘教师举例〙(1)5molO 2中大约有多少个氧分子?n(O 2) ×N A =5mol ×6.02×1023mol -1=3.01×1024(2)0.5mol H 2O 中含有多少个H 2O ?n(H 2O) ×N A =0.5mol ×6.02×1023mol -1=3.01×1023〘请学生作答〙(1 molH 2O 分子中氢原子、 氧原子的粒子数分别为多少?三、粒子总数 N【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思考,物质的量 n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粒子总数 N ,三者之间的关系【举例】 0.5 mol O 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是多少?2 mol H 2SO 4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是多少?〘请学生作答〙 0.5molNa 2SO 4含有 mol Na+; mol SO 42-;0.1molNH 4+中含有 mol N ,含有 mol H. 1.204 × 1024个H 2O 分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1 mol Na 2CO 3中约含有______mol Na+、______mol CO 32-离子,离子的总数为________个。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1.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01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1)观察⎩⎨⎧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02颜色、状态以及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等间接观察: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2)实验是□03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外界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现象或过程发生或再现的研究方法。

①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通过□04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②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性质时,实验前要□05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方案等;实验中要□06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07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08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除了观察和实验外,□09分类和比较也是研究物质性质时的常用方法。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可以运用分类的方法,总结□10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并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预测;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11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4)除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外,在进行化学研究时还会用到□12假说和模型的方法。

在已有事实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往往通过□13提出假说对有关现象或规律的本质以及未知物质或现象进行推测性说明,通过建构模型对物质或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化模拟。

假说和模型具有□14解释性功能和预见性功能,但是所做的预测或说明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15实验来验证。

在科学研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是旧的假说或模型被推翻,而建立起新的假说或模型。

2.钠的性质、用途及保存 (1)钠的物理性质①钠与水的反应:常温下与冷水剧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12Na +2H 2O===2NaOH +H 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

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由来
教学方法
A.23 B.23g C.23mol D.23g/mol
8、在下列物质中,其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
A.2.2g CO2B.3.6g H2O C.3.2g O2D.49g H2SO4
9、计算题
1.计算下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1)11gCO2
(2)56g CO
(3)250g BaCl2
10、计算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
(3)1 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
学生看表格,并从中理解物质的量和其他物理量一样
学生学习理解
学生活动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目的]: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会用它来判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2.掌握并能运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总结能力。

[课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课[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教法]: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引入]:从所学过的卤素和碱金属的知识来引入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教学过程]:(板书)[引导]学生根据表5-5和图5-5来分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及其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

[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及其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指导]学生填写表5-6、5-7、5-8,体会什么是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设问过渡]既然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那么能不能说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这种变化规律呢?[讲解]在证实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判断元素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上面两段内容。

[学生总结]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演示]实验5-1、5-2、5-3。

[学生总结] 实验5-1、5-2、5-3的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表5-9、5-10总结11-18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总结]从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引申]对其他的元素进行相似的研究,也能得出相似的结论。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板书)[小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今后学习化学的基本依据。

[课下思考]形成元素周期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业]:P103,一、二、三。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写电离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电解质1.电解质:在□01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02化合物。

□03酸、□04碱、盐都是电解质,水也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乙醇、蔗糖等。

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01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例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将氯化钠溶于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外表,进入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这时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同样,在受热熔化时,氯化钠也能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电离。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H 2SO 4:□02H 2SO 4===2H ++SO 2-4。

(2)Ba(OH)2:□03Ba(OH)2===Ba 2++2OH -。

(3)(NH 4)2SO 4:□04(NH 4)2SO 4===2NH +4+SO 2-4。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4.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电解质――→水中电离产生阴、阳离子――→电场作用定向移动―→导电1.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提示: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只能说化合物中不是电解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KHSO 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 +,是否为酸类?提示:不是,酸在电离时阳离子全部为H +,而KHSO 4电离时阳离子为K +和H +。

3.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提示:不一定,电解质只有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

4.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提示:不一定,如Cu、石墨能导电,它们是单质;NaCl水溶液能导电,它是混合物。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正确地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研究对象——化合物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也不是混合物。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化学第一章第2节2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化学第一章第2节2优质课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因此我们讨论性质之前,必须先熟悉一下原子的结构。

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

如果核工业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对于多电子原子讲,电子运动时是否会在原子内打架呢?它们有没有一定规律?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知识。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7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表示。

1。

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 1 2 3 4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2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于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的从内层排起。

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呢?下面请大家分析课本13~14页表1-2,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得出的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看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

分析、思索、交流、归纳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2 (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A. B. C. D.
规律:分子式为 型均满足条件
2.以氯气为例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1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
2.2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易液化。
实验室收集氯气的方法:向下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一、问题引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那么我们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是怎样的呢?
二、进行新课
1.以金属钠为例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1.1观察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1.2研究钠的化学性质
模型: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如“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甲烷的球棍模型。
三、总结
1.金属钠与水、氧气、酸碱盐溶液的反应,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要求牢记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氯气与金属、水、碱的反应,次氯酸的性质,氯水的成分




1.一小块金属钠长时间置于空气中,出现下列现象的顺序是:(②③④①)
思考:钠先与水反应还是先与酸反应?
比与水反应更剧烈
1.2.4钠与碱反应:实质是钠与水的反应
1.2.5钠与盐溶液反应
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然后考虑产物能否与盐继续反应
思考: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练习)
1.3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钠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的反应
②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和酸的反应
例题:a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反应,最终固体的质量也增加了a克,该物质不可能是(D)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 第一章第2节

【高中化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 第一章第2节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节元素周期律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建议(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不能作为已知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表格中提供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限于对1-18号元素,特别是不要拓展到副族元素。

(2)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时,一要回顾第一节中关于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理论依据;二要做好教材中两组对比试验,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前几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发现元素周期表除了能够给我们提供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外,元素的排列方式还可以展现出元素之间的联系。

例如,同一主族元素结构、性质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而导致性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除此之外,元素周期表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导入二<设置情景>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北京顺义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顺义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顺义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课题教学内容(知识点)学习水平知道了解理解应用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2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3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间的相互转化√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新知的喜悦,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单位摩尔。

⑵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⑶初步学会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情景、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⑴物质的量的单位及其概念。

⑵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类比迁移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质的量的引入展示一杯纯净水①:如何用所学知识知道这杯水的质量?②:如何知道这杯水的体积?③:如何知道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通过创设情景,从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入新知,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培养学生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分子?④我们能看见能称量的这杯水与看不见的水分子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呢?力。

学生阅读课本,找培养学生自主构建集合体概念举例类比如,一个班有50个同学,一包香烟、一打啤酒、一双手套等等,在这些里边,班、包、打、双他们都是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鲁科必修1高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全面解析教学教案

鲁科必修1高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全面解析教学教案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但你知道钠这样的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水上可以燃烧吗?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氯气泄露事故,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这是什么原因?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消除了危险源。

你知道碱液为什么能消除氯气的危害吗?这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质,而研究物质性质是有方法的。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沿什么途径去研究才能更好更快的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呢?❶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思考·提示】思考: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提示:●四种基本方法(1)观察法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

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

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

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1、钠的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讨论法、归纳法〖引入〗思考并讨论:1、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其中哪种方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认真测量)2、已知有一大叠厚度均匀的这样的纸,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张数?3、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

〖阅读〗P12资料卡片〖过渡〗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做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23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23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23 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 A〖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设问〗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为6.02×1023个,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上把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

举例说明。

〖归纳〗举例、归纳,得出公式:m=n•M〖练习〗做P13“学与问”〖小结〗小结所讲内容,解决〖引入〗中的第3个问题〖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强化几个关系式的应用,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补充习题1、下列各物质中,含氧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1molKClO3B、0.5molH3PO4C、32g O2D、3.01×1023个CO22、Cl2、HCl、O2、CO2各5g,按其所含分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71 g Na2SO4•10H2O中含有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H2O的数目为多少?4、质量相等的SO2和SO3,物质的量之比为,硫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氧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4.9g磷酸中含有多少个H原子、O原子和P原子?以及与多少克P2O5中所含P原子相等?6、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水的摩尔质量是18g(2)1 分子硫酸的质量是98 g(3)1 mol 氮的质量为28 g(4)摩尔是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5)1mol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

作业:P18 8\9五、教学后记教案编号:6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

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温度0°C、压强101 kPa〖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

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

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

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讲解〗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说到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如果将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V m 表示,单位为L/mol,那么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V m是个常数,如果条件变化了,则V m亦随之改变。

如在0℃、101 kPa时,V m=22.4 L/mol;在25℃、101 kPa时,V m=24.8 L/mol。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气体体积V= n•V m〖小结〗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小结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学生小结出的不同知识网络,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讨论和交流中再次展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补充习题1、标准状况下,2.2 g CO2的体积是多少?2、标准状况下10g氢气的体积是多少升?6.72L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多少克?3、现有3.4 g H2S和0.1 mol HBr气体。

(1)不同条件下,哪个分子数较多?(2)相同条件下,哪个该用较大的容器装?(3)不同条件下,哪个质量大?大多少?(4)哪个所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多?多多少?(5)其中含S和Br各多少克?4、标准状况下有(1)6.72LCH4 (2) 3.01×1023个HCl分子(3)13.6gH2S,下列对这三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B、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C、质量__________________D、氢原子数_______________5、N2、CO2、SO2三种气体的质量比为7:11:16时,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___________。

作业:P18 10五、教学后记:教案编号:7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涵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和溶液稀释时有关的计算【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1、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4、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四、教学方法与过程分析法、实验法〖引入〗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

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问题〗如何配制100g 20%的?如何从该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讲解〗显然过程较为繁琐,由此可见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时有很多不便之处。

对于溶液,量取体积要比称量质量更易操作。

能不能通过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知道其中含有多少摩尔溶质呢?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

〖问题〗根据溶质与溶液的相关物理量,你认为还用哪些溶液浓度来表示?〖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对比〖讲解〗为了达到上述取液目的,我们只要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即可,这在化学上叫做物质的量浓度〖阅读〗P14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单位,强调是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练习〗1mol/L NaOH溶液的含义是什么?将0.5molNaOH配成2L溶液,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100mL1mol/L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从该溶液中倾倒出20mL,此20mL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还是1mol/L吗?为什么?将10gNaOH溶解在250m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